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8 月 28 日山东滨州市直机关遴选考试真题及答案-综合类
请围绕以下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随着 2016 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 “工匠精
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
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 励企业开
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
质、创品牌。”
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
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 莱坞巨星娜
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 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
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
但发现店里只有 6 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
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 亮,关键不
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
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 精确、极
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
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
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
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 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
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
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
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
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
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
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
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
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
额为 14174 亿日元,即 822 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
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
多 1518 亿日元(88 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 品其实是
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
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
本国的消费号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
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 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
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 30 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 人们的需
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
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
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 不足,大家
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
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
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
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
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
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
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
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
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
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
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
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
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
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
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
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
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
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
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
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
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
守住初心吗?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
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
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
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
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 律、标准、
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 60 年代实施
“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
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
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 场竞争环
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问题:
1、请根据材料概括“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193 字)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
反复改进产品,把 99%提高到 99.99%。
二、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
绝不轻易交货。
三、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
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四、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
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2、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造成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深度解析]
“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可从市场环境、激励制度、文化氛围、教育培训等
多角度进行分析。
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内涵和建设
一、工匠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
工匠精神的形成、传承、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三个背景条件:一是优秀的民
族文化;二是伟大的人文时代;三是成熟的市场经济。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1、崇尚专业的精神。
专注于对自已热爱和善长领域进行深度挖掘,而决不浮于潮流、旁溢斜出; 钻
研于技术和技艺,而决不工艺拙劣 、粗制滥造;专业于对标准和规范创设,而决 不无章可
巡、遂心所欲;善长于实践中严格贯彻落实,而决不放弃信念、执行不
力。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的华为、浪潮等科技公司,秉持科技立企的信条, 专注于通
讯设备、大型服务器的研发制造,超高比例进行技术再投入,站在行业
规范的制高点上进行标准建没和引领,是工匠精神的行业典范。
2、简单而不简单的精神。
对看起来单调、机械,甚至被认为是简单的小事琐事,从事持之以恒的工作,
使之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一种了不起事业,一种在人类前进脚步中留下深刻印
迹的文明。中国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无不从一笔一画、一撇一那入手,从最
初的机械临幕入手,经过成千上万、无计其数的重复而枯燥的苦修与习练,由量
变产生了质变,注入了自已的灵魂,融入了自己智慧,展现了自己的特色,终于
成长为一派艺术大家, 共同造就了中华书法艺术体系 。王曦之、顾恺之、颜真
卿等书法大家,那一个不是工匠情神的典范呢?
3、精益求精的精神。
对品质与完美的不懈追求,在达到了基本水平或一定水平后,仍不停下追求
的脚步,以提高自身素养为本,站在更高会次和平台上,进行再冲刺、再提升、
再创造,注重细节,注意品质,注重客户体验,注重价值密度,注重底蕴积淀,
从而完成了独创性、代差性、完美性、超越性创造,这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重
要价值观。在世界上,人们对瑞士手表的持续而广泛的认可和敬佩,不就是源于
瑞士人的精溢求精,从而使其生产的每一款产品都具备了可靠性、精准性、艺术
性,从而便商品升华为艺术品,也使瑞士人成为工匠精神独树一帜的代表。
4、契而不舍的精神。
对事业的探索和开拓,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也决不停止前行的脚步,才有可
能取得一点点成果或阶段性成功。特别是做原创性工作,但凡能取得进步,并达
到一定造诣,历史一再证明,一蹴而就的事并非大概率事件,大多都要经过无数
次打拼,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在决不言放弃之下,有的在某一次灵光窄现
中成功,有的在自己经验积累中获得突破,有的在他人经验的启发下取得进展。
像科学界的爱迪生,企业界的马云,在最初并不成功,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不轻言放弃,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在机遇一旦出现后,迅速被他们这些有准备
的人抓住了,成就了一番事业。
5、勇于创新的精神。
工匠精神决不是固步自封,也必须得到的时代的检验和市场的认可,上面已
提到的工匠精神的四个特质,都是以技术技艺为支撑,或者围绕技术技艺展开,
而技术一定是动态因素,这就要求不得不进行创新,以保持技术的横向纵向比较
优势,而往往秉持工匠精神的人,恰恰都有着对完美、高效、友好体验的天然的
追求,使得其对旧思路、模式、原理、方法、途径有着强烈的打破意识,以求得
更完美、更高效和更优体验,这就成了工匠精神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上众
多伟大的公司,外有苹果,内有华为,几乎全是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兼具的公司,他们已将
二者己内化在一起。柯达专注于胶片而放弃数码,是失败的案例;而《神鞭》中的傻二,精
准于神鞭,但在时代进步中又精准于手枪,他不固步自封于“工匠”之有形器物,而是扭住
了“工匠”之精神内涵,是成功的案例。
三、如何创生工匠精神。
1、不断丰富工匠精神之内涵。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价值观体系,其既存在不变的精髓内核,也
具有时代的收纳性和包容力,是发展的。
2、要在伟大时代中推动工匠精神的成熟。
工匠精神,是在伟大时代的土壤中成长的参天大树,没有一个崇尚工匠精神
的社会人文大背景,工匠精神只会千呼万唤也不出来,即使有了萌芽,也只是昙
花一现。所以,现在人们都在推崇工匠精神,请先从社会人文价值观改造的本源
入手。
3、要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必须得到市场的有效估值,得到市场的量化,它才能成为、有源 之水、有
水之木, 否则,工匠精神不会广泛传播,也不能茁壮成长。而建立一个
规则优良、价值观公平正义的市场,则成为工匠精神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之关键。
4、要在中外优秀民族文化中挖掘工匠精神。
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工匠精神的思想灵魂和伟大实践,要汲取其优秀品质和
元素,浸润到“现代工匠精神”的创新性构建中,服务于我们时代文明文化伟大
建设,才能营造一个以“工匠精神”做为核心价值观之一的伟大社会。
[参考答案](1018 字)
“工匠精神”的缺失,根本在于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缺失。在学而优则仕的
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 所以,没
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
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要培养“工匠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
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 如果行政
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 现。
第二,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一是要鼓励消费者养成“挑剔”行
为。消费者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 要外在压
力和动力。而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
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二是要教育和鼓励国民养成讲卫生的良
好个人习性。只有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才会有工匠精神,否则就是空谈。因 为只有讲
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讲究”,
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企业组织必然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和
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
命力的企业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
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
