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江苏苏州太仓市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及答
案(部编版)
积累与运用。
1. 看拼音,写词语。
xiū sè
chóu yuàn
rì kòu
xuán yá
zhǎn dīng jié tiě
(
) (
) (
) (
) (
qí zhì
shēn yín
dǐ yù
jǔ sàng
bié chū xīn cái
(
) (
) (
) (
) (
)
)
【答案】
①. 羞涩
②. 愁怨
③. 日寇
④. 悬崖
⑤. 斩钉截铁
⑥.
旗帜
⑦. 呻吟
⑧. 抵御
⑨. 沮丧
⑩. 别出心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
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
时要注意“涩、愁、寇、截、御、裁”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
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选择题。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壤.(rǎng)
笨拙.(zhuó)
单薄.(bó)
一哄.而散(hōng)
B. 衣襟.(jīn)
宾.客(bīng)
沧.海(cāng) 叱咤.风云(chà)
C. 鸣啭.(zhuàn) 山涧.(jiān)
瞻.仰(zhān) 风靡.全球(mí)
D. 蒙.古(měng)
妩.媚(wǔ)
政.府(zhèng) 惟妙惟肖.(xià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
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
辨析。
A 项,“拙”读音为“zhuō”;“一哄而散”的“哄”读音为“hòng”;
B 项,“宾”读音为“bīn”;“咤”读音为“zhà”;
C 项,“涧”的读音为“jiàn”;“风靡全球”的“靡”读音为“mǐ”。
D 项,正确。
3.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刻 干躁 念念有词
B. 橡皮 斑点 忘乎所已
C. 疙瘩 沙哑 粉身碎骨
D. 点缀 宣告 暴露无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书写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知道要写的是什么,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字形。
A 项,有误。
干躁应改为:干燥。
B 项,有误。
忘乎所已应改为:忘乎所以。
D 项,有误。
暴露无疑应改为:暴露无遗。
4.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移舟泊烟渚.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B. 金沙水拍云崖..暖
(高耸入云的山崖)
C. 明月别枝..惊鹊
D. 把酒话桑麻..
(另外的树枝)
(泛指庄稼)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字词的解释。
C 项,有误。
“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
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
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
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
在他的眼前。
别枝:树枝、旁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B. 他感到,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高一筹....。
C. 抱着心爱的飞机模型,表弟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D. 他刚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目中无人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搭配能力。
势不可挡:来势凶猛,不能抵挡。也作“势不可挡”。
技高一筹:所具备的技能超越他人。
心满意足:心里非常满足。
忘乎所以:形容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事理常情。
结合“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来看“技高一筹”搭配不当,所以选 B。
6. 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C.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D.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 项:“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
B 项:“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写出了水位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
来紧张。“窜”写出水上涨十分快。“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灌水
疯狂凶猛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C 项:“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这是比喻句,把小小的花苞
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
D 项:“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 说明观看开国大典的人数很多,典礼空前盛大,更表达出人民对于新中国
建立的喜悦和爱戴,对共产党的拥护!
7.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这能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吗?
B. 这不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
C. 这无疑不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
D. 这难道不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A 项,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后是:这不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
B 项,这是疑问句,表达疑问的语气。
C 项,“无疑不是”,这里因为无疑和不是并不都是问题的定语,所以不存在双重否定,这
是拒绝的意思。意思相反。
D 项,反问句,表示的意思是: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
所以 D 选项正确。
8. 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改 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着如画的风景,使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缓缓进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夫和桑娜自己受些苦。 他们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收养。(用关联词语合并为一句
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②. 望
着如画的风景,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③. 部队进场。 ④. 渔夫和桑娜宁
可自己受些苦,也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收养。
【解析】
【分析】
【详解】1.考查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转换。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句子中要有两个否定词,如:
“……非……不可”、“没有……不……”、“……不能不……”、“……不得不……”,
变换前一定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要求把肯定词改写为双重否定词,并注意改变末
尾的标点符号。
2.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
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结合题干来看“使”的出现导致主语缺失,所以删去即可。
3.考查缩句的能力。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
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
第三,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
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4.考查句子的拆分合并。
结合题干来看前后属于选择关系,所以在关联词搭配时也要用带有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进行串
联。如:
渔夫和桑娜宁愿自己受些苦,也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收养。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_____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____,又叫人_________,
既愿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中有美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了美丽的雨后景色;《过故人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美丽的山村风光;
《春日》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具体描绘了春天的美
景。
3.在 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无数最美逆行者位卑_________________,他们冒着
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抗疫第一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曹植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一些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这让我对诸葛亮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新的思考。
【答案】 ①. 柔美
②. 绿色渲染
③. 墨线勾勒
④. 翠色欲流
⑤. 惊叹
⑥. 舒服
⑦. 久立四望
⑩.
⑧.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⑫. 青山郭外斜 ⑬. 等闲识得东风面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⑪. 绿树村边合
⑭.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⑮. 未敢忘忧国 ⑯. 捐躯赴国难 ⑰. 视死忽如归
⑱. 鞠躬尽瘁 ⑲. 死而后已
⑨. 卷地风来忽吹散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
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原句内容是“那些小
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的小诗。”
2.本题考查的诗歌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内容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
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内容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
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朱熹的《春日》,全诗内容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本题考查的诗歌是陆游的《病起书怀》,全诗内容是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题考查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
如归。意思就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
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捐躯:牺牲生命。捐:舍弃。躯:身体。
本题考查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
容人的伟大。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0. 词的上片写了很多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心情。
B. 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C.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
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
D.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
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12. 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写到:“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
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同样写蝉,两位诗人的情感
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
现了夏夜的寂静。
11. C
12. 辛弃疾写蝉展现了乡村夏季的景色,表达的是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孟
浩然写蝉,表达自己官场失意,内心的悲伤和落寞。
【解析】
【分析】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
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
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诗句的内容,写出夏天的声音有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
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
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
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
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
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
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所以声音的描写的可以衬托出气氛的欢乐以及以动衬静,表
现出了夏天的宁静。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
本题中理解有误的是 C 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
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
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
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两句并没有写出词人隐
退生活内心的不宁静。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感情的分析和理解。
《秦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
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
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