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体差异性
答案:D
2.每当学生请教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时,李老师总是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而雷老
师总会耐心地给学生解答。两位老师的不同做法反应了()。
A.职业知识的差异 B.职业理念的差异
C.职业能力的差异 D.职业认同的差异
答案:B
3.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向 D.同一性取向
答案:C
4.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
此时,老师要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研究
B.及时干预,强烈制止学生争论
C.暂停教学,即使请教专业人员
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
答案:A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核不包括()。
A.业务水平 B.工作态度
C.工作成绩 D.工作年限
答案:D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
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A.机会公平 B.过程公平
C.结果公平 D.区域公平
答案:A
7.学生李某因在上课时嬉戏打闹,被班主任罚打手心 30 下。班主任的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B.错误,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C.正确,这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
D.错误,对学生的体罚应当适度
答案:B
8.王某和郑某都是年满十周岁的小学生,两人在课间争吵扭打,老师未能及时制止,
王某不慎击打郑某耳部,导致郑某失聪。在此件事中,应当承担责任的是()。
A.郑某和其监护人 B.王某和学校
C.郑某和学校 D.王某和其监护人
答案:B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场馆是()。
A.展览馆 B.纪念馆
C.图书馆 D.影剧院
答案:C
10.某县教育行政部门为推进当地教育发展,决定设置一批重点学校并给予财政、师
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设置重点学校有利于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B.设置重点学校有利于打造本地教育品牌
C.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权设置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
D.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权设置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
答案:C
11.学校派张老师参加省里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但按学校的相关规定,应扣除张老
师 500 元的绩效工资。学校的这项规定()。
A.节约了办学成本 B.加强了经费管理
C.体现了按劳取酬 D.侵犯了教师权利
答案:D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立足于()。
A.教育和保护 B.教育和处分
C.预防和惩戒 D.保护和管教
答案:A
13.“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诗外传》)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
()。
A.不仅要提高道德认识,还要加强道德实践
B.不仅要有从教的学识能力,还要做到以身作则
C.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升
D.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情怀
答案:B
14.小宇上课时经常插话,老是生气地说:“管住你的嘴,不然我就封住你的嘴!”老
师的做法()。
A.错误,应当杜绝当堂批评 B.正确,应该严格要求学识
C.错误,应该尊重学生人格 D.正确,应当加强课堂管理
答案:C
15.当工作遇到挫折时,刘老师总是能够乐观、豁达地面对这表明刘老师具备()。
A.健康的职业心理 B.丰富的学识修养
C.较强的教育能力 D.高尚的职业道德
答案:A
16.某教师向学生推销课外辅导资料,要求学生必须购买。该老师的做法()。
A.反映教学需要 B.体现敬业精神
C.违反教育规律 D.违背师德规范
答案:D
17.下列选项中,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A.电话机的发明和利用 B.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
C.留声机的发明和利用 D.计算机的发明和利用
答案:B
18.下列著作中,中国古代科学家宋应星所写的是()。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D.《九章算术》
答案:C
19.下列人物中,与“乌江自刎”密切相关的是()
A.陈胜 B.项羽
C.刘备 D.秦始皇
答案:B
20.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鲁迅创造的是()。
A.《狂人日记》B.《阿 Q 正传》
C.《祝福》D.《女神》
答案:D
21.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公元 1976 年是农历丙辰年,据此推算,公元 1977 年应该
是()。
A.农历丁巳年 B.农历戊午年
C.农历丙寅年 D.农历辛亥年
答案:A
22.下列传统节日中,有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是()。
A.清明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D.元宵节
答案:C
23.下列中国戏曲种类中,最早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A.京剧 B.粤剧
C.昆曲 D.黄梅戏
答案:C
24.中国大陆第一步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是()。
A.《本命年》B.《一个都不能少》
C.《霸王别姬》D.《红高粱》
答案:D
25.对下面油画作品的作者和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拉斐尔的《蒙娜丽莎》
