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第 1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 7 日 9 时 22 分,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点火起飞,神舟十
二号载人飞船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3 名航天
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 3 个月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 2 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北京
时间 9 月 1 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凤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读“神舟十
二号载人飞船”着陆景观图回答 1 一 3 题。
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相比
A.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不是天体
C.发射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不是天体 D.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是天体
B.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是天体
2.“神舟十二号”正常工作后,对其电磁监测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是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3.图中的“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A.彗星
读下表,完成 4~5 题。
B.极光
C.流星
D.卫星
4.下列关于表中各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水星和金星之间
C.金星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5.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存在液态
B.水星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D.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水有密切关系的是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A.①③
在亚洲户外用品展上,某企业的一款太阳能烧烤炉(下图)吸引了众人围观。太阳能烧
烤炉是利用反射板吸收捕捉到太阳光集热,将管内食物烤熟的一种装置。它是人类利用太阳
能的新方式。据此完成 6~7 题。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郑州
D.成都
B.杭州
6.假如在我国销售太阳能烧烤炉,理论上最不适合选择在
A.拉萨
7.关于人类对太阳辐射的利用,说法合理的是
A.人类建设的风电站与太阳辐射无关
B.人类开发的石油资源与太阳辐射有关
C.太阳辐射是人类唯一的能量来源
D.太阳能清洁且能量集中,利于开发
2020 年 5 月 29 日(农历四月十八)20 时 55 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
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
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其轨道高度为 343km,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精准对接。据
此完成 8~9 题。
B.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8.在轨道运行的“天舟二号”
A.位于地月系之外
C.成为新的行星天体
9.“天舟二号”发射时的月相为
A.上弦月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 10~11 题。
D.变成了月球的卫星
B.娥眉月
C.满月
D.凸月
10.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1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小
C.③圈层最可能为固态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 年 7 月 14 日 23 时 36 分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北纬 30.97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④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度,东经 103.37 度)发生 4.8 级地震,震源深度 15 千米。据此完成 12~13 题。
B.上地幔
12.此次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1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
领域所说的“黄金 12 秒”,在这 12 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
C.下地幔
D.地核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 14-15 题。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 为地球外部圈层,C 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成
C.A,B,C,D,E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经过 F、G 交界面时,传播速度减为 0
1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 ③由上图中的 D 和 E 构成; ④厚
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B.②③
C.①④
A.①②
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下图)。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
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 30~60 厘米。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
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据此完成下面 16~17
题。
D.②④
D.被子植物
B.两栖动物
16.石蛋形成时期,地球上的主要生物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
C.裸子植物
17.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间风化差异
C.风力的搬运作用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
B.海水的强烈侵蚀
D.冰川的缓慢堆积
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
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
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18~19 题。
