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美国通行能力手册 中文版.pdf

第1页 / 共1626页
第2页 / 共1626页
第3页 / 共1626页
第4页 / 共1626页
第5页 / 共1626页
第6页 / 共1626页
第7页 / 共1626页
第8页 / 共1626页
资料共162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第1章-概论.pdf
1.1 概述
1.1.1编写手册的目的
1.1.2手册内容
1.1.3手册的使用
1.1.4公制版和英制版的计算结果
1.1.5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1.1.6在线手册
1.1.7计算软件
1.2 手册的历史
1.3 HCM2000的新内容
第一篇:总论
第二篇:基本概念
第三篇:分析方法
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
1.4 HCM2000的研究基础
1.5 参考文献
第2章-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pdf
2.1 概述
2.2 通行能力
2.3 交通需求
2.4 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4.1 服务流率
2.4.2 性能指标
2.4.3 服务指标
2.5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
2.5.1 理想条件
2.5.2 道路条件
2.5.3 交通条件
2.5.4 车辆类型
2.5.5 方向分布和车道分布
2.5.6 管制条件
2.5.7 技术
第3章-应用.pdf
3.1 概述
3.2 HCM的应用框架
3.2.1 设施分析
3.2.2 系统分析
3.2.3 运行状况范围
3.3 分析目的
3.3.1 分析层次
3.3.2 HCM用作其他分析
3.4 参考文献
第4章-决策.pdf
4.1 概述
4.2 决策
4.2.1 应用HCM的决策类型
4.2.2 运行决策
4.2.3 设计决策
4.2.4 规划决策
4.2.5 性能指标、效率指标和服务指标以及服务水平的作用
4.3 交通设施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4.3.1 选择适当的指标
4.3.2 考察指标的敏感性
4.3.3 分析结果的图解表示法
4.4 参考文献
第5章-术语.pdf
第6章-符号.pdf
第7章-交通流参数.pdf
7.1 引言
7.2 连续流
7.2.1 交通量和流率
7.2.2 速度
7.2.3 密度
7.2.4 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7.2.5 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7.3 间断流
7.3.1 信号控制
7.3.2 停车或让路控制交叉口
7.3.3 速度
7.3.4 延误
7.3.5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
7.3.6 排队
7.4 参考文献
第8章-交通特性.pdf
8.1 车辆和人的因素
8.1.1 机动车的交通特性
8.1.2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8.1.3 行人的交通特性
8.1.4 自行车的交通特性
8.1.5 公共汽车和轻轨的交通特性
8.2 交通需求和交通量
8.2.1 季节和月变化
8.2.2 日变化
8.2.3 小时变化
8.2.4 高峰小时和分析小时
8.2.5 小时内的流量变化
8.2.6 时间分布
8.2.7 空间分布
8.2.7.1 方向性分布
8.2.7.2 车道分布
8.3 测量值或观测值
8.3.1 交通量和流率
8.3.1.1 高速公路
8.3.1.2 多车道公路
8.3.1.3 乡村双向双车道公路
8.3.1.4 城市街道
8.3.2 速度
8.3.2.1 速度变化趋势
8.3.2.2 一日内速度的变化
8.3.3 车头时距分布和随机流
8.3.4 信号交叉口的饱和流和损失时间
8.3.5 无信号交叉口的饱和流
8.3.6 公共汽车和乘流量
8.4 参考文献
第9章-分析程序概述.pdf
9.1 简介
9.2分析程序概述
9.3 手册的精度和正确性
9.3.1 精度和正确性框架
9.3.1.1 已有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9.3.1.2 计算精度与显示精度
9.3.1.3 显示结果的蕴涵精度
9.3.1.4 TRB的指导原则
9.3.1.5 各部分的表述原则
9.3.2 平均值
9.3.3 输入变量的敏感度
9.4 小时交通量和日交通量换算
9.5 默认值的使用
9.6服务交通量表
9.7 参考文献
附录A:建立当地默认值
参考文献
附录B:建立服务交通量表
参考文献
第10章-城市街道概念.pdf
10.1 引言
10.2 城市街道
10.2.1 交通流特性
10.2.1.1 自由流速度
10.2.1.2 行驶速度
10.2.1.3 行程速度
10.2.1.4时空轨迹图
10.2.2 服务水平
10.2.3输入的数据和估计值
10.2.3.1 城市街道分类
10.2.3.2 长度
10.2.3.3 自由流速度
10.2.3.4 信号灯密度
10.2.3.5 高峰小时系数
10.2.3.6 分析时段长度
10.2.4 服务流量表
10.3 信号交叉口
10.3.1 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特征
10.3.2 交通信号特征
10.3.3 饱和流率
10.3.4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
10.3.5 服务水平
10.3.6 所需要输入的数据和估计值
10.3.6.1 交叉口处车道的增减
10.3.6.2 专用转向车道
10.3.6.3 交叉口转向车流
10.3.6.4 高峰小时系数
10.3.6.5 分析时段长度
10.3.6.6 交叉口控制类型
10.3.6.7 周期长度
10.3.6.8 损失时间和信号相位估计
10.3.6.9 有效绿信比
10.3.6.10 车辆到达类型
10.3.6.11联控修正系数
10.3.6.12 增量延误修正系数
10.3.6.13 上游过滤/定量供给修正系数
10.3.6.14 理想饱和流率
10.3.6.15 修正的饱和流率
10.3.6.16 车道宽度
10.3.6.17 重型车辆
10.3.6.18 坡度
10.3.6.19 停车
