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下午卷.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2 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下午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软土地基上快速填筑土堤,验算土堤的极限高度时,地基承载能力应采用下列( )种方法来确定。 (A) 控制相对沉降值 s/b=0.01 所对应的荷载 (B) 塑性变形区开展至一定深度的计算公式 (C)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D) 临塑荷载计算公式 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计算的沉降,按其性质应属于下列( 合。 )种条件组 Ⅰ.包括施工期在内的全部沉降 Ⅲ.反映了上部结构与基础刚度的影响 (A) Ⅱ、Ⅲ (B) Ⅱ、Ⅳ Ⅱ.施工结束后产生的沉降 Ⅳ.没有反映上部结构与基础刚度的影响 (C) Ⅰ、Ⅳ (D) Ⅰ、Ⅲ 3、温克尔弹性地基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假定地基所受的压力强度 P 与该点的变形 S 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称为基床 系数,下列( (A) kN/m )条是基床系数的正确单位。 (C) kN/m3 (B) kN/m2 (D) kN/m4 4、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时,下列( 和充分的依据。 )条内容是必要 (A) 基底总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平均值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B) 基底附加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当量值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 基底附加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平均值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 基底附加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当量值 5、在软土地基上(地下水位在地面下 0.5 m)快速填筑土堤,验算土堤的极限高度时应采用下列( 强度试验指标。 )种抗剪 (A) 排水剪 (C) 不固结不排水剪 (B) 固结不排水剪 (D) 残余抗剪强度 6、已知建筑物单柱基础面积为 4 m×6 m,基底附加压力 p0=30 kPa,则基础中心点下深度 z=2 m 处的垂直附加 应力σz。最接近( (A) 28 kPa )。 (B) 23 kPa (C) 19 kPa (D) 25 kPa 7、在软土地区建筑地下车库,地下水位为 0.5 m,车库顶面覆±1 m,底板埋深 5 m,柱网间距 8 m 请问下列基 础方案中( )种方案是比较适当的。 (A) 箱基 (C) 独立柱基加底板 (B) 筏基加抗浮桩 (D) 加肋筏基 8、从压缩曲线上取得的数据为:p1=100 kPa,e1=1.15;p2=200 kPa;P2=1.05;对土的压缩性进行评价时,下列 ( )种评价是正确的。 (A) 中压缩性 (C) 高压缩性 (B) 低压缩性 (D) 尚不能判别 9、某砖混房屋为毛石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15,基础顶面的砌体宽度 b0=0.6 m,基础高度 H0=0.8 m,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 p=180 k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给定的台阶宽高比的允 许值,求得基础底面宽度应小于或等于下列( )个宽度。 (A) 1.88 m (B) 2.50 m (C) 1.45 m (D) 2.20 m 10、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矩形基础基底压力分布形状与偏心距 e 的大小有关,设 L 为基底偏心方向长度,请 问当荷载偏心距的大小符合下列( )条时,基底压力的分布为梯形。 1
e<L/6 (A) (B)e=L/6 (C)e>L/6 (D)e=0 11、软土地基上的两幢建筑物如图所示,建筑物 A 为新建建筑物,建筑物 B 为沉降已稳定的已有建筑物,指出 下列事故中( )种事故是不可能发生的。 (A) 开挖建筑物 A 的基坑时引起建筑物 B 的不均匀沉降 (B) 建筑物 B 引起建筑物 A 产生倾斜 (C) 建筑物 A 引起建筑物 B 产生不均匀沉降 (D) 建筑物 A 施工时降低地下水位引起建筑物 B 的损坏 1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在非填方整平地区,如基础采用箱基或筏基,进 行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时,基础埋置深度应按下列( )条规定。 (A) 从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C) 从室内设计地面标高算起 (B) 从地下室地面标高算起 (D) 从室内外地面的平均标高算起 13、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1994),下列有关嵌岩桩的几条陈述中,( )条是正确的。 (A) 嵌岩桩是桩端嵌入强风化岩中的桩 (B) 嵌岩桩嵌岩越深,桩端阻力越大 (C) 嵌岩桩是端承桩 (D) 嵌岩段的侧阻力非均匀分布,端阻力发挥值随嵌岩深度递减 14、有关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取值,下列( )条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可根据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取地面处水平位移为 10 mm(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 筑物取水平位移 6 mm)对应的荷载 (B) 对桩身配筋率等于或大于 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 (C) 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有关公式估算 (D) 灌注桩配筋率对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取值有一定影响 15、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CJ 94—1994)规定进行桩径大于~600 灌注桩施工,在开始灌注水下混凝土 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下列( )组范围值。 (A) 300~500 mm (C) 800~1000 mm (B) 500~800 mm (D) 1000~1200 mm 16、某建筑场地地下水位为地面下 2 m,地层为残积黏性土夹块石,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砾岩,桩径为 0.8 m。 采用下列( )种桩型比较适宜。 (A) 人工挖孔灌注桩 (C) 冲击成孔灌注桩 (B) 沉管灌注桩 (D) 螺旋钻孔灌注桩 17、某工程采用泥浆护壁灌注桩,桩径为 800 mm,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 4500 kN,桩身混凝土按《建筑桩 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规定不得低于下列( )个强度等级。 (A) C15(抗压强度设计值 fc=7.5 MPa) (C) C25(抗压强度设计值 fc=12.5 MPa)(D)C30(抗压强度设计值 fc=15 MPa) (B) (C20(抗压强度设计值 fc=10 MPa) 18、某公路桥桩基,桩径 d=1.5 m,桩长 l=15 m,桩端支承于基岩表面,基岩单轴抗压强度 Ra=10 MPa,按《公 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1985)计算单桩容许承载力,其值最接近( )。 (A) 8.0×103kN (C) 9.4×103kN (B) 8.8×103kN (D) 10.0×103kN 19、为减小或消除桩基因填土沉陷产生的负摩阻力,宜采用下列( )项措施。 (A) 先成桩后填土 (C) 先填土后成桩,成桩后对填土实施浸水 (B) 先填土并夯实,然后成桩 (D) 先成桩后填土并夯实 20、受偏心荷载的柱下独立多桩基础,其承台除应验算受柱冲切的承载力外,尚应验算下列受( )种桩冲 2
切的承载力。 (A) 受中心桩冲切的承载力 (C) 受偏心一侧角桩冲切的承载力 (B) 受偏心一侧边桩冲切的承载力 (D) 受偏心反侧角桩冲切的承载力 21、由桩径 d=800 mm 的灌注桩组成的桩群,其横向及纵向桩距 5ax=say=3 d,因大面积填土引起桩周出现负摩阻 力,其平均负摩阻力标准值,负摩阻区桩周土平均有效重度γ'm=10 kN/(F),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规定,桩群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ηn,应取下列( (D) 0.74 )个数值。 (C) 1.0 (A) 1.35 (B) 0.56 22、某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对其中 3 根桩分别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实测极限承载力分别为 Qu1=2500 kN,Qu2=2700 kN,Qu3=3000 kN,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经过计算统计特征值αi、Sr 后,确定了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uk。请判断下列( )组 Sn 及 Quk 是正确的。 (A) Sn=0.15,Quk=2.9×103kN (C) Sn=0.092,Quk=2.5×103kN (B) Sn=0.092,Quk=2.7×103kN (D) Sn=0.13,Quk=3.0×103kN 23、桩径 d=800mm 的灌注桩,桩端扩底直径 D=1600mm,桩端持力层为碎石类土,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关于确定大直径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规定,则扩底桩与不扩底桩的单桩总极限端阻力之比 为( )。 (A) 3.36 (B) 3.17 (C) 4.0 (D) 2 24、对松散砂土地基,打入混凝土预制桩(承台宽度与桩的入土深度之比约为 0.7,桩中心距为 5d),按照《建 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规定,其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ηsp,的取值符合下列( )种情况。 (A) 小于 1 (B) 等于 1 (C) 大于 1 (D) 不确定 25、素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ωop±2%的范围内。这个最优含水量与下列( 项因素是没有关系的。 ) (A) 土料的天然含水量 (C) 土料中的粗颗粒含量 (B) 土料的可塑性 (D) 击实试验的击实能量 26、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进行修正时,按《建 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下列( )种取值方法是正确的。 (A) 宽度修正系数取零,深度修正系数取 1.0 (B) 宽度修正系数取 1.0,深度修正系数取零 (C) 宽度修正系数和深度修正系数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B 50007—2002)的相应规定取值 (D) 宽度修正系数和深度修正系数的取值根据地基处理后的实际效果而定 27、换填法浅层地基处理在选择材料时,下列( (A) 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的砂石 (B) 有机含量小于 5%、夹有粒径小于 50 mm 石块、碎砖的素土 (C) 体积配比为 3:7 或 2:8 的灰土 (D) 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的粗粒工业废渣 )种材料比较适合于处理厚层湿陷性黄土。 