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真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2 年 4 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评论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 ) A.理论性 C.实践性 B.学术性 D.功能性 2.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酝酿阶段的两个主要环节关系到评论的整体,这两个环节是选题 和( ) A.判断 C.观点 B.论述 D.立论 3.新闻评论标题拟制方式陈旧、缺乏个性和新意的问题一般被称为( ) A.冗长 C.精粹 B.俗套 D.通俗 4.论证是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并得到阐明的( ) A.内容和形式 C.过程和方法 B.方法和原则 D.规范和条件 5.新闻评论开头的形式主要有摆出结论、由事入题、提出问题、亮出靶子和( ) A.开门见山 C.交待意图 B.提炼主题 D.针砭时弊 6.在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中,可以通过形象说明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借用形象或通过对客观 事物形象化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感情,从而增强评论的( ) A.感染力 C.竞争力 B.洞察力 D.渗透力
7.有的评论在进行分析时,孤立地看问题,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 ) A.规律 C.结合 B.制约 D.责任 8.从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杂文的写作应当避免绝对化和( ) A.浅薄化 C.虚假性 B.呆板化 D.片面化 9.编者按语与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学评注和史学评点在作用和写法上十分接近,如《史 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和( ) A.《论语》中的“子曰” B.金圣叹评点《水浒》 C.曹丕的《典论》 D.刘勰的《文心雕龙》 10.延安的《解放日报》和晋绥分区的《晋绥日报》都注意运用编者按语随时对报道或文章 进行( ) A.总结概括 B.夹叙夹议 C.褒贬评注 D.就事论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以下不属于新闻评论的是( ) A.社论 C.稿评 E.编者按语 12.以下属于事实性论据的是( ) A.典型事例 C.名人名言 B.综述 D.述评 B.历史资料 D.法律法规
E.统计数字 13.新闻评论的结构应做到( ) A.言之有物 C.布局合理 E.逻辑顺畅 B.层次清晰 D.持论有据 14.社论《六月革命》、《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作者依次是 ( ) A.马克思 C.列宁 E.周恩来 15.论辩的方法具体包括( ) A.解释 C.探讨 B.恩格斯 D.毛泽东 B.辨正 D.批驳 E.评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6.简要说明评论员文章与社论在规格上的差别。 17.简要说明电视口播评论的具体形式。 四、论述题(本题 15 分) 18.什么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破”与“立”?破立统一的具体论述方式有哪些? 五、操作与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小题 10 分,第 20 小题 25 分,第 21 小题 20 分,共 55 分) 19.为以下小言论拟制一则标题。(10 分) 媒体报道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引发了人们对“幸福”的关注。
什么是幸福?这是人人要面对、人人要思考、人人要回答的问题,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不 同的答案。 有人认为坐拥金山、锦衣玉食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号令一方是幸福,有人认为金榜 题名、洞房花烛是幸福……郭明义有不同的回答,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 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 20 多年来,他义务献血 50 多次,帮助困难学生 180 多人,扶贫救灾捐掉他一半的工资收入, 他的义举善行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 他以助人为乐,以奉献为荣,以做好事、献爱心为幸福,郭明义的言行诠释了他的幸福观。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向郭明义学习,我们要学习他感人的事迹,学习他可贵的精神,当然也要 学习他令人钦佩的幸福观。 近来,不少地方都在讨论如何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我以为,幸福指数是幸福观紧紧联系 在一起的。如果郭明义的幸福观得以弘扬,如果郭明义的幸福观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家 都像郭明义一样——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师尽心尽力为学生教书,医生精益求精为 患者看病……人人都能“我为人人”,那我们的社会自然会处处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幸福指数自然会不断提升。 (来源:2010 年 12 月 2 日《人民日报》,作者:云杉) 20.为以下新闻报道配发一篇短评。(字数:600 字左右)(25 分) 长江隧桥带来商机,海内外企业纷纷上岛考察欲投资发展 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 崇明婉言谢绝三十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和能耗、环评审查的项目 本报讯(记者 陶健 实习生 张敏)长江隧桥开通,崇明一夜间成了投资热点,海内外企业 纷至沓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投资项目,是“拣到篮里就是菜”, 还是宁缺毋滥?崇明选择了科学发展之路,短短一个多月,已婉拒了 30 多个不符合生态岛 定位的项目,涉及投资 10 多亿元。 