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浙江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8 年浙江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 I、Ⅱ和答卷 I、Ⅱ。有两大题、35 小题,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 I、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铅笔将答卷 I 上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内涂黑,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将姓 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 I、Ⅱ的相应位置上。 卷 I 一、选择题(本题有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 1 个正确选项。请选出各题中一 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用铅笔在答卷 I 上将该选项所对应的字母涂黑。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 分。) 2007 年 10 月 24 日北京时问(东八区)18 时 05 分,举世瞩目的“嫦娥一号”卫星在中国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 l~2 题: 1、“嫦娥一号”观测的目标天体是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火星 2、此时,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 (A)24 日 5 时 05 分 (C)24 日 10 时 05 分 (B)24 日 13 时 05 分 (D)25 日 11 时 05 分 3、历史上四川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河流 (C)植被 (D)地形 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A)控制人口规模 (C)控制经济发展规模 (B)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5、“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一观点体现了 (A)天人相关思想 (C)人定胜天思想 6、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生物学规律 (C)医疗卫生条件 (B)可持续发展思想 (D)因地制宜思想 (B)婚姻生育观 (D)生产力发展水平 7、下列事象与地面辐射强弱相关性最小的是 (A)大气逆辐射 (B)下垫面性质 (C)岩浆活动 (D)太阳辐射 8、各种成土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母质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9、下列技术中.被成功应用于导弹精确制导的是 (A)Intemet 技术 (B)RS 技术 (C)GPS 技术 (D)GIS 技术 10、下表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 3 月 10 日至 15 日的天气资料,对其在该时段内天气状况的分析,正 确的是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日较差℃ 风(级) 气压(百帕) 3 月 10 日 3 月 13 日 3 月 15 日 26 15 11 12 2 0 18 8 5 偏北风 1~2 偏北风 8~9 偏北风 2~3 1003 1005 1008 (A)该地 15 日受暖锋影响 (C)该地出现连续性降水 (B)该地气温日变化逐渐增大 (D)该地出现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 11、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①酸雨 ②短波通讯中断 ③极光 ④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 ③④
12、杭州西溪湿地的重要价值有 ①发电 ②旅游 ③防风固沙 ④调节气候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受台风“罗莎”影响,2007 年杭州遭遇 40 年未遇的水灾,造成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其主要原因 可能是 ①台风引起的强降水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城市绿化率过高 ④水泥地面过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表是中国 20 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回答 14~16 题。 时间 项目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土地沙化速度(km2/年) 1560 2100 23 2460 14、下列现代技术可以对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现象进行监测的是 (A)遥感技术 (B)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技术 (D)全球定位技术 15、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A)围湖造田 (C)植树种草 16、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④② (D) ③④ (B)②③ (C)②④ 近年来由于受生物入侵的影响,浙江省许多湖泊、河道水葫芦疯长。据此回答 17~18 题。 17、该现象的主要危害是 (A)破坏生物多样性 (B)污染土壤 (C)排放有毒物质 (D)腐蚀建筑物 18、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组织大量人员进行打捞 (C)引入天敌以维持生态平衡 (B)喷洒农药 (D)禁止农产品进口 l9、图 1 是某中学生暑期外出旅游时拍摄到的景观,该区域可能位于 (图 1) (A)横断山区 (D)塔里木盆地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读图(图 2)回答 20~21 题。 (C)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20、引发图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因素 (图 2)
21、下列关于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大 (B)城市化过程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广泛渗透 (C)城市化的推进使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变 (D)城市化过程使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 图 3 为某城市风频示意图。读图回答 22~23 题。 22、该地频率最小的风向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工业区宜布局在该城市的 (A)西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图 3) 图 4 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回答 24~25 题。 24、图示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5、图示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 5 是某市近地面某日的气温水平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26~27 题。 (图 4) 26、造成图中气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图 5) ①市区人口集中 ②郊区工业发达 ③市区建筑物密集 ④郊区汽车数量多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27、图中的气温分布差异会导致 (A)市区空气上升,降水减少 (C)高空空气由郊区流向市区 (B)市区空气下沉,云雾增多 (D)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市区 图 6 是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 28~29 题: (图 6) 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冲积扇地貌由风力搬运作用形成 (B)冲积扇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 (D)断层线右侧的岩层相对下降 29、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加剧,其原因可能是 (A)疏浚河道 (B)植被破坏 (C)引水灌溉 (D)退田还湖 30、图 7 是 l3 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中可推测 (A)l3 世纪比现代暖 (C)l3 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B)l3 世纪比现代冷 (D)13 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图 7) 卷Ⅱ 请将本卷的答案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卷Ⅱ上。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 5 小题,共 40 分。其中 35 题分 A、B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 则按 A 题计分) 31、图 8 中 A 点为某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 分)
