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天津市津南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
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 I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在下表中。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铸成锅
B. 葡萄酿酒
C. 汽油挥发
D. 瓷碗破
碎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铸成锅,只是形状和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瓷碗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2. 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B. 氯化钠
C. 液氧
D. 氢气
A. 空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
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据此进行
分析判断。
【详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A。
3. 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及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某种物质的是
A. H
B. Cu
C. Ca2+
D. N2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A、“H”可以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不能表示氢气这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B、“Cu”可以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铜这种物质,符合题意;
C、“Ca2+”可以表示钙离子,不能表示钙元素、一个钙原子、钙这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D、“N2”可以表示氮气这种物质,1 个氮分子,不能表示氮元素,也不能表示一个氮原子,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
B. 加热液体
C. 取用粉末药品
D. 点燃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
3
,图中
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
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
作正确,符合题意;
D、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氮元素的是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碳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
氮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符合题意,故选 D。
6.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密度、硬度
B. 颜色、状态
C. 熔点、沸点
D. 氧化
性、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
表现出来的性质,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详解】A、密度、硬度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不符合题意;
B、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不符合题意;
C、熔点、沸点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不符合题意;
D、氧化性、可燃性是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检验,符合题意。
故选 D。
7. 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中子数不同
C. 质子数不同
【答案】C
【解析】
B. 电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详解】试题分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所以不同元素间最本质
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 C.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8. 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B. 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C. 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不停地运动,花的香气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
孔,正确。
B、酒精挥发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造成分子间间隔变大,正确。
C、食物腐败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正确。
D、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此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睛】物质受热时,构成物质的分子能力增大,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隔变大,体积就好
膨胀,但分子本身大小不发生改变。
9.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到硫酸铜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A 不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正确;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 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所以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到硫酸
铜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D 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 A。
10. 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
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氧化汞、汞、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B. 氧化汞、汞、氧气都是化合物
C.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D.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汞是金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 氧化汞是化合物,汞和氧气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D.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由氧化汞分解成了氧气和汞,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
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在下表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给分;有 2 个选项符合
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题意给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给分。
1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1
4
处
1
3
B.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水浇灭
C. 某微观粒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为 8,此微观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 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它所属的元素种类也会改变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1
4
~ 1
3
处,选项说法正确;
B.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扑盖,不能用水浇灭,
选项说法错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C.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阴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可以达到 8 个,故微观粒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为
8,此微观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选项说法正确;
D.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核内的质子数不发生变化,它所属的元
素种类不会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D。
12. 在下列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C.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 MnO2——产生更多的氧气
D. 向试管里加入固体粉末时,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沾
在管口和试管内壁上
【答案】AD
【解析】
【详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前必须验纯,防止发生爆炸;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
关系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目的为防止熔化的溅落物炸裂瓶底,而不
是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
C、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是为了加快生成氧气速度,而不是为了产生
更多的氧气;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
D、向试管里加入固体粉末时,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沾
在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正确,故选 AD。
13.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珠
C. 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充满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再从水槽中取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
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
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详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则说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故 A 说
法错误;
B、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珠,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故 B 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呼出气体含
二氧化碳多,故 C 说法正确;
D、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充满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再从水槽中取出,故 D 说
法正确;
故选:A。
14. 已知“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如图所表示的气体物质中,既包含单质又包
含化合物的是
A.
C.
【答案】C
【解析】
B.
D.
【详解】A、据图可知,只含有单质。不符合题意;
B、据图可知,只含有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既包含单质又包含化合物。符合题意;
D、据图可知,包含两种不同单质。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 C。
15. 将 3.2g 纯净物 R 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8.8g 二氧化碳和 7.2g 水。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A. 消耗氧气 6.4g
B. R 只含碳、氢元素
C. R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D. R 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8.8g+7.2g-3.2g=12.8g,
A 判断不正确;
B、8.8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为
7.2g
1 2
1 2 16
100% 0.6g
8.8g
12
12 16 2
100% 2.4g
,7.2g 水中氢元素质量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则 R 中含有 2.4g
碳元素和 0.6g 氢元素,又由于 2.4g+0.6g=3.2g,则 R 中不含氧元素,B 判断正确;C、D 判
断不正确。
故选 B。
第 II 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1-35.5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0 分)
16.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专用术语,用化学用语填空:
(1)2 个氮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个铁离子_________________。
(3)3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 价______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
(6)在相同条件下,体积相等的气体中,最轻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 2N
17. 4Fe3+
3
3OAl
2
20. Al
18. 3P2O5
19.
21. H2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
应的数字。2 个氮原子表示为 2N;
【小问 2 详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