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青海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8 页,第 II 卷 9 至
12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汇。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 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 1,完成 1~2 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C.地壳下部
B.地壳上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 2。1848 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
湖
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
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 年,芝加哥人口达到 100 万。20 世纪上半叶,芝加
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 20 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 3~5 题。
3.1848 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 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D.美国本土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C.充足的劳动力
到 2010 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 7500 千米,图 3 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
此
B.便捷的交通运输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完成 6~8 题。
6.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C.气候
B.地质
D.水文
7.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C.缩短运营里程
B.较少占用耕地
D.保护野生动物
8.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 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 4 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
的
D.兰州-----北京
地形和 8 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 20 千米/时。据此完成 9-11 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C.丙地刮起东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B.乙地对流最旺盛
D.丙地最稳定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B.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
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
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
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
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
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B.戊戌政变
D.预备立宪
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
两岸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 年刊与《民报》,
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C.宣扬传统文化
B.抵制保皇势力
D.激发民族主义
17.图 5 所示为 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
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18.1603 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
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
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
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20.19 世纪 30 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 3.1 万
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
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 年 6 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 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22.1964 年到 1982 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
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3.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
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4.去年甲利用自有资金 20 万元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一年后盈利 2 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今
年甲以 6%的利率借得资金 10 万元扩大生产。假设该企业今年的利润率(利润/资产)与去年
持平,那么,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
A.6%
C.12%
B.10%
D.15%
25.2000 年至 2010 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
易统计数据如图 6:
从图 6 可以看出我国
①进出口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②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A.①②
B.①③
②进出口对 GDP 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C.②③
D.③④
26.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要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可
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
③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④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今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蔬菜收购价格下跌、销售不畅的现象。为减少菜农损失,各
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的是
①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供求信息平台,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③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实行蔬菜价格保护,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
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 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
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 54%~106%,后者可增加
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
学认识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
的
D.③④
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
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回答 29—30 题。
29.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30.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
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
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从 2005 年开始,一个名为“公共预算观察”的志愿者团队每年向若干中央部委和许多地方政
府提出查看预算案的申请。近几年每到“两会”期间,社会公众都会对政府预算公开问题给
予极大关注。2009 年底,国务院提出争取 3 年内实现向社会公开全部部门预算。社会公众要
求政府预算公开体现的公民权利是
①了解公共事务的知情权
③管理公共事务的参与权
A.①②
C.②④
②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④分享公共服务的平等权
B.①③
D.③④
33.根据全国人大标准的中央预算,2011 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将提高到 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 120 元提高到 200 元,中央财政为此安排 7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5.7%。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B.提高医疗卫生服务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许多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先后
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①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②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举措
③有助于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
④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35.2011 年 4 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在中国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的第
三次会晤,就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达成
广泛共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①以成员国利益完全一致为基础
②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③是当今时代主题发展变化的产物
④是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合作的平台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③④
非选择题 共 4 大题,160 分
36.(36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货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
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 7 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
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 8 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 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 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 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 分)
37.(3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
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
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
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
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
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
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
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