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5 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牟.取(móu) B. 海域.(yù) C. 嫩.芽(nèn) 缄默.(jiǎn) 荒谬.(miào) 裹.藏(guǒ) 长途跋.涉(bá) 昂.首挺立(áng) 恪.尽职守(kè) D. 彷.徨(páng) 犀.利(xī) 断壁残垣.(hé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博学 B. 疏蜜 C. 仰慕 D. 琐屑 语无轮次 言行相顾 多姿多彩 山崩地列 无动于衷 人情练达 精疲力竭 水波粼粼 3.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 邑江上架起的桥梁愈见其美,造型独特的桥身与两岸美丽的景色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C. 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在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 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的思考。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 当野生动物被杀殆尽,使得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就是自己。 C. 依法打击网络暴力,为网民理性表达营造健康有序的规范体系、积极向善的网络文化。 D. 国际足联确实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无论在哪里,反腐倡廉都是必要而且急迫的。 5.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 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 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6. 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人,实际上都需要有自己的翅膀。你含辛茹苦攀登科学的高峰,;你目光凝聚构思新颖的设计,;你奋力征 服人生旅途上的重峦叠嶂,。有了这样一双翅膀,你才能更高、更快地飞翔。 ①多么需要扇动进攻的翅膀②多么需要插上知识的翅膀③多么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 A. ②③①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7.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童年》中阿廖沙捡 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B. 老舍擅长写人,《骆驼祥子》中“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 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寥寥几笔就把祥子灵活、稳健的形象刻画出来。 C. 培根在《谈美》中例举了法王腓力四世等几位男性帝王,称他们“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 也”,在赞美帝王们德、美兼备的同时,也表露了培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D. 《简·爱》中出身低微的简·爱与东家罗切斯特彼此爱恋,互诉衷肠后,“狂风在月桂树的小径上呼啸, 急速地从我们头上吹过”,引发悬念,为下文他们将面临更多的磨难作铺垫。 8.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 词题为“壮词”,“壮”字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 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 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 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 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话“扇” ①扇子起源于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扇,古称箑(shà),《说文解字》:“箑,扇也。”古 代“箑”“扇”并称,《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历史上,扇也称作“五
明扇”。 ②扇子起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虞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记有舜帝为了 “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③以《尔雅》中记载的“以木为扉,以苇曰扇”来推测。早期的扇子应该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到了殷 代,扇子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野鸡的尾羽制成的,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扇子最早不是用来取凉的, 而是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用的,故称作“障扇”。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 来扇风取凉,羽扇出风缓软,深受人们的喜爱。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用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制作, 扇面上还可以绣出花朵图案。 ④扇在我国是一种文化,并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 子的家族非常庞大,有几百种之多,但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 系。扇 扇,不 能折叠;另一类是折扇,可以敞开和收叠。 ⑤“平扇”是不能折叠的扇子的总称,月形的扇子称为“纨扇”或“团扇”,也称作“合欢扇”。历 史上平扇还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等多种形式,多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⑥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最晚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操的 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有王羲之为老妇题写扇画的佳话。南宋时期, 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收藏之风盛行。到了明清,扇子几乎成了文人雅士的必携之物。 ⑦折扇(如图),最早叫做“聚骨扇”“聚头扇”“聚扇”“撒扇”,后来叫做“折叠扇”“摺叠 扇”“摺扇”。说起折扇,多数学者认为在宋代就出现了。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内中对折扇有过 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 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称赞折扇“展之广尺,合之止 两指许”。因其更精致典雅,极耐玩赏,属国使臣进贡折扇的礼节,便从宋代一直传到了明代。 ⑧扇面装裱,形式多样,但大体分为四种:一是将其装裱成条幅、屏条、中堂、镜片,作悬挂观赏之 用;二是将其装裱成册页,主要是加以收藏;三是配上扇骨,拿在手中把玩取凉;四是专门为了陈设、展 览之用,虽是扇形,但比普通扇子大出许多倍,相当于大幅的作品。 (选自《楷书要论·章法》,田英章著,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数理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时间顺序 10. 下列对第⑧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分类别 B. 举例子 C. 下定义 D. 打比方 11. 下列对文中“扇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
A. 古代“箑”“扇”并称,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制作了“五明扇”。 B. 扇子最早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用于遮阳、挡风、避沙,称作“障扇”。 C. 扇子分平扇和折扇,在我国,扇是一种文化,与竹文化、基督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D. “平扇”不能折叠,如“纨扇”“团扇”等,平扇多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12.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 早期“以苇曰扇”,到了殷代,扇子用雄野鸡尾羽制成,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B. 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用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制作,扇面还可以绣出花朵图案。 C. 最晚在魏晋时期就有人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王羲之就曾为老妇人题写扇画。 D. 折扇“展之广尺,合之止两指许”,因精致典雅,宋代即有给属国进贡折扇的礼节。 三、文言文阅读(13~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16~19 小题,共 10 分;本大题共 16 分) (一)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 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 陶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 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14.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水陆草木之.花 B. 自.李唐来 宋何罪之.有 屠自.后断其股 C. 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 ) 1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 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 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
