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区间优化理论.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基于区间结构分析的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工程应用
由表12.4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头部
基于代理模型的非线性区间优化设计
基于局部加密代理模型的区间优化算法
尺寸公差的区间描述及不确定优化
基于凸模型及MDF的多学科不确定性 优化设计方法
工程问题
图3.6 飞行器设计结构矩阵[45]
表3.4 设计变量及状态变量物理意义说明及设计变量取值范围[45]
表3.5 飞行器多学科模型[45]
表3.6 飞行器模型的不确定性描述
表3.7 不确定性变量区间
表3.8 GA不同代数优化结果(=1)
表3.9 不同满意度水平优化结果(计算代数400代)
图3.7 罚函数值与满意度水平关系曲线
基于凸模型及BLISS的多学科稳健优化方法
表4.1 不确定性变量区间
表4.2 不同满意度水平对应的优化结果
图4.5 满意度与目标函数值(航程)的关系
表4.3 不确定性变量的描述
表4.4 优化结果
基于区间结构分析的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工程应用 12.6.1 车架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车架为整个车辆的基座,车辆大多数部件例 如发动机、传动及悬架系统、驾驶室等都固定于 车架,这些部件都通过连接件对车架产生载荷, 在对其结构进行设计时,需优化其横梁的布置使 车架在垂向上具最大刚度。如图 12.7 所示车架结 构,由两根纵梁和多根横梁组成,纵梁由槽钢制 作 而 成 , 其 横 截 面 形 状 如 图 12.8 所 示 ; , ib i   表 示 7 根 横 梁 , 均 为 690mm 90mm 5mm 1,2,  钢板。 ,7  图 12.7 车架结构(mm) 图 12.8 纵梁截面形状(mm) 通过简化载荷和边界约束,建立如图 12.9 所 示的车架的静力学有限元模型,该模型采用二维 实体单元和 4 节点壳单元划分网格。图中单箭头 表示集中力,双箭头表示弯矩,三角形表示不同 方向的固定约束。集中力 , iF i   分别为 1,2, ,10 201N,222.5N,500N,222.5N,300N,300N, 300N,300N,200N 和 200N;弯矩 , ,10 分别为 190.2Nm,190.2Nm,120Nm,120Nm, 110.5Nm,120Nm,110.5Nm,120Nm,180Nm 和 180Nm。车架材料密度 , 2.0 10 MPa 弹性模量 7.8 10 kg / mm   ,泊松比 0.3 。 iM i   1,2, E    6 5 3  图 12.9 简化后的车架静力学模型[18] T  , l 3 , l 1 , l 4 l 2 车架横梁 1b , 6b 和 7b 固定,其它横梁的跨距 需优化,故选择  l 为设计向量。因为 车架变形后在 y 向上的最大位移可以用于表征其 刚度的大小,所以将其作为目标函数。由于制造 和测量误差,材料的弹性模量 E 和泊松比为不 确定变量,其不确定性水平都为 10%。鉴于以上 对问题的描述,建立如式(12.58)所示仅在目标函 数中存在不确定性的车架优化模型[18] ( , min x U d max s.t. l l l l     3 1 4 300mm 1,2,3,4 l   i    5 1.8 10 ,2.2 10 MPa, E       (12.58) 式中,   x = , E  为 不确定变量,目标函数 maxd 表示车架变形后的 y 向最大位移。在优化过程中只需对目标函数进行 3200mm 1500mm, i   为设计向量,  U = R    E E   l 2 l 4 l 3 l 1 ,  T  L , L , 2 R , , l   ) 5     0.27,0.33  T 基于有限元的区间结构分析,而约束按常规确定 性优化方法进行处理。相关参数为 0.0,正则因 子 和 分 别 为 1.16 和 0.13 。 优 化 算 法 采 用 IP-GA,其最大代数为 200。表 12.1 为 6 种不同 多目标权系数下的优化结果,图 12.10 为二维目 标函数空间上解的分布情况。 表 12.1 不同多目标权系数下的优化结果[18] 最优设计向量(mm) 目标函数区间(mm) 中点(mm) 半径(mm)