10.3.6.20 地方公交车
10.3.6.21 行人
10.3.6.22 区位类型
10.3.6.23 车道利用率
10.3.7 服务交通量表
10.4 无信号交叉口
10.4.1双向停车控制(TWSC)交叉口的特征
10.4.2 TWSC交叉口的交通流
10.4.3 可接受间隙模型
10.4.3.1 确认间隙
10.4.3.2 利用间隙
10.4.3.3 交叉口不同交通流的相对优先等级
10.4.4 TWSC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10.4.5 AWSC交叉口的特征
10.4.6全向停让控制(AWSC)交叉口的交通流
10.4.7 环岛特征
10.4.8 性能测度
10.4.9输入的数据和估计值
10.4.9.1双向停车控制交叉口
10.4.9.2全向停车控制交叉口
10.4.9.3环岛
10.4.10服务交通量表
10.5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信号交叉口的快速估计方法
附录A.1 所需输入数据
附录A.2确定左转方式
附录A.3 计算车道交通量
附录A.4 信号配时设计
附录A.4.1 设计相位方案
附录A.4.2 计算关键总交通量
附录A.4.3 估计总的损失时间
附录A.4.4计算周期长度
附录A.4.5 计算绿灯时间
附录A.5 计算关键v/c比
附录A.6 计算延误
附录B 分析表
B.1 快速计算输入分析表
B.2 左转方式分析表
B.3 快速计算车道交通量分析表
B.4 快速计算控制延误和服务水平分析表
第11章-行人和自行车.pdf
11.1 引言
11.2 行人
11.2.1 行人通行能力的术语
11.2.2 行人流原理
11.2.2.1 行人速度-密度关系
11.2.2.2 流量-密度关系
11.2.2.3 速度-流量关系
11.2.2.4 速度-空间关系
11.2.3 行人空间需求
11.2.4 步行速度
11.2.5 行人起步时间和通行能力
11.2.6 人行道有效宽度
11.2.7 行人类型和出行目的
11.2.8 性能测度
11.2.9 行人群
11.2.10 输入的数据和估计值
11.2.10.1 人行道长度
11.2.10.2 有效宽度
11.2.10.3 街道转角半径
11.2.10.4 人行过街道的长度
11.2.10.5 分析周期
11.2.10.6 人群中的行人数
11.2.10.7 行人步行速度
11.2.10.8 行人起步时间
11.2.11 服务行人流量表
11.3 自行车
11.3.1 自行车道
11.3.2 自行车通行能力术语
11.3.3 性能测度
11.3.4 自行车连续流
11.3.5 自行车间断流
11.3.6 需要的数据和估计值
11.3.6.1 长度
11.3.6.2 自行车道宽度
11.3.6.3 分析周期
11.3.6.4 高峰小时系数
11.3.6.5 自行车速度
11.3.6.6 流量表
11.4 参考资料
第12章-公路基本概念.pdf
12.1引言
12.2多车道公路
12.2.1多车道公路通行能力
12.2.2自由流速度
12.2.3公路类型之间的关系
12.2.4速度-流量和密度-流量的关系
12.2.5影响自由流速度(FFS)的因素
12.2.5.1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
12.2.5.2中间分隔带类型
12.2.5.3路侧出入口
12.2.5.4其他因素
12.2.6影响流率的因素
12.2.6.1重车
12.2.6.2驾驶员总体特征
12.2.7服务水平
12.2.8所需输入数据和估计值
12.2.8.1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
12.2.8.2中间带
12.2.8.3出入口密度
12.2.8.4特定坡度或一般地形
12.2.8.5基本自由流速度
12.2.8.6分析周期长度
12.2.8.7 PHF
12.2.8.8重车比
12.2.8.9驾驶人员总体特征
12.2.9服务流量表
12.3双车道公路
12.3.1双车道公路分级
12.3.2基本条件
12.3.3基本关系
12.3.4双车道公路的超车道
12.3.5服务水平
12.3.6所需输入数据和估计值
12.3.6.1公路分级
12.3.6.2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
12.3.6.3进口密度
12.3.6.4特征坡度或一般地形
12.3.6.5不准超车区百分数
12.3.6.6基本自由流速度
12.3.6.7超车道长度
12.3.6.8分析周期长度
12.3.6.9高峰小时系数(PHF)
12.3.6.10方向分配
12.3.6.11重车百分比
12.3.7服务交通量
12.4参考文献
第13章-高速公路特性.pdf
13.1 引言
13.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13.2.1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术语
13.2.2高速公路的车流特性
13.2.2.1行程车速—流率关系和密度—流率关系
13.2.2.2排队—消散与过饱和交通流
13.2.3影响高速公路自由流速度的因素
13.2.3.1车道路宽度和侧向净空
13.2.3.2车道数
13.2.3.3立体交叉的密度
13.2.3.4其它因素
13.2.4小客车当量
13.2.5驾驶员总体特征
13.2.6服务水平
13.2.7输入数据和参数估计
13.2.7.1道路宽度和侧向净空
13.2.7.2立体交叉密度
13.2.7.3特定纵坡或一般地形
13.2.7.4基本自由流速度和自由流速度
13.2.7.5分析时段的时长
13.2.7.6高峰小时系数PHF
13.2.7.7重型车辆
13.2.7.8驾驶员整体特征
13.2.8服务交通量表
13.3高速公路交织区
13.3.1交织构型
13.3.1.1 A型交织区
13.3.1.2 B型交织区
13.3.1.3 C型交织区
13.3.1.4 交织构型的影响
13.3.2交织长度
13.3.3交织宽度
13.3.4交织运行的类型
13.3.5服务交通量表
13.4匝道和匝道连接点
13.4.1匝道的组成
13.4.2匝道上车辆运行特性
13.4.3关键参数
13.4.4合流和分流区的通行能力
13.4.5服务水平
13.4.6 输入数据和参数估计
13.4.6.1 匝道车道
13.4.6.2 加、减速车道的长度
13.4.6.3 匝道的自由流速度
13.4.6.4 分析时段的时长
13.4.6.5 高峰小时系数PHF
13.4.6.6 重型车辆的比例
13.4.6.7 驾驶员群体系数
13.4.7服务交通量表
13.5高速公路系统
13.5.1交通管理策略
