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务管理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务管理 A 卷考研真题及答 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最佳资本结构?如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答: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能够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企业价值 等之间实现最优均衡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决策的实质就是寻求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并将 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对此,人们提出了许多对企业最佳资本结构进行判断与衡量的分 析方法及其定量标准。主要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权益资本收益率法、EBIT—EPS 分析法、 企业价值最大化法等。 (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该方法是在做出筹资决策之前,先拟定若干个筹资方案, 并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然后根据各方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来确定 最佳资本结构。 (2)权益资本收益率。该方法是指企业资本总额及息税前利润已知的条件下,通过调 整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寻求能够使企业权益资本利润率达到最高的资 本结构,其数学公式为:权益资本收益率=[×(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借入资本利润率)+ 尽税前资金利润率]×(1-所得税税率) 通过对上述公式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只要当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增长率超过息 税前资金利润率的增长率、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大于借入资本利润率时,企业就有借入资金 的必要。 (3)EBIT—EPS 分析法。这是将企业的盈利能力(用息税前利润表示)与股东财富(用 每股利润表示)联系起来,通过计算不同资本结构下的每股利润无差别来进行最佳资本结 构决策的一种方法。所谓不同筹资方案之间的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EPS)不受融资方式 影响的企业息税前收益(EBIT)水平。 (4)企业价值最大化法。所谓企业价值分析法,就是在已知负债资本规模与负债资本 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负债资本规模,并将不同负债资本规 模下的企业总价值、权益资本价值(股票价值)、股票价格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对比来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一种方法。 2.简述公司股利政策的基本类型,并说明每种股利政策的主要特点。 答:股利政策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 针和策略。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不仅仅是对于投资受益的分配, 而是关系到公司投资、融资和股票价格等各个方面。
股利政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的股利政策也会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不同的 影响。因此,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制定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股利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股利 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分配与留利的比例,即股利支付比率问题。长期以来,通过对股利 政策实务的总结,归纳出常用的股利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剩余股利政策 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企业的投资机会和资本成本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企业有良 好的投资机会时,为了降低资本成本,企业通常会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是 MM 理论在股利政策实务上的具体应用,根据 MM 理论的观点,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的股票价 格产生任何影响,公司在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可以少分配甚至不分配股利,而将留用利 润用于再投资。所谓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企业确定的最佳资本结构下,税后净利润首先 要满足投资的需求,然后若有剩余才用于分,配股利。这是一种投资优先的—股利政策。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必须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并且该投资机会的预计报酬 率要高于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这样才能为股东所接受。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企业,因 其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会对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有较好的预期,因而其股票价格会 上升,并且以留用利润来满足最佳资本结构下对股东股权资本的需要,可以降低企业的资 本成本,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股利政策不会受到希望有稳定的股利收 入的投资者所欢迎,如那些靠股利生活的退休者,因为,剩余股利政策往往导致各期股利 忽高忽低。实行剩余股利政策,一般应按以下步骤来决定股利的分配额: ①根据选定的最佳投资方案,确定投资所需的资金数额; ②按照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确定投资需要增加的股东股权资本的数额; ③税后净利润首先用于满足投资需要增加的股东股权资本的数额; ④在满足投资需要后的剩余部分用于向股东分配股利。 (2)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这是一种稳定的股利政策,它要求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支付固定的股利额,只有当企业 对未来利润增长确有把握,并且这种增长被认为是不会发生逆转时,才增加每股股利额。 稳定的股利政策在企业收益发生一般的变化时,并不影响股利的支付,而是使其保持稳定 的水平。实行这种股利政策者都支持股利相关论,他们认为企业的股利政策会对公司股票 价格产生影响,股利的发放是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状况的某种信息。