长期孤悬在长江口的崇明,GDP 的贡献仅占全市的 1%,发展速度远落后于上海的其他部分。 岛上有 70 万居民,他们希望吸引投资以增加就业、改善生活。然而,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 现代化生态岛,注定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崇明 县委、县政府决定执行更为苛刻的“招商选资”标准。早在隧桥开通前,崇明就公布了规划 布局,对进入岛内的投资项目设置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产业导向。崇明编制了工业产业导向目录,被列入禁止和限制类的项目一律不 允许上岛。一家大型造纸企业不久前上岛洽谈投资上亿元建造纸厂。虽然这个劳动密集型项 目可以提供大量岗位,还能为岛上盛产的芦苇找到市场出路,但造纸业明显属于目录上的禁 止类领域,被招商部门婉言谢绝。 第二道防线是能耗。崇明制定了能耗每年下降 4%的指标,近两年已关闭了 40 多家高能耗企 业。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评判,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能耗。据 介绍,30 多个被婉拒的投资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能耗不合格”。 第三道防线是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前两道防线的项目如果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 能上岛。有一个投资 3000 万元的电子产品加工项目在最后一道防线上被县环保局拦停,原因 是其生产过程有一道镀锡工序会影响环境。 崇明县县长赵奇告诉记者,崇明建设生态岛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放弃一 些能够快速增加 GDP 的产业项目,会影响崇明经济一时的发展速度,但生态岛建设必须关注 长远,其后发优势将会慢慢显现。 (来源:2009 年 12 月 4 日《解放日报》) 21.分析新闻评论《“温暖”怎么送才“保暖”》的写作特点。(字数:600 字左右)(20 分) “温暖”怎么送才“保暖”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掀起 “送温暖”热潮。本来,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给贫困群众、 弱势群体送钱送物,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寒冬里的他们切实得到一些帮助,欢度节日, 展望来年,确实是一件暖人心、解民忧的好事,广大群众是欢迎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温暖”没有送好,反而送得让人窝心,值得反思。譬如,有的在“送 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要求“住址靠近路 边、被访者‘会说话’”;有的在“送个啥”上犯迷糊,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 着钱,千篇一律一送了之;有的在“怎样送”上铆足劲,详尽“安排”和精心“导演”之后, 慰问车队浩浩荡荡,随行人员前呼后拥,闪光灯不停闪烁…… 这样的“送温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样变味,折射出少数干部工作飘浮、形式主义等不良 工作作风,在理念和行为上并未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如果“送温暖”异化为“秀温暖”, 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百姓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瓜子不饱暖人心”,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称出了干部为民 执政的分量。“送温暖”的行动,不在钱物多少,关键是真心实意,尽可能为老百姓排忧解 难,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送温暖”的真谛,更在于通过这种行动,既让 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让干部从中了解百姓疾苦、 掌握群众期待,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送温暖”活动,正是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
的重要渠道。困难户的情况各不相同,只有先行调查摸底,问“需”于民,量身定做予以个 性化帮助,才能把准“送温暖”活动的脉搏,把“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才能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状态,获得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下基层“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如果都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 摸被褥”,如果都能仔细了解群众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途径,“一 次性温暖不保温”之类的抱怨就会少起来,群众就会从这种真心实意的“温暖”中感悟出干 部的民生情怀,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干群凝聚合力,开创美好新生活,这才是 持久暖人的“大温暖”。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任何时候,干部都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多到街巷田间想问题,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身处“庙堂高处”,不忘“白云深处”,用真心 真情去“送温暖”,用真抓实干去“造温暖”,这样的“温暖”才能“保温”,久久温暖群众 的心。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春意盎然,和谐进步。 (来源:2011 年 1 月 4 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作者:马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