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 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 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 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6.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yǒu):窗户。②施(yì):延伸。③还(xuán):通“旋”,掉转。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 (1)施尾于.堂 于: (2)弃而还走. 走: 1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是叶公非好龙,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9. 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 分) 四、古诗文默写(共 10 分) 20. 按要求填空。(每空 1 分) (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 (2) ,玉垒浮云变古今。 (《论语十则》) (杜甫《登楼》) (3)晨兴理荒秽, 。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其三》) (4)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句子 是: , 。 (6)完整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 。 , 。 五、综合题(共 8 分) 21. 5 月 18 日,一个 9 岁男孩因写了几首“神奇”小诗,一夜爆红网络。随后,媒体的过度关注与热捧, 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小诗人”说:“我再也不写诗了。”有关“小神童”的成长问 题,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为此,班里开展主题为“拒绝烦恼,健康成长”的综合性学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活动。 (1)【观点论辩】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 为这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说出名要趁早, 看?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 80 字以内。(4 分) 习活动, 有 人 认 你 怎 么 (2)【故事链接】右图与初中教材里的一则文言故事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字数在 60 字以内。(3 分) (3)【对联征集】结合两则材料,选择下面的一副对联,续写完整。(1 分) ①上联:少壮不经勤学苦 ②上联:贤才何须蝇蝇小利 六、现代文阅读(共 12 分)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下联: 下联: 黑发底下 ②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 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 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生活在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 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 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他端起酒,贴近唇 边轻抿一下,放下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
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 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 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 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了精神,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 灯下实在不易察寻得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 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 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 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 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 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 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 发快掉光了,露出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不知为什么, 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 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11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 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 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 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12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 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13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22. 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 分) (选自《光明日报》2015 年 2 月 27 日第 15 版,简默作,有删改)
瞥见白发— — —掉光头发— 23. 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1)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 烧壶沉默不语。 (2)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 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24. 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的一组。(2 分) 25. “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三段, 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3 分) 七、作文(50 分) 26.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 阅读一本书,就读懂这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浏览一处 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 600 字以上。(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如果出现,一经查实,酌情扣分。 2015 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答案 1. (2 分)C【解析】A 项中“缄默”的“缄”属于难读易错字,此处应读“jiān”;B 项中“荒谬”的“谬” 容易受方言影响误读,此处应读“miù”;C 项注音全都正确;D 项中“断壁残垣”的“垣”容易与形近字“恒” 的读音混淆,此处应读“yuán”。故选 C 项。 2. (2 分)C【解析】A 项中“语无轮次”的“轮”属于同音形近字混淆误用,此处应为“伦”;B 项中“疏 蜜”的“蜜”属于同音形近字混淆误用,此处应为“密”;C 项中没有错别字;D 项中“山崩地列”的“列” 属于同音形近字误用,此处应为“裂”。故选 C 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