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1年甘肃兰州大学新闻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1 年甘肃兰州大学新闻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5'×4=20') 1、《中国日报》∶1900 年 1 月 25 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先为兴中会机关报,后是 同盟会机关报出版日刊和月刊两种,其主要内容有宣传爱国救亡、反清排满、宣传自由、民 主等资产阶级思想等三个方面,办报和武装起义等实际革命活动结合在一起,是《中国日报》 的一大特色。 作为革命报纸之鼻祖,《中国日报》在印刷形式上也有创新,它仿照日本报纸形式,首先使 用横行排字,方便了读者,赢得了人心,具有开创意义。该报设有"杂俎"专栏,后改名《鼓 吹录》,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副刊之一。它如匕首似投枪,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 战斗性很强。并善于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揭露清朝政府管吏的丑恶嘴脸。 《中国日报》既是革命宣传的大本营,革命党人的喉舌,又是革命总机关领导革命的指挥部, 这在我国近代报刊史中是唯一的先例。同盟会其他的联络点如檀香山、旧金山等地都办有报 纸,也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 2、梁启超∶梁启超,广东新会人,维新派最著名的报刊编辑和政论家。早在 185 年主待《中 外纪闻》时,已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896 年,梁启超南下主持《时务报》,历时一年零 三个月,戊戌改变后,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继续进行改良变法的宣传。他曾一度 靠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但在康有为的左右下,终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导致《民 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辛亥革命后,他投靠北洋军阀,成为反革命的一面族帜。直 到 1917 年结束政治生涯,终为宁静的学者。 梁启超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新闻 观点,他的"耳目喉舌"说,至今还用以形象地概括报纸的职能。关于报纸的监督作用的观点 一直鼓舞着旧中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斗争的勇气。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 料富而当"、"报确而速"四条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在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而关于报人思 想品德修养主张一直是我国新闻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他对于中国报刊和西方报刊史研究 中提出的关于报纸政治作用的论述,对于正确认识报纸的性质和作用不无禅益,在其手中发 扬光大的"时务文体",在我国新闻业务史上有重要地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 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 新闻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3、舆论强势∶所谓舆论强势,是指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新闻媒介围绕某个关系全局的重大 问题着力引导舆论所形成的强大的舆论态势。舆论强势的形成要求集中地反映主导舆论,方 向明确、针对性强。它具有一定的声势、规模和连续性,并具有很强的提倡功能和抑制功能。 舆论强势是指导实际必不可少的,它体现了新闻媒介在新闻宣传中的指导作用和所承担的重 大社会资任。但是,任何舆论强势都必须适度。 4、报业集团∶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报纸出版发行为主体目标, 形成以报纸出版发行,新闻信息、新闻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按多元化发展原则,向其他 行业渗透,从而为报业主体产业服务的组织结构。 这一定义揭示了报业集团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 主体;第二,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媒体和依托报业集团有功能向外延伸,同时拥有数家 报刊媒体和相关实业;第三,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 拥有办好报业集团的物质条件,拥有强大的资产实力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并进行新闻资产的 管理和经营。
二、简答(共 35 分) 1、简述中国两个记者节的来历(10 分) (1)"九一"记者节的来历∶1933 年 1 月,江苏《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被以"宜传 共 产"的罪名杀害。上海《申报》披载了其被害的消息,新闻界提出"开放舆论,保障人权"的 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于 193 年 9 月 1 日,被迫颁布了《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及保护舆论机 关的通令》。这个《通令》,.成为争取新闻自由的工具。 1934 年 8 月,杭州市记者公会通电全国新闻界,倡议公定 9 月 1 日为中国记者节。江苏、 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和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市的记者公会先后通电赞同。 这年的 9 月 1 日,北平、太原、长沙、南昌、厦门、青岛等大中城市的新闻界举行庆祝活 动,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实行 1933 年通令,切实保障新闻记者的安全,维护言论自由。这 是开展"九一"记者节纪念活动的开始。 此后,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每年 9 月 1 日都要开展纪念活动,后来扩及海外华侨新闻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开展纪念活动。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 曾多次发表纪念文章,把"九一"记者节作为新闻界总结工作、提高修养、改进业务、团结战 斗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闻工作者同劳动人民一起纪念"五一"劳动节,9 月 1 日不再举行 活动。台湾的新闻界仍以 9 月 1 日作为记者的节日。 (2)新中国记者节的由来∶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 1933 年到 1949 年,每年的 9 月 1 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1946 年 9 月 1 日,为了打破国民党统治 者对新闻舆论的封锁,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的纪念仪式上号召新闻界"更好地反映 人民辉煌业绩,更有效地粉碎反动派的一切歪曲宣传"。 1949 年 12 月 23 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 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 直未过记者、节。 1999 年 9 月 18 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 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 11 月 8 日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 年 11 月 8 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 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60 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记协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 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对于全国 55 万名新闻工作者 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 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2、简述新闻媒介产品及其经营的特殊性。(10 分) 新闻媒介产品与物质产品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新闻媒介产品具有观念性,它 属丁精神产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强,因而判断产品质量高低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其次, 新闻媒介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具有公共性,它可以形成舆论,影响决策乃至引发动荡, 需要谨慎从事;第三,新闻媒介产品具有时效限定性,产品价值"保质期"最为严格;第四,消 费过程的一次性,新闻媒介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尽管消费的结果可能影响深远,但对同 一个消费者来说使用价值只有一次;第五,产品生产的持续性,新闻媒介产品是连续性生产 每一次每一期都不相同。 