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广东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8 年广东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 2008 年 8 月 8 日在北京举行,若集合 A={参加北 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集合 B={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集合 C={参加北京奥 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C、 B C A B、 B C A、 A B )   D、 A B C |z 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 0 a  ,复数 z 2   (i是虚数单位),则| a i A、(1,5) B、(1,3)  b   m ) C、(1, 5 ) D、(1, 3 )  ,且 a   3a b  //b ,则 2 =( ) 3、已知平面向量, ( 2, A、 ( 5, 10)   B、 ( 4, 8)   C、 ( 3, 6)   D、 ( 2, 4)   4、记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2 S  44, S  ,则该数列的公差 d  ( 20 ) A、2 B、3 C、6 D、7 5、已知函数 ( ) f x   (1 cos 2 )sin x 2 , x x R  ,则 ( ) f x 是( A、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 B、最小正周期为 C、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 D、最小正周期为 )  2  2 的奇函数 的偶函数 6、经过圆 2 x  2 x  2 y  的圆心 C,且与直线 0 x y  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0 ) A、 x y   1 0 B、 x y   1 0 C、 x y   1 0 D、 x y   1 0 7、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 1 所 示 A、B、C 分别是 GHI 得到的几何体如图 2,则该几何体按图 2 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三边的中点) 
8、命题“若函数 ( ) f x  log ( x a  0, a a 否命题是( )  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 log 2 0 a  ”的逆 1) A、若 log 2 0 a  ,则函数 ( ) f x  log B、若 log 2 0 a  ,则函数 ( ) f x  log C、若 log 2 0 a  ,则函数 ( ) f x  log D、若 log 2 0 a  ,则函数 ( ) f x  log a a a a ( x a  0, a  在其定义域内不是减函数 1) ( x a  0, a  在其定义域内不是减函数 1) ( x a  0, a  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1) ( x a  0, a  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1) 9、设 a R ,若函数 y  x e  , x R ,有大于零的极值点,则( ax ) A、 a   1 B、 a   1 C、 a   1 e D、 a   1 e 10、设 ,a b R ,若 | b a | 0  ,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b a  0 B、 3 a 3 b  0 C、 2 a 2 b  0 D、 b a  0 二、填空题 (一)必做题 11、为了调查某厂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随机抽查了 20 位工人某天生产该产品的 数 量 , 产 品 数 量 的 分 组 区 间 为 [45,55) , [55,65) , [65,75) , [75,85) ,[85,95) ,由此得到频率 分布直方图如图 3,则这 20 名工人 中一天生产该产品数量在 [55,75) 的人数是 。 12 、 若 变 量 ,x y 满 足   2  0 ,则 3  的最 40 50 2 y z  x y y 2 x    x    x 大值是 。 13、阅 读图 4 的程 序框 图,若 输入 m 4, n  则输 出 3, a  写成“  ”或“: ” ,i  。(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也可以 (二)选做题(14~15 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 1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已知曲线 1 ,C C 的极坐标 2
方 程 分 别 为 cos    3,   4cos (    0,0     ) 2 , 则 曲 线 1C 2C 交 点 的 极 坐 标 为 。 15、(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已知 PA 是圆 O的切线,切点为 A,PA=2,AC是圆 O的直 径,PC与圆 O交于 B点,PB=1,则圆 O的半径 R=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满分 80 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6、已知函数 ( ) f x  A sin( x  )(  a  0,0   ),   x R  的最大值是 1,其图像经过 点 M 1  ( , 3 2 ) 。 (1)求 ( ) f x 的解析式; (2)已知 ,  (0,  ) 2 ,且 f ( )   3 5 , f ( )   12 13 , 求 ( f   的值。 ) 17、某单位用 2160 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 10 层、每层 2000 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 ( x x  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 10) 560 48x  (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 (注:平均综合费用=平均建筑费用+平均购地费用,平均购地费用= 购地总费用 建筑总面积 ) 18、如图 5 所示,四棱锥 P-ABCD的底面 ABCD是半径为 R的 圆 的 内 接 四 边 形 , 其 中 BD 是 圆 的 直 径 ,  ABD  60 ,   BDC  45 ,   ADP ~  BAD 。 (1)求线段 PD的长; (2)若 PC  11 R ,求三棱锥 P-ABC的体积。
