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 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 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 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 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 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 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 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 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 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 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 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 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 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 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 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 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 —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
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 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 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 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 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 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 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 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 “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 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 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 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 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 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 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 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 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 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 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 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 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 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 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 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 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 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 “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 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 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 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 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 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 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 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 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 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 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 护“礼”的各种规范。 B. 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 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C. 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 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 D. 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
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 A. 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 C. 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 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 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 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 雅俗之辩历久弥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 5. 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 “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而且词人能够将俗语点化成词句, 以俗为雅。②词人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只身逃难,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 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叙写的日常生活和流露 的真情实感是人之常情,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说法绝对,原文是“‘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不合文意,原文是“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古 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 雅训,如此等等”,可见,“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不是叶燮 提出的。 D.“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于文无据。原文“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 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是比较词而言,曲更俗,没有说“最俗”。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由原文最 后一段“‘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 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 的,是不能‘共赏’的”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是总说,中间两段,结合“雅者,正也”“俗,习也”可知,侧重阐述雅与 俗的内涵及其差别;再结合“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 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 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可知, 阐述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 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引出“雅俗共赏”的概念,然后后面四段“唐朝……”“宋朝不 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 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 ‘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雅俗共赏”,结合材料二“‘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 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可知,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 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从语言运用看,全词语言通俗质朴,明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 个愁字了得”等都是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简单直白。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词人将俗语点化 成词句,以俗为雅,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实现雅俗共赏。 从情感抒发看,此词作于女词人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 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 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 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虽是叙写日常生活,却流露真情实感,能够引 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 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 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 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 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 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 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 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 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 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 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 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 “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 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 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 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 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
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 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 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 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 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 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 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 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 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 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 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 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 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 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 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 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 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 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 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 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 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 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 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 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 1933 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 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 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 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 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 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 “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 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 不同状态。 B. “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 机的“淡漠”。 C. 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 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 《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 村的情况。 8. 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9. 《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 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 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9. 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 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 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 “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