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三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B 卷
实验都失败了,因为他们的测量值都不是 2.50g/cm3
【答案】C
【解析】在实验测量过程中,由于实验数据和实验者的原因,都会造成读数上的误差。
【分析】此题是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题中上述现象也是实际实验中经常出现的,遇到这种
情况,要能够分析原因,并且注意实验讲求实事求是。
【详解】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
程中存在误差,所以如果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结果均有效,故 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C。
2.小明为测量老陈醋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
醋的总质量。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点应是( )
A.能测出醋的密度且步骤合理
B.所测出醋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
C.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大,不可取
D.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
【答案】D
【解析】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形状细而长,放在天平上在调节的过程中很容易倾斜
而摔碎,盛放液体一般用小烧杯或玻璃瓶,依据实际操作中保护器材不受损坏的做法来选择。
【分析】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在实验中,将量筒放在天平托盘中是学生常犯的错误,
也是学生认识的不足,不能把量筒作为盛装液体的容器直接放在天平上称质量。
【详解】测量液体的密度常用的步骤是: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1;②向量筒中
倒入适量的液体,记下体积 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 m2;④量筒中液体的质
量 m=m1-m2;⑤计算液体的密度。步骤中把量筒放在天平上测质量是不合适的,量筒的形状
细高,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很容易掉下来摔碎。故选 D。
3.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密度比水小的塑料块的密度,采用下列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是( )
A.用天平测量出塑料块的质量
B.取一小块铁块,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
C.将铁块浸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记下水面的高度
D.把铁块和塑料块系在一起再放入,记下液面的高度差
【答案】B
【解析】测量小于水的密度物体的度的步骤:用天平测量出塑料块的质量;将铁块浸入盛有
水的量筒中,记下水面的高度;把铁块和塑料块系在一起再放人,记下液面的高度差;求出
塑料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塑料块的密度。
【分析】掌握密度比水大和小的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
【详解】测量塑料块的密度,要测量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不用测量下坠铁块的质量,根据
上面的分析知,选项 B 是多余的。故选 B。
4.以下是小芳在测盐水密度时的实验步骤,则排序正确的是( )
①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m2
③将盐水倒人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V
⑤根据密度ρ=m/V 算出盐水的密度 p
②用天平称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④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m=m1-m2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⑤
B.①④③②⑤
A.④②①③⑤
【答案】C
【解析】测定液体的密度,根据公式 p=$\frac{m}{v}$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m 和 v,v
的测量用量筒、m 的测量用天平,但液体的质量不能直接用天平测量,必须分两步。
A、【分析】测定液体的密度,需要用天平测量 m 和用量筒测量 v,但液体的质量不能直接用
天平测量,必须分两步,如果先测液体的体积后测质量,就会使一部分液体留在筒壁增大了
测量的误差,并且如果是先测液体的体积后测质量,那么在测量时也应该先测空瓶的质量,
不应该再用原步骤。
【详解】A.④②①③⑤,没测量如何计算呢,显然把④作为第一步不符合题意,B、①④③②
⑤,只测量总质量①后就进行计算④显然不符合题意,D、③②①④⑤,先测液体的体积后测
质量,增大了测量的误差也是不符合题意,故选 C。
5.在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中,先用量筒测铝块的体积再利用托盘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这种
做法将导致( )
A.所测铝块的体积偏大
C.所测铝块的密度偏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条件判断所测量的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由密度公式分析密度的测量误差。
B.所测铝块的质量偏小
D.所测铝块的密度偏小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够判断出质量的测量误差。
【详解】在实验过程中,先测量铝块的体积(所测铝块的体积是准确的),然后再测量铝块
的质量,由于测量铝块体积时铝块上沾有水,这样会使得所测得铝块的质量会偏大,由 p=m/V
可知,所测铝块的密度会偏大。故 ABD 错误,C 正确。故选:C。
6.为了测定黄河水的含沙量(每立方米水中含沙的质量),某人取了 10L 的黄河水,称得其
质量为 10.18kg(已知 p 沙=2.5×103kg/m3),则黄河水的含沙量为( )
A.0.3kg/m3
【答案】C
【解析】知道“河水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和沙的质量之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再根据 m=pV
分别写出水的质量和沙的质量的表达式,把数据代入即可求出。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密度变形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应用题,体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明
确关系。
【详解】m 沙+m 水=m①; V 沙+V 水=V②;V 沙=m 沙/P 沙③;V 水=m 水/P 水④; 把③、④代入②得 m
沙/P 沙=m 水/P 水 =V ;∴m 水=(V-m 沙/P 沙)P 水⑤; 把⑤代入①得 m 沙+(V-m 沙/P 沙)P 水=m; ∵
m 沙=m-P 水 V/1-P 水/P 沙
10.18kg-1.0
D.300kg/m3
C.30kg/m3
B.3kg/m3
=×103kg/m3×10×10-3m3/1-1.0×103kg/m3/2.5×103kg/m3=0.3kg; ∴河水含砂量为:m
沙/V=0.3kg/10×10-3m3=30kg/m3. 故选 C。
7.小明想测量植物油的密度,他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如图所示)为
然后将烧杯中的植物油倒一些到量筒中,测出其体积为 20mL,再测出烧杯和剩下的植物油的
g/cm3。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如果小明忘记将游码
质量为 17.4g,则该植物油的密度为
调回到零刻度线处,则他测量的质量值将
实
值
比
。
g。
真
【答案】33.4;0.8;大
【解析】将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就是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烧杯和植物油的
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植物油的质量就求出量筒内植物油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 p=m/V 就可
以计算出植物油的密
度。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如果小明忘记将游码调回到 0 刻度,相当于给物质质量设定了游码
所指示刻度值的基数。则他测量的质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分析】用天平测量物质质量,要严格遵守天平的使用规则:水平放稳,游码归零,左偏右
调,右偏左调,左右一样,天平平衡。千万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哦!
