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doc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资料共2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一、单项选择题 (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 (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三个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2013 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 一、单项选择题 (共 4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某次抽水试验,抽水量保持不变,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则可认定该项抽水试验属于下列 哪一项?( ) A. 完整井抽水试验 B. 非完整井抽水试验 C. 稳定流抽水试验 D.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答案】 D 【解析】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DL/T 5213—2005)第 4.1.7 条规定,非稳定流抽 水试验是指:在抽水过程中,保持涌水量固定而观测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或保持水位降 深固定而观测涌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的抽水试验。符合题意要求。 2. 地温测试采用贯入法试验时,要求温度传感器插入试验深度后静置一段时间才能进行测 试,其主要目的是下列哪一项?( ) A. 减少传感器在土层初始环境中波动的影响 B. 减少贯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对测温结果的影响 C. 减少土层经扰动后固结对测温结果的影响 D. 减少地下水位恢复过程对测温结果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2012)第 15.12.5 条规定,贯入法测 试时,温度传感器插入钻孔底的深度不应小于钻孔或套管直径的 3 倍~5 倍;插入至测试深 度后,至少应静止 5min~10min,方可开始观测。贯入法测温静置目的是减少贯入过程中产 生热量对测温结果影响,对比试验表明,其对结果影响比较明显。 3. 在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中,下列哪一选项的方法最适合用于揭露地表线性构造?( ) A. 钻探 B. 探槽 C. 探井 D. 平洞 【答案】 B 【解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第 8.0.4 条第 3 款规定,地质 测量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 或探槽。探槽是在地质勘查或勘探工作中,为了揭露被覆盖的岩层或矿体,在地表挖掘的沟 槽。探槽一般采用与岩层或矿层走向近似垂直的方向,长度可根据用途和地质情况决定。槽 探断面形状一般呈梯形,槽底宽 0.6 米,通常要求槽底应深入基岩约 0.3 米。ACD 三项均为 揭露深层岩性和构造的勘探手段。 4. 为工程降水需要做的抽水试验,其最大降深选用最合适的是( )。 A. 工程所需的最大降水深度 B. 静水位和含水层顶板间的距离 C. 设计动水位
D. 完整井取含水层厚度,非完整井取 1~2 倍的试验段厚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第 7.2.5 条第 2 款规定,抽水 试验宜三次降深,最大降深应接近工程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降深的标高,即工程所需的最大 降水深度。 5. 下列关于压缩指数含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pc 是先期固结压力) A. e~p 曲线上任两点割线斜率 B. e~p 曲线某压力区间段割线斜率 C. e~lgp 曲线上,pc 点前直线段斜率 D. e~lgp 曲线上过 pc 点后直线段斜率 【答案】 D 【解析】 压缩指数是压缩试验所得土孔隙比与有效压力对数值关系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即 e~lgp 压缩曲线上大于先期固结压力 pc 后的直线段斜率,故为过 pc 点后直线段斜率。 6. 对于内河港口,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线布置方向正确的是( )。 A. 平行于河岸方向 B. 与河岸成 45°角 C. 垂直于河岸方向 D. 沿建筑物轴线方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第 5.2.7 条和第 5.2.7.1 条规定,工程可 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应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要求、拟布置的主体建筑物的位置和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布置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测试工作。勘探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河港 宜垂直于岸向布置勘测线,线距不宜大于 200m,线上勘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150m。 7. 在建筑工程勘察中,当钻孔采用套管护壁时,套管的下设深度与取样位置之间的距离, 不应小于( )。 A. 0.15m B. 1 倍套管直径 C. 2 倍套管直径 D. 3 倍套管直径 【答案】 D 【解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第 9.4.5 条第 1 款规定,在钻 孔中采取 I、Ⅱ级土试样时,应满足下列要求:在软土、砂土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如使用套 管,应保持管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三倍孔径的距离。 8. 在水域勘察中采用地震反射波法探测地层时,漂浮检波器采集到的地震波是( )。 A. 压缩波 B. 剪切波 C. 瑞利波 D. 面波 【答案】 A 【解析】