B.达芬奇的《向日葵》
C.拉斐尔的《大公爵的圣母》
D.达芬奇的《大公爵的圣母》
答案:C
26.下列关于网络百科全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百科全书的词条主要是由网络用户创建的,对创建者的身份没有限制
B.网络百科全书的词条是由网络编辑创建的,只有网络编辑才有权创建和编辑
C.网络百科全书是动态开放的,网络用户可以随着对其中的词条进行编辑修改
D.网络百科全书不追求知识的权威性,随意对词条的解释不一定准确和完整
答案:B
27.下列图标所代表的软件属于下载工具的是()。
答案:B
28.如果“只有你去比赛,我才去观战”为真判断,则下列为假的一项是()。
A.你去比赛,我去观战
B.你不去比赛,我也不去观战
C.你去比赛,我不一定去观战
D.你不去比赛,我去观战
答案:D
29.“若李老师和刘老师参加培训,则张老师也参加培训”,要由此推出“李老师没参
加培训”,需增加的一项是()。
A.张老师没参加培训
B.张老师参加了培训
C.刘老师参加了培训,张老师没参加
D.刘老师和张老师都没参加培训
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王老师走进教室,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
“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
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
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
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14 分)
答案解析:
王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对雪景进行细致观察,直观感知,独立地分
析、探索来实现写作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承担着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不是将自己的教师意志强加于
学生之上,而是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与主观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然知识、写作技能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31.班里新转来一位贫困学生,由于遭遇了种种生活的变故而悲观消极,不认真学习,
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不信任老师。苏老师细心地观察这位新同学,主动和他交流,但没能
使他有所改变。一天早上,苏老师发现学校新栽下的小树需要护理,就请这位同学跟他一
起去照顾小树。在劳动过程中,苏老师很自然地从讨论小树的成长入手,和他探讨人生问
题,他的眼睛里第一次充满了兴奋的神采。后来,这位新同学慢慢变得积极、活泼起来。
问题: 请从教室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苏老师的教育行为。(14 分)
答案解析:
首先,该教师的作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这一理想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
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苏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立志帮助这
名学生使其有所改变,并为此而努力。
其次,该教师的作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关爱学
生和教书育人的要求。苏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
生良师益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最终帮助该学生变得积极、活泼起来。
32.朋友与信(梁漱溟)
朋友相信到什么程度,关系的深浅便到什么程度。不做朋友则已,做了朋友,就得彼
此负责。交情到什么程度,就负责到什么程度。朋友不忠,是很大的憾事;如同父子之间、
兄弟之间、夫妇之间处不好是一样的缺憾。交朋友时,要从彼此心性认识,做到深刻透达
的地方才成。若相信的程度不到,不要关系过密切了。
朋友之道,在中国从来是一听到朋友便说“信”字。但普通之所谓信,多半是“言而
有信”的意思,就是要有信用。这样讲法固不错;但照我的经验,我觉得与朋友往还,另
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信,但讲法却不同,不是信实的意思,而是说朋友与朋友之
间要信得及,信得过。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
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清楚了这人之后,心里便有把握,之道他到家。
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相知者彼此都了解之谓也。片面的关系也不是朋友,必须是两
面的关系,才能发生好的感情。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
是朋友。既成朋友,则无论在空间上隔多么远、在时间上隔多么久,可是我准知道他不敢
背离;此方可谓之为信。
问题:
(1) 朋友之道中的“信”,作者的看法和普通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 分)
(2)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可谓之为信”?(10 分)
答案解析:
(1)对于朋友之道的“信”,作者的看法是朋友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而普通
的看法是要言而有信,要讲信用。
(2)作者认为,朋友之间首先要知根知底,包括对对方的智慧与情感、心性与脾气等
方面的了解,这是建立“信”之道的前提;其次,朋友之间要共同参与,互相了解相互信
任,构建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然后,朋友之间要坚定,不受时空的阻碍,保持永恒的朋
友之“信”。
三、写作题(本大题 1 小题,50 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诗“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童年放学后那欢快之声的深深怀
念。今天,校园的哪一种声音让你“浑难忘”呢?是上下课的铃声、窗外的鸟鸣,还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