B.④②①③
18.牛轭湖形成的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③①
19.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牛轭湖在山区较多
C.与流水堆积有关
2016 年 7 月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建成了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大窝凼所
B.水质一般较差
D.牛轭湖湖水较深
D.①③④②
C.④②③①
在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下图为大窝凼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 20~21 题。
B.断层塌陷
20.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形成大窝凼地貌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
21.关于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顶平、坡陡、麓缓
C.土墩和凹地相间纵列分布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
D.地势平坦,地表多松散物质
B.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D.火山喷发
C.流水侵蚀
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完成 22~23 题。
22.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地层
C.古生代后期地层
23.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恐龙
下图某“扇三角洲”示意图,“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B.古生代中期地层
D.中生代中期地层
C.被子植物
B.爬行类
D.三叶虫
据图完成 24~26 题。
B.乙地无大颗粒沉积物
D.乙地比甲地沉积物粒径均值大
24.图中“扇三角洲”中,甲地与乙地沉积物的粒径大小规律是
A.两地沉积物的粒径均值相似
C.甲地比乙地沉积物粒径均值大
25.如果图示“扇三角洲”前缘每年向水体方向平均推进 0.5 米,则说明
A.图示河流年输沙量稳定
C.图示河流年输沙量增加
26.据图判断,图中河流
A. 一定不是季节性河流
B.甲地以上河段流速快
C.下游河道多是因为流量变大
D.有较长的结冰期
2020 年 5 月 27 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
B.图示河流含沙量稳定
D.图示水体水位上升
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 27~28 题。
27.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
C.U 形谷中
B.V 形谷中
A.河谷中
D.冰斗中
28.图中大本营处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B.层状结构
A.大小均匀
下图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荒野沙漠中的神秘“石浪”。层层累积的岩石形成于距今 1.9 亿
年前(中生代),顺着纹路触摸,仿佛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完成 29~
30 小题。
C.磨圆度好
D.棱角明显
29.构成“石浪”的岩石形成时,地球上生物发展到了
A.爬行动物时代
C.蕨类植物时代
B.鱼类动物时代
D.海生藻类时代
30.“雕刻”出“石浪”的主要作用可能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冰川侵蚀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综合题(共 4 题,40 分)
31.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每空 1 分,共 9 分)
(1)南阳市西峡县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可能存在于
。
期,该地气候、植被特点分别表现为:
、
(填序号)地层,恐龙繁盛时
(2)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
(3)研究发现当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该煤矿最早可能出现于
(填序号)地层,该时期应为
或
环境。
(填序号)地层。
在该成煤期
32.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A、B 两图分别是②③两地的景观图。(1 1 分)
植物出现,
繁盛。
(1)A 地的地貌名称是:
(2)B 地的地貌名称是:
(每空 1 分)
,沉积物的颗粒特点
,出现的位置
。(每空 1 分)
,形成的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3)简述②地貌的形成过程。(2 分)
(4) 2021 年 10 月上旬山西省发生泥石流灾害,请写出图中最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
位置(填写序号)并解释其原因。(4 分)
33.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往往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及岩石本身性质等相关信息进行
分析。读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0 分)
(1)①地貌景观的名称是
。(2 分)
(2)根据景观图推测图示两种地貌所在区域的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
;②地貌景观的名称是
,因此,两种地
地区比较典型。此外,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貌景观在我国的
等地区,也能见到该类地貌。(2 分)
(3)②地貌景观迎风坡坡度较
,背风坡较
,多个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大
致
。(3 分)
(4)针对②地貌景观中出现的问题,我国采取了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鉴于草方格沙障优良的治沙功能,有人建议可在我国风沙严重地区大规模推广,你是
否支持,并说明理由。(3 分)
34.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回答问
题。
(10 分)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
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
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1)分析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2 分)
(2)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4 分)
(3)分析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
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4 分)
参考答案
3.C.
7.B
13.C
9.D
11.A
15.B 【解析】14.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所以外部圈层由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个小题,共 60 分)
1.D. 2.B.
4.D. 5.B.