【详解】∵将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就是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由图示可得
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为:20g+10g+3.4g=33.4g。∵量筒内植物油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植物油
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植物油的质量,∴量筒内植物油的质量为:33.4g-17.4g = 16g,
又∵测出量筒内植物油的体积为 20ml,即 20cm3,∴根据密度公式 p=m/υ得:p 油=m/υ=16g
/20cm3=0.8/cm3,小明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调回到 0 刻度,相当于给物质质量设
定了游码所指示刻度值的基数。他测出的物质质量等于物质的真实值量加上调节天平平衡时
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测出的物质质量就会比真实值大。故答案为:33.4;0.8;大
8.小乐在长白山天池游玩期间,拾到了一种能浮在水上的石头,当地人把它称为“浮石”。
小乐对此非常感兴趣,对它展开了研究:
小乐选取了一小块“浮石”,来测定它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得“浮石”的质量:在调节天平的平衡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左侧的
平衡螺母向
移。如果操作正确,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则“浮石”的质量 m1 为
g。
g/cm3。
②在量筒中倒入 V1 为 60mL 的水,将绑有细线的石块用细铁丝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
达 V2 为 68mL。
③用天平测一空烧杯的质量 m2 为 40.5g。
④将上述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擦干石块的表面,将其放入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 m3 为 54.1g。
则浮石的密度为
【答案】(1)左; 9.6;(2)0.8
【解析】(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位置或左右偏转的幅度相同时,
天平的横梁平衡。如果天平的横梁不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浮石的质量等于砝
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2)根据烧杯的总质量和空烧杯的质量,以及天平测得石块
质量可求得从水中取出后石头内含水的体积,然后求得石块的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
得该材质的密度。
【分析】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牢记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
体积,用 p=m/V 算密度。
【详解】(1)如图指针偏右,则应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左移,“浮石”的质量 m1=5g+4.6g=9.6g;
(2)浮石吸入水的质量:m 水=m3-m2-m 浮石=54.1g-40.5g-9.6g=4g,水的体积:由 p =m/V 得,
V 吸=m 水/p 水=4g/(1.0g/cm3)=4cm3;浮石的体积为:V 浮石=V2-V1+V 吸=68cm3-60cm3+4cm3=12cm3,
P 浮石=m 浮石/V 浮石=9.6/12cm3=0.8g/cm3,故答案为:(1)左; 9.6;(2)0.8
9.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种易溶于水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颗粒物质的密度,测量的部分方法和结
果如图所示:
g。
kg/m3。
cm3。
(填“大”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适量小颗粒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
图甲所示,则称量的颗粒的质量是
(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乙方法测量体积,则颗粒的体积是
(3)该物质的密度是
(4)在 C 步操作中,若摇动不够充分,铁砂未充满颗粒的空隙,则测出的值比实际密度偏
(填“大”或“小”)。
(5)若在测固体颗粒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已生锈,则测出的值比实际密度偏
或“小”)。
【答案】(1)161;(2)20;(3)8.05×103;(4)小;(5)小
【解析】(1)利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2)
该固体颗粒物质易溶于水,所以用细铁砂代替水,通过乙图中 A 与 C 就能算出该固体颗粒物
质的体积;(3)利用密度公式可以求出物质的密度;(4)如果铁砂未充满颗粒的空隙时,测
量的物质与细铁砂的总体积就不准确,这样计算出的密度就会有误差;(5)根据生锈后砝码
的质量分析。
【分析】本题测量颗粒的体积,体现的是一种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利用排水