13.5.1.1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方法
13.5.1.2高速公路管理策略
13.5.2运行性能度量
13.6参考文献
第14章-公共交通概念.pdf
14.1引言
14.1.1公共交通的作用
14.1.2公共交通特性
14.1.3公共交通客运能力的基本概念
14.1.3.1定义
14.1.3.2车辆通行能力
14.1.3.3客运能力
14.1.3.4停留时间
14.2公共汽车概念
14.2.1服务类型
14.2.2公共汽车客运能力概念
14.2.2.1站台
14.2.2.2公共汽车站
14.2.2.3公共汽车道
14.2.3通行能力通常范围
14.2.3.1 站台
14.2.3.2公共汽车停车站
14.2.3.3公共汽车专用路
14.2.3.4主干道上的公共汽车道
14.2.3.5混合交通车道
14.2.4公共汽车优先措施
14.2.4.1在交叉口公共汽车的优惠措施
14.2.4.2人—延误情况
14.3轻轨和有轨电车的特性
14.3.1客运能力的一般范围
14.3.2轨道交通的优先措施
14.4服务质量的概念
14.4.1定义
14.4.2公交运行情况测度
14.4.3服务质量框架
14.4.3.1公交出行决策
14.4.3.2服务质量因素
14.4.3.3工作框架
第15章-城市街道.pdf
第15章 城市街道
15.1 引言
15.1.1 方法的适用范围
15.1.2方法的限制条件
15.2 方法
15.2.1 服务水平
15.2.2 确定城市街道等级
15.2.3 确定行驶时间
15.2.4 确定延误
15.2.4.1 均匀延误
15.2.4.2 增量延误
15.2.4.3 初始排队延误
15.2.4.4 到达类型和队列比
15.2.4.5 信号联动修正系数
15.2.4.6 感应控制的增量延误修正
15.2.4.7 上游过滤或调节修正系数,I
15.2.5 确定行程速度
15.2.6 确定服务水平
15.2.7 计算结果对输入变量的敏感度
15.3 应用
15.3.1 划分城市街道路段
15.3.2 计算步骤
15.3.3 规划分析
15.3.4 分析工具
15.4 算例
15.4.1 算例1
15.4.2 算例2
15.4.3 算例3
15.4.4 算例4
15.4.5 算例5
附录A 规划分析计算
附录B 确定服务水平的行程时间调查
附录C 作业单
城市街道作业单
行程时间实测作业单
第17章-无信号交叉口.pdf
17.1 前言
17.1.1综述
17.1.2方法的限制条件
17.2 A部分.双向停车控制交叉口
17.2.1 A部分引言
17.2.2 A部分的分析方法
17.2.2.1服务水平标准
17.2.2.2需要输入数据
17.2.2.3交通流优先
17.2.2.4冲突交通
17.2.2.5临界间隙和跟车时间
17.2.2.6通行能力
17.2.2.7交通流向通行能力
17.2.2.8计算排队长度
17.2.2.9控制延误
17.2.2.10计算其它有关的延误估计
17.2.2.11解释结果
17.2.2.12决定交叉口控制类型
17.2.3 A部分的应用
17.3 B部分.全向停车控制交叉口
17.3.1 B部分-简介
17.3.2 B部分的方法
17.3.3 B部分-应用
17.3.3.2规划和设计应用
17.4 C部分.环岛
17.4.1. C部分-简介
17.4.2. C部分的方法
17.4.2.1方法综述
17.4.2.2通行能力
17.4.3. C部分-应用程序
17.4 D部分.典型问题
17.4.1典型问题1
17.4.2 典型问题2
双向停车控制无信号交叉口
作业单 8
一般信息
共用车道通行能力
双向停车控制无信号交叉口
作业单9
加宽次路引道的影响
双向停车控制-无信号交叉口作业单
一般信息
控制延误、排队长度、服务水平
作业单 11
序号1车辆的延误
17.4.3 典型问题3
17.4.4 典型问题4
L1
L1
17.4.5 典型问题5
250
100
0
0.400
0.000
0
0.5
-0.7
1.7
0.200
17.4.6 典型问题6
Y
N
N
N
N
第18章-行人.pdf
18.1 引 言
18.1.1设施类型
18.1.2方法的限制条件
18.2方法
18.2.1服务水平
18.2.2确定行人步行速度
18.2.3确定人行道有效宽度
18.2.4连续流行人设施
18.2.4.1人行道和路侧步道
18.2.4.2排队区
18.2.4.3自行车和行人共用设施
18.2.5间断流行人设施
18.2.5.1街道转角处行人需要的空间
18.2.5.2确定街道转角时空
18.2.5.3 计算人行横道时空
18.2.5.4 确定行人有效绿灯时间
18.2.6无信号交叉口
18.2.7 城市道路上的人行道
18.3 方法
18.3.1计算步骤
18.3.2规划应用
18.3.3分析工具
18.4算例
18.4.1 算例1
18.4.2算例2
18.4.3 算例3
18.4.4算例4
18.4.5 算例5
18.5参考文献
附录A 作业单
第19章-自行车.pdf
19.1引言
19.1.1方法的适用范围
19.1.2方法的限制条件
19.2方法
19.2.1连续流自行车设施
19.2.1.1自行车专用道路
19.2.1.2非机动交通专用道路
19.2.1.3街道上的自行车道
19.2.2间断流自行车道
19.2.2.1信号交叉口
19.2.2.2无信号交叉口
19.2.2.3城市道路
19.3应用
19.3.1、计算步骤
19.3.2、规划分析
19.3.3、分析工具
19.4算例
19.4.1算例1
19.4.2算例2
19.4.3算例3
19.4.4算例4
19.4.5算例5
19.4.6算例6
19.5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行车作业单
第20章-双车道公路.pdf
20.1引言
20.1.1方法的适用范围
20.1.2方法的限制条件
20.2方法
20.2.1通行能力
20.2.2服务水平
20.2.3双向路段
20.2.3.1确定自由流速度
20.2.3.2确定需求流率
20.2.3.3确定平均行程速度
20.2.3.4确定跟驰时间百分数
20.2.3.5确定服务水平
20.2.3.6度量其它交通性能
20.2.4定向路段
20.2.4.1确定自由流速度
20.2.4.2确定需求流率
20.2.4.3确定平均行程速度
20.2.4.4确定跟驰时间百分数
20.2.4.5确定服务水平
20.2.4.6度量其它交通性能
20.2.5设超车道的定向路段
20.2.5.1分析设超车道的定向路段
20.2.5.2超车道对对向交通的影响
20.2.6上坡段设有爬坡车道的定向路段
20.2.7定向双车道公路设施服务水平评价
20.2.8连续流交通设施和双车道公路走廊服务水平的评价
20.3应用
20.3.1计算步骤
20.3.2规划应用
20.3.3分析方法
20.4算例
20.4.1算例1
20.4.2算例2
20.4.3算例3