19、某初级中学共有学生 2000 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表: 女生 男生 初一年级 373 377 初二年级 x 370 初三年级 y z 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 1 名,抽到初二年级女生的概率是 0.19. (1)求 x 的值; (2)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 48 名学生,问应在初三年级抽取多少名? (3)已知 245,  y z  245 ,求初三年级中女生比男生多的概率。 20.设 0 b  ,椭圆方程为 2 x 2 b 2  2 2 y b  ,抛 1 物 线方 程为 2 x  8( y b  如 图 6 所 示, 过点 ), F (0, b  作 x 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在第一 2) 象限的交点为 G,已知抛物线在点 G 的切线经过 椭圆的右焦点 1F 。 (1)求满足条件的椭圆方程和抛物线方程; (2)设 A,B 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 试探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P,使得 ABP 为 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指出共有几个这样的 点?并说明理由(不必具体求出这些点的坐标)。  21、设数列{ }na 满足 1 1 a  , 2 a  , 2 a n  1 ( 3 a n 1   2 a n  2 ) ( n   。数列{ }nb 3,4, ) 满 足 1 1,  b ( b n n   是 非 零 整 数 , 且 对 任 意 的 正 整 数 m 和 自 然 数 k , 都 有 2,3, ) 1   b m  b m 1     b m k   1 。 (1)求数列{ }na 和{ }nb 的通项公式; (2)记 c n  ( na b n n n 1,2,   ,求数列{ }nc 的前 n 项和 nS 。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1 C 2 C 二、填空题: 题号 答案 11 13 3 B 12 70 4 B 5 D 6 C 7 A 8 A 9 A 10 D 13 12、2 14 (2 3,  ) 6 15 3 ) (f 三、解答题: 16 解:(1)依题意知 A=1  sin( 3 5  6 sin(  3  3  )x(f 因此 ∴   即 x   ) ,又  3   3  4  3 ;  2  1 2   ) 2 3 5 cos x ; cos  12 13 (2)∵ (f )  cos  )(,f  且 ,  ∴ sin  )  2 sin, ,0( 4 5  5 13 ) (f  3 5 17、解:设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为 f(x)元,则  cos( cos cos  sin sin    ) 12 13  4 5 5 13  56 65 ; 2160  2000 10000 x  560  x48  10800 x (x≥10,x∈Z+) )x(f  ( 560  )x(f  48    )x48 10800 2x 令 f´(x)=0 得 x=15 当 x>15 时,f´(x)>0;当 0
(2)在 Rt△BCD 中,CD=BDcos45º= 2 R ∵PD2+CD2=9R2+2R2=11R2=PC2 ∴PD⊥CD 又 ∠PDA=90º ∴PD⊥底面 ABCD S △ 2 R    3 2 2 2  1 2 2 2    = ABC= 1 2 13  4 R2 AB × BC sin(60 º +45 º )= 1 2 R × 三棱锥 P-ABC 的体积为 V P  ABC  1 3 S  ABC  PD  1 3 13  4 19、解:(1)∵ x  2000 19.0 ∴x=380 2 R3R   13  4 3 R (2)初三年级人数为 y+z=2000-(373+377+388+370)=500, 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 48 名学生,应在初三年级抽取的人数为: 48 2000 ×500=12 名 (3)设初三年级女生比男生多的事件为 A,初三年级女生男生数记为(y,z): 由(2)知 y+z=500,且 y,z∈N, 基本事件空间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245,255)、(246,254)、(247,253)、……(255,245)共 11 个 事件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有:(251,249)、(252,248)、(253,247)、(254,246)、 (255,245)共 5 个 ∴P(A)= 5 11 ; 20、解:(1)由 x2=8(y-b)得 y= 1 8 x2+b 当 y=b+2 时,x=±4,∴G 点的坐标为(4,b+2) y  1 4 x ,  |y 4x   1 过点 G 的切线方程为 y-(b+2)=x-4,即 y=x+b-2 令 y=0 得 x=2-b,∴F1 点的坐标为(2-b,0); 由椭圆方程得 F1 点的坐标为(b,0), ∴2-b=b 即 b=1 因此所求的椭圆方程及抛物线方程分别为 2 x 2  2 y  1 和 x2=8(y-1)
(2)∵过 A 作 x 轴的垂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P, ∴以∠PAB 为直角的 Rt△ABP 只有一个; 同理以∠PBA 为直角的 Rt△ABP 只有一个; 1 8 若以∠APB 为直角,设 P 点的坐标为(x, x2+1),则 A、B 坐标分别 为 ( )0,2 、 )0,2( 由 AB × AB =x2-2+( 1 8 x2+1)2=0 得 1 64 4 x  5 4 2 x 01  , 关于 x2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一解,∴x 有二解,即以∠APB 为直角的 Rt△ABP 有 二个; 因此抛物线上共存在 4 个点使△ABP 为直角三角形。 21、解:(1)由 a n  1 3 a(   1n a 2n  ) 得 a n  a 1n   又 a2-a1=1≠0, ∴数列{an+1-an}是首项为 1 公比为 2 3 a( 1n   a 2n  ) (n≥3) 2 的等比数列, 3 a 1n   a n 1n     2 3    an=a1+(a2-a1)+(a3-a2)+(a4-a3)+…+(an-an-1) =  11   2 3      2 3 2      2 3    2n  1  1n  1    2   3  21  3  8 5 3 5    2 3    1n  , 由      b1   1 b1  2 b,Z  b 2 1 b  2 1  0  2 得 b2=-1,由      b1   2 b1  3 b,Z  b 3 1 b  3 1  0  3 得 b3=1,… 同理可得当 n 为偶数时,bn=-1;当 n 为奇数时,bn=1; 因此 bn= 1 1    当 n 为奇数时 当 n 为偶数时
(2) n  c n        bna n 8 5 8 5 Sn=c1+c2+c3+c4+…+cn 当 n 为奇数时,  n  n  1n  1n  2n 3     5 3   3 2n     3 5   当 n 为奇数时 当 n 为偶数时 Sn  8( 5 82  5 84 5 83 5 8 5 3)n  5  1       2 3 0      2 2 3 1      3 2 3 2      4 1n 2 3 3 2n    3          = )1n(4  5  3 5  1       2 3 0      2 2 3 1      3 2 3 2      4 1n 2 3 3 2n    3          当 n 为偶数时 Sn  8( 5 82  5 84 5 83 5 8 5 3)n  5  1       2 3 0      2 2 3 1      3 2 3 2      4 2 3 3 2n      =  n4 5  3 5  1       2 3 0      2 2 3 1      3 2 3 2      4 1n 2 3 3 2n    3          令 Tn= 1    2 3 0      2 2 3 1      3 2 3 2      4 ① × 2 3 1n  2 3 3 2n    3      ……① 得 : 2 3 Tn= 1    2 3 1      2 2 3 2      3 2 3 3      4 n 2 3 4 2n    3      ……② ①-②得: 1 3 Tn = 1    2 3 1      2 3 2      2 3 3      2 3 4      2 3    1n  n 2n   3     = 1 n 2     3   21  3 2n   3  n    2)n3(3   3     n ∴ Tn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