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卫星通信论文.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
1.概述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 行的通信。它是微波通信和航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所使用的 无线电波频率为微波频段(300MHz~300GHz,即波段 lm~1min)。这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在 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则称为卫星通信系统,而把用于现实通信目的的人造卫星 称为通信卫星,其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因此,可以认为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 继通信的继承和发展,是微波接力通向太空的延伸。卫星通信是空间通信的一种形式,它主 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三大领域。由于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大、 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性能稳定可靠、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 通信距离无关等优点。多年来,它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 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 1945 年 10 月,英国科学家阿瑟·克拉克发表文章,提出利用同步卫星进行全球无线电 通信的科学设想。20 年后这一设想才变成了现实。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1964 年 8 月美国 发射的第三颗”新康姆”卫星定位于东经 155°的赤道上空,通过它成功地进行了电话、电 视和传真的传输试验,并于 1964 年秋用它向美国转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实况。至此,卫星通信的早期试验阶段基本结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卫星通信进入实用 阶段。1965 年 4 月,西方国家财团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将第 1 代“国际通信卫星” (IN—TELSAT—I,简记 IS—I,原名晨鸟)射入西经 35°的大西洋上空的静止同步轨道,正 式承担欧美大陆之间商业通信和国际通信业务。两周后,原苏联也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非同 步通信卫星“闪电一 1”进入倾角为 65°、远地点为 40000km、近地点为 500km 的准同步 轨道(运行周期 12h),对其北方、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提供电视、广播、传真和一些电话业 务。这标志着卫星通信开始了国际通信业务。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卫星通信进入国内通信。 1972 年,加拿大首次发射了国内通信卫星“ANIK”,率先开展了国内卫星通信业务,获得 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地球站开始采用 21m、18m、10m 等较小口径天线,用几百瓦级行 波管发射级、常温参量放大器接收机等使地球站向小型化迈进,成本也大为下降。此间还出 现了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大型岸上地球站转接,为海运船只提供通信服务。20 世纪 80 年代,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甚小口径终端)卫星通信系统问世,卫星通信进 入突破性的发展阶段。VSAT 是集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固态化、智能化的小型无 人值守地球站。VSAT 技术的发展,为大量专业卫星通信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拓了卫星 通信应用发展的新局面。20 世纪 90 年代,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全 球个人通信的新纪元,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 我国卫星的研究和使用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1972 年我国租用国际第 4 代卫星,引 进国外设备,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 4 座大型地球站,首次开展了商业性的国际卫星通信业务。 1984 年 4 月 8 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STW 一 1),它定点于东经 125° 赤道上空。1988 年 3 月 7 日和 12 月 22 日,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了 2 颗经过改进的实用通 信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 87.5°、110.50°赤道上空。1990 年 2 月 4 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 第 5 颗卫星,定点于东经 98°赤道上空,同年春又将亚洲一号卫星(24 个转发器)送入了预 定轨道。1997 年 5 月 12 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 3 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主要用 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目前,全国已有近 400 个市、县 通过卫星可与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远地通信。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 1~2 套卫星电视节 目。今后还将发射具有更多转发器的卫星,以使我国卫星通信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
