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0 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4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 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填空题请直接填写答案,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参考公式: 锥体的体积公式: V 1 3 Sh 。其中 S 是锥体的底面积, h 是锥体的高。 如果事伯 A、B 互斥,那么 P(A+B)=P(A)+P(B); 如果事件 A、B 独立,那么 ( ABP )  ( ( BPAP )  ) 第Ⅰ卷(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 U=R,集合 ||{ xM  x }2|1  ,则 MCU (A) (C) (2)已知 1|{ x  x }3 (B) 1|{ x  x }3  1 或 x  }3 (D) |{ xx  1 或 x  }3  Rbaib ,(  ) ,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  ba |{ xx 2 a i  i (A)-1 (B)1 (C)2 (D)3 (3)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B)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A)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重合 (C)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D)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4)设 )(xf 为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当 0x 时, )( xf  x 2  2 ( bbx  为常数),则  )1(f (A)3 (B)1 (C)-1 (D)-3 (5)已知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2N ,1( ) ,若 ( P )2  .0 023 ,则 P 2(   )2 
(A)0.477 (B)0.628 (C)0.954 (D)0.977 (6)样本中共有五个个体,其值分别为 3,2,1,0,a ,若该样本的平均值为 1,则样本方差为 (A) 6 5 (B) 6 5 (C) 2 (D)2 (7)由曲线 y  x 2, y  3 x 围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A) 1 12 (B) 1 4 (C) 1 3 (D) 7 12 (8)某台小型晚会由 6 个节目组成,演出顺序有如下要求:节目甲必须排在前两位,节目 乙不能排在第一位,节目丙必须排在最后一位,该台晚会节目演出顺序的编排方案共有 (A)36 种 (B)42 种 (D)54 种 (C)48 种 (9)设 }{ na 是等比数列,则“ a 1  a 2  a 3 ”是“数列 }{ na 是递增数列”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10)设变量 yx, 满足约束条件 x x x      2  10   8  y 5 y y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0  ,0 则目标函数 3  x ,10 4 y z  的最大值和最小 值分别为 (A)3,-11 (B)-3,-11 (C)11,-3 (D)11,3 (11)函数 y  2 x  2 x 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12)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如下:对任意的 a  ( ), bvm ,  ( qp  ) 。令 a ⊙ b  mq  .np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若 a 与b 共线,则 a ⊙ 0b (B) a ⊙ b b  ⊙ a (C)对任意的 (  有 , a R  ) ⊙ b ( a ⊙ )b (D) a( ⊙ b )  ( ba  ) 2 |  a 2 | | b 2 | 第Ⅱ卷(共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3)执行右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10x , 则输出 y 的值为 (14)若对任意 x  ,0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x 3 2 x  x 1  。  a 恒成立, (15)在 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cba , , , 若 a  ,2 b  sin,2 B  cos B  2 ,则角 A 的大小 为 。 (16)已知圆 C 过点(1,0),且圆心在 x 轴的正半轴上,直 被圆 C 所截得的弦长为 22 ,则过圆心  x : yl 线 1 且与直线l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1 2 2sin x sin   cos 2 x cos   1 2 sin(  2  )  0)(   ,其图象过 已知函数 )( xf  点 ). ( 6 1, 2 (Ⅰ)求的值; (Ⅱ)将函数 y  )(xf 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1 2 ,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  )(xg 的图象,求函数 )(xg 在 ,0[  ] 4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已知等差数列 }{ na 满足: a 3  ,7 a 5  a 7  .{26 na } 的前 n 项和为 .nS (Ⅰ)求 4a 及 nS ; (Ⅱ)令 b n  1 2  n a 1 项和 .nT ( *Nn  ) ,求数列 }{ nb 的前 n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五棱锥 P—ABCDE 中, PA 平面 ABCDE, , AB//CD AE//BC AC//ED , ,  ABC  ,45  AB  ,22 BC  2 AE  4 , 三 角 形 PAB 是等腰三角形。
(Ⅰ)求证:平面 PCD  平面 PAC; (Ⅱ)求直线 PB 与平面 PCD 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四棱锥 P—ACDE 的体积。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学校举行知识竞赛,第一轮选拔共设有 A、B、C、D 四个问题,规则如下: ①每位参加者计分器的初初始分均为 10 分,答对问题 A、B、C、D 分别加 1 分、2 分、 3 分、6 分,答错任一题减 2 分 ②每回答一题,计分器显示累计分数,当累计分数小于 8 分时,答题结束,淘汰出局; 当累计分数大于或等于 14 分时,答题结束,进入下一轮;当答完四题,累计分数仍 不足 14 分时,答题结束,淘汰出局; ③每位参加者按问题 A、B、C、D 顺序作答,直至答题结束. 假设甲同学对问题 A、B、C、D 回答正确的概率依次为 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Ⅰ)求甲同学能进入下一轮的概率; 3 4 1, 2 1, 3 1, 4 ,且各题回答正确与 (Ⅱ)用表示甲内当家本轮答题结束时答题的个数,求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E.