E
20.4.4算例4
D
20.5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计和运行处理
附录B 作业单
E
D
4
1
2
3
4
v
f
F
A
v
B
v
11. 如
12. 如
f
f
F
A
B
T
1
2
3
4
5
L
第21章-多车道公路.pdf
21.1 引言
21.1.1 多车道公路的理想条件
21.1.2 方法的限制条件
21.2 方法
21.2.1 服务水平
21.2.2 确定自由流速度
21.2.3 计算自由流速度(FFS)
21.2.3.1 基本自由流速度
21.2.3.2 车道宽度修正
21.2.3.3 侧向净空修正系数
21.2.3.4 中央分隔带类型
21.2.3.5 出入口密度修正
21.2.4 确定流率
21.2.4.1 高峰小时系数(PHF)
21.2.4.2 重车修正
21.2.4.3 一般公路路段的折算值
21.2.4.4 特殊坡度的折算值
21.2.4.5 驾驶员总体修正系数
21.2.5 确定服务水平
21.2.6 分析结果对输入变量的敏感性
21.3 应用
21.3.1 划分公路路段
21.3.2 计算步骤
21.3.3 规划应用
21.3.4 分析方法
21.4 算例
21.4.1 算例1 (第一部分)
21.4.2 算例1 (第二部分)
21.4.3 算例2(第一部份)
21.4.4 算例2(第二部份)
21.4.5 算例3
21.4.6 算例 4
21.4.7 算例 5
21.5 参考文献
第22章-高速公路系统.pdf
22.1 引言
22.1.1 方法的适用范围
22.1.2 方法的限制条件
22.2 方法
22.2.1 运行指标
22.2.2 划分高速公路系统
22.2.3 高速公路系统需求和交通需求估计
22.2.4 修正路段通行能力
22.2.4.1 通行能力固定折减
22.2.4.2 施工作业对通行能力的折减
22.2.4.3 不利天气条件下通行能力的折减
22.2.4.4 环境影响对通行能力的折减
22.2.4.5交通事故或者车辆故障对通行能力的折减
22.2.4.6通行能力折减的应用
22.2.5需求-通行能力之比
22.2.6非饱和交通流条件
22.2.7饱和交通流条件
22.2.7.1交通流基本原理
22.2.7.2路段初始化
22.2.7.3计算主线交通流量
22.2.7.4主线输入
22.2.7.5主线输出
22.2.7.6主线交通流量
22.2.7.7确定进口匝道的交通流量
22.2.7.8确定出口匝道的交通流量
22.2.7.9确定路段流量
22.2.7.10确定路段服务指标
22.2.8确定高速公路系统运行指标
22.3应用
22.3.1计算步骤
22.3.2交通管理策略
22.4算例
算例1
算例2
算例3
算例4
算例5
算例6
22.5参考文献
附录A. 详细的高速公路系统计算模块
A.1附录资料的范围
A.1.1局限性
A.1.2 术语汇编
A.2 分析过程
A.2.1 输入模块
A.2.2 交通需求计算模块
A.2.3 建立空间和时间单元
A.2.4 需求修正模块
A.2.5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和修正模块
A.2.6 D/C比模块
A.3 非饱和路段MOE模块
A.4饱和路段MOE模块
A.4.1程序参数
A.4.2 计算交通流
A.4.2.1 路段初始化(图表A22-6,步骤1~4)
A.4.2.2 主线流量计算(图表A22-6,步骤9和步骤16~23)
A.4.2.3 进口匝道计算(图表A22-6,步骤10~15)
A.4.2.4 出口匝道流量计算(图表A22-6,步骤5~8)
A.4.2.5 路段流量计算(图表A22-6,步骤24和25)
A.4.3 路段和匝道运行指标(图表A22-6,步骤26~30)
A.5 系统的行车方向模块(图表A22-6,步骤36)
A.6 参考文献
第23章-高速公路基本路段.pdf
23.1 引 言
23.1.1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理想条件
23.1.2 方法的限制条件
23.2 方法
23.2.1 服务水平
23.2.2 确定自由流速度
23.2.2.1 基本自由流速度
23.2.2.2 车道宽度修正
23.2.2.3 侧向净空修正
23.2.2.4 车道数修正
23.2.2.5 立交密度修正
23.2.3 确定流率
23.2.3.1 高峰小时系数
23.2.3.2 重型车修正
23.2.3.3 高速公路绵延路段的当量
23.2.3.4 特殊纵坡的当量
23.2.3.5 驾驶员总体特征系数
23.2.4 确定服务水平
23.2.5 结果对输入变量的敏感度
23.3 应 用
23.3.1 高速公路的分段
23.3.2 计算步骤
23.3.3 规划分析
23.3.4 分析工具
23.4 算例
23.4.1 算例 1
23.4.2 算例 2
23.4.3 算例 3
23.4.4 算例 4
23.4.5 算例 5
23.5 参考文献
第24章-高速公路交织分析.pdf
第24章 高速公路交织分析
24.1引言
1 当交织区长度增加时,速度也增大,变换车道强度下降;
2 当总交通流中交织车辆比例( )增大时,速度降低,反映出因交通流中交织比例大而产生的车辆扰动程度增大;
3 当平均每车道总流量( )增加时,车速降低,反映出较大的交通需求;
4 约束型运行比非约束型运行的交织速度低,非交织速度高。这反映了交织车辆被限制在比均衡运行条件下所需要的还少的空间内,但非交织车辆却相应地占用了比其在均衡运行时能占用多得多的空间。用图表24-6中的常量 反映这种状况。
5 B型交织区对于疏导大交织流最有效。以相同长度与宽度的交织区而言,B型构造的车流交织速度比A型与C型的高;
6 A型交织区的速度对交织区长度的敏感度最高。因为交织车辆在通过交织区时往往要加速或减速;
7 B型与C型交织区,非交织流速度对流量比 最敏感。因为这类构型为一股交织车流提供一条直达车道,能处理较大比例的交织车辆,非交织车辆比在分离可能性较大的A型交织区更容易与交织车辆共用车道。
针对交织车辆还是针对非交织车辆的预测速度;
交织区构造型式(A、B或C型);
约束型还是非约束型运行。
第25章-匝道和匝道连接点.pdf
第25章 匝道和匝道连接点
25.1.引言
25.1.1方法的适用范围
25.1.2方法的限制条件
25.2.方法
25.2.1匝道道路路段
25.2.2服务水平
25.2.3合流影响范围
25.2.3.1.预测进入车道1和2的流量
25.2.3.2.确定通行能力
25.2.3.3.确定服务水平
25.2.3.4. 特殊情况
25.2.4分流影响区
25.2.4.1.预测进入第1、第2车道的流率V12
25.2.4.2 确定通行能力
25.4.2.3 确定服务水平
25.4.2.4特殊情况
25.2.5确定匝道影响区的速度
25.3 应用
25.3.1 计算步骤