3.中国卫星通信的现状 3.1 卫星固定通信现状 3.1.1 空间段 中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经营卫星的公司有5家: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亚洲通信卫星有 限公司、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 5家公司现有9颗静止通信卫星在轨运行提供业务,这些卫星是中星-6(东三)、亚洲-1、 亚洲-2、亚洲-3S、亚太-1、亚太-1A、亚太-2R、中卫-1和鑫诺-1。以上卫星共有 346个转发器单元,其中C频段213个,Ku频段133个。它们共覆盖了中国本土及其周边国家 以及亚、太、非等部分地区。此外还有待发射的中星-8卫星,其转发器单元C频段38个, Ku频段22个。以上卫星主要为中国国内用户服务,也为覆盖区内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服 务。为了开展国际业务需要,有关单位还租用了国外多颗通信卫星的转发器。这些卫星有国 际通信卫星和泛美卫星,还有银河-3R和热鸟-3通信卫星。 3.1.2 地面段 1.公用通信国内业务:主要由中国电信、联通、网通和吉通诸公司经营。其中中国电信 为最早和最大经营者。中国电信公网共用中星-6和中卫-1卫星约44个C频段转发器于全国 干线通信和部分省内通信,另用2个Ku频段转发器于电信试验和应急通信。现有C频段大中型 地球站37个、Ku频段地球站4个和车载移动地球站30个。此外,还有分布于全国边远地区的 数百个VSAT(甚小口径终端)用户站。整个通信线路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共开通约3万多条 双向电路。 2.公用通信国际业务:由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现有通信地球站16个。这些地球站通过北 京、上海和广州3个出口局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与国外近70个国家和地 区的地球站进行通信联系,共开通约1万多条双向电路。主要业务为话路、数据、因特网接 入和电视等。 3.专用通信国内业务:专用通信网是公用通信网的补充。专用通信网用户站除了某些单 位早期使用较大天线口径地球站外,现都用VSAT。我国银行、证券、期货、石油、水利、电 力、煤炭、气象、海关、铁路、交通、航天、民航、新闻、计委、地震局、烟草和卫生等各 部门都建有专用通信网。以上各专网根据设备和用途不同可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等单一或 综合信息。现经注册的专用通信网约有120个,至2000年底,这些专用通信网中获准经营国 内VSAT通信业务的单位有34家(至2001年底有41家)。这34家专用通信网主要使用亚太-1A、 亚太-2R、亚洲-2、亚洲-3S、鑫诺-1和中星-6等卫星的转发器,2000年底共租用转发器 带宽约490MHz。拥有用户站约24300个,其中话音小站约360个,双向数据小站约7060个,单 向数据小站约16880个。 4.专用通信国际业务:为了满足一些跨国用户的通信需求,还建有VSAT国际专线业务。 广州南方卫星通信公司和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都可为跨国用户提供国际专线业务服务,至 2000年底共开通了约150条专线。2001年底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开通国际专线用户达48家, 业务连通美国、菲律宾、印度、德国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5.广播电视传输国内业务:主要利用亚太-1A、亚太-2R、亚洲-2、亚洲-3S、鑫诺 -1卫星传送中央台、地方台的电视节目和教育台电视节目,并传送声音广播节目。此外, 还辅以传送数据信息。现共传输了47套电视节目(中央台9套,地方台35套,教育台3套),并 传输中央声音广播节目32套和地方声音广播节目40多套。 6.广播电视传输国际业务:主要通过租用分布于全球的国外通信卫星泛美-2、泛美-3、 泛美-4、泛美-5、银河-3R和热鸟-3向世界五大洲传送中央电视台的9套电视节目和国际 广播台的32套声音广播节目。 2
以上国内外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共用了国内外11颗卫星的34个转发器。大部分电视节目传 送采用了数字频带压缩技术,节省了转发器带宽,使一个转发器可同时传送多套电视节目。 整个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现有广播电视地球上行站31个,全国卫星接收站约有20万个。1999 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0%以上。 3.1.3 取得的成绩 1.我国已经建成一个资源较丰富的空间段。它由覆盖国内外地区的多卫星和多频段组 成。此空间段由我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的 5 家经营通信卫星租赁业务的卫星公司形成。他们共 拥有的转发器容量和波束覆盖区,已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国内各种卫星通信用户的需求,并可 为国外部分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它完全改变了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国转发器对国内用户 供不应求现象。 2.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卫星公用通信网。此网由多颗卫星和各种地球站组成。它 较好地起到地面通信网的补充、延伸和应急备份作用。 3.我国已经建立起各种用途和不同规模的卫星专用通信网。它作为公用通信网的补充, 较好地为各种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4.我国已经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网。它为扩大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作出 了重要贡献。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已实现了 Ku 频段与 C 频段并用、数字制与模拟制并用、卫 星直播与卫星转播并用。这些成就为我国使用属广播卫星业务(BSS)的 Ku 频段直播卫星进 一步发展卫星广播电视业务提供了条件。 3.2 卫星移动通信现状 中国尚无自建的国内商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现使用的或准备使用的都是外商建设的卫 星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国际移动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铱星系统、全球星 系统、轨道通信系统和 ICO 系统等。 