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属于等效替代,此题中用细砂替代水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详解】(1)砝码的质量是:160g,游码对应的示数是 1g,所以物质的质量是:160g+1g=161g;
(2)由乙图 A 可知细铁砂的体积是:150cm3,由 C 图可知物质与细铁砂的总体积是:170cm3,
所 以 该 物 质 的 体 积 是 : 170cm3-150cm3=20cm3 ;( 3 ) 该 物 质 的 密 度 是 :
p=m/V=161g/20cm3=8.05g/cm3=8.05×103kg/m3;(4)当细铁砂未充满颗粒的空隙时,测量的
物质与细铁砂的总体积就变大了,由密度公式 p=m/V 可知物质的密度就变小了;(5)砝码生
锈后,质量会变大,则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会偏小,由密度公式 p=m/V 可知,物质的体积一定、
质量偏小,物质的密度就偏小了。 故答案为:(1)161;(2)20;(3)8.05×103;(4)小;
(5)小。
10.要测金属块的密度需要以下步骤,其中排列顺序科学合理的是( )
①把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称质量
②观察记录放入金属块后量筒液面的刻度值
③观测砝码和游码值并记录
④观测记录未放入金属块时量筒液面的刻度值
⑤计算密度 ⑥调节天平
A.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①③④②⑤
【答案】C
B.④②①③⑤⑥
D.⑥⑤④③②①
【解析】测固体密度时先测质量,再测体积,最后算出密度。在测量质量时,根据天平的使
用方法,“水平放置游码零,指针居中横梁平(衡);左物右码轻放置,质量等于砝(码)游
(码)和”。即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确定实验顺
序。
【分析】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验中天平和量筒是
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放、调、称、读等都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扎实牢固。
【详解】根据测量固体密度实验应先测物体的质量,(如先测体积,再测质量时,金属块上
有水,会使质量变大,从而使得测量值变大)。用天平测量质量,首先要调节好天平,左盘
放物,右盘放砝码,调节平衡,记录砝码和游码值。再测量物体的体积,测量体积用排水法,
所以先要测量为放入金属块时量筒的页面刻度值,再记录放入金属块后量筒液面的刻度值,
最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所以实验步骤顺序应为:⑥①③④②⑤故选 C。
11.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B.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测量结果会偏小
C.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发生偏差的原因是牛奶质量的测量值偏小
D.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乙→丙→甲
【答案】D
【解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使用天平前要调节天平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移动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天平横梁在
水平位置平衡。(2)为避免液体在容器壁上有残留而造成实验误差,应先测出烧杯与液体总
质量,然后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液体,测出其体积,再测出烧杯与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
差是所测液体的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液体密度测量步骤和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
和掌握,测量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化实验过程减小误差。
【详解】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
侧,此时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故 A 错;BCD、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步骤: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将烧杯中牛奶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牛奶的体积;
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故正确的顺序是:乙、丙、甲;若按甲、乙、丙的
顺序进行实验,烧杯内的牛奶倒不干净,使得牛奶的体积偏小,而质量是准确的,由 p=m/V
可知密度的测量值偏大。由此分析可知 BC 错、D 正确。故选 D。
12.一场大雪后,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华用刻度尺测出水平地面厚度为
180mm,然后他用脚使劲将雪踏实,测出脚踩出的雪坑的深度为 165mm,如图所示,已知脚印
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冰的密度为 0.9×103kg/m3。求
(1)雪花的密度多大?
(2)在该地面上 100 ㎡积雪的质量是多少?