1.0 0.8 0.6 0.4 0.2 0.0 (1041.3, 569.8, 307.0, 300.0) (1069.5, 532.3, 300.0, 301.2) (1109.4, 494.7, 300.0, 300.0) (1071.8, 497.1, 302.3, 312.9) (1071.8, 497.1, 302.3, 312.9) (1081.5, 492.3, 304.6, 302.7) [1.45, 1.71] [1.24, 1.62] [1.11, 1.59] [0.94, 1.56] [0.94, 1.56] [0.81, 1.51] 1.58 1.43 1.35 1.25 1.25 1.16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 ) s * s / m 度 速 加 图 12.10 不同权系数下的多目标最优解集[18] 由结果可知,随着值的变化,最优设计向 量下的目标函数区间的中点值和半径值呈相反的 变化趋势。 1.0 时,目标函数有最大的中点值 1.58mm 和最小的半径值 0.13mm,此时能很好地 保证设计鲁棒性,即刚度对不确定变量的敏感性 最小,但是车架在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平均刚度较 差; 0.0 时,车架的平均刚度最好,但是鲁棒 性最差。因而,合理的多目标权系数需根据实际 工程问题的需要及设计人员的经验进行选取,以 更好地在设计鲁棒性和平均性能之间进行取舍。 在本算例中,一次区间结构分析需 3 次有限元计 算,而进行一次非线性区间结构优化共需 5000 次有限元计算。 12.6.2 乘员约束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主要组 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乘员生命安全。 如图 12.11 所示,为某型微车驾驶员侧正碰约束 系统模型,由车体、假人、安全带、座椅等子模 型组构成。假人模型按照 GB11551-2003,选用 Hybrid III 型第 50 百分位男性假人。基于混合法 对安全带进行建模,安全带与车体连接的部位采 用多体安全带,安全带与人体接触部位采用有限 元安全带。图 12.12 为约束系统模型输入条件, 即车体碰撞的加速度曲线。 -100 0 0.01 0.02 0.03 0.04 时间(ms) 0.05 0.06 0.07 0.08 图 12.11 驾驶员侧约束系统模型[19] 图 12.12 车体加速度曲线[19] 乘员伤害评价准则主要包括头部损伤准则 HIC (Head injury criterion )、 胸 部 3 毫 秒 准 则 (3ms)、胸部压缩量 Th PC(Thorax performance criteria)及大腿轴向力准则 FFC(Femur force criteria)。由于乘员损伤指标较多,通常使用加权 伤害准则 WIC (Weighted injury criterion) [20]对约 束系统性能进行整体评价 WIC  0.6    HIC ms 36 1000     0.35    C ms 3 60  D 75    / 2 0.05     F F  FL FR 20.0    (12.59) 式中,HIC36ms 为头部 36 毫秒损伤准则的数值; C3ms 为胸部 3 毫秒准则的数值,单位 g;D 为胸 部压缩量,单位 m;FFL 和 FFR 为左、右大腿骨的 最大轴向力,单位 kN。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 通过优化安全带上挂点位置 h ,安全带刚度(安 全带延伸率) e 和安全带的初始应变 s ,来改善 驾驶员侧假人头部损伤指标,提高其被动安全性。 实际各次碰撞过程中安全带及座椅与假人之间的 摩擦系数都不同,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而卷收器 的锁止时刻也很难通过试验准确获得,因此将安 全带与假人的摩擦系数 1f ,卷收器的锁止时刻t , 座椅和假人的摩擦系数 2f 作为约束系统的不确
定性参数。选择 GB11551-2003 所规定的假人各 项损伤指标阀值作为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选择 加权伤害 WIC 值作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最终 建立如下约束系统不确定优化模型[19] , min x U s.t.  36ms 0.82m h     R f f   1 1 75mm, 60g, C 3ms 15%, -0.04 0.92m 5% e     R L , t t     ,  0.2,0.4 , t  1000, WIC HIC L f 1 D     ,  10KN    f L 2 , f R 2     0.2,0.4   , F F FL FR 0 s     = 0.6,1.4 ms, f (2.60)  , , t 为 f 1 f T 2 2 式中,  x = , , h e s T  不确定变量。 为设计向量;  U = 利用区间不确定优化设计方法,对所建立的 约束系统设计模型进行求解。