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的联系称为
A 教育规律
B 教育法规
C 教育原则
D 教育政策
参考答案:A
2.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 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
B 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C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D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参考答案:B
3. 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近代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马申斯基
D 第斯多惠
参考答案:A
4. 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旧的教育思
想和理论还将继续存在。这说明了
A 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B 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C 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C
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错误主要是否定了教育的
A 继承性
B 社会性
C 永恒性
D 独立性
参考答案:B
6.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
中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劳动技术教育
参考答案:C
7. 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制
建立的因素是
A 社会意识形态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 本国文化历史传统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D
8.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最早明令废除教育权性别和职业限制的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C
9. 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
称之为
A 物质性隐性课程
B 制度性隐性课程
C 心理性隐性课程
D 活动性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C
10.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哪一功能?
A 甄别与选拔
B 促进学生发展
C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 促进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A
11. 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是
A 学生的认识规律
B 遗忘的规律
C 学科的逻辑系统
D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参考答案:A
12. 衡量一个人品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 品德认识
B 品德情感
C 品德意志
D 品德行为
参考答案:D
二、辨析题:13~1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13. 发达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物质极大地丰富,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就可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2 分)
机器大工业生产只能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并不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
全面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
实现。(4 分)
14.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答案:错误或不准确。(2 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
以克服分科的缺陷。(4 分)
三、简答题:15~17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5. 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分)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在肯定环境对人
发展影响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实践。(3 分)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这人的
发展方向。(3 分)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生享有哪些权利?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下列基本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劳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生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
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5)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健康权等其他权利。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 3 分,答对任意 4 点即可给 8 分。
1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案:(1)复杂性、创造性(1 分)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劳动目的的全面性和劳动任务的多样性;
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1 分)
(2)连续性、广域性。(1 分)教师劳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严格界限。(1 分)
(3)长期性、间接性。(1 分)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师劳
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1 分)
(4)主体性、示范性。(1 分)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
分)
四、论述题:18 小题,15 分。
18. 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说明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答案:(1)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2 分)
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做基础。
(2 分)
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
会理论。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
义。(2 分)
④知识的巩固与保持。知识的巩固与保持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自然地运用知识,他是教学
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过程中专门的知识巩固工作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
⑤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它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2 分)
(2)结合实际分析论述,酌情给 1~5 分。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9. 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到交响乐时,在脑中会产生与此相应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是
A 听觉
B 知觉
C 联绝
D 直觉
参考答案:C
20. 在考场上,飞进的小鸟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他们仍在奋笔疾书答卷。这体现的注意
功能是
A 指向
B 选择
C 保持
D 分配
参考答案:C
2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力的是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想象力
D 意志力
参考答案:D
22. 在人口总体中,智商分布基本上呈
A 正偏态
B 正态
C “U”型
D 负偏态
参考答案:B
23.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里成分是
A 发散思维
B 聚合思维
C 分析思维
D 抽象思维
参考答案:A
24. 成功后的狂喜、失败后的绝望等情绪状态是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热情
参考答案:C
25. 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起源划分,成就、交往、威信、赞誉等属于
A 生理性动机
B 社会性动机
C 远景性动机
D 近景性动机
参考答案:B
26.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
A 动作技能
B 认知技能
C 运算技能
D 智力技能
参考答案:A
27. 对人名、地名、定理等的记忆属于
A 内隐记忆
B 情景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陈述性记忆
参考答案:D
18.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它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