25.3.2规划应用
25.3.3分析工具
4.25.4 算例
25.4.1算例1
25.4.2算例2(第一部分)
25.4.3算例2(第二部分)
25.4.4算例3(第一部分)
25.4.5算例3(第二部分)
25.4.6算例4
25.4.7算例5
25.4.8算例6
第26章-立交匝道连接点.pdf
26.1引言
26.1.1立交桥的类型
26.1.1.1菱形立交
26.1.1.2部分苜蓿叶立交
26.1.1.3立交型式对转向交通的影响
26.1.2信号菱形立交的独特运行
26.1.2.1排队特征
26.1.2.2车道变换
26.1.2.3车道利用情况
26.1.2.4车队行为
26.1.2.5需求不足
26.1.2.6信号分相和配时方案
26.2方法
26.2.1服务水平框架
26.2.2立交上车道组的饱和流率
26.3应用
26.4算例
26.5参考文献
26.6附录A 信号菱形立交的配时
26.6.1相位优化
26.6.2设置相位差
26.7附录B 立交构造可选方案评价
第27章-公共交通.pdf
27.1.1 与其它分析方法的关系
27.1.2 方法的限制条件
27.2 方法
27.2.1 服务质量
27.2.1.1 可用性测度
27.2.1.2 舒适性和方便性测度
27.2.2 公共汽车设施的限制因素
27.2.2.1 停留时间
27.2.2.2 停留时间的偏差系数
27.2.2.3 空站时间
27.2.2.4 车站失效率
27.2.2.5 载客量
27.2.2.6 跳站式运行
27.2.3 确定站台通行能力
27.2.4 确定公共汽车站的通行能力
27.2.5 高速公路高载客车道和公共汽车专用路上的公共汽车设施
27.2.6 城市街道的专用公共汽设施
27.2.6.1 车辆的通行能力
27.2.6.2 公共汽车对相邻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
27.2.6.3 客运能力
27.2.6.4 速度
27.2.7 混合交通公共汽车设施
27.2.7.1 公共汽车道类型
27.2.7.2 车辆通行能力和客运能力
27.2.7.3 速度
27.2.8 公共汽车站的面积
27.2.9 轻轨和有轨电车的参数
27.2.9.1 停留时间
27.2.9.2 最小车头时距
27.2.9.3 轻轨和有轨电车的通行能力
27.3 应用
27.3.1 计算步骤
27.3.2 规划应用
27.3.3 服务质量
27.4 算例
27.4.1算例1
27.4.2算例2
27.4.3算例3
27.4.4算例4
27.4.5算例5
27.4.6算例6
27.4.7算例7
27.5 参考文献
第28章-复合交通设施的评价.pdf
28.1 引 言
28.1.1 目的
28.1.2 结构
28.1.3 范围
28.1.4 术语
28.2 系统运行性能测度
28.2.1 基于规划的运行性能
28.2.2 系统运行性能测度
28.2.2.1 服务质量
28.2.2.2 堵塞强度
28.2.2.3 堵塞时间
28.2.2.4 堵塞范围
28.2.2.5 堵塞变化性
28.2.2.6 可达性
28.2.3 系统性能指标报告卡
28.3 参考文献
附录A测度出行者的感受性
1.功效公式
2.系统服务水平
第29章-交通走廊分析.pdf
29.1引言
29.1.1研究目的
29.1.2结构
29.1.3范围
29.1.4限制条件
29.1.5术语
29.2方法
29.2.1公路走廊设施
29.2.1.1收集输入数据
29.2.1.2确定路段通行能力
29.2.1.3修正过量的交通需求
29.2.1.3.1构建通道树的算法
29.2.1.3.2需求修正算法
29.2.1.4确定路段自由流通行时间
29.2.1.5确定路段通行时间
29.2.1.6确定排队延误
29.2.1.7子时段分析
29.2.1.8确定运行指标
29.2.1.8.1阻塞强度
29.2.1.8.2堵塞时间
29.2.1.8.3堵塞范围
29.2.1.8.4堵塞变化性
29.2.1.8.5可达性
29.2.2公交与公路走廊
29.2.2.1汇集输入数据
29.2.2.2确定公共汽车站的通行能力
29.2.2.3确定公交路段通行能力
29.2.2.3.1公共汽车
29.2.2.3.2轨道交通
29.2.2.4确定公交运行速度
29.2.2.4.1公共汽车
29.2.2.4.2轨道交通
29.2.2.5估算公交行程时间与延误
29.2.2.6评价公交优先措施
29.3算例
29.3.1高速公路、干道及公共汽车并行的交通走廊
29.3.2求解思路
29.3.2.1汇集输入数据
29.3.2.2确定路段通行能力
29.3.2.3调节过量交通需求
29.3.2.4确定路段自由流条件下的通行时间
29.3.2.5确定路段通行时间
29.3.2.6确定排队延误
29.3.2.7确定效能指标
29.3.2.8公交子系统分析
29.3.3走廊效能指标报表卡
29.3.4结果分析
29.4参考文献
附录A. O-D矩阵计算
1.引言
2.汇集输入数据
3.估算高速公路O-D矩阵
4.识别通道口与内部小区
5.估算内部出行产生
6.计算出行产生量与吸引量
7.估计走廊O-D矩阵
8.O-D程序的应用
9.较长的走廊
第30章-区域交通分析.pdf
30.1引言
30.1.1区域交通分析的目的
30.1.2结构体系
30.1.3应用范围
30.1.4方法的限制条件
30.1.5术语
30.2方法
30.2.1公路设施
30.2.1.1汇编输入数据
30.2.1.2计算自由流速度(FFS)
30.2.1.2.1高速公路子系统
30.2.1.2.2乡村公路子系统
30.2.1.2.3干道子系统
30.2.1.2.4FFS默认值表
30.2.1.3计算连接线的通行能力
30.2.1.3.1高速公路子系统
30.2.1.3.2乡村公路子系统(多车道公路)
30.2.1.3.3乡村公路子系统(双车道公路)
30.2.1.3.4干道
30.2.1.3.5通行能力表
30.2.1.4确定连接线的速度
30.2.1.5确定运行指标
30.2.1.5.1拥挤程度
30.2.1.5.2拥堵时间
30.2.1.5.3拥堵范围
30.2.1.5.4拥堵变化性
30.2.1.5.5可达性
30.2.2公交系统
30.2.2.1汇编输入数据
30.2.2.2计算公交车站通行能力
30.2.2.3确定连接线的通行能力
30.2.2.4确定公交速度
30.2.2.5计算运行指标
30.2.2.5.1服务程度
30.2.2.5.2服务时间
30.2.2.5.3服务范围
30.2.2.5.4变化性
30.2.2.5.5可达性
30.2.3基于GIS的公交分析
30.2.4用手册提供的方法分析公交
30.3算例
30.3.1算例1三谷Tri-valley子区域模型
30.3.2算例2确定一个公交系统的公交支撑区的面积
30.3.3算例3用GIS软件分析例二
30.3.4算例4比较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出行时间
