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内江又名甜城,坐落在美丽富饶.(ráo)的沱江之滨。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
要交汇点,有“川中枢.(shū)纽”、“川南咽喉”之称。
B.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称,由 108 个山头组成,峰峦.(luán)叠翠,连绵起伏,上
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hè)纵横交错,悬崖绝壁随处可见。
C.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yào),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
这时他只想憩.(xì)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D.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sù)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
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dé)意的小草儿。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准确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
走了。
C.何大学问好像苍老了几岁,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眉头子挽成个鸡蛋大的疙瘩。
D.芦荡如万丛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
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电影《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
们似乎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
B.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开赛在即,赛场工人不畏炎热,正紧锣密鼓....地安装各种设施。
C.长期的武装冲突使巴以双方两败俱伤....,许多巴勒斯坦政治家在纪念第六十三个“灾
难日”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再坚持“将以色列赶入大海”。
D.李晓栓用电话振铃的方式,为渴望锻炼而又无法坚持的人提供叫醒服务,通过日复
一日的叫醒,很多人爱上了晨跑,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因跑步变成了“一家人”。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 20 多年演艺生涯中,几乎没人记得费玉清在舞台上不穿西装的样子。
B.失事客机是一架萨博 340 型短程双涡轮螺旋桨的索尔航空公司飞机。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C.“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
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D.即便不是很喜欢语文,在临近中考的最后时刻不让语文拖后腿,也是一种成功。
二、文言阅读及诗词积累(18 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5—8 题(12 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3 分)
A.录毕,走.送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C.色愈恭,礼愈至.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走:走路
手:用手
至:周到
被:通“披 ” ,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C.无从致书以.观
兵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3 分)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 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
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8.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二)古诗词积 累(6 分)
9.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 6 空作答)。
(1)江山如此多娇,
(2)海内 存知己,
。(毛泽东《沁园春雪》)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二章》)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
梅》)
(5)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心情的名句是:
,
(6)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
”
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却流露着淡淡忧伤
之感。
三、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0~14 题。
1 那树立在那条路边 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时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
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
它就立在那里。
2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
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都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
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
一炷香呢。
3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
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
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4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5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
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6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
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
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
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
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
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夜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
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0、选文前 5 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5
分)
11.“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 分)
12.第 2 段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据说”?引用他人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 分)
13. 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
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4 分)
1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
)(3 分)
面前“毫发”未损,似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
B.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作者对它怀有深情,但它最终却遭
受人类的算计。
C.那树虽然很久以来一直为人类默默奉献,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早晚必然引颈受戮。
文章既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也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用语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感情,如“屹立不动”“炸开的火焰”“雨后滴翠”
“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E.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
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
作文(50 分)
15.《华西都市报》2011 年 1 月 26 日消息,年关将近,在内江某柠檬加工厂里,仍有
许多工人在忙碌。工人说:“我们的老板非常‘仁厚’,他信守承诺,卖了自家住房,给我
们 100 多名民工及时兑现工资。我们也不能不仗义,不能在老板需要我们赶工期时请假回
家。”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立题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
意的范围;不要套作或抄袭;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加试卷(60 分)
一、阅读理解(42 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2 题。(8 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是通
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4 分)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 3-5 题。(11 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
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
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 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
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6—8 题。(10 分)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
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
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
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
怀抱着一大束鲜花。“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
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可惜?”“鲜花搁在那儿,几
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你真的这么想?”“是的,夫人,您别见怪。
我是想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
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一句话便走了。守墓人
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
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
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
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6.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源泉”指的是什么?(2 分)
7、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4 分)
(1)守墓人觉得夫人寄钱买花是“可惜”的,他认为怎样才“不可惜”呢?(2 分)
(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2 分)
8.这篇小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单的分析。(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13 分)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1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
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
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 3 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 糖醋排骨的味道。
2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
穿人一生的印记。
3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
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 3
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
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 3 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
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
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 3 大包,
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
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
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
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
杂着“爱的味道”。
7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
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 分)
10、第 4 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 3 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
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 分)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 分)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二、语言运用(18 分)
13.理解下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某银行女行长颜某开车撞入交通管制区,被六旬协管员戴长玉拦下。颜某对准老戴的
脸部“啪啪”就是两耳光,引得无数群众围观和谴责,老戴和颜某被带至当地派出所,双方
亲友到场后发现都是熟人,派出所就让颜某一走了之,一句道歉也没留下。
现在社会上就有这种不良现象,只要有关系,一切好说,什么都好办。真是有关系...就没.
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有关系:
没关系:
14.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 分)。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
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却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
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1)这里对李广射虎的描写,你认为谁写得更好,为什么?(3 分)
(2)李广两次射石,结果大不相同,这一现象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 分)
15.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8 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就是提高自己生存的质量。面对灾难的突袭,一次无偿
的援助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朵花是一次适时的看望,一次大度的让贤是
一朵花……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中“开一朵花”的理解。
(2 分)
(2)文段中有句式不够整齐的问题,请修改整齐。
修改:
(3 分)
(3)文段有一句与其它三句在语意上不够连贯的问题,请删掉后重新仿写。
仿写:
。(3 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