3.2.1 国际移动卫星系统 国际移动卫星系统是由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倡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卫星已经历了三代,使用的都是对地静止轨道卫星。笫三代全系统由 4 颗静止轨道卫 星组成,每颗卫星有 1 个全球波束和 5 个点波束,卫星采用透明转发器。它提供电话、传真、 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它的用户终端有国际移动卫星-A、B/M、C、D/D+、E、MiNi-M、M4 及 Aero 航空系统,并将推出国际移动卫星-F。其中 M4 为最新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终端。该 系统 1982 年开始海事通信,1985 年增加航空通信,1989 年又将业务扩展到陆地。该系统在 中国地区业务由交通部通信中心(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经营管理。全球使用该系统的国 家已超过 160 个,用户已有 16 万多。中国用户有 6000 多。中国几乎所有的远洋船舶都安装 了该系统的卫星设备。 3.2.2 亚洲蜂窝卫星系统 亚洲蜂窝卫星系统是由亚洲蜂窝卫星公司建立起来的一个服务于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卫 星移动通信系统,可向手持机等用户终端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和因特网等通信业务。卫星 采用处理转发器和多波束天线,星上两副直径为 12 米的天线可产生多达 140 个覆盖亚洲地 区的点波束。第一颗卫星(鹰-1)于 2000 年 2 月定点于东经 123 度。该系统自 2000 年 9 月投入商用后已拥有 9000 多用户。中国地区约占 ACeS 系统卫星服务区的 1/3,是该系统最 大的潜在市场。亚洲蜂窝卫星公司曾与中国多家卫星公司接触,商讨合作事宜。目前与中国 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3.2.3 铱系统 铱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等倡导发展的系统。它是由 66 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 移动通信系统。星上转发器采用先进的处理和交换技术,多波束天线,且有星际链路。它提 供电话、传真、数据和寻呼等业务。它的用户终端有双模手机、单模手机和寻呼机。该系统 3
中国地区业务由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的关口站建在北京。1998 年 11 月铱公司宣布商业运营,1999 年 5 月中国正式开通铱星业务。2000 年 3 月铱公司宣布 破产,停止提供铱星服务。受此影响,中国地区业务被迫终止,并妥善地做好了各项善后工 作。不过该系统于 2001 年 3 月又起死回生,成立了新公司,主要为美国国防部提供电话通 信业务,并增加了数据业务。 3.2.4 全球星系统 全球星系统是由美国劳拉、高通等公司倡导发展的系统。它是由 48 颗低轨卫星组成的 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采用透明转发器,多波束天线。它向用户提供话音、传真、数 据和定位等业务。它的用户终端有单模手机、双模手机(全球星/GSM)、三模手机(全球星 /AMPS/CDMA)、车载机和固定终端。该系统中国地区业务由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 司经营管理。该公司第一个关口站建在北京,2000 年 5 月在国内正式提供全球星服务。另 外兰州关口站、广州关口站正在建设中。 3.3 卫星直接广播现状 3.3.1 世广卫星声音直播系统 世广卫星直播系统是由世广国际有限公司创建、当前世界上唯一的 L 波段数字音频和多 媒体卫星直播系统。该卫星系统由 3 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分别称为“亚洲之星”、“非洲之 星”和“美洲之星”。三星分别覆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的部分地区。每颗卫星 有 3 个发射波束,每个波束含左、右旋两个载波,每个载波可以支持 50 个以上的音频和多媒 体服务频道。世广卫星接收机是便携式 L 波段数字接收机,可固定接收,亦可移动接收,共 有 4 种类型。它可直接接收来自卫星的音频节目和高速传输的图像、文字、数据、软件等多 媒体节目。 “亚洲之星”于 2000 年 3 月发射成功,定点于东经 105 度轨道位置。中国通信广播卫 星公司是“亚洲之星”在中国大陆地区相关业务的独家代理。该星中国地区的业务上行站等 设施建在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的北京地面站。该站完成设备安装和传输试验后于 2001 年 6 月开通,正式开始试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 1 和第 3 套数字声音广播节目。以后将逐步开 展各种数字声音广播业务和多媒体业务。 3.3.2 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 我国在利用通信卫星发展卫星电视广播业务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现正在研究发射属 于广播卫星业务(BSS)的Ku频段电视直播卫星,以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 统。国家有关部门初定此系统由中广影视卫星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牵头, 并吸收有关单位组建公司联合建设、经营和管理。整个系统建设要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一步是在2005年前适时地发射中功率卫星平台(我国已有的东三卫星平台)的第一 代直播卫星,建立一个初步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 2.第二步是在2010年前适时地发射大功率卫星平台(我国正在研制的东四卫星平台)的 第二代直播卫星,建成一个能较好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现代化的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 统。 3.第一代直播卫星单星可提供80~10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的广播能力,主 要用于直播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视节目,并用于开展教育电视、远程医疗、 商业信息、数据广播和新闻采集等综合业务,还用于开展高清晰度电视(HDTV)卫星直播试 验。 4.自主研制卫星、火箭和各种电子信息设备,以推动广播电视行业、航天卫星产业和信 息制造业发展,尽快形成我国卫星直播业务产业链。 