30.4参考文献
附录 A 结点延误估计程序
1.自适应结点控制程序
1.1目的、输入、假定
1.2确定信号控制的可能性
1.3确定多路停车控制可能性
2.计算信号结点延误
2.1汇集输入数据
2.2制定相位设计方案
2.3把引道分为车道组
2.4计算饱和流量
2.5关键相位对和关键相位对饱和度的和
2.6计算每周期的损失时间
2.7计算周期长度
2.8计算有效绿灯时间
2.9计算控制延误
3.计算二路停车控制的延误
3.1汇编输入数据
3.2计算主要街道左转车道通行能力
3.3计算停车控制次要街道的通行能力
3.4计算次要街道延误
4.计算多路停车控制延误
4.1汇编输入数据
4.2计算引道延误
附录B 多时段堵塞分析
1.确定第一次发生排队时间
2.确定队列清空时间
3.计算运行指标
附录C 对原有软件提供的可替代的行程时间公式
第31章-交通仿真及其模型.pdf
31.1 引言
31.2 交通仿真模型
31.3 仿真模型描述符
31.3.1 随机模型与确定性模型
31.3.2 事件驱动模型和时间驱动模型
31.3.3 微观模型、宏观模型及中观模型
31.3.4 状态模型与时变交通流模型
31.3.5 描述模型与标准模型
31.3.6 离线模型与实时模型
31.4 说明仿真模型使用的数字算例
31.4.1可接受间隙模型
31.4.2 定周期控制
31.4.3 单一收费亭
31.4.4 跟驰
31.5 模型的典型应用
31.5.1 性能测度
31.5.2 模型应用
31.5.2.1 确定项目范围
31.5.2.2 评价HCM的方法
31.5.2.3 选择模型
31.5.2.4 组织数据
31.5.2.5 输入数据
31.5.2.6 标定与验证模型
31.5.2.7 分析输出
31.5.2.8 分析备选方案
31.6 算例
31.6.1 算例1
31.6.2 算例2
31.6.3 算例3
31.7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 言 目 录 1.1 概述 ...........................................................................................................................................2 1.1.1 编写手册的目的..................................................................................................................2 1.1.2 手册内容..............................................................................................................................2 1.1.3 手册的使用..........................................................................................................................3 1.1.4 公制版和英制版的计算结果..............................................................................................3 1.1.5 北美和国际的应用..............................................................................................................3 1.1.6 在线手册..............................................................................................................................3 1.1.7 计算软件..............................................................................................................................4 1.2 手册的历史..............................................................................................................................4 1.3 HCM2000 的新内容..................................................................................................................6 第一篇:总论...........................................................................................................................7 第二篇:基本概念...................................................................................................................7 第三篇:分析方法...................................................................................................................8 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9 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9 1.4 HCM2000 的研究基础...........................................................................................................9 1.5 参考文献 ...............................................................................................................................11 图表目录 表 1-1 HCM1985 的章节和修订情况 ..................................................................4 表 1-2 HCM 2000 的章节 .....................................................................................6 表 1-3 相关研究项目.............................................................................................9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1.1 概述 1.1.1 编写手册的目的 编写道路通行能力手册是为了给交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统一的 评价公路和街道设施服务质量的方法。