28、在确定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夯点夯击次数时,下列( )条可以不作为考虑的因素。 (A) 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B)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 (C) 夯坑周围地面的隆起程度 (D) 夯击形成的夯坑深度 29、碎石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主要取决于下列( (A) 碎石桩的桩长、桩径和桩身密实度 (B) 碎石桩的桩径、桩身密实度和桩周土的抗剪强度 (C) 碎石桩的桩径、桩长和桩周土的抗剪强度 (D) 碎石桩的桩径、桩周土和桩底土层的抗剪强度 )种因素组合。 30、下列叙述中( )种要求是错误的。 3
(A) 振冲密实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B) 深层搅拌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C) 振冲置换法处理范围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场地条件确定,通常都大于基础范围 (D) 强夯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3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可按相对变形值(s/b 或 s/d)确定复合 地其承载力基本值。在正常的试验情况下,如果相对变形值取值偏大,则根据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复合地基承载 力时会出现下列( )种情况。 (A) 对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没有影响 (B) 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C) 所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偏小 (D) 所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偏大 32、在选择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案时,下列( )种说法是错误的。 (A) 软土层浅而薄,经常采用简单的表层处理 (B) 软土层即使浅而薄,但作为重要构造物的地基仍然需要挖除换填 (C) 在软土层很厚时,不适合采用砂井排水法 (D) 软土层顶部有较厚的砂层时,主要是沉降问题 33、当采用换土法来处理公路路基的软土地基时,下列( )种说法是错误的。 (A) 当软土层厚度较小时,一般可采用全部挖除换填的方法;当软土层厚度较大时,可采用部分挖除换填 的方法 (B) 在常年积水;排水困难的洼地,软土呈流动状态,且厚度较薄时,可采用抛石挤淤法 (C) 当软土层较厚、稠度较大、路堤较高且施工工期紧迫时,可采用爆破排淤法 (D) 由于爆破排淤法先填后爆的方法易于控制,工效较高,对于软土较薄的情况也应当优先采用 34、挤密砂石桩的施工,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下面( )条可不作为评估施工质量的依据。 (A) 砂石桩的沉管时间 (B) 各段的填砂石量、提升及挤压时间 (C) 砂石料的孔隙率 (D) 桩位偏差、桩体垂直度、施工记录和试验结果 35、厚层软黏土地基,初步设计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 工后沉降计算值超过了限值。为了有效地减少复合地基沉降量,请问采取下列( )项措施是最有效的。 (A) 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C) 增加桩长 (D) 扩大桩径 (B) 提高水泥掺和比 36、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有 m 和β两个系数。问下列( )种说法是正确的。 (A) m 值由计算而得,β值凭经验取得 (B) m 值凭经验而得,β值由计算而得 (C) m 值和β值都由计算而得 (D) m 值和β值都凭经验取得 37、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1995),沿河及受水浸淹地段的路堤的边缘标高,应按照下列( 项来确定。 ) (A)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安全高度 (B)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和波浪侵袭高 (C)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 (D) 应高出设计水位 38、粗料(粒径大于 5 mm 的颗粒)含量超过 50%的砾石土,一般不适宜用来填筑土石坝的防渗体。其主要原因与 下列( )条有关。 (A) 土的均匀性差 (B) 不易压实 (C) 填筑含水量不易控制 4
(D) 压实后土体的防渗性有可能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39、新设计的土质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计算边坡的稳定性,如采用峰值抗剪强度为计算参数,按《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其稳定系数 Fs 宜采用下列( (D) 1.15 )个数值。 (A) 1.50 (B) 1.30 (C) 1.25 40、基坑支护设计中,当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对基坑外侧水平荷载的计算与参数取 值时,下列( )项计算原则是错误的。 (A) 水平荷载可按当地可靠经验确定 (B) 对砂土及黏性土可用水土分算计算水平荷载 (C) 当基坑开挖面以上水平荷载为负值时,应取零 (D) 计算土压力使用的强度参数由三轴试验确定,有可靠经验时,可采用直接剪切试验 41、作为排桩的钻孔灌注桩,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一 1999)规定,施工时桩底沉渣厚度不宜 超过下列( )个数值。 (A) 200 mm (B) 100 mm (C) 300 mm (D) 500 mm 42、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中,对于基坑支护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出了相应的规 定,下列( )种提法是不符合规定的。 (A) 支护结构超过最大承载能力 (B) 土体失稳 (C) 过大变形导致支护结构或基坑周边环境破坏 (D) 支护结构变形已妨碍地下结构施工 43、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中,对于基坑支护结构土钉墙类型适用于下列( 况。 )种情 (A) 地下水丰富且需防止管涌 (B)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 (C) 基坑高度 20 m 以下的软土场地 (D)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基坑深度不大于 12 m 的非软土场地 44、进行挡土墙设计时,下列各项中( )项不是计算土压力的必要参数。 (A) 填土重度 (C) 填土对挡土墙背的摩擦角 (B) 填土的内摩擦角 (D) 填土的含水量 45、在对沿河铁路路堤边坡受河水冲刷地段进行防护设计时,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或混凝土护坡方案,最适用于 以下( )种条件。 (A) 不受主流冲刷的路堤防护 (B) 主流冲刷及波浪作用强烈处的路堤防护 (C) 有浅滩地段的河岸冲刷防护 (D) 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河段防护 46、对于铁路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下列荷载( )项不属于荷载主力。 (A) 墙身重力及顶面上恒载 (B) 墙背岩土主动土压力 (C) 常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D) 设计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47、分析建造在不透水地基上的均质土坝在长期蓄水的工况下的稳定性时,应采用以下 )方法确定坝体压实土料的抗剪强度。 ( (A) 总应力法 (B) 有效应力法 (C) 既能采用总应力法,也能采用有效应力法 (D)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兼用,取强度指标低者,供稳定分析用 5
48、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下列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与岩体完整程度(KV)的( 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 完整程 度 KV KV KV KV (A) (B) (C) (D)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0.8 0.80~0.60 0.60~0.40 0.40~0.20 <0.20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0.90 0.90~0.60 0.60~0.40 0.40~0.15 <0.15 >0.60 0.60~0.45 0.45~0.30 0.30~0.15 <0.15 49、某岩体为完整的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约 400,作为地下工程的围岩,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218—1994),下列对自稳能力的评价中( )条是正确的。 (A) 洞径 10~20 m 可基本稳定,局部可发生掉块 (B) 洞径 5~10 m 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 (C) 洞径<5 m 可基本稳定 (D) 洞径>5 m,一般无自稳能力 50、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初步设计阶段,在下列各项对地下洞室的勘察要求中,( 道地段规定的特别要求。 )项是对高水头压力管 (A) 查明地形地貌条件 (B) 查明地下水位、水压、水温和水化学成分 (C) 进行围岩工程的地质分类 (D) 查明上覆山体的应力状态与稳定性 一、单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软土按相对沉降控制时应取 s/b=0.015 时的荷载,而极限承载力公式不适宜,只能采用临塑荷载计算公 式。 2、C [解析]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计算沉降是土层的全部沉降量,且没有考虑上部 结构与基础刚度的影响。 3、C [解析]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 10.2.6 条。 基床系数是使地基产生单位变形时所需的压力,基单位为 kPa/m 或 kN/m3。 2002)第 5.3.5 条中表 5.3.5,(B)正确。 4、B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5、C [解析] 软土地基固结程度较差,快速填筑路基时应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 6、B 7、B [解析] 地下水埋深较浅,浮力较大,而单层车库荷载较小,宜设抗浮桩。另外,车库的刚度要求不大,可采用 筏基加抗浮桩基础。 8、C 9、A 10、A 6