在优化过程中,相 关参数为 0.0,正则因子和分别为 1.16 和 0.13;权系数为 0.5,罚因子为 1000,不确 定约束的可能度水平均设为 1.0,允许误差为 0.01。优化算法采用 IP-GA,其最大代数设为 200。 设计变量及损伤指标优化前后对比结果如表 12.4 所示。 表12.4 约束系统优化前后对比结果[19] 设计变量及损伤指标 h (m) e (%) s 36HIC ms D (mm) 3C ms (g) FLF (kN) FRF (kN) WIC 优化前 0.87 9 -0.002 1071.40 37.4 41.920 0.9675 1.2783 0.8579 优化后 0.8876 6.85 -0.0058 [812.97, 954.31] [36.5, 39.8] [41.088, 46.463] [0.9180, 0.9970] [1.2554, 1.2588] [0.7059, 0.7958] 由表 12.4 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头部 36HIC ms 损伤值由优化前的 1071.4 下降到了优化后的 [812.97, 954.31],优化后区间的最大值小于 1000, 满足国家法规要求; 胸部压缩量 D 、胸部 3ms 损伤指标 3C ms ,左右大腿轴向力 FLF 和 FRF 区间的 最大值都远小于法规阀值;综合损伤指标WIC 值 也有所下降,由优化前的 0.8579 降到了优化后的 [0.7059, 0.7958]。通过优化设计,约束系统整体 防护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在不确定参 数波动的情况下,驾驶员各项损伤指标的区间均 在法规阈值以内,提高了乘员约束系统的可靠性。
基于代理模型的非线 性区间优化设计 工程应用:磨床主轴的不确定优化 在精密磨削中主轴系统的振动对工件的表面 质量影响很大,而且对主轴轴承和砂轮的微刃都 有损害。因此,减小主轴系统的振动和优化主轴 系统的性能成为提高磨削质量的重要途径。某型 高速磨床的主轴系统包括砂轮架箱体,主轴,主 轴静压轴承,砂轮等,如图 13.2 所示。 荷并加载在砂轮的质心上,将切向磨削力 Ft 以磨 削力矩 T 形式加载在主轴上。为此以法向磨削力 nF 和磨削力矩T 为不确定参数,以轴承径向和轴 向刚度 k1 和 k2 为设计变量,以最小化砂轮质心 最大跳动幅值 qF 为目标函数,建立如式(13.8)所 示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问题[6] min s.t. 8.0 10 N mm 1.0 10 N mm F n 1.0 10 N mm 2.0 10 N mm    x, U 4   L R , F F n n  820, 1000 N,     , T T     k 1 k   F q  T 6 5    L R   2  4 式中,  x = 1, k k 1 T  为设计向量;  U = , nF T  为不    929750, 113250 Nmm (13.8) T 确定变量。 优化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设置如下:为 0.0, 正则因子和分别为 1.16 和 0.13,权系数为 0.5。求解近似不确定性优化问题时内外层优化算 法采用 IP-GA,其最大代数都设为 200,整个不 确定性优化算法中迭代步数目设为 10。在每一迭 代步,选择 30 个样本构建近似不确定性优化问 题,选择 7 个样本计算单个设计点处的真实罚函 数值,优化结果如表 13.1 所示。 表 13.1 主轴不确定优化设计结果[6] 图 13.2 砂轮架主轴系统 目标函数区间 目标函数中点 目标函数半径 数值模拟模型 ( μm ) [1.61, 2.49] ( μm ) 2.05 ( μm ) 0.44 计算次数 377 整个优化过程共调用耗时的数值模拟模型 377 次,在不确定参数作用下获得的优化设计结 果为当 k1=771573.8N/mm,k2=43802.5 N/mm 时, 砂 轮 质 心 的 最 大 跳 动 值 的 区 间 为 [1.61 μm , 2.49μm ],区间中点为 2.05 μm ,半径为 0.44 μm 。 以区间中点来说,相比优化前的砂轮质心最大跳 动 值 0.33 μm 降 低 了 37.9% , 即 使 最 坏 情 况 (2.49 μm )也比优化前降低了 24.5%。通过不确 定性优化设计,在考虑载荷参数波动的情况下, 有效减少了主轴的振动。 基于局部加密代理模 型的区间优化算法 工程应用:车身薄壁梁耐撞性设计 最优设计向量(k1,k2) (771573.8, 43802.5) 3  0.3 =7.81 10 该 主 轴 的 材 料 为 65Mn , 弹 性 模 量 E = 0.21TPa , 泊 松 比 , 密 度 为 kg/m³。砂轮架的材料为 HT200,E  =0.12TPa,=0.25, kg/m³。在磨削 加工中,磨削力有三个分量,即 Ft 为切向磨削 力,Fn 为法向磨削力,Fs 为纵向进给方向的分力, 如图 13.3 所示。 =7.4 10   3 (N/mm) 图 13.3 外圆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力 由于各个磨粒具有随机分布的正负倾角,使 得 Fs 相对于其它两个磨削力很小,所以在分析过 程中通常只考虑切向磨削力和法向磨削力。考虑 到磨削的实际工况,将法向磨削力 Fn 视为周期载
