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 案 一、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指定位置,每题 4 分,共 32 分。) 1.(4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刻就是非常非常短的时间间隔 B.运动员掷铅球成绩为 4.50m,指的是铅球的位移大小为 4.50m C.研究 100 米冠军苏炳最后冲线的动作时,可以把苏炳看作质点 D.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2.(4 分)关干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速度也为零 D.物体运动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3.(4 分)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 B.据 G=mg 可知,两个物体相比较,质量较大的物体的重力一定较大 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内,不可能在物体外 D.重力是由于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4.(4 分)2018 射击世界杯(北京站)中国选手惠子程夺得男子 10 米气步枪冠军。假如子弹以 220m/s 的速度穿入电子靶,穿出电子靶的速度是 100m/s,所用时间为 2×10﹣4s(子弹视为质点,并设 子弹在穿过电子靶的过程中做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取子弹穿入方向为正方向,则子弹穿过
电子靶过程中的加速度为( ) A.1.1×106m/s2 C.6×105m/s2 B.﹣1.1×105m/s2 D.﹣6×105m/s2 5.(4 分)一只蜜蜂和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同样的速度并列运动。如果这只蜜蜂的眼睛紧盯着 车轮边缘上某一点,那么它看到的这一点的运动轨迹应是下图中的( ) A. C. B. D. 6.(4 分)小铭和奶奶分别住在同一条笔直街道上。奶奶从家出发缓步去小铭家的途中,在自家门 口的小铭看到后快步前往迎接,扶着奶奶一起回家。下列 s﹣t 图中,大致能反映上述过程的是 ( ) A. C. B. D. 7.(4 分)一质点从静止开始由 A 点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 B 点。然后从 B 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 C 点时速度刚好为零,已知 tAB=2tBC,那么在 AB 段和 BC 段(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2:1 B.位移大小之比为 1:2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 2:1 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 1:1 8.(4 分)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 到了图中 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
T,每块砖的厚度为 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 二、多选题:(下列题中每题有多个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指定位置,全选得 4 分,漏选得 2 分, 错选得 0 分,共 16 分。) 9.(4 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经 2s 又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 A. C. B. D. 10.(4 分)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之比为 1:2,甲,乙两物体所在的位置高度之比为 2:1,它 们各自做自由落体运动,则( ) A.落地时的速度之比是
B.落地时的速度之比是 1:1 C.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是 1:1 D.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是 1:2 11.(4 分)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有两块木板 AB、BC,两块木板紧挨在一起,木板 AB 的长度 是 BC 的 3 倍。一颗子弹以初速度 v0 从 A 端水平射入木板,并恰能从 C 端射出,经历的时间为 t, 子弹在木板中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到 B 点的速度为 B.子弹到 B 点的速度为 C.子弹从 A 到 B 的时间为 D.子弹从 A 到 B 的时间为 12.(4 分)甲、乙两质点,从坐标原点同时出发,沿 x 轴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t 图象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质点做初速度大小为 6m/s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B.乙质点做加速度大小为 2m/s2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C.t=2s 时,甲、乙两质点的速度相同 D.t=4s 时,乙质点的速度减为零 三、实验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指定位置,共 14 分.)
13.(7 分)利用图中的气垫导轨测定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 d=1cm 的遮光板,滑块在 牵引力的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亳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光电门的时间为 △t1=0.02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0.01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 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 t=1.0s,可知:(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I)滑块通过光电门 1 的速度 v1= m/s:通过光电门 2 的速度 v2= m/s; (2)滑块的加速度大小 a= m/s2; (3)要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可适当 (填增大或缩小)遮光板的宽度。 14.(7 分)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是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 的纸带,图中 A、B、C、D、E 为相邻的计数点,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 4 个点没有画出, 交流电的频率为 50Hz.(计算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1)vB= m/s; (2)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 四、计算题:(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15 题 8 分,16 题 8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2 分,共 3 分.) 15.(8 分)一火车以 2m/s 的初速度,0.5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火车在第 3s 末的速度是多少?
(2)在前 4s 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6.(8 分)从离地面 8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 g=10m/s2.求: (1)小球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2)小球在落地前最后 1s 内位移的大小. 17.(10 分)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 v0=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 x=34m 处有一只狗,如图(甲)所示,司机立即采取制动措施。若从司机看见狗开始计时(t=0),长 途客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求: (1)求长途客车从司机发现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2)求长途客车制动时的加速度; ( 3 ) 若 狗 正 以 v1 = 4m/s 的 速 度 与 长 途 客 车 同 向 奔 跑 , 问 狗 能 否 摆 脱 被 撞 的 噩 运 ? 18.(12 分)体育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游戏,在长为 L=50m 的直线跑道 AB 上距起点 A 的距 离为 d=30m 处放一足球,学生从起点 A 出发,捡球后,再跑到终点 B,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若 小乐同学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均看做加速度大小为 a=4m/s2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且最大速度为 vm=10m/s,捡球时人的速度必须为 0,求: (1)小乐同学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 vm=10m/s 所用的时间 t1 及通过的距离 x1; (2)小乐同学从 A 运动到 B 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T。 答案
一、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指定位置,每题 4 分,共 32 分。) 1.D。 2.B。 3.D。 4.D。 5.A。 6.D。 7.D。 8.A。 二、多选题:(下列题中每题有多个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指定位置,全选得 4 分,漏选得 2 分, 错选得 0 分,共 16 分。) 9.AC。 10.AC。 11.BD。 12.AB。 三、实验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指定位置,共 14 分.) 13.(1)0.50;1.0;(2)0.50;(3)缩小。 14.(1)1.38;(2)12.6m/s2。 四、计算题:(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15 题 8 分,16 题 8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2 分,共 3 分.) 15.解:(1)根据 v=v0+at 得,v=2+0.5×3m/s=3.5m/s. (2)根据 得,x= 则平均速度 . 答:(1)火车在第 3s 末的速度是 3.5m/s.
(2)在前 4s 内的平均速度为 3m/s. 16.解:(1)由 得: 落地时速度 v=gt=10×4=40m/s (2)前 3s 内位移 所以最后一秒内位移为 h=h﹣h3=80﹣45=35m 答:(1)小球落地时速度的大小为 40m/s. (2)最后 1s 内的位移为 35m. 17 . 解 :( 1 ) 速 度 图 象 与 时 间 轴 围 成 的 面 积 等 于 物 体 通 过 的 位 移 , 故 s = =50m (2)有图象可得,加速度:a= = =﹣5m/s2 (3)当客车速度减为与狗的速度相同时, 所需时间 =3.2s 司机从看到狗到速度减为与狗速度相同时,通过位移 X= = = 48.4m 狗通过的位移 x=v(t1+t)=4×(0.5+3.2)=14.8m X﹣x=48.4﹣14.8=33.6m<34m 故狗不会被撞。 答:(1)长途客车从司机发现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50m;(2)长途客车制动 时的加速度为﹣5m/s2;(3)狗不会被撞。 18.解:(1)由 v=v0+at 得: = =2.5s 由 得:x1= = =12.5m (2)同学在拿篮球前,先加速,再匀速,最后减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