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贵州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再塑生命的人》
一、考题回顾
(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
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
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
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
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
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
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
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
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皮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
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
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
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
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
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
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
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
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
“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
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
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讲解铺垫的写作手法
(2)结合文本,分析铺垫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适当板书
(4)试讲 10 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一般我们教学是先说明写作手法,再分析作用,你为什么要反着讲。
2.请再列举一些运用铺垫手法的文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活动:请你们蒙住眼睛,堵住耳朵,来听老师说几
句话,一会再复述出来。(2 分钟活动)相信你们都感受到这样学习是很难的,那你们想象一
下:一个又盲又聋的人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呢?对!她需要一个人帮助她,这个人也许会重
新点亮她的人生,再次塑造她的生命。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补充海伦·凯勒的个人信息。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在凯伦·凯勒人生的转折点是什么。
(遇见安妮·沙利文老师,海伦开始学习拼读,从此开启了学习知识的大门。)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请学生朗读前 5 个自然段,感受海伦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愤怒—苦恼—小心翼翼地期待—激动、欣喜。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实是从不好的情
绪变成了好的情绪。)
2.请同学们思考:这几段侧重写哪个情绪?目的是什么?(好的情绪)那作者详细地去描写
不好的情绪,目的是什么?(读者可随着作者真切地感受那些不好的情绪,真切地感受到那份
令人难忘的激动和快乐)
3 全班按语文小组进行讨论:如果删掉对那些不好的情绪的描写,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
不同?
(学生反馈后,教师总结:突出了那些好的情绪,增强好情绪对读者的感染力,起到了
烘托的作用。并就此点出: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铺垫”。)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试着用铺垫的手法写一个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时刻,100-200 字,然后在小
组内进行分享和推荐,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回想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里有没有类似的描写,或者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找一些
类似的描写,明天上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三、答辩题目解析
1.一般我们教学是先说明写作手法,再分析作用,你为什么要反着讲?
首先,分析语篇的修辞手法的确是先明确手法再分析作用,但这是针对学生已经知道
的修辞手法。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讲解“铺垫”的手法,是新授知识,如果采用先明确手法
再分析作用的方式,对学生来讲不够直观。其次,铺垫手法不像比喻、拟人等修辞那样具
有明显的特征,所以我选择先从语言入手,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层层递进的思考,感受
语言的内涵和语言渲染出的情感,并描述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他们能用最直接的方式体
会“铺垫”这种手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引出“铺垫”的定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
忆。
2.请再列举一些运用“铺垫”手法的文章。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
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
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挑选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目的:
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
皮大衣证明这一点;二是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
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关爱之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
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
“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
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
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
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先写林冲沧州遇旧,接下来写李小二获得陆虞候等来到沧
州的消息和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前者就是为后者做铺垫的,使得故事层层推进,环环相
扣,逐步向高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