(图 8) (1)此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地球公转至_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 (2)该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盛行______风(风向),图中 B 处的热带气旋呈______时针旋转。 (3)C 处受__________ (气压带)控制,常年高温多雨。该地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带,该处与浙江 省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地带分异规律。 (4)D 处的洋流对沿岸气候起__________的作用。 (5)图中的喀拉喀托火山处于亚欧板块与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32、图 9 为德国鲁尔区,图 l0 为中国辽中南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 分) 图 9 图 10 (1)图中 A、B 两地都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___带,两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填 字母) (2)鲁尔区和辽中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都是_______。它们均拥有丰富的______ (能源),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该能源的优势地位逐渐被__________和天然气所取代。 (3)近几十年来,这两个地区的一部分重工业布局向海港城市靠近,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 __________优势。 (4)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请你为辽中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至少两条)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8 分) 材料一:2006 年 2 月 26 日世界人口突破 65 亿大关。2006 年 l0 月 17 日美国第 3 亿个公民出生。 世界环境与人口中心提出的报告说,美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约占全球的 l/4,到 2020 年预计将增至 43%。 材料二:亚马孙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由于近年来遭到破坏性的采 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 材料三:漫画“巴西人与西欧人的争论”(图 l1)。
(图 11) (1)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 (2)亚马孙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森林具有_________功能。“地球之肺”遭损坏后导致的全 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3)随着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环境容纳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这说明人口容量具有 _________的特点。“巴西人与西欧人的争论”说明当前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和_________的关系。 (4)美国每年排放大量=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你能 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至少两条) 34、读图 12 和图 13,回答下列问题。(9 分) 图 12 图 13 (1)古代扬州的繁荣和现代石家庄的必起主要得益于_________条件的变化。 (2)图 12 的五个商业中心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_________,该城市近年来很多居民向郊区和卫星 城迁移,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 (3)图 13 中的 A 线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_________工程。简述该工程对上海发展的有利影响。(至 少两条) (4)图 13 中的 B 河是_________,它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以南地区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其 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5)图 13 中的 C 城市易遭受_________ (气象灾害)的影响。 35、本题有 A、B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 A 题计分。(6 分) A 题:浙江省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活动,考察从棉花到服装的生产链。据此回答有关 问题。 (1)他们从网上了解到与服装生产有关的工厂有:A、服装厂 B、织布厂 C、纺纱厂,请按照投入一产出 关系为他们设计一条合理的考察路线(将字母填入答卷Ⅱ的空框内)。 棉花→ → →印染厂→ →服装 (2)在考察中,他们发现该生产链中的_______厂会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这类工厂一般多布局在流经 城市的河流_________。
(3)他们还了解到服装厂招聘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体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B 题:广东省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捌查、网络搜索等途径获得下列信息。阅读材料, 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 世纪 80 年代初,广东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目前却成为粮食的输入地区。现在珠江 三角洲地区形成了荔桂、龙眼、花卉生产和出口基地;粤西形成了香蕉、菠萝、甘蔗生产基地;粤东 的沙田柚也有几万公顷之多;粤北则大规模种植烟草、杂果、药材等。 材料二:图 14 是 1998 年和 2004 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产值增加值构成图(单位:%)。 (1)请你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一个台适的课题名称。 (2)简述材料二所表达的地理信息。 (图 14) 一、选择题(30 小题,共 60 分) 2008 年浙江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答案 题号 1 答案 B 2 A 3 D 4 A 5 B 6 D 7 C 8 D 9 C 10 11 12 13 14 15 D B C B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D A C D B C A B D C B A 远日 ⑵东南 热带雨林 纬度 二、综合题(5 个小题,共 40 分) 31、9 分 ⑴23.5°N 或 23°26′N ⑶赤道低压带 32、8 分 ⑴北温 A ⑷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加强自身 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政府给 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等。(答出两点,合理即给分) 33、8 分 ⑶交通(海运) ⑷增温增湿 ⑵煤炭和钢铁 煤炭 石油 逆 ⑸印度洋
⑵调节气候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⑶相对性 发展 ⑵逆城市化或郊区城市化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河网密度大 ⑴现代型(“三低”) ⑷燃烧煤炭,砍伐森林 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 34、9 分 ⑴交通 ⑶西气东输 ⑷淮河 35、6 分,若两题都做,按 A 题给分。 A 题: ⑴C B B 题: ⑴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如广东农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⑵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传统产业比例下降,新兴工业比例上升,产业结构升级; 发挥地区潜在优势,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 下游 ⑶服装厂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 ⑸洪涝 A ⑵印染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