11、B [解析] 从题意分析,已建建筑物 B 不可能使新建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12、A [解析]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 5.2.4 条,(A)正确。 13、D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第 5.2.11 条,嵌岩桩是嵌入中等风化以上的岩体中的桩,嵌 岩越深,端阻力发挥值越小,而嵌岩段侧阻力随嵌岩深度增加而不易发挥,一般情况下,嵌岩桩是一种摩擦型 桩。 14、B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第 5.4.2.2 条,(B)不正确。 15、A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一 1994)第 6.3.22.1 条.(A)是正确的。 16、C [解析] 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一 1994)附录 A,冲击成孔灌注桩较适宜。 17、C 18、A [解析] 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1985)第 4.3.4 条计算,取 C1=0.6×0.75(h<0.5) 19、B [解析] 先填土并夯实,然后成桩,这样可减小土的沉降量,使中性点深度减小,负摩阻力变小。 20、C [解析] 受偏心一侧角桩的桩顶作用力 N 最大且抗冲切破坏面最小,(仅有两个),所以(C)正确。 21、C 22、B 23、B 24、C 25、A [解析] 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中相关内容,土料的最优含水量与天然含水量无关。 26、A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3.0.4 条,(A)正确。 27、C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3.0.4 条、第 3.0.4 条第 1 款,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 得选用砂石等透水材料。 28、A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6.2.2 条,(B)、(C)、(D)均应考虑。 29、B [解析] 散体材料桩的承载力与桩径,桩的密实度(摩擦角)及桩间土的强度有关。 30、B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7.2.1 条、第 6.2.6 条,(A)、(C)、(D)正确。一般情 况下,散体材料桩处理范围应超出基础底面的范围,而“整体材料桩”或“柔性桩”处理范围则可不超出基础 底面范围。 31、D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附录 A,(D)正确。 32、C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5.2.1 条及有关地基处理相关知识,软土层很厚时,应 采用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排水。 33、D [解析] 软土层较薄时不宜采用爆破排淤法。可采用挖除、预压或抛石等方法处理。 34、C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8.3.3 条及第 8.4.1 条,(A)、(B)、(D)均应作为评估 施工质量的依据。 35、C [解析] 复合地基沉降等于加固后复合土层的沉降与未加固土层沉降值的和,而增加桩长可大幅度减小未加固土 层的沉降值,从而有效地减小复合地基的沉降值。 36、A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 9.2.5 条,m 值按要求达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 fspk 计算 7
求得,β值宜按地区经验取值。 37、A [解析] 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GJ 79—2002)第 1.0.8 条,(A)正确。 38、D [解析] 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2001)第 4.1.5 条,防渗体土料的渗透系数最大值应小于 1×10- 4cm/s,而砾石土可能不满足该要求。 39、B [解析]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第 4.7.7 条,(B)正确。 40、B [解析] 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一 1999)第 3.4.1 条及第 3.4.3 条,(A)、(C)、(D)正确。对砂 土应采用水土分算,对黏性土应采用水土合算。 41、A [解析] 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第 4.7.1 条第 2 款,(A)正确。 42、D [解析] 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一 1999)第 3.1.2 条第 1 款,(A)、(B)、(C)正确。 43、D [解析] 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第 3.3.1 条,(D)正确。 44、D [解析] 在土压力的计算式中包含有填土重度)γ,填土内摩擦角ψ及填土对挡墙墙脊的摩擦角δ0。 45、B [解析] 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1999)第 9.2.2 条中表 9.2.2,(B)正确。 46、D [解析] 据《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 10025—2001)第 3.2.1 条中表 3.2.1,(D)为附加力。 47、B [解析] 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2001)第 8.3.2 条,(B)正确。 48、B [解析]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第 3.2.2 条中表 3.2.2.2,(B)正确。 49、C [解析] 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1994)第 4.1.1 条及 E.0.1 条,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Ⅲ级自稳能力 (C)正确。 50、D [解析] 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1999)第 5.4.1 条第 9 款,(D)正确。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