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反相器链缓冲器级数和尺寸优化,D触发器设计及输出延时优化.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实验一、反相器链缓冲器级数和尺寸优化
1.实验目的
2.实验要求
3.实验材料
4.报告要求
5.实验参数计算
6.实验网表及仿真波形
实验二、D触发器设计及输出延时优化
1.实验目的
2.实验要求
3.实验材料
4.报告要求
5.实验参数计算
6.实验网表及仿真波形
7.实验收获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反相器链缓冲器级数和尺寸优化 1. 实验目的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一个 CMOS 工艺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并用 HSPICE 软件验证 电路设计的正确性。加深对 MOS 晶体管理论、CMOS 数字电路的理解,掌握 MOS 晶体管尺 寸调整对时序电路性能参数影响的规律,设计正确的数字缓冲器电路。 2. 实验要求 采用所学过的 CMOS 数字集成电路结构,设计缓冲器电路(偶数个反相器链组成)满 足下列指标(晶体管最小长度 L 为 0.24um,最小宽度为 0.24um): VDD=2.5V; 1).设计缓冲器电路中的反相器的级数和反相器尺寸放大的倍数,当输出负载为 100pF, 使传输延时最小;采用附录所给的晶体管模型。 2).Hspice 进行仿真验证,给出缓冲器电路尺寸为最小时,电路的延时时间;经过优化之 后,缓冲器的延时时间各是多少。 3. 实验材料 HSPICE 仿真软件,原理图输入工具 scad3,可选,用于生成 SPICE 网表。也可以自己编 写 HSPICE 网表程序。 4. 报告要求 独立完成电路结构设计和电路参数的调试,给出最终完成的电路图或者电路的 SPICE 网表。给出 HPSICE 仿真结果,分析瞬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达到实验要求。 5. 实验参数计算 本设计使用的 CMOS 工艺为 0.25um 工艺,要完成实验要求,设计出一个 N(偶数)级反 相器链,使总延时最小,需要已知的参数有 CL,Cg,1 和 tp0。其中,CL 和 Cg,1 直接影响最后 设计出的反相器链的级数及各级的尺寸,而 tp0 影响具体延时时间,本题中 tp0 可暂不考虑 其影响。这里题目给出 CL=100pF,因此需估出 Cg,1 的值。 1
图 1 缓冲器的级联 反相器链的 Cg,1 可认为是第一级反相器(最小尺寸)本身的寄生电容 Cint1,由教材 第 216 页公式(4-24),Cint=Cdb1+Cdb2+Cgd12。同时有该页底部表 4.1,即下表: 0.25um CMOS 最小尺寸对称反相器负载电容 电容 Cgd1 H-L(fF) 0.23 L-H(fF) 0.23 Cgd2 0.61 0.61 Cdb1 0.66 0.90 Cdb2 1.5 1.15 Cgs3 0.76 0.97 Cgs4 2.28 2.28 Cw 0.12 0.12 CL 6.1 6.0 因此,可算出 Cg,1 实际电容在 3fF 左右。 下面进行反相器链的设计: Cg,1=3fF,CL=100pF,暂时先设 f=4, ,使延时最小所需的级数为: 由于 N 取偶数,暂时先取 N=8.实际 。如下图所示: 总的延时时间与第一级本征延时之比为: 图 2 八级缓冲器 这里,考虑 N=4、N=6 和 N=10 的情形: 2
N=4,f=13.512 N=6,f=5.673 N=10,f=2.833 可以看出,N=8 确实能使延时最小,但与 N=6 与 N=10 的总延时数据差别不大。在对延 时要求不是特别严格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N=6 甚至 N=4 代替,可大大节约版图的面积。 6. 实验网表及仿真波形 实验网表如下: * Invertor simulation .lib cmos025.txt TT .GLOBAL VSS VDD ********************************************************************* * Sub-Circuit Netlist: * Block: buffer ******************************************************************** .subckt buffer OUT IN *.NOPIN VSS M_n1 A IN VSS VSS NMOS w=0.24u l=0.24u M_p1 VDD IN A VDD PMOS w=0.48u l=0.24u M_n2 B A VSS VSS NMOS w=0.882u l=0.24u M_p2 VDD A B VDD PMOS w=1.764u l=0.24u M_n3 C B VSS VSS NMOS w=3.243u l=0.24u M_p3 VDD B C VDD PMOS w=6.486u l=0.24u M_n4 D C VSS VSS