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已知椭圆 2 2 x a  2 2 y b  (1 a  b )0 的离心率 为 2 2 ,以该椭圆上的点和椭圆的左、右焦点 1, FF 2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12(4  ,一等轴双曲线 的顶点是该椭圆的焦点,设 P 为该双曲线上异于项点 的任一点,直线 1PF 和 2PF 与椭圆的交点分别为 A、 B 和 C、D. (Ⅰ)求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Ⅱ)设直线 1PF 、 2PF 的斜率分别为 1k 、 2k ,证明: k 1  k 2  1 ; (Ⅲ)是否存在常数,使得 AB  CD   AB  CD 恒成立?若存在,求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本小题满分 14 分) nx  ax  a 1  x  (1 Ra  ) . 时,讨论 )(xf 的单调性; 已知函数 (Ⅰ)当 (Ⅱ)设 1)( xf  1a 2 )( xg  2 x  2 bx  .4 当 a  1 4 时,若对任意 1 x )2,0( ,存在 2 x ]2,1[ ,使 ( xf 1 )  ( xg 2 ) ,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 1.本解答指出了每题要考查的主要知识和能力,并给出了一种或几种解法供参考,如 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答不同,可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 评分细则。 2.对计算题,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时,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未改变该题的 内容和难度,可视影响的程度决定后继部分的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部分正确解答应 得分数的一半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有较严重的错误,就不再给分。 3.解答右端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4.只给整数分数,选择题和填空题不给中间分。 一、选择题: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 5 分,满分 60 分。 (1)C (2)B (3)D (4)D (5)C (6)D (7)A (8)B (9)C (10)A (11)A (12)B 二、填空题:本题考 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 4 分,满分 16 分。  (14) (13) 5 4 三、解答题 (17)本小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运算、变形、转换和 y    6 1[ 5 (15) (16)  3 0 x ) , 求解的能力,满分 12 分。 sin 2 sin   x 1 cos 2  cos x 2 x cos   2   1 2 cos  cos 1 2 sin(   2 )    )(0    ( ) f x 1 2 sin 2 sin 2 x   1 2 cos 2 cos )    cos 2 cos x x  解:(Ⅰ)因为 所以 x  ( ) f x 1 2 1 sin 2 sin   2 1 (sin 2 sin 2 1 cos(2 2 ). x   x    又函数图象过点 ) 1  ( , 6 2 1 cos(2    2 6  ) 1,  )  所以 1 2 即 cos(   3 又 0    所以   . 3 (Ⅱ)由(Ⅰ)知 ( ) f x  到原来的 1 2 1 2 cos(2 x  ,将函数  ) 2 y  ( ) f x 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 ,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  ( ) g x 的图象,可知
( ) g x  f (2 ) x  1 2 cos(4 x   ), 3 因为 [0,  x  ] 4 [0, ]  所以 4 x 因此 4 x 故   1 2 y , [    2    ] 3 3 ) 1 cos(4   x 3  3  ] [0, 4 所以  ( ) g x 在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 2 和  1 . 4 (18)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考查逻辑推理、等价变形和运算能力。 解:(Ⅰ)设等差数列{ }na 的首项为 1a ,公差为 d , a 由于 3  7, a 5  a 7  , 26 a 所以 1  2 d  7,2 a 1  10 d  , 26 a 解得 1 3, d  2. 由于 a n  a 1  ( n  1) , d S n  ( n a 1 a n )  2 所以 a n  2 n  1, S n  ( n n  2). (Ⅱ)因为 na 2 n  1 所以 2 1 4 ( n n   na  1) 因此 nb  1 4 ( n n  1)  1 1 ( 4 n  1  ). 1 n  1 3 b n    1 n 1  ) 1 n (1       b 1 1 2  b 2 1 2 ) (1  1 1n  T n 1 4 1 4 故    n n  4( 1) 所以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 T n  n n  . 1) 4(
(19)本小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的基本关系,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以及线面角和几 何体体积的计算,考查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满分 12 分。 (Ⅰ)证明:在 ABC 中,因为 ABC  °,BC=4, 45 AB  2 2 所以 2 AC  2 AB  2 BC  2 AB BC   cos 45  8 因此 AC  2 2 故 2 BC  2 AC  2 AB 所以 BAC  090 又 PA  平面 ABCDE,AB//CD, 所以 CD PA CD AC   , 又 PA,AC  平面 PAC,且 PA∩AC=A, 所以 CD  平面 PAC,又 CD  平面 PCD, 所以平面 PCD  平面 PAC。 (Ⅱ)解法一: 因为 APB 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PA AB  2 2 因此 PB  2 PA  2 AB  4 又 AB//CD, 所以点 B 到平面 PCD 的距离等于点 A 到平面 PCD 的距离。 由于 CD  平面 PAC,在 Rt PAC 中, PA  2 2, AC  2 2 所以 PC=4 故 PC 边上的高为 2,此即为点 A 到平面 PCD 的距离, 所以 B 到平面 PCD 的距离为 2. 设直线 PB 与平面 PCD 所成的角为, h   2 4  , 1 2 则 sin  h PB  又 [,0 ] 2  . 6   所以 解法二: 由(Ⅰ)知 AB,AC,AP 两两相互垂直, 分别以 AB,AC,AP 为 x 轴,z 轴建立如图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于 PAB 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PA AB  2 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