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 34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 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汉 字 (10 分) 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①在湛.( )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 yán( )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②那种恬.( )静,那种清 yì( ),常令你耳清目爽,心旷神怡,这种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得 此朋友,是你一生的造化。 ——选自孟庆果《如水的朋友》 2.汉字的偏旁部首有表意功能,组合再生能力较强。请用“拮”和“诀”这两个汉字的偏旁部首,重 ——选自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新组合成两个新字,然后分别给两个新字注音并解释。(2 分) ①新字( )注音( )解释: ②新字( )注音( )解释: 3.成语的构成方式多样,妙趣横生,由反义词组成的联合结构,就很有意味,如“长吁短叹”“吐 故纳 新”等。下边有两个这样的成语,请你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反义词。(2 分) ①居( )思( ) ②博( )通( ) 4.汉字注重“随文学习”,阅读中抓住一个字,往往能读懂一篇文。下面这四个名篇的学习你认为应抓 住哪个字来解读文章呢?(填代号)(2 分)[来源^:*&中教%网~] ①《香菱学诗》( ) ②《杨修之死》( )③《范进中举》( ) ④《陈涉世家》( ) A.志 B.痴 C.疯 D.忌 5.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一个“吃”字,也呈现出丰富的语 义内涵,比如:花积蓄叫“吃老本”,理解透彻叫“吃透”。请根据下边括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面的 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2 分) ①吃 ③吃 :(受人欢迎,受重视) ②吃 :(产生嫉妒情绪) :(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④吃 :(特别爱吃、能吃的人) 阅 读 (60 分) 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 【甲诗】 钓鱼不得 源:zzste%p.~@c&*om] ◆〔唐〕李舜弦 [来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 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 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 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来源#&:中教@^%网] 啜( ) 逝( ) 故( ) 乃( )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 ABCD 处。(2 分) 8.【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 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 分) 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 分)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 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11.【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 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 分) 12.【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 来回答。(1 分) 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 分) 14.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 整: , ,往来翕忽。(2 分) [ww@w%.zzstep&.#com~] 二、忆大师之智 得幽默意趣(13分) ◆孙燕华[www@.zzs%t&ep.^c#om]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 V 字状,心想,先生 92 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 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 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 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 1993 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 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 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 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 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 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 “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 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 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 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 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 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15.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 分) 16.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文段④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1 分) 17.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边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2 分) .....。[来源:^zzst~ep.com%&@] ⑴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⑵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 18.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3 分) 19.结合文段⑩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3 分) 20.积累链接: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 》,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 与母爱的智慧之作,深受印度诗人 的影响。(2 分) 三、探茱萸之谜 寻民俗源流(12分) 茱萸之谜 ◆余光中[w#~@w&w.zzste*p.com]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 “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 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 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 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 骚 》 里 曾 说 : 为 榝 是 不 配 盛 到 了 唐 人 的 笔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是 吟 咏 重 阳 的
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来源:zzs~t#&ep.@com^]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 高带茱萸囊 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 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 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 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 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 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 “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 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 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 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 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中%*&@国教育出~版网]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 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 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 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 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 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 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ww^w.%zzste~p*.@com] 2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 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 分) 2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2 分) 2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 2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4 分) 名称 端午节 重阳节 时间 ⑴ 农历 九月初九 有关辟邪除害预防疾 病的习俗(至少两种) 相关传说 相关古诗词句 (文中列举的除外) 挂艾叶、喝雄黄酒 ⑶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⑵ 汝南桓景登高 避灾的传说 ⑷ 2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 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2 分)