7.6.D
8.B
10.B
11. 12.A
12. C
A、B、C 三个圈层组成,C 为水圈,A 错;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所以内部圈层由 D、F、G 三个圈层组成,E 为岩石圈,B 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由大
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构成,而 A 为大气圈,B 为生物圈,C 为水圈,D 为
地壳,E 为岩石圈,C 对;F 和 G 的交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
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D 错。故选 C。
15.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地幔,①错;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
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②对;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③对;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而岩石圈除地壳外还包括软
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所以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不会缺失,④错。
综上所述,B 对,ACD 错。故选 B。
16. A.17. A 【解 析】16 材料 信息 表明 ,专 家推 测这些 石蛋 形成 于五 亿年 前的寒 武
纪。大约 6 亿年前,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开始,绝大多数海生无脊椎动物们在很短时
间内出现了,因此石蛋形成时期,地球上的主要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选项 A 符合
题意。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排除 B。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排除 C。
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排除 D。
17.石蛋所在陡崖岩石裸露,温差导致物理风化较强,雨水导致化学风化较强,导致
石蛋依靠物剥落而滑落,因此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选
项 A 符合题意。当地居内陆,没有海域,不会受到海水的强烈侵蚀,B 不符合题意。
贵州气候湿润,地形起伏较大,风的摩擦力较大,当地风力较小,风力不能搬运这些
量大体重的石蛋,C 不符合题意。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不高,没有冰川分布,
D 不符合题意。
18.A
19.B【解析】 第 18 题,据材料可知,牛轭湖形成过程中,河道逐渐弯曲,
最后自然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故 A 项正确。第 19 题,由材料可知,牛轭湖是由
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
浅;与流水侵蚀有关;湖泊没有水源补给,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一般形成于
地势平缓地区。
20.C
峰林立,地表崎岖
22.B 23.D 【解析】22.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故 B 正确,ACD 错误。
23.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故 A 错误;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故 B 错误;被
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故 C 错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故 D 正确。
24.C
24.图中甲地位于出山口,沉积物粒径均值大,乙地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物粒径均
值小,C 正确。
25.如果扇三角洲前缘每年向水体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年输沙量增加, C 正确;图示
21.B 【解析】图示景观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景观多奇
25 .C
26.B【解析】
河流年输沙量稳定、含沙量稳定,扇三角洲面积稳定;图示水体水位上升,淹没扇三
角,扇三角洲面积减小。故选 C。
26.图中没有给出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无法判断河流是否是季节性河流;甲
地以上河段位于山区,坡度大,流速快,B 正确;下游河道多是因为河流流出山口,
地势趋缓,河道变得开阔;图中没有给出该河流的纬度位置,无法判断结冰期长短。
故选 B。
27.C
28.D 【解析】27.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相关知识。读图可知,由大本营
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山谷地形。图中
显示该山谷中冰雪覆盖,有冰川移动侵蚀,故形成 U 形谷,C 正确。由于当地海拔很
高,水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没有形成河谷,A 错误。V 形谷一般是由流水强烈侵蚀
形成,当地气候寒冷,没有明显的水流,不会形成 V 形谷,B 错误。冰斗是由雪蚀和
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与图中线路上的地形形态不符,D 错误。故选 C。
28.本题主要考查沉积物的特点,由上题可知,攀登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为 U 形谷
中。U 形谷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搬运能力比较强,通过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楔
作用等,使沉积物棱角明显,D 正确。故选 D。
29.A
海生藻类时代为古生代,鱼形动物时代为古生代,爬行动物时代为中生代。由材料可
知,构成“石浪”的岩石形成于距今 1.9 亿年前(中生代)。故选 A。
30.由材料可知“石浪”存在于沙漠中,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所以“石
浪”应为风力的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故 B 正确,A、C、D 错误。
二、综合题
30.B 【解析】29.联系动物的进化知识可知: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极为繁盛,
31.(1)② 气候温暖干燥(参考课本 36 页)、植被茂密
(2) ③ ④ 海洋环境
(3)③ 裸子
蕨类
32.(1)冲积扇 从上到下(从扇顶到扇缘)颗粒逐渐变细
(2)三角洲
(3)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慢,其携带物质便沉积下来。
(4)①
有陡峭便于积水积物的地形; 丰富的固体碎屑物; 短期内有
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
流水堆积
大量的流水来源
33.(1)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2)干旱、西北 (3)缓、陡、垂直
(4)支持。理由:草方格沙障的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芦苇等,来源丰富;原料绿色环
保,工程对环境负面影响小;标本兼治,固沙、治沙的效果良好。
反对。理由:大规模建设草方格沙障会消耗过多的秸秆等材料,成本高;施工过程
较复杂,劳动力需求量大;沙障维持时间较短,需不断进行更新及维护,难度较大。(言
之有理即可)
34(1)年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了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年溶蚀率大;年平均
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了石灰岩的溶蚀。
(2)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
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3)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
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