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一 2020 年湖北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真
题
2010 年湖北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立象
2、尽意
3、文学性
4、叶绍钧
5、闻捷
二、简答题
1.“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
来如答。”写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
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
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写出这段
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
3.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4.韩少功《爸爸爸》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
1.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法国布封也有“风格即人”的观点,试比
较这两种观点,分析它们的异同。
2.骆驼祥子的性格分析。
3.余秋雨散文的特色。
四、评论写作
《犹大的面孔》
达·芬奇
几世纪前,一位大画家为西西里城里一大教堂画幅壁画,画的是耶稣的传记。他费了
好几年功夫,壁画差不多都已画好,就只剩下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儿时的基督和出卖耶
稣的犹大。
有一天,他在老城区里散步,看见几个孩童在街上玩耍,其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
他的面貌触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许很脏,却正是他所需要写生的面庞。
那小孩被画家带回了家,日复一日,耐着性子坐着给他画,终于画家把圣婴的脸画好
了。
但是这位画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深怕这一幅
杰作会功亏一篑,所以继续不断地物色。
这幅杰作没有完成的情形,传遍遐迩。许多人自以为面目邪恶,都毛遂自荐,替他充
当犹大的模特儿,但都不是老画家心中的犹大: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
一天下午,老画家照常到酒店喝酒,正当自斟自酌的时候,一个形容憔悴、衣衫褴褛
的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一跨进门槛就倒在地上。“酒、酒、酒”,他乞讨叫嚷。老画家
把他搀了起来,一看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这幅嘴脸仿佛雕镂着人间所有的罪恶。
老画家兴奋至极,就把这个放浪的人扶了起来,并对他说:“你跟我来,我会给你酒喝,
给你饭吃,给你衣穿。”
现在,犹大的模特儿终于找到了,于是老画家如醉如狂地一边画了好几天,有时候连
晚上也都在画,一心要完成他的杰作。
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那个模特儿竟起了变化。他以前总是神智不清,没精打采的,
现在却神色紧张,样子十分古怪。充血和眼睛惊惶地注视着自己的画像。有一天,老画家
觉察到他这样激动的神情,就停了下来,对他说:“老弟,你有什么事这样难过?我可以帮
你的忙。”
那个模特儿低下头,手捧住脸,哽咽起来了。过了很久,他才抬头望着老画家说:“您
难道不记得我了吗?多年以前,我就是您画圣婴的模特儿。”
2020 年湖北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基本观点;
2.简述新批评的"细读法”;
3.简述于坚的诗歌艺术特色;
4.略述阿来的小说创作;
二、论述题
1.论述_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2.论述 1990 年代文学的世俗化潮流;
三、文学评论写作
贾平凹《老人与鸟儿》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
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
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
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
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
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
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
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
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
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
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
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
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
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
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
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
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
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窼,好久没有去编织,
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