HCM 不是为各种交通设施、系统、区域 或环境制定有关期望的或恰当的服务质量的政策,而是对确定交通设施规模,确 保从业人员接触到最新研究成果、找出典型问题,提供一套合乎逻辑的分析方法。 第四版 HCM 企图给出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用于评价地面交通系 统中各种设施、一系列设施组成的系统或多个交通设施的组合体的通行能力和服 务质量。本手册是一本主要的原始文献,汇集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的研究 成果,阐述了分析各种街道、公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设施运行状况的方法。现 在交通研究委员会正在编写一部补充性手册,即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从使用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阐述分析公交服务质量的方法。 1.1.2 手册内容 本手册分为 5 篇。第一篇介绍了与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的交通流的特性, 讨论了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应用,说明了如何利用手册进行决策。第一篇还有 术语和符号汇编。第二篇介绍了基本概念,为第三篇阐述的分析工作提供了预估 的默认值,第三篇给出了评价道路、自行车、行人和公交设施的运行状况、通行 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具体的分析方法。 为分析人员评价多个交通设施,手册的第四篇叙述了分析交通走廊、地区和 多种设施运营的框架。有时,手册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而有时,手册仅提供 非常概略的分析方法。第五篇介绍了几种模型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模型可适 用于分析大系统的或更复杂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手册之外的更多的信息,可以从互联网 http://national-academies.org/trb/hcm 获得。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1.1.3 手册的使用 除了确定服务质量需要的服务水平外,手册确定了度量其他特性的分析程 序。这些程序让分析人员从不同角度来评价现有的或规划的交通设施。此外,本 手册可以评价大系统设施,在运行状况分析和规划分析之间建立了联系。 本手册打算给广大的从业人员使用,包括交通工程师,交通运营人员,设计 工程师,规划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大学生。为了更有效地使用手册,应用其 分析方法,需要了解一些技术背景。本手册通常用于大学层次的培训或公共机关 或咨询公司的技术工作。 1.1.4 公制版和英制版的计算结果 第四版手册发行了两个版本,公制版和英制版。尽管公制版和英制版中使用 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各种参数、服务水平阈值和其他一些数值都很难转换。这 就意味着使用公制版得到的计算结果将会与使用英制版的计算结果有一点不同。 希望使用者确定使用的计量制式,不同制式单位之间不要换算。 1.1.5 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在 90 年代期间,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因此,在 编写过程中,高度注意,并努力将来自于北美以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他们所提议 的分析方法编入 HCM。通过首次出版公制版的 HCM,TRB 朝着使这些方法和 程序更适用于国际性工作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但是,本手册的使用者必须注意到 大部分研究的基地、默认值和典型应用都来自于北美,特别是美国。尽管在介绍 一般方法时,提供了重要的参数值,但是,如果要在北美以外的地区使用,需要 按照当地条件对公式和程序进行标定,明确当地条件在交通组成,司机、行人、 自行车特性、典型的几何线形和控制措施方面的差异。 1.1.6 在线手册 通过光驱可读取电子版的 HCM2000,这种在线版本的手册提供了几种多媒 体方式,它所提供的人机交互界面能看到模拟的或真实的交通条件,提供了通行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能力和服务水平概念的解释,还一步一步地以图形方式演示了算例的求解过程。 在线手册忠实地表现了本手册的内容和分析程序。 1.1.7 计算软件 作为手册的辅助工具,商业软件可用来完成第三篇中各章分析程序的数值计 算。(同商业软件一样,)光盘的在线手册也具备了用户喜爱软件所需要的特征。 尽管有几个商业计算软件包可用来分析通行能力,但是哪一个都不是由 TRB 研 制、审查或认可的。 1.2 手册的历史 第一版 HCM 是作为道路设施设计和运行状况分析的指南,于 1950 年由当时 的公路局出版。1965 年,在公路通行能力委员会的指导下,TRB(当时称为公 路研究委员会,HRB)出版了第二版。于 1985 年 TRB 出版了第三版 HCM。 