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语言积累(本题共 6 小题,18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瞬.息万变 shùn
惟妙惟肖.qiào
澎湃.bài
瞭.望 liǎo
推搡.sǎng 暴风骤.雨 zhòu
俯瞰.gǎn
强.词夺理 qiǎng
自吹自擂.léi
杳.无消息 yǎo
毛骨悚.然 sǒng
哗.众取宠 huā
A. 不辍.chuò
B. 娇媚.mèi
C. 遁.形 dùn
D. 钦.佩 qīn
【答案】C
【解析】
【详解】A.澎湃.bài——pài;
B.瞭.望 liǎo——liào,惟妙惟肖.qiào——xiào;
D.俯瞰.gǎn——kàn,哗.众取宠 huā——huá;
故选 C。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诬蔑
锃亮
轻盈
娴熟
无缘无故
五脏六腑
漫不经心
走头无路
不修边幅
红装素裹
天衣无缝
草长莺飞
A. 狂澜
B. 愧作
C. 缅怀
D. 莅临
【答案】B
【解析】
【详解】B.愧作——愧怍,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故选 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英雄。
B. 在植树节活动中,同学们妙手回春....,为嘉州大地多种树、多添绿,建设美丽乐山。
C. 乌木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木雕作品,精美绝伦,展现了工匠们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
D. 《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一扇扇窗口,将销声匿迹....的唐诗宋词重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当之无愧:完全当得 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
完全够条件的。句中赞美航天英雄,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B.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句中形容同学们种树,用错对象,
使用有误;
C.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句中形容雕
刻技艺,望文生义,使用有误;
D.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句中形容“唐诗
宋词”,不合语境,使用有误;
故选 A。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为同学们普及食品安全卫生,强调要购买放心安全的食
品。
B. 酸奶作为人们的日常饮品,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蛋白质、钙、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组成。
C. 根据“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结果,我国科学家发现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存在含水物质。
D.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而且是一场体育盛会,世界将对中国有更准确更深入
的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应在“安全卫生”后面加上“的知识”;
B.句式杂糅,将“组成”去掉,或者将“含有”改为“由”;
D.语序不当,应将“一场文化盛宴”和“一场体育盛会”互换位置;
故选 C。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推动川渝协同建设现代
产业体系。
B.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
表现。
C.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植物学家钟扬总把这句话
挂在嘴边。
D. 学校通过打造红色教学点、推出红色研学线路、开展党建活动……等措施,扎实推进党
史学习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D.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可删去省略号;
故选 D。
6.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
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
丰富。
A. ⑤②③④①
B. ③⑤②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③①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把
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把握关联词的搭配;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
语。
③句是领起句,提出问题: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①
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照应③句的问题,所以①句衔接③句;根据⑤句中的“阅读是为
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可知,这是讲阅读的目的,照应①句“读书的目的”,根据②句中
的“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可知,这是讲阅读的意义,照应①句“读书的价值”,
由“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关联词语可知,先⑤后②;从④句“由此看来”可知,④
句是总结句,排在最后;故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2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
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
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②国死义乎!”
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
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
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
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
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
不可。”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负.气节
B. 敌猝.至
C. 遣妻问劳.其家 劳:慰劳
辞:辞谢
D. 每辞.官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射于.周同
B. 朔望设祭于其.冢
C. 有枭将舞刀而.前
D. 飞何功之.有
9.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安陵君其.许寡人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皆以美于.徐公
负:具有
猝:死亡
何陋之.有
A. 岳飞天赋异禀,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
B. 岳飞重情重义,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
C. 岳飞有勇有谋,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大败敌军,每当有军事行动必定先做好谋划。
D.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关爱士卒,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丝毫不占为己有。
10. 翻译下列句子。
(1)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上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答案】7. B
8. D
9. A
10. (1)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打开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士兵敢进人。(2)第一
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敌人突然出现。猝:突然。并非“死亡”;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于:介词,向/介词,比;
B.其:代词,代指周同/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可意为“一定”;
C.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是;
D.之:都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表述有误。根据原文“未冠,挽弓三百斤,弩
八石”可知,“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岳飞不到二十岁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并非“一
出生”;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
(1)卒:士兵;纳:接纳。
(2)作:振作;再:第二次;衰:减弱;三:第三次;竭:穷尽。
【点睛】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
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
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
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
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岳飞前去应募。与敌人相持在滑南,领一百骑兵在河上操练。敌人突然出现,岳飞对他的部
下说:“敌人虽然众多,但却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应当趁他们还立足未稳而攻击他们。”于是
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有猛将舞刀上前,岳飞杀了他,敌人大败。
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
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
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井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
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
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
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
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
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
经史典籍,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
有什么功劳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鉴: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
B. 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 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D. 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12. 《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诗歌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①描写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劳动场
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②运用口语,语言浅白流畅,生活气息浓
郁。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B.“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
沾湿肩膀。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
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
战斗。此选项中“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说法错误;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
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
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
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这四句写出了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
干,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分工明确,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结句“秧
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
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
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运用口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
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爱惜劳动成果的农人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3.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美景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向往之情,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______,百草丰茂”,
充满勃勃生机。
(2)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______”两句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3)因一字而境界全出,陶渊明《饮酒》(其五)“______,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写出
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4)《关雎》中,“关关雎鸠,______”描写水鸟和鸣的场景。
(5)诸葛亮《出师表》中,写自己临危受命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
(6)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高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
比,______”,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
(7)中秋佳节,我们可以引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两句,
表达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答案】 ①. 树木丛生
②. 亭亭净植
③. 采菊东篱下
④. 在河之洲
⑤.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⑥. 男儿烈
⑦. 但愿人长久
⑧.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丛生、亭、篱、洲、
婵娟”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今天,
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加强制度建设、强
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
快乐之“乐”,而且是在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
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
变革的时代,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加强美育。
(摘编自叶小文《美育为什么重要?》)
材料二:
中华民族拥有 5000 多年灿烂文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
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
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
作品之美,有助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
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
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
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
材料三:
(摘编自杨帆《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郎佳子彧,1995 年出生,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老手艺尝试
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
记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你去人民大会堂做过展示,能讲讲那次经历吗?
郎佳子彧:我给外国友人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我在和摩纳哥亲王互动的时候,教他
做了一个“冰墩墩”。他挺“害羞”地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如果只带回去一个,麻烦就大
了。我又做了一个“冰墩墩”送给他,让他带回去一双吉祥物。
记者:你面前的作品叫什么?为什么想到做这样一个作品?
郎佳子彧:这个作品叫《巾帼》,是在三八妇女节制作的,很多女性医护工作者在抗疫
前线做出了很多的奉献,我觉得理应做一个作品,向她们致敬。面塑当中有一个非常古老的
题材就是传统戏剧,传统戏剧中有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穆桂英。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可
以把她们类比起来。一方面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题材融合,另一方面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我们
的传统戏剧也是非常绚烂的。所以我就把传统和现在拼合在一起,表达对女性的敬意。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今天看来,就是全民族、新时代的美育教
(摘编自孟繁哲《把面人捏进了人民大会堂》)
育。
B. 从古至今,先贤们的各种美育思想结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现实意
义。
C. 通过认识、理解和欣赏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年轻人可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
D. 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郎佳子彧做了很好
的示范。
15.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引导年轻人怎么做?请根据材料二概括。
16. 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郎佳子彧作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成功的原因。
【答案】14. A
15. ①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引导年轻人
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③引导年轻人追求美,懂得欣赏中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