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12 月月考
试题及答案
一、(10 分)
1. 古诗文背诵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7)遥看是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8)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答案】 ①.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③. 回首向来萧瑟处
④.
也无风雨也无晴
⑤. 半竿斜日旧关城
⑥. 吾视其辙乱
⑦. 望其旗靡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⑨. 松柏冢累累
⑩. 井上生旅葵
【解析】
【详解】古诗文默写时注意根据要求填写,不添字,不丢字,不写错字。本题注意下列字词
容易写错:衡、雁、麾、炙、萧瑟、竿、辙、靡、寡、冢、葵。
二、阅读。
(一)(12×2=24 分)
2. 课内文言字词。
(1)肉食者鄙.___________(2)弗敢加.也___________(3)神弗福.也___________
(4)忠之属.也___________(5)可以.一战___________(6)彼竭我盈.___________
(7)朝服.衣冠___________(8)孰.视之___________ (9)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
(10)朝廷之臣莫.不畏王___________(11)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12)期年..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 夸大。 ③. 保佑。 ④. 类。 ⑤.
凭借。 ⑥.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⑦. 穿戴
⑧. 同“熟”,仔细
⑨. 认
为……美
⑩. 没有谁
⑪. 间或,偶然
⑫. 满一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
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1)大意: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大意: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加:夸大。
(3)大意:神是不会保佑您的。福:作动词,保佑。
(4)大意: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属:类。
(5)大意: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
(6)大意: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7)大意: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服:做动词,穿戴。
(8)大意:邹忌仔细地端详他。孰:通假字,同“熟”,仔细。
(9)大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意动用法,认为……美。
(10)大意: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莫:没有谁。
(11)大意:还不时地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
(12)期年:满一年。期:读音是 jī,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
(二)(6 分)
古诗鉴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 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
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 “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
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
中的悲凉之感。
D. 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
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4. 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案】3. B
4.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 60 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解析】
【3 题详解】
B.“侧面写出”不正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运
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的情景,并摄取了井边、
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理
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
本诗写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归家的老兵,回到家中所看到的景象。选取了“松柏”“坟墓”
等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
老兵家园已无人居住的残破、凄凉;而“采葵持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表现出老兵
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所有这些,都是因
为常年的战争造成的,字里行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流露出对战争的憎恶,反映了兵
役制度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三)(21 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
以避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
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
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
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
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观】①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___________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2)【食】①后果食.尽夜遁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马说》)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B.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C.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D.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
8. 结合选文,说说太宗“一战大败”刘武周的原因。
【答案】5.
①. (1)①观察,看
②. ②景象
③. (2)①粮食
④. ②同
“饲”,喂养
6. C
7. (1)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2)他们的粮草耗尽,必定自己离
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
8. “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汝见识与我相合”,可见太宗与道宗都对敌
我当前形势有准确的判断;“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采取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来避开敌
军锋芒;“乌合之徒,莫能持久”,巧用计谋,不与敌军立即展开决战而是消耗对方粮草,
使之不战自败。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①句意: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观:观察,看。
②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景象。
(2)①句意: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食:粮食。
②句意:喂养的人不能使千里马发挥最大潜能。食:同“饲”,喂养。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子的大意和句子结构来恰当断句。
本句中,“远来”作“彼”的宾语,不能分开;“不绝”作“粮饷”的宾语,不能分割。“皆
不可与战”是“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之意,放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整个句子
的意思是: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
进行决战。此句断句为: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
量字字落实,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1)易:容易。屈:使动用法,使……屈服。争:争胜。
(2)竭:耗尽。擒:擒获。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太宗“一战大败”刘武周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守待攻、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首先是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准确判断:敌人乘胜前来挑战,其锋锐不可当,硬拼难于取胜,用计取胜
则较容易。太宗与道宗不谋而合;其次是战术上的充足准备:“今深沟高垒”,采取构筑坚
固的防御工事来“以守待攻”;最后是实施“以守为攻”打持久战的作战策略:“乌合之徒,
莫能持久”,相持一段时间以后,敌人果然粮尽,在夜间逃跑,唐太宗下令追击,追至介州,
一战将其全部歼灭。
【点睛】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
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
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
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
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
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
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
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
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
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
军打得大败。
(四)(23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织藤编竹兴味长
(彭敏艳)
①山村雨后,水满花乱波浪滚,鱼跃虾跳螃蟹肥,砍竹破篾织竹篮。门前溪里卧着鱼篓
子,村居春日妙趣横生。尤其是织藤编竹。
②这或许与我儿时浸泡在竹编的时光里有关。我爷爷擅长竹编,他破出的竹篾片片薄而
均匀,非常完美地拉抻出竹箴的柔韧,编成的家用竹具形态优美且坚固耐用。
③我常常看爷爷把砍下来的新鲜竹子去掉枝丫,露出竹子光溜修长的身躯,接着破成一
捆捆大小、长度一致的细长蔑条。做簸箕耳的时候,要用火烤过竹条,才能弯出自己想要的
弧度。烤竹条的时候,竹子的清香先是变得愈发浓郁,随后便掺上烟火的味道。我极喜欢它,
总是贪婪地闻着。
④后来竹编被赐予一个诗意的名字——“非遗”,可惜爷爷已经无从知晓。这次回乡,
听说要与“指尖上的非遗”相约,枯黄的记忆再度枝繁叶茂,于是欣欣然前往。
⑤将到目的地时,天空应景飘起了雨。跨入工作间,清香萦怀。竹木芒藤编或横或卧或
斜或挂,仪态万千地在这恭候来客。造型就更不必说了,或小巧精致,或大气磅礴,或在线
条上下功夫,或在纹理上细斟酌,或在构造上花心思,或在点缀上做文章。
⑥织样师傅一边和我们聊他的编织人生,一边飞快地转动双手。捏、扭、拉、按、翻、
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的手里如山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
淌。纵横交错的白藤在他手里翻过来覆过去,最终在他手里一寸一寸长成精致的白藤篮。
⑦织样师傅从事竹木芒藤编行业三十多年了。初学竹编时,手常常英勇负伤:破竹蔑时
的刀割,编织时的刺划。旧伤疤还没好,又添新伤疤,双手横横竖竖伤痕累累。他伸出双手,
堆叠的老茧,深深浅浅的陈年伤痕触目惊心。
⑧他一笑,将我们的惊恐淡化在嘴角:“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
长了眼。”
⑨“吃那么多苦没考虑过放弃吗?”