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
业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一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在管理上可能
要采取许多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
第四,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
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天敌,政
府要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要整合政府、
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要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
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五,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
高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
形成。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让
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
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3、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 1200 字左右的文章。
[深度解析]
“工匠精神”是公务员遴选考试中的高频考点,经常在策论写作中出现,广
大学员要引起高度重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引发了社会诸多关注和思考。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
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于是有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事实并非
如此。据统计,截至 2012 年,寿命超过 200 年的企业,日本有 3146 家,为全球
最多,德国有 837 家,荷兰有 222 家,法国有 196 家。之所以如此多的长寿企业
集中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
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根据辞海的解释,“工匠”
指的是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
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
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它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崇尚工匠精神的国
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工匠精神”是德国
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
工业品牌扎堆出现,也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保持一枝独秀。“匠人精神”
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日本超过 200 年的企业居全球之首,这些“百年
老店”的经营模式都不是急着“做大做全”,而是专注一种商品或者一种技术。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工匠精神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
承中形成的文化,是敬业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
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
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都强调着对知识技
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 99%提高到 99.99%;二是严谨,
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
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
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
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
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
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这些优秀的工作精神和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依旧具有
重要的社会价值。
匠人情怀饱含着匠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传统的工匠虽然也从事制作活动,
但是那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一项简单机械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而是
一种持续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技艺、产品进行提升完善的过程。弗洛姆
在《健全的社会》中指出:“工匠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行动。因此,工匠可以从
工作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正是这种具有创造 性特征的工
匠精神造就了一批杰出人士。瑞士的钟表匠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道工序,钟表匠们
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 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
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追求完美和极致。
从江户时代,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产品精益求精的“荣誉法则”。
日本匠人将产品的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自尊
感,认为制作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极大荣耀,如果由于自己的疏漏而导致 产品残
缺,即便在市场上销量不错,也认为是巨大的耻辱。正是在这种“荣誉法则”的推动下,他
们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神经质般的 狂热程度。
产品是工匠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的表达。工作者对工作过程具有完全的控制
权利,产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构造,渗透在作品中的是自我想法的表
露,体现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获得了客观化的表达。
以工匠的态度来做事,工作就不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痛苦事情,而变成了一种忘
我的投入。工作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整个生活就是一种投入的人
生状态。工作本身就是生命的外在表达。自我的价值存在于自己双手所能控制的
作品中,不依赖于其它外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匠人情怀体现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中。在传统的工匠生活中,多数手工技艺,
皆由口传心授。师傅向学徒传授手艺的过程中,在一起朝夕相处,耳提面命,不
仅传授的是技艺,还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和坚韧、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
神。匠人的制作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行为感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同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
工作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工匠精神所营造的亲密情感与精神交流是现代化的组
织模式所无法替代的,也是现在我们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更需要研究改进的。
精业与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精业与敬业体现着人们对职业敬畏、对工作
执着、对产品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精神代表的
精雕细琢的精神永不过时,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更需
要弘扬精业与敬业的工匠精神。
精业体现着工匠的创造精神与工作态度。“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在某
种程度上,“巧”是工匠的代名词,能称之为工匠的人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当人们赞美一个工匠时,经常会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鬼斧神工”、
“巧同造化”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对工匠的赞美之情。那些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能
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所具有
的创造性品质。鲁班以其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而被后人尊奉为土
木建筑的祖师爷,奚仲因为造车而闻名于世,此外还有“虞驹作舟”、“仪狄作
酒”、“夏鳍作城”等。这些工匠的创造发明,并不只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手工操
作技巧,它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也集中体现在能工巧匠创作的各种各样精致细腻的物
品之中,比如青铜器、丝绸、刺绣、陶瓷等等。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演
进的历史长河中,工匠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近两百年
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
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它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
却能持续增长,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之归功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敬业体现着工匠的精神境界。敬业体现着工匠对人生职业的敬畏,体现着从 一种具体
“技艺”到“道”的真谛的人生领悟,是“工匠精神”对人生境界的追
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 或织工,
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
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工匠对产品精 益求精的追
求,对自己制作的产品的热爱,体现了对永恒存在与高尚人格的不懈
追求。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
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
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在当今社会,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基本
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
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
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仅是严格地按照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机械的重复和模仿,
更在于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以良好的精神驱动和技
艺经验,一丝不苟地赋予产品质量和灵魂。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
理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是落实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实践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
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
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主要工业技术研究主体,都强
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建设工业文化是当前的迫切需求。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
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
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
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受农耕文
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
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
精神缺乏。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
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工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涵
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
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建设制造强国,
需要在工业文化上“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型升
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
国制造 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
指标,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工业文化,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培
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践行工匠精神 迈向制造强国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给人印象是质量不高、价
格便宜。这是因为中国很多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
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对严谨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