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卷及答案
一、基础(27 分)
初三准备开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 1-7 题。(共 17
分)
【追本溯源明“自强”】
下面是一位同季为此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的开场白,请阅读这段
文字,完成小题。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视它为自己一生的箴.言。这句话出
自《周易》中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充分体现了中
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坚毅的个性品质。①以天与人对应,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②人也应
该是刚毅坚卓、力求进步的③这正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民族特性④更是一种顺天而动、法天而
行的世界观念⑤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⑥如同天的刚强劲健。
几百年来,这种自强的精神和勤芳的品质【甲】
(相得益彰/理至易明),
让外国人不救轻 qù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发扬和继承着这种精神和品质,创造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清华校训是梁启超先生 1914 年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时提出来的。他以“自强
不息”为中心,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
演讲而扬名天下,遂成清华校训。
1.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箴.言
(2)看拼音写汉字:轻 qù
(3)结合语境,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成语填入【甲】处。
2. 上述标序号文字的顺序被打乱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A. ①④③⑤②⑥
C. ⑤③①④⑥②
B. ①④⑥②⑤③
D. ⑥②⑤③④①
3.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 选择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
A. “自强不息”中的“息”是停止的意思。
B. “深沉”“宝贵”“坚毅”,这三个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C. “独立自主”“坚忍不拔”都是并列短语。
D. “‘自强不息、厚德裁物’,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扬名天下,遂成清华校训”
是因果复句。
【答案】1. (1)zhēn (2)觑 (3)甲:相得益彰
2. B
3. 语序不当。“发扬”和“继承”调换位置
4.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积累。
(1)箴言:拼音为 zhēn yán,基本意思是形容规谏劝诫的话。
(2)轻觑:拼音为 qīng qù,意思是忽视、轻视。
(3)相得益彰:意思是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理至易明:
意思是道理述说到了极致,简单明了,极容易明白。这里形容“自强的精神和勤芳的品质”
相互配合,所以应该用相得益彰。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本段话主要介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结合上文“天行键,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①句“以天与人对应”是对前面的阐述,
应该放在开头,引起后面的句子;“不仅……而且”是递进的关系,因此第④句应在第①句
的后面;第⑥句照应上文,先谈“天”,②⑤句接着谈“人”;③句对上文进行总结,放在
最后。故排序为:①④⑥②⑤③。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的修改。“伟大的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发扬和继承着这种精神和品质,创造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应该是先“继承”,再“发扬”,语序不当,应该将其位置调换。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词意思、词性、短语类型和句子类型的分析。
C.“坚忍不拔”是补充短语。
故选 C。
【树立榜样学“自强”】
5. 从古至今,中国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也留下了许多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
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了他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
志豪情。
【答案】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
气质,表达了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挂起风帆冲破风浪,到达理想的
彼岸。抒发了诗人不惧艰险,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根据题目要求,“中国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也留下了
许多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如苏轼、郑燮、李白等人,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加
上他的作品,结合所给示例的句式表达即可。
示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赞美了竹子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
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表达了作者刚正
不阿、坚强不屈、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抒发了诗人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
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的豪情,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6. 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通过这次活动,王同学感触很深,他立志也要做一
个自强不息的人,于是根据下面这段文字中范仲淹和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拟写了一句座右铭,
请结合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仿照前半句将他的座右铭补充完整。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
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 为己任发愤苦读,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让中国变强盛鞠躬尽瘁/(或: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仿写。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根据给出的句子形式进行仿写即可。
认真审题可知,座右铭中的前半句是“志向+行动”的基本格式,概括的是材料中分号前的
内容,所以后半句应该依据分号后的内容去写,可以结合“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
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去拟写。如“让中国变强盛奉献一生”。
【畅所欲言颂“自强”】
7. 近日上映的电影《长津湖》,选取抗美援朝长津湖之战为背景,以震撼场面、感人细节和
精湛演技,再现“最可爱的人”的壮美形象,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度赢得全网大
热粮、票房大满贯。学校组织大家去影院观影,深入感受自强不息的精神。观影结束后,学
校又组织大家去探望健在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弘扬伟大抗美援
朝精种。让英雄不朽,让精神长存!
学校准备让你代表同学们向那些还健在的志愿军老兵装达敬意,你会说:
【答案】示例:尊敬的志愿军爷爷,您们用鲜血刷洗了中国百年的耻辱,用汗水创造了和平
的环境,用行动保护了祖国的安危;您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负
众望,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使用合适的称呼,要表达出对志愿军老兵的感
激与赞美,并发表自己在他们精神感召下的决心和斗志。示例:尊敬的志愿军爷爷,您们一
颗忠心献祖国,一腔热血保和平,一份无私显军魂,是您们的舍生忘死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
福生活,让我们向您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也会以您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新时代为祖国的发展助力。
8. 默写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6)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胸襟格调。面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苏轼在《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祝愿“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失望
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答案】 ①. 忽复乘舟梦日边
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
③. 戍鼓断人行
④. 怜
君何事到天涯
⑤. 枳花明驿墙
⑥.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⑦. 但愿人长久
⑧.
千里共婵娟
⑨.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⑩.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详解】本题中的“戍、枳、婵娟、蜡炬”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45 分)
(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
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
名人石刻颇夥①,兵后焚炼为垩②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
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注释】①夥:多。②垩(è):白土。
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复西行约三里许.
(4)可鉴.毛发
10.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1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B. 《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
乐观精神。
C. 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 乙文中“兵后/焚炼为垩/殆尽”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12. 甲乙两文“推出”醉翁亭的写景顺序有什么相似点,并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答案】9. (1)茂盛的样子
(2)居高面下
(3)左右(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4)照,照见
10.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11. C
12. 由远及近,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2)句意为: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似地,高踞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3)句意为: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许,左右(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4)句意为: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鉴,照,照见。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
序调整。
重点词语:(1)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沿,沿着。过,经过。入,进入。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
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C 有误,“水尤清冽”的意思是水特别清凉,这一说法错误,由“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
寸,手掬饮之,温”可知,六一泉的水是温的。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
句进行比较分析。
甲文: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
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由
远及近,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乙文:由“复西行约三里许”“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后四贤堂”“亭侧有玻璃
泉”可知也是按照作者的行踪,由远及近,准确的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以身临其
境的感觉。
由此可知甲乙两文“推出”醉翁亭的写景顺序相似点是由远及近,这样安排可以准确交代醉
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点睛】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
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
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似地,高踞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
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
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
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
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
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
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
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
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读书(节选)
①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
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
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
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
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
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
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
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
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
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
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
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②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
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
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
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
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
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年 1 月版)
【材料二】
①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
②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
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
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
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
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③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
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④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
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
⑤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
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
⑥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
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⑦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
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
⑧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
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读书和阅历
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⑨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承受力。也就是说,
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
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⑩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也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
的绝望和无力。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
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
⑪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
应用,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作者:Lachel,选自“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书要精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
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B. 两篇文章都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C. 《谈读书》中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认
为“读书给不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的选择时坚决的心态”。
D. 《谈读书》多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善推理,以
逐成深入的方式阐明道理。
1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15.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第 3、4、5 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6. 读了《谈读书》后,大家看法不一,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短文开展辩驳。
以下是小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
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
以下是你的观点:“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___________。”
【答案】13. C
14. 材料一: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材料二:认为读书还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