四、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15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www.z%#^z~step.c*om]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 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 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也 能 时 常 获 得 师 长 赞 许 。 再 后 来 深 入 乡 村 , 造 访 田 园 , 登 临 名 山 , 并 且 专 在 月 夜 听 泉 , 古 刹 闻 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 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 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 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 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 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 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 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 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 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 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 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 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 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 “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 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 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 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 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 “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 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 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 26.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 分)[来源:zzs*#~te%^p.com] 27.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 语概括出来。(1 分) 28.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2 分)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 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29.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1 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 和胸襟? 30.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 音节词回答。(2 分)[来源%:z#~z&s@tep.com] 31.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 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2 分) 3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33.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并 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仁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3 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中~国教#育出&%版网@] [来~@^#&源:中教网] 写 作 (50 分) [来~源*:中%教#网@] 34.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惊喜的父母总要精心为之取一个好名字,寄寓一种美好的期盼。其实 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畅游山林,你惊喜地想给那棵开花的树取一个好名字;享受亲情,你惊喜地想给温 馨的家庭取一个好名字;同学情深,你惊喜地想给可爱的班级取一个好名字;沉醉艺术,你惊喜地想给涂 鸦的画卷取一个好名字……取一个好名字,可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肯定和 珍惜,对生活的期待和热爱。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以《给 取一个好名字》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先 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4 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www.z&^zs#tep.c*o~m] 汉 字 (10 分) 1.(2 分)①zhàn、檐;②tián、逸。 2.(2 分)①诘:jié、质问、追问、盘问。(注“jí”也可,同“佶”,曲折)。②抉:jué、剔出、选择、 挑选。(注解写出一种即可)[w~ww.zz&step%.@com#] 3.(2 分)①安、危 ;②古、今。 4.(2 分)①B;②D;③C;④A。 [来源:^&*@中~教网]
5.(2 分)①吃香;②吃醋;③吃亏;④吃货。 [来@&源#:~中*教网]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阅 读 (60 分) 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 C.以 D.而 B.其 6.(4 分)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 乃:于是,就,便 7. (2 分)A.之 8.(2 分)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9.(2 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 1 分) 10.(3 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正 确、通畅得 1 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 0.5 分。) 11.(2 分)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12.(1 分)名利 13.(2 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 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 14.(2 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错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二、忆大师之智 得幽默意趣(13分) 15.(2 分)示例:智者的幽默,智者幽默心等等(抓住“智者”“幽默”两个关键词即可)[来#%源:中国教 育&出版网^@] 16.(1 分)坐以待毙 17.(2 分)⑴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杨绛先生与我打招呼时的可爱和热情。[来源^%&:@中~ 教网] ⑵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启功先生故弄玄虚卖关子时的可爱样子。(意近即可) 18.(3 分)杨绛:童心未泯;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或富有童心(意近 即可) 19.(3 分)示例: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所以我们现在要博 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才能 造就“善于幽默的心”。(意近即可,答出第⑩段中两点各 1 分,结合实际 1 分) 20.(2 分)《荷叶母亲》《观舞记》《谈生命》(任写一篇即可);泰戈尔 三、探茱萸之谜 寻民俗源流(12分) 21.(2 分)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③到了唐朝, 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 乃有医学根据。(意近,答出两点即可) 22.(2 分)分类别、引用、举例子(任写出两种即可)[来^&*源:中教%网~] 23.(2 分)不能。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未作深入探究,只是一种推测,若去掉则不 够准确。(意近即可) 24.(4 分)⑴农历五月初五;⑵插茱萸、带茱萸囊、喝菊花酒、喝茱萸酒等(至少两种);⑶屈原的传说(与 端午节有关的传说均可);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重阳节相关的均可)[来源:学*科*网 Z*X*X*K] 25.(2 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错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四、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15分)
26.(2 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 27.(1 分)诗中有画 28.(2 分)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 29.(1 分)第④段开头 30.(2 分)坦诚 执著 自识(错一词扣 1 分,扣完为止) 31.(2 分)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精 神财富。 32.(2 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 心的洗涤。(答出“对偶”1 分,“赏析”1 分) 33.(3 分)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 分)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 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2 分,人物事件符合观点即可) 【注】语文答案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很多字词的理解和文章的解读,离开了现有的问题和语 境,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目,甚至同一问题同一语境,不同学生的解答,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情态, 所以,阅卷老师在评阅过程之中,务必认真通读原文,仔细揣摩题意,去芜取精,把握要旨,让每一份答 卷做到对无一遗,错无一漏。[ww~w.%z^zstep.c#*om] 写 作 (50 分) 34.作文(50 分)【评分细则】 本题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需要学生在仔细审题后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再进行作文。把握本 题,要注意两个关键要素。一是给“什么”取名字,为什么要取名字。这是本文主要的写作内容,要通过 作者的亲身经历,叙写取名的缘起和经过,要具体而有真情实感。二是“取一个好名字”,这个名字是什么, “好”在哪里尤其要凸现,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一类文:45 分-50 分 主题鲜明,内容精当,选材典型,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www.~z@zstep&*%.com] 二类文: 40 分-44 分 主题清晰,内容具体,选材恰当,结构合理,语言通顺。 三类文: 30 分-39 分 主题散漫,内容杂乱,选材平庸,结构一般,语言平淡。 四类文: 0 分-29 分 主题不明,内容空洞,选材不当,结构散乱,语病较多。 注 : 1 . 总 分 评 定 后 , 错 别 字 另 行 扣 分 。 3 个 错 别 字 扣 一 分 , 每 篇 扣 满 3 分 为 止 。 [ 来 源:@#z%zste~*p.com] 2.总分评定后,根据书写情况好坏,适当给予奖惩,在上下 3 分范围内浮动,以满分为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