在车身耐撞性设计时,有多个指标可用来评 价车身结构的耐撞性能,如结构的吸能、平均碰 撞力及最大碰撞力等。在设计过程中,应使乘员 室以外的车身结构尽可能地发生变形,以最大限 度地吸收碰撞能量;另外,应尽量减小碰撞力, 降低该值可使加速度下降,从而使乘员受到伤害 的可能性减小。通过点焊焊接而成的薄壁梁是车 身承载和吸能的一类主要结构,对其进行耐撞性 优化设计对于汽车安全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以图 13.5 所示的闭口帽型薄壁梁结构为例,对车 身薄壁梁结构的耐撞性进行优化。梁由一帽型梁 板和一腹板通过梁边缘均匀分布的焊点连接而 成,并以 10m/s 的初速度撞击刚性墙。 fg 表示轴向平均碰撞力。 建立闭口帽型薄壁梁结构碰撞过程的数值模 拟模型,选用壳单元划分网格,单元总数为 4200; 采用双线性随动硬化的弹塑性模型来描述材料特 性;梁尾部加上 250kg 的集中质量,以提供足够 的碰撞能;分析时间为 20ms。图 13.6 给出了该 梁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及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梁 变形情况。 图 13.6 梁结构网格划分及数值模拟的变形情况 优化过程中相关的参数设置如下:为 0.0, 正则因子和分别为 1.9 和 2.4,权系数 为 0.5,罚因子为 100000,不确定约束的可能度 水平设为 0.8,允许误差 1 和 2 分别设为 0.5 和 0.15。求解近似不确定性优化问题时内外层优化 算法采用 IP-GA,其最大代数都设为 300。初始 样本的数量为 50,优化结果如表 13.2 所示。 表 13.2 考虑材料不确定的梁结构耐撞性优化结果[10] 最优设计向量(t, R, d) 目标函数区间 约束区间 约束 罚函数 迭代 数值模拟模型 (2.00, 2.75, 34.98) (KJ) (KN) 可能度 [8.30, 9.28] [51.10, 69.74] 0.88 Pf 2.42 步数 计算次数 23 96  整个优化迭代 23 步收敛,获得最优设计向 量为  2.00mm,2.75mm,34.98mm T ,相应的罚函 数值为 2.42。在该最优设计向量下,闭口帽型梁 结构吸能由不确定塑性材料属性造成的可能区间 为  8.30KJ,9.28KJ ,平均碰撞力的可能区间为  51.10KN,69.74KN 。计算初始样本时,目标函 数和约束在采样点的值可通过同一次有数值模拟   图 13.5 闭口帽型梁结构 (mm) (mm) 该结构材料为普通低碳钢,因为制造和测量 误差,材料的屈服应力 s 和切向模量 tE 假设为 不确定参数,其不确定性水平都为 5%。焊点间 距 d、板料厚度 t 和梁板弯折处圆角半径 R 是影 响闭口帽型梁结构耐撞性能的重要参数[8],所以 选择此 3 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结构的吸能为 设计目标,以轴向的平均碰撞力为约束,可建立 如下的不确定性优化问题[9~10] max , , t R d ( , s.t. x U 0.5mm  R     s   ) 65KN,70KN  2.5mm, 1mm t R       294.5,325.5 MPa, E  t 8mm, 10mm   ( , x U  g     L s ) f , e f s  L R , E E  t t (13.16) , T T , , t R d 式中,  x = 不确定变量;目标函数 ef 表示结构的吸能;约束 为设计向量;  tEU = 为   s d    724.8,801.2 MPa 计算获得,但在迭代过程中目标函数和约束需进 60mm 行不同的数值模拟计算获得各自加密点处的响应 值,整个优化过程中需 96 次数值模拟计算。 
