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5 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李商隐《夜雨寄北》 C.自居易《观刈麦》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缺 4.学完古诗词后,教师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理,下列词作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C.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 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 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匦 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A.篆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 经验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确论题 B.梳理行文思路 C.区分观点与材料 D.把握论点及过程 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A.《骆驼祥子》(老舍) B.《童年》(高尔基) 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 D.《忏悔录》(卢梭) 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文中年龄的称谓的诗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垂髫:婴儿一两岁 B.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十七八岁 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 10.缺 11.阅读下面一则有关写作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所有学生每周写篇 500 字以上的作文,可以摘抄。尽 管如此,学生依然叫苦连天。第一次的作业情况是,有人抄作文选,有人抄名句名段,令我 欣慰的是有一篇文章虽然稚嫩,但不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优美的语段,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少 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熟”。这让我有意识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接着好 几次作业我留心观察发现,他每次的作业都非常认真.只是每篇依然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情。 为了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尤其发展他显示出来的写作天赋,也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我决定在全班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讨论评价。. 对该教学叙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将练笔与摘抄相结合。缓解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B.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写作“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C.教师关注个别学生发展,忽略了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指导 D.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敢于表达真实情感 12.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 2 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 2 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 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 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要带点儿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让学生读得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13.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阅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 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 准字音”得分率为 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 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其学生写作领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显然,教 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效果更好 C.系统完整地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能力 D.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相互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14.缺 15.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节选),按要求答题。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
1.创设情境 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 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 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片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2.幻灯片展示各种礼物 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 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 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 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 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 (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 (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又该如何处理? 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 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表达 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 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 16 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 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 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 1 段开始。 生:第 1 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 第 2 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 3 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 4 段。 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 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 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 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 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 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 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 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 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 1 段为第一部分,第 10 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 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 2 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 2 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 7 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 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 3 段到第 7 段可以为一层,第 8 段和第 9 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 第 8 段和第 9 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 到 5 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 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 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 3、4、5、6 为一段,第 7、8、9 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 2 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 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 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问题: 16.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 体改进意见。 17~18.缺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20 分,第 20 题 20 分,第 21 题 25 分,共 65 分) 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 19~21 题。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 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 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 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 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 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 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 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 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 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 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为本篇课文设计一道至少包括 4 个文言实词学习的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文体知识。A 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律 诗;B 项《夜雨寄北》与 D 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C 项《观刈麦》是古体诗。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 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不同的现象。C 项“无论”,古义:不要说, (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A 项“期”:约定,一词多义。B 项“因”:顺着, 就着。D 项“专”:占有,独占。 3.缺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对古诗词主题内容的理解。A 项,《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写的是作者送别友人;《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一 事。B 项,《归园田居》写的是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走马川行奉送封 大夫出师西征》描写的是走马川一带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衬托将士的英勇无畏。两首诗都没 有表达离别情绪。C 项,《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王维送别奉命前往安西 的元姓友人的事情;《雁门太守行》是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没有表达离别情绪。D 项,《黄 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吊古怀乡之作,没有表达离别情绪;《渡荆门 送别》是诗人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语言基础知识中的汉字。行书的特点是点画以露锋入纸的 写法居多,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对练习题设计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论点,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与“任何人都 拥有创造力”是其分论点。题干中问题“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以及“只有贝多芬、 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都是对论点以及形成这一论 点的过程、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论点及其 过程。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写作中的文体知识。C 项“借用场景渲染气氛”不是说明文 的特点。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把握。A 项,《骆驼祥子》是 老舍创作的小说。B 项,《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C 项,《我 生活的故事》记载了海伦·凯勒 21 岁以前的生活经历。D 项,《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 生到 1766 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 50 多年的生活经历。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A 项,垂髫:指幼年儿童;B 项,束发: 指代十五岁左右的少年;C 项,豆蔻:借指少女十三四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