B.2.7×103 kg/m3
【答案】(1)雪的密度为 0.075×103kg/m3;(2)该地面雪的质量为 1350kg
【解析】(1)雪被踩前后,质量和脚印的面积是不变的。已知雪的深度和雪坑的深度,可以
知道踩实后的冰的深度;根据雪的深度、冰的深度和雪坑的深度,可以得到雪和冰的体积;
雪和冰质量不变,根据 m=pV 得到雪和冰密度、体积等量关系式,最后得出雪的密度;(2)
已知雪的面积和深度,可以得到体积;已知雪的密度和体积,可以得到质量。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密度的计算等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脚印面积部分的积雪在
脚踩压前后的质量相同,求出关于 p 的表达式。有一定难度。
【详解】(1)已知雪的厚度是 h1=180mm=0.18m,雪坑的深度是 h=165mm=0.165m,雪被踩后
成为冰,密度是 0.9×103kg/m3,设脚印的面积为 S,则雪的体积 V 雪=Sh1,冰的体积 V 冰=S(h1-h2)
雪和冰质量不变,根据密度公式 p=m/V 得 P 雪/P 冰=V 冰/V 雪=h1-h2/h1=0.18m-0.165m/0.18m=1/12,
所以 P 雪=(1/12)P 冰=1/12×0.9×103kg/m3=0.075×103kg/m3;(2)该地面上雪的体积为 V´
=S´h1=100 ㎡×0.18m=18m3,该地面雪的质量为 m´=P 雪 V´=0.075×103kg/m3 ×18m3=1350kg。
故答案为:(1)雪的密度为 0.075×103kg/m3;(2)该地面雪的质量为 1350kg。
13.一个物体的质量为 54g,体积为 20cm3,它的密度是( )
A.0.8×103kg/m3
104kg/m3
【答案】B
【解析】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使用密度公式 p=m/V 直接求解即可。
【分析】该题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直接使用密度公式求解即可,属于较简单题。
【详解】该物体的密度:p=m/υ=54g/20cm3=2.7g/cm3=2.7×103 kg/m3 。故选:B。
14.室内火灾发生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以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吸
入。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
【答案】D
【解析】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变化,体积会变化,它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正确答案。
【分析】本题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密度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详解】室内火灾发生时,温度较高,室内有毒气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根据物体的浮沉
条件,有毒气体漂浮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为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受困人员应
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故选:D。
15.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 m 及液体的
体积 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 m-V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
C.0.37×103kg/m3
D.2.7×
B.40cm3 的该液体质量为 40g
D.该液体密度为 2g/cm3
A.量杯质量为 40g
C.该液体密度为 1.25g/cm3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
【详解】设量杯的质量为 m 杯,液体的密度为 p,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 V1=20cm3 时,液体
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1=m1+m 杯=40g,则由 m=pV 可得 p×20cm3+m 杯=40g①,当液体体积为 V2=80cm3
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2=m2+m 杯=100g,可得 p×80cm3+m 杯=100g ②,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
密度 p=1g/cm3,CD 错误;将 p=1g/cm3 代入①解得 m 杯=20g,A 错误;当液体的体积 V3=40cm3 时,
液体的质量为 m3=p×V3=1g/cm×40 cm3=40g,B 正确.故选 B。
1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
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橫梁平衡
B.图乙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示数是 17.4g
C.由图丙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 40cm3
D.利用图中信息,可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 1.72×103kg/m3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 选项:由图甲知,指针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横梁平衡,
故 A 错误;B 选项: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石块的质量 m=10g+5g+2.2g=17.2g,故
B 错误,C 选项:由图丙知,水的体积为 30mL,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 40mL,则石块的体积
V=40mL-30mL=10mL=10cm3,故 C 错误;D 选项:石块的密度 p=m/V=1.72g/10cm3=1.72g/cm3×
103kg/m3,故 D 正确;故选 D。
17.在“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
(1)小李同学首先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则石块的质量为
g。
(2)为了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小李同学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
合理吗?为什么?
(3)四个小组测量出的石块密度如下表所示:
。
第一组
2.5×103kg/m3
第二组
2.6g/cm3
第三组
2.6×102kg/m3
第四组
2.5g/cm3
。
组的测量结果。
其中错误的是第
(4)对实验进行评估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大
B.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小
C.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小
D.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大
【答案】(1)43;(2)不合理;加水量太多,再浸入石块后总体积可能超出量筒的量程;(3)
三;(4)D
【解析】(1)天平的读数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2)量筒中倒水时
要适量,既要能浸没物体,又不能浸没物体后超出量程;(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分析哪
些数据合理,哪个数据不合理;(4)实验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并注意不同的操作可以
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据此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天平的读数、量筒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过程的评估等,对基本实验能力考查较全面,值得我们关注。
【详解】(1)由图甲可知,石块的质量:m=20g+20g+3g=43g;(2)由图乙可知,量筒中加水
量太多,再浸入石块后总体积可能超出量筒的量程,所以这样操作是不合理的;(3)由表中
数据可知,第一、二、四组的数据比较接近,都在 2.5g/cm3-2.6g/cm3 或 2.5×103kg/m3-2.6
×103kg/m3 之间,而第三组:2.6×102kg/m3,明显相差比较大,可能是少算了一个“0”造成
的,故此组数据错误。(4)AB.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会影响天平的调节,但只要天
平调平了,其测出的质量依然是准确的,故 AB 错误;CD. 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
取出石块时,由于石块上沾有水,则测得的质量偏大,而体积测量值是准确的,由密度公式
可知,所测出的密度偏大,故 C 错误、D 正确。故答案为:(1)43;(2)不合理;加水量太
多,再浸入石块后总体积可能超出量筒的量程;(3)三;(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