尺寸公差的区间描述 及不确定优化 汽车偏置碰撞问题 当汽车发生高速偏置正面碰撞时,汽车的保险 杠、防撞梁和吸能盒等相关部件成为吸收能量的主 要部件,其结构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乘员的安全 与车辆受损的程度。根据 RCAR (Research Council for Automobile Repairs,RCAR)要求,高速偏置碰撞中 保险杠、吸能盒以及前纵梁是主要的吸能部件,并 且前纵梁是吸收能量最多的单个部件。为使保险 杠、吸能盒、前纵梁相互匹配,从而达到对碰撞中 三者变形顺序、变形模式与变形量的控制,以满足 车辆高速耐撞性的要求。 本文选取保险杠厚度 1t ,吸能盒内、外板厚度 2t 、 3t 以及前纵梁内、外板厚度 4t 、 5t 等五个变量 为优化设计变量,如图 1 所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 数为五个部件的总质量 M 。约束条件为高速碰撞 保险杠 1t 吸能盒内板 2t 前纵梁内板 4t 吸能盒外板 3t 前纵梁内板 5t 图 1 碰撞中优化设计变量 车体后排左侧座椅点加速度积分均值 a ,以及高速 碰撞中发动机上、下两标记点侵入量 upI 、 down I 。 可建立的如下形式的确定性优化模型: min (M t) s.t. I I 50 t ( ) a t ( ) 350mm  t ( ) 200mm  up down 图 2 汽车偏置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  (17) 本文采用有限元模型(如图 2)进行仿真分析, 模型共有 755 个部件,998,220 个节点,977,742 个单元,偏置比例为正面的 40%。为了提高计算效 率,本文按照文献[30]在 RCAR 碰撞模式下所使用的 方法构建响应面: t ( ) 1 2 2 088 0 404 0 22 0 887 t . t + . M t + . t + . t + . 1 2 3 4 5 t 20.6811 5.9156 6.8068 72.046 ( ) t a t t      1 2 3 2 6 5409 5.0733 8.9347 1 0178 t t . . t t t    5 4 1 2 1 7 1284 8 8119 5 3484 2 0778 t t t t t t + . . . . t   1 5 1 4 1 3 8 8697 6.2829 3.2539 1.2682 t t t t . t t t    2 5 2 4 2 3 2 6.1353 2 0889 4.191 8.4 321 t t . t t t    3 5 3 4 4 2 10.5505 t 5   208.5328 15.9471 t t  4 20.4186 1.6061 t t t t  1 3 1 4 9.4586 7.6888 t t t t  2 4 2 3 2.3046 63.4983 t t t t  3 4 3 5 2 2.9347 t 5 t ( ) (18) t ( ) 226.7377 280.0385 194.2099 185.767 t t t   3 2 1 2 10.0733 39.2381 t t t    1 2 1 2 28.3851 2.1468 t t t    2 1 5 2 52.8772 7.4935 t t t    3 2 5 2 9.7767 28.4107 t t t    4 4 5 (19) 2  2 2  3 t t + 4 5 upI   I 5 down   528.9768 265.7077 96.2486 t t   1 2 125.5247 15.0547 93.7327 t t t   4 3 5 2 19.0496 32.0556 10.5143 t t t t t    1 2 1 1 3 2 12.3135 2.3274 15.1081 t t t t t    1 5 1 4 2 3.4904 22.8587 27.5912 t t t t t t   2 5 2 3 2 4 2 32.3693 16.2962 15.752 t t t t t    3 5 3 4 3 2 2 38.9043 23.6082 21.259 t t t t   4 4 5 5  (20) 利用本文构建的考虑设计变量尺寸公差的区间优 化方法对原问题式(16)进行优化,所得结果如表 3、 表 4 所示。 表 3 为当给定总质量 dm  13kg 时,所求得的 1.2mm 1.0mm 1.2mm 3.5mm   t  、 2 t  、 4 t 1 t t   2.8mm 3.5mm 3 5 (16) 该总质量所对应的各元件板厚的基本尺寸与公差 的部分优化结果。由分析得知:在同一给定总质量 的约束条件下,随着制造精度要求的不同,即不同 的,优化后所对应的基本尺寸和公差都不尽相 同。表 4 为 dm  ~14 kg 时,各元件板厚的优化结 果。由表 4 可见:只要给定一个设计性能的水平值, 就可以求出在该水平约束条件下的基本尺寸与公 9