实施这种股利政策 的理由是: ①股利政策是向投资者传递重要的信息,如果公司支付的股利稳定,就说明该公司的 经营业绩比较稳定,经营风险较小,这样可使投资者要求的股票必要报酬率降低,有利于 股票价格上升;如果公司的股利政策不稳定,股利忽高忽低,这就给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 不稳定的信息,从而导致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心,会使投资者要求的股票必要报酬率提高, 进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②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利于投资者有规律地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特别是那些希望每期 能有固定收入的投资者更欢迎这种股利政策.忽高忽低的股利政策可能会降低他们对这种股 票的需求,这样也会使股票价格下降. ③如果公司确定一个稳定的股利增长率,这样,实际上是传递给投资者该公司经营业 绩稳定增长的信息,可以降低投资者对该公司风险的担心,从而使股票价格上升。 ④采用稳定的股利政策,为了维持稳定的股利水平,有时可能会使某些投资方案延期, 或者使公司资本结构暂时偏离目标资本结构,或者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尽管这样可 能会延误了投资时机,或者使资本成本上升,但是,持稳定股利政策观点者,仍然认为这 也要比减发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有利得多,因为突然降低股利,会使投资者认为该公司 经营出现困难,业绩在下滑,可能使股票价格快速下跌,这对公司更不利。 然而,也应当看到,尽管这种股利政策有其股利稳定的优点,但是它也可能会给公司造成 较大的财务压力,尤其是在公司净利润下降或现金紧张时,公司为了保证股利的照常支付,容 易导致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在非常时期,可能不得不降低股利额。因此,这种股利政策 一般适用于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采用。 (3)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 这是一种变动的股利政策,企业每年都从净利润中按固定的股利支付率发放股利。持 这种股利政策者认为,只有维持固定的股利支付率,才算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股东,他 们信守的格言是“公司赚 2 元钱,1 元分给股东,1 元留存公司”。这一股利政策使企业的 股利支付与企业的盈利状况密切相关,盈利状况好,则每股股利额就增加,盈利状况不好, 则每股股利额就下降,股利随经营业绩“水涨船高”。这种股利政策不会给公司造成较大财 务负担,但是,其股利可能变动较大,忽高忽低,这样可能传递给投资者该公司经营不稳 定的信息,容易使股票价格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的人认为这种 股利政策不可能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所以反对这种股利政策。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这是一种介于稳定股利政策与变动股利较多时,再依政策之间的折中的股利政策。这 种股利政策每期都支付稳定的较低的正常股利额,当企业盈据实际情况发放额外股利。这 种股利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公司盈利较少或投资需要较多资金时,可以只支付较低 的正常股利,这样既不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又保证股东定期得到一笔固定的股 利收入;在公司盈利较多并且不需要较多投资资金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的股利。低正 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既可以维持股利的一定稳定性,又有利于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 目标资本结构,使灵活性与稳定性较好地相结合,因而为许多企业所采用。 二、计算分析题 (一)某企业计划生产 A 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生产周期为 5 天(一年假设为 360 天)。
2.年计划产量 18000 件。 3.预计单位生产成本 100 元,其中原材料成本为 70 元,于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 他成本从生产的第二天起在生产过程中陆续均衡发生。要求: 1.根据生产成本(费用)累计平均法确定在产品资金定额; 2.根据渐加成本(费用)折半法确定在产品资金定额; 3.根据原材料成本(费用)比重法确定在产品资金定额; 4.根据解答结果,对上述确定在产品资金定额的三种方法进行简单评价。 解:在产品资金定额=产品每日平均产量×产品单位计划成本×在产品成本系数×生 产周期,确定在产品资产定额主要是确定在产品成本系数每日平均产量=180000÷360=50 (件) (1)根据生产成本累计平均法确定在产品系数,其余的 30(100-70)元的生产成本 每天的发生额=30÷4=7.5(元) 在产品成本系数=生产周期中每天发生的费用累计÷(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生产 周期)×100%=(70+77.5+85+92.5+100)÷(100×5)×100%=85% 在产品资金定额=50×100×85%×5=21250(元) (2)根据渐加成本折半法确定的在产品系数=(生产一开始投入的费用+随后陆续投 入的费用×50%)÷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100%=(70+30×50%)÷100×100%=85% 在产品资金定额=50×100×85%×5=21250(元) (3)根据原材料成本比重法确定的在产品系数=70÷100×10%=70% 在产品资金定额=50×100×70%×5=17500(元) (4)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①当渐加成本从生产周期的第二天开始陆续均衡投入 时,可以用渐加成本折半法简化计算程序;②原材料成本费用比重法适合于原材料费用占 产品总成本比重较大时使用,否则其计算的结果会有较大偏差。 (二)企业计划将资产规模从目前的 1000 万元扩大为 1200 万元。经测算,资产规模 扩大后的权益乘数为 2.5,经营杠杆为 2,借入资金的年均利率为 6%。 要求:如果企业将总杠杆控制在 3 的水平上,请计算下列指标的预计值:
1.息税前利润; 2.边际贡献; 3.固定成本; 4.总资产报酬率。 解:(1)因为权益乘数为 2.5,所以资产负债率为:60%。财务杠杆应为:1.5。 即:EBIT/(EBIT-I)=1.5,EBIT=3I,设借入资金 X 元 I=1200×0.6×6%=43.2,解得 EBIT=129.6(万元) (2)经营杠杆=边际贡献/EBIT,边际贡献=2×129.6=259.2(万元) (3)边际贡献-固定成本=EBIT,得固定成本=129.6(万元) (4)总资产报酬率:(边际贡献-固定成本-43.2)/1200=7.2% (三)公司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为 40%,认为比较合理,拟在追加筹资过程中继续保持 该比率不变。追加筹资的方式、金融及其个别资本成如下表所示: 要求:1.分别计算长期借款和股票筹资的突破点; 2.计算边际资金成本; 3.如果新项目所需资金为 800 万元,投资报酬率为 6%,则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 解:(1)长期借款筹资突破点 200/40%=500 股票筹资突破点 450/(1-40%)=750 (2)筹资额在 500 万以下时, 资金成本=3%×40%+4%×60%=3.6%
500 万和 750 万之间时, 资金成本=5%×40%+4%×60%=4.4% 750 万以上时, 资金成本=5%×40%+7%×60%=6.2% (3)由于所需资金 800 万大于 750 万,所以成本为 6.2%,且大于 6%。所以该项目在 经济上不可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