HCM1985 反映了 20 多年来多个研究机构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得到了 国家协作公路研究计划和联邦公路管理局等几个组织的支持。第三版 HCM 是在 TRB 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的。之后,对通行能力进行 了持续的研究,结果于 1994 和 1997 年对第三版作了修订。图表 1-1 列出了 1985 年 HCM 的章节以及最新的修订情况。 1997 年版 HCM 对第 3、9、10 和 11 章进行了大量修订。另外,第 1、4、5、 6 和 7 章也作了相应修改,以保持同其他修订章节的一致性。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一章(第 3 章)修改了计算基于密度的通行能力分析程序, 还提出了理想流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值,该值随自由流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章号 1 2 表 1-1 HCM1985 的章节和修订情况 描述/设施类型 最后修订时间 概述,基本概念和应用 交通特性 1997 1994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连续流设施 3 4 5 6 7 8 间断流设施 9 10 11 12 13 14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交织区 匝道和匝道连接点 高速公路系统 乡村和郊区多车道公路 双车道公路 信号交叉口 无信号交叉口 城市主干道 公共交通客运能力 行人 自行车 1997 1997 1997 1997 1997 1985 1997 1997 1997 1985 1985 1985 信号交叉口一章包括了感应式交通信号的研究成果,根据了信号协调、过饱 和状态、不同长度的分析时段以及在分析时段开始出现初始排队的影响修改了延 误公式。由用停车延误变为控制延误度量服务水平;修订了许可型左转车流的模 型和左转当量表。 在美国调查了双向停车和四向停让控制的交叉口。结合该项全国性研究成 果,全面修订了无信号交叉口一章,另外,强调了上游交通信号对双向停车和四 向停让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程序还考虑了加宽引道,上游信号,行 人过街和两段式穿插(车辆在穿越第二股交通流之前,在中央分隔带暂停)的影 响。 结合信号交叉口一章有关的变更,修订了 1997 年版 HCM 的城市主干道一章。 将高速设施作为一种新的主干道类型。考虑到上游信号交叉口排队车辆的影响, 修改了延误计算公式。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1.3 HCM2000 的新内容 第四版 HCM 出版了两个版本:公制版和英制版,其章节也做了调整,包括 5 篇,共计 31 章。表 1-2 列出了各篇和各章的标题。下面简单介绍这些变化的情 况。 章号 第一篇 总论 1 2 3 4 5 6 第二篇 基本概念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三篇 分析方法 15 16 17 18 表 1-2 HCM 2000 的章节 描述/设施类型 引言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应用 决定 术语 符号 交通流参数 交通特性 分析程序 城市道路概念 行人和自行车概念 公路概念 高速公路概念 公共交通概念 城市街道 信号交叉口 无信号交叉口 行人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第四篇 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28 29 30 第五篇 仿真和其他模型 31 第一篇:总论 自行车 双车道公路 多车道公路 高速公路系统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高速公路交织区 匝道和匝道连接点 立交匝道 公共交通 多设施分析 交通走廊分析 区域分析 仿真和其他模型 第一篇介绍了贯穿于手册始终的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另外,具体讨 论了不同层次的应用,决策和使用手册分析方法的基本准则。术语和符号汇编放 在第一篇,并大量扩充,以前该部分放在手册的最后。 第二篇:基本概念 第二篇介绍了手册阐述的分析方法时涉及到的各类设施的基本概念,包括典 型的通行能力参数。以前讲座,这些内容与各类设施的分析方法一同提出。增加 了对 HCM 中变量精度和准确性的说明;提供了预估的默认值,帮助分析人员获 得在第三篇介绍的分析方法的输入值。另外,第二篇给出了几个服务交通量的样 表以及第 10 章中修订的评价信号交叉口的快速评估方法,。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第三篇:分析方法 第三篇介绍了分析方法,基本上对应着 1997 年版 HCM 中关于设施的 12 章。 城市道路 在 1997 年版 HCM 中的标题是“城市主干道”,本章的分析方法没有重大变 化,只是给出了新的计算表。 信号交叉口 考虑到行人和自行车的影响,增加了估算队尾的分析方法和饱和流率修正系 数,给出了重新调整的计算表。 无信号交叉口 本章新增了 95%排队长度计算公式,重新设计了计算表。 行人 本章扩充了 1985 年版 HCM 的分析方法,可以对原来未提及的几种行人设施 进行评价。 自行车 以事件和障碍概念为基础,介绍了一种评价自行车设施的新方法,完全取代 原来的方法。 双车道公路 介绍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通过行驶方向或合并双方向来评价双车道公路。 该方法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方法。 多车道公路 引入了新的货车当量值。 高速公路系统 介绍了一种新方法。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再次引入了新的货车当量值。 高速公路交织区 略微修订了 1997 年版 HCM 的分析方法。 匝道和匝道连接点 介绍了一种新的速度预测模型。 更多精彩资料共享:http://gxp145870.gxp.cc/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