⑩“放弃?”他停下手,目光聚焦到窗外一个虚无的点,“从来没有考虑过。想得最多
的是怎样编得更好、编得更快、编出新花样。”
⑪只那么一瞬间的暂停,织样师傅的双手又开始它们的弹跳。师傅黝黑的脸上镀了一层
厚重的生活的原色,那是一种历尽千帆后的宁静安详与饱经风霜的糅合。
⑫一个成品竹编篮子要经过砍竹、去枝叶、破蔑、选蔑、编织、剪余、印染等一系列工
序。在长久的诞生过程中打磨成完美的结构,需要耐心去对待,就像等待一朵云敞开它的怀
露出明净的天蓝色那样令人着迷,更像等待田野里的青色的禾苗褪去青涩换上金黄的霓裳,
浑身上下散发着成熟的稻香气息。在编竹篮的同时,织样师傅也把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烟火
况味编织成一朵褶皱的花,那样执着而迷人。
⑬一万多个日夜,从竹编到木编再到芒竹与白藤的编织,从实用的农村簸箕、菜篮、筛
子、箩筐到今天的挎包、摆件、藤蓝、花篮;从单一的样式、笨拙的形貌到复杂的图案、别
致的构造、优美的线条;从国内市场到远销美国、东南亚;那是一场漫长的燃烧的裂变,一
些东西被烧焦,一些东西在生成。
⑭ “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劲。”编织如此,生活亦如此。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
生出大美。
⑮约莫 3 个小时,一个有着细致绵密的条纹的白藤挎包就完美诞生了。织样师傅仔细地
修剪着挎包的边边角角,末了他深情地注视着挎包,仿佛我们都是透明的存在。
⑯一些读不清的东西正在织上这深情的目光,或许是未来的期许,或许是当下生活的边
边角角,它们尽在这份深情里织出了长长久久的兴味。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细腻优美,极具韵味,如第①段就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山村雨后的景致。
B. 尽管多次受伤,但是织样师傅也从没想过放弃,他想编得更好、更快,编出新花样。
C. 竹木芒藤编的造型丰富多样,编织者只在线条、纹理、构造、点缀等方面下功夫。
D. 文章最后一段照应标题,点出了在织藤编竹中织出长长久久的兴味,引发读者思考。
10.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和⑫段“烟火味”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1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捏.、扭.、拉.、按.、翻.、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的手里如山
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赏析加点词)
(2)他一笑,将我们的惊恐淡化在嘴角:“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
长了眼。”(赏析句子)
12. 文章第⑭段引用诗句“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劲。”有什么作用?
13.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织藤编竹兴味长”中“兴味”一词的内涵。
【答案】9. C
10. 第③段的“烟火的味道”是说做竹编时烤竹条的味道,这个味道是可
以闻到的(清香的、浓郁的),“我”很喜欢这个味道;第⑫段中的“烟火况味”是说竹编
中融入了生活的琐碎,这种味道包含着生活的阅历和经验,还有打磨的耐心和执着,也有对
织样师傅的赞美之情。
11. (1)用“捏、扭、拉、按、翻、织”几个动词,将编织藤篮的动作过程生动地展现出
来,表现了编织流程的复杂以及织样师傅编织动作的娴熟流畅,表达了对织样师傅技艺的赞
美之情。
(2)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织样师傅对自己手上伤痕的淡然,从侧面表现
了竹木芒藤编技术的难度和织样师傅从事这一行业的时间之久(经验丰富)以及他对这一行
业的热爱。
12. 引用诗句,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表达了作者对编织技术的赞扬和热爱,告诉我们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砺,才能成就真正
的大美,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13. (兴味的本意是指兴致、兴趣和意味,这里是指蕴藏在竹编里的快乐和趣味。)
“兴味”一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织藤编竹技艺的简单介绍和织样
师傅精湛技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对织样师傅高超的竹编技艺的赞美,对织
样师傅用竹编技艺创造美好生活的赞颂。
“兴味”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生活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生出大美;传统工艺制作
不仅需要耐心、细心,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匠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技艺,应该不断被尊
重、保护和传承。(意思对即可)
【解析】
【9 题详解】
C.“只在线条、纹理、构造、点缀等方面下功夫”表述有误。根据文章第⑤段“造型就更不
必说了,或小巧精致,或大气磅礴,或在线条上下功夫,或在纹理上细斟酌,或在构造上花
心思,或在点缀上做文章”可知,“只在线条、纹理、构造、点缀等方面下功夫”的说法绝
对,不合文意。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思想情感。体会赋予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要抓住重点语句,并结合上下文去
理解。
第③段中“烤竹条的时候,竹子的清香先是变得愈发浓郁,随后便掺上烟火的味道。我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