由于新闻媒介产品具有上述这些特性,所以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商品而与一般商品区别开 来,新闻媒介的经营与一般企业的经营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是新闻媒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与国家的政策法律,指导思想密切相连,这又使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即在追求经济效 益的同时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3、简述延安新闻理论改革的理论收获(15 分) 延安新闻改革时期,党中央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以及《群众》周刊,《解 放》周刊,各根据地地方党委机关报的新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第一,阐明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1943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首先指出"新闻的本源 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 生事实的报道。" 第二,系统地阐述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无产阶级报刊不仅要坚持阶级性,而且要树立党性原 则,党报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要宣传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起到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 第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论正式形成,并付诸办报实践。首先从理论和认识了加深了 对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宜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著名论断的 理解;其次从组织上落实全党办报的思想,中央书记处指示各级党委加强对报纸的领导,这 是党报体制的重大改革,再次把选拔、组织和培养通讯员作为报社的基本任务之一,群体性 的黑板报运动和读报运动也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第四,党报的三大作风基本树立,无产阶级办报活动在反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斗争中, 也逐渐形成了党报的三大作风的理论。这就是报纸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既要充分反 映实际、又要用马列主义正确指导实际,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作风,报纸密切联系群 众的作风,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使"办报成为群众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由人民 大众大家来办,报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就是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是求事,诚恳坦 白,与人为善,惩前恐后,治病救人"。 第五,树立了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加强思想建设,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闻队伍。延安整风运动,在新闻界集中解决了两个 观点∶其一,确立"人民公仆"思想,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其二,坚持"政治第一,技术 第二",反对"技术第一"的观点。四、论述(共 45 分) 1、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20 分) 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的,科学技术的,也有政治的,文化 教育的,但归纳起米,关键和主要的是两条∶ 一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既经济和科技的物质条件,它决定着新闻事业 的形式及所能提供的手段。二是社会交流、交往和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即社会和政治的精 神需求,它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及新闻报道的内容。 在人类社会早期,为了共同应付是的自然环境,维护白身安全和种族延续,他们需妥相互联 络,传递信息,交流情况,导致了人类最初的信息传播活动的产生。进入 17 世纪后,商品 经济在欧洲国家进一步发展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此背景下,定期出版的印 刷报纸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应产生,这是近代新闻事业的主要传播形式—— —报纸走向成熟的标志。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在一些国家是邮政制度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新闻的 采集、传递和报刊的运输,发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则为报刊形成了一 个具有阅读能力的读者群。当然,印刷机和电报的使用是报纸定期快速出版的重要物质技术 保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火,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信息需要日益迫切。这就大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
使得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这就刺激了新闻业界的 投资和扩大再生产。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报刊兴起。 到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把人们引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通讯卫星,数字电视,多 媒体技术的运用,更使得包括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在内的新闻传播 越来越快捷、便利,这种多媒体共存的传播局面的形成,为新世纪的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加广 阔的发展空间。 2、结合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发展实际论述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问题。(25 分) 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上的利益集团、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新闻事业所施加的影 响,目的在于约束和限制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控制了新闻 事业也就控制了新闻白由。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 定有关法律、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因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 服务。这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 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 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总的 来讲,在互联网世界社会控制在弱化。 众所周知,在传统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位置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 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不仅如此,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蛋, 即将某信息放在版面位置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用户可以根 据自己的兴趣从网中"拉"出信息,原来关于大众媒介对受众产生"议程设置"这一客观效果的 理论将受到一定的挑战,受众可以自由的选取信息,还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 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所有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在逻辑地位上是平等的。 但是,这并非表示原来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世界中完全失效,社会控制在互 联网找不到痕迹,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 编辑充当"把关人"角色。还可能用各种隐性方法设置议事日程,比如,雅虎的中文网站 1999 年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后,在其网页上设计了一个"北约误炸中国使馆"的板块,这个标 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这家网站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