NMOS w=11.920u l=0.24u M_p4 VDD C D VDD PMOS w=23.841u l=0.24u M_n5 E D VSS VSS NMOS w=43.818u l=0.24u M_p5 VDD D E VDD PMOS w=87.636u l=0.24u M_n6 F E VSS VSS NMOS w=161.068u l=0.24u M_p6 VDD E F VDD PMOS w=322.137u l=0.24u M_n7 G F VSS VSS NMOS w=592.066u l=0.24u M_p7 VDD F G VDD PMOS w=1184.132u l=0.24u M_n8 OUT G VSS VSS NMOS w=2176.357u l=0.24u M_p8 VDD G OUT VDD PMOS w=4352.714u l=0.24u CL OUT VSS 100PF .ends buffer 3
x1 OUT IN buffer *Power Supply VDD VDD 0 2.5 VSS VSS 0 0 vin IN 0 pulse (0 2.5 0.1n 0.1n 0.1n 4.9n 10n) .op .option post ACCT NOMOD list ACOUT=0 .dc vin 0 2.5 0.01 .tran 1ns 10n .end .end 仿真波形如下: 图 3 8 级缓冲器的波形 两个标记如下: 实验结果分析: 传输延时: 4
+ 实验二、D 触发器设计及输出延时优化 1. 实验目的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一个 CMOS 工艺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并用 HSPICE 软件验证 电路设计的正确性。加深对 MOS 晶体管理论、CMOS 数字时序电路的理解,掌握 MOS 晶 体管尺寸调整对时序电路性能参数影响的规律,设计正确的主从 D 触发器电路。 2. 实验要求 采用所学过的 CMOS D 触发器电路结构,设计一主从 D 触发器电路满足下列指标: VDD=2.5V; 1).输出负载为 5 个标准尺寸(PMOS 晶体管 0.5um/0.24um,NMOS 晶体管 0.25um/0.24um) 的反相器时,传输延时小于 0.3ns(包括上升延时和下降延时);晶体管最小长度 L 为 0.24um,最小宽度为 0.24um。采用附录所给的晶体管模型。 2).D 触发器实现 T 触发器二分频电路功能,用 Hspice 验证所设计的电路的正确性。 3).假如输出端的负载为 40pF 的电容,请优化输出缓冲器电路,使得延时时间最短。 3. 实验材料 HSPICE 仿真软件。原理图输入工具 scad3,可选,用于生成 SPICE 网表。也可以自己编 写 HSPICE 网表程序。 4. 报告要求 独立完成电路结构设计和电路参数的调试,给出最终完成的电路图或者电路的 SPICE 网表。给出 HPSICE 仿真结果,分析瞬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 D 触发器电路达到实验要 5
求。 5. 实验参数计算 采用教科书中传输管实现的主从 D 触发器,所有晶体管均采用最小尺寸,将反相器及 传输管独立出来编写子电路模块,简化电路搭建和网表编写。 D 触发器实验电路图如下: 图 4 D 触发器实验电路图 (1) 当负载为 5 个标准尺寸的反相器时,实验电路图如下: 图 5 负载为 5 个标准尺寸的反相器时的 D 触发器 (2)D 触发器实现 T 触发器二分频电路功能。 将 D 触发器的!Q 端与 D 触发器的输入相连,输出 Qout 即对 ck 输入二分频。电路图如 下所示: 6
图 6 T 触发器二分频电路 6. 实验网表及仿真波形 (1) D 触发器 实验网表如下: * Invertor simulation .lib cmos025.txt TT .GLOBAL VSS VDD ********************************************************************* * Sub-Circuit Netlist: * Block: D ********************************************************************* .subckt inv A1 A2 *.NOPIN VSS M_na A2 A1 VSS VSS NMOS w=0.25u l=0.24u M_pa VDD A1 A2 VDD PMOS w=0.5u l=0.24u .ends inv .subckt trangate B1 B2 B3 B4 *.NOPIN VSS M_nb B1 B4 B2 VSS NMOS w=0.25u l=0.24u M_pb B1 B3 B2 VDD PMOS w=0.5u l=0.24u .ends trangate .subckt Dchufaqi Din Qout ck *.NOPIN VSS X1 Din C1 inv X2 C1 C2 ck ckn trangate X3 C4 C3 inv 7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