差;其次,当该给定水平值越大时,的绝对值呈 现出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放松了给定的总质量约 束所致。再次,以 1.6%的板材冲压减薄率为例[31], 当板厚的最大基本尺寸为 3mm 时,其最大允许公 表 3 No. ct 1 t  1(mm) ct 2 t  dm  2(mm) 13 kg 时各元件板厚优化的部分结果 ct 3 t  3(mm) ct 4 t  4(mm) ct 5 t  5(mm) 1 2 3 4 5 6 7 8 9 10 2.521±0.049 1.949±0.077 1.326±0.122 2.153±0.061 2.939±0.061 2.621±0.053 1.999±0.078 1.639±0.111 2.139±0.063 2.934±0.066 2.600±0.049 1.880±0.076 1.539±0.112 2.084±0.059 2.883±0.064 2.536±0.053 1.866±0.085 1.744±0.121 2.110±0.054 2.939±0.061 2.599±0.055 2.034±0.078 1.641±0.117 2.264±0.061 2.935±0.065 2.559±0.050 2.153±0.074 1.282±0.114 2.444±0.062 2.937±0.063 2.537±0.056 2.117±0.078 1.733±0.100 2.382±0.074 2.939±0.061 2.442±0.053 2.105±0.077 1.406±0.116 2.536±0.056 2.940±0.060 2.547±0.047 2.245±0.057 1.377±0.100 2.083±0.066 2.920±0.073 2.477±0.054 1.926±0.080 1.967±0.117 2.507±0.052 2.939±0.061 差数值约为 48 μm ,此时所对应的标准公差仅仅略 低于 IT10。由于 IT10 属于冲压加工方法所能达到 的最高精度等级,所以制造工艺性比较差。但是, 从表 3 和表 4 结果可以得知,通过本文设计的区间 优化方法所获得的各元件的尺寸公差值 2 it 大部 分都在 80 μm 以上,对应的公差等级得以降低。表 4 最后一组结果中第三个板材的公差数值 32 t 更 是达到了 0.25mm,对应的加工精度等级则降为 IT14,即冲压加工方法所能实现的最低精度等级。 由此可见,本方法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机械零部 件的加工工艺性,减少材料性质与制造过程中不确 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节省成本。
表 4 dm (kg) ct 1 t  1(mm) dm  ct t  2 9 ~ 14 kg 时 各 元 件 板 厚 优 化 的 部 分 结 果 2(mm) ct 3 t  3(mm) ct 4 t  4(mm) ct 5 t  5(mm)  9.0 2.073±0.031 1.559±0.045 1.581±0.053 1.721±0.042 1.836±0.046 9.5 2.184±0.031 1.459±0.041 1.405±0.054 1.731±0.043 1.566±0.048 10.5 2.238±0.033 1.403±0.043 1.480±0.053 1.969±0.043 1.687±0.050 11.0 2.093±0.033 1.594±0.043 1.594±0.056 1.826±0.048 1.753±0.053 11.5 2.147±0.034 2.236±0.045 1.228±0.069 1.902±0.047 1.575±0.052 12.0 2.187±0.040 1.394±0.059 1.159±0.083 1.671±0.049 2.952±0.048 12.5 2.202±0.044 1.534±0.065 1.224±0.088 2.144±0.056 2.761±0.059 13.0 2.405±0.053 2.071±0.073 1.376±0.110 2.371±0.065 2.932±0.068 13.5 2.685±0.052 1.960±0.084 1.648±0.120 2.239±0.052 2.896±0.067 14.0 2.543±0.052 1.947±0.080 1.517±0.125 2.149±0.059 2.938±0.062 -0.024 8 -0.025 9 -0.026 0 -0.026 0 -0.027 2 -0.030 4 -0.032 0 -0.033 0 -0.031 7 -0.033 1 基于凸模型及 MDF 的多学科不确定性 优化设计方法 工程问题 文献[1]中的 超音 速概 念飞 行器 的数 学模 型是 一个 典型 多学科 优化 工程 问题 ,此模 型是 结构 、气 动、 推进 和飞 行器 航程 四个 模块 的耦 合系统 ,其 优化 的目 标是 使飞 行器 的航 程 R 最大 。设 计变 量的 分类 、物 理意 义及 取值 范围 见表(3.4)。具 其设 计结 构矩 阵如 图(3.6)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