5.此卫星直播系统建成使用后与有线电视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竞争、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4.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目标 4.1 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卫星通信能力的提高,卫星通信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服务 水平愈来愈提高。在当今地面通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卫星通信在发展市场中虽然遇到很大 的困难和风险,甚至遭受重大挫折,但由于它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决定了它仍要发展和应用。 因此,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未来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仍是光明而美好的。 1.地面电信网通常由交换网、传输网和接入网组成,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都可实现上述功 能。技术上卫星通信系统已能做到不依赖地面电信网独立成网,直接向公众提供各种通信服 务。这对有通信需求但无地面通信设施或建立地面通信设施不经济的地区有重要意义。这些 地区是发展卫星通信业务的主要市场。 2.随着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和卫星直接广播业务用户终端进一步小型化和可移动性,与卫 星移动通信业务用户终端的区别将减小;同样,随着卫星直接广播业务由单向电视和声音广 播向双向多媒体通信业务发展,卫星直接广播业务与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的区别也将减小;此 外,这三种业务都在往宽带多媒体通信业务发展。这三种业务同一性增加、互异性减小的趋 势,体现了这三种业务正在往融合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将更妤地适应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需 要。 3.各种卫星通信网与多种地面业务传输网将进一步互连互通,成为地面业务传输网不可 缺少的补充和延伸,并与地面通信网一起联合组成全球无缝隙覆盖的海陆空立体通信网。 4. 地面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将继续往三网融合方向发展。自然,作为地面 三网补充和延伸的卫星通信网也参与了融合。其步骤是不同性能和用途的卫星通信网先分别 接入各种地面通信网发挥它们的作用,然后随着地面三网融合很自然地成为四网融合。 5.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将会有重大发展,将成为地面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它将为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4.2 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目标 在卫星固定通信方面:管好、用好现有卫星通信系统,积极发展新业务、新市场、新系 统;自主建设并运营以VSAT设备为主体覆盖全国的卫星公用通信网;大力发展国产卫星和地 球站,逐步提高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自主建设并运营星上处理的新一代区域性卫星宽带通 信系统;2010年前适时发射国产星上处理卫星,初步建成新一代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管好、用好现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大力开发新业务、新市场; 自主建设并运营手持式用户终端为主的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010年前适时发射首颗试 验卫星,初步建成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的全球覆盖卫星通信系统 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活动。 在卫星直接广播方面:利用现有”亚洲之星”,开通和发展L频段声音直播业务;利用 现有通信卫星,继续发展Ku频段DTH电视直播业务;自主建设并运营我国的L频段国内卫星数 字声音直播系统;自主建设并运营我国的Ku—BSS频段国内广播电视卫星数字直播系统,发 展以我为主的用户终端,2010年国产用户终端设备成为主导产品;做好直播卫星广播业务全 面推广应用工作,争取2010年拥有3000页甩户。 构建全球无缝覆盖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大、无缝隙覆盖、与地 形和距离不敏感等特点,决定了它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综合信息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面 通信网只有与卫星通信网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形成全球无缝隙覆盖的海、陆、空立体服务 区。我国区域与全球其它区域建设和改造同步;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建设和改造同步;预计 2020年全网初具规模并发挥效益。 5
5.结束语 本文综述了卫星通信的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目标,可 以预见,21世纪的卫星通信将获得重大发展,尤其是世界上新技术,如光开关、光信息处理、 智能化星上网控、超导、新的发射工具和新的轨道技术的实现,将使卫星通信产生革命性的 变化,卫星通信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对产业信息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秉钧 王少勇 田宝玉《现代卫星通信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 [2] 王丽娜 王兵《卫星通信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 [3] 张更新 李罡 于永《全球星系统概况》 [4]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状况》国际视窗 6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