压缩波又称纵波、P 波,可以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剪切波又称横波、S 波,只能在 固体中传播,压缩波、剪切波均为体波;瑞利波又称 L 波,是一种面波,成因是压缩波与剪 切波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波,只能沿地表传播;漂浮检波器因在水面上只能够检测到压缩波。 9. 对一个粉土土样进行慢剪试验,剪切过程历时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0.5h B. 1h C. 2h D. 4h 【答案】 D 【解析】 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第 21.3.2 条第 3 款规定,待试样固结稳定 后进行剪切。剪切速率应小于 0.02mm/min,剪损标准应按本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选取,即: 宜剪切变形到 4mm,当剪应力读数继续增加时,剪切变形应达到 6mm。则需要的时间就是(4~ 6)/0.02=200~300min=3.3~5h。 10.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规定,钻探中发现滑动面(带)迹 象时,钻探回次进尺最大不得大于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数值?( ) A. 0.3m B. 0.5m C. 0.7m D. 1.0m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第 7.2.9 条第 2 款第 4 点规定,钻探应严 格控制钻探回次,至预估的滑动面(带)以上 5m 或发现滑动面(带)迹象时,必须进行干 钻,回次进尺不得大于 0.3m,并及时检查岩芯,确定滑动面位置。 11. 在钻探回次进尺建筑工程勘察中,当需要采取Ⅰ级冻土试样时,其钻孔口径最小不宜 小于下列哪个数值?( ) A. 75mm B. 91mm C. 130mm D. 150m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标准》(JGJ/T 87—2012)第 5.2.2 条规定,钻孔成孔 口径应根据钻孔取样、测试要求、地层条件和钻进工艺等确定,并应符合表 5.2.2 的规定, 即:当需要采取Ⅰ级冻土试样时,其钻孔口径最小不宜小于 130mm。 12. 渗流作用可能产生流土或管涌现象,仅从土质条件判断,下列( )类型的土最容易产 生管涌破坏? A. 缺乏中间粒径的砂砾石,细粒含量为 25% B. 缺乏中间粒径的砂砾石,细粒含量为 35% C. 不均匀系数小于 10 的均匀砂土 D. 不均匀系数大于 10 的砂砾石,细粒含量为 25% 【答案】 D 【解析】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 50487—2008)附录 G.0.5 第 2 款规定。对于不均 匀系数大于 5 的土可采用下列判别方法:①流土:P≥35%;②过渡型取决于土的密度、粒级 和形状:25%≤P<35%;③管涌:P<25%。 13. 在建筑工程勘察中,现场鉴别粉质黏土有以下表现:①手按土易变形,有柔性,掰时 似橡皮;②能按成浅凹坑。可判定该粉质黏土属于( )。 A. 硬塑 B. 可塑 C. 软塑 D. 流塑 【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附录 G.0.2 规定,黏性土的 状态按下表(见题 13 解表)进行现场鉴别,则该粉质黏土的稠度状态为可塑。 题 13 解表 黏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 14.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中,确定基础翼板的高度和宽度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 50007—2011)的规定,选择的作用效应及其组合正确的是哪项?( ) A. 确定翼板的高度和宽度时,均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 B. 确定翼板的高度和宽度时,均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 C. 确定翼板的高度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并采用相应的分 项系数;确定基础宽度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 D. 确定翼板的宽度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并采用相应的分 项系数;确定基础高度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3.0.5 条第 1 款规定,按地基承载力 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根据第 3.0.5 条第 4 款规定,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 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
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总的说来,确定翼板的高度时,主要受冲切作用,应使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允 许出现一定的裂缝与形变;而确定尺寸时,应使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需要发挥出 预定功能。 15. 以下设计内容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是哪项?( ) A. 桩基承台高度确定 B. 桩身受压钢筋配筋 C. 高层建筑桩基沉降计算 D. 岸坡上建筑桩基的整体稳定性验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 3.1.1 条规定,桩基础应按下列两类极限状 态设计:①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桩基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整体失稳或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的 变形。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桩基达到建筑物正常使用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性要求 的某项限值。 其中,高度、配筋、整体稳定性验算均属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而沉降属于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 16. 以下作用中不属于永久作用的是哪项?( ) A. 基础及上覆土自重 B. 地下室侧土压力 C. 地基变形 D. 桥梁基础上的车辆荷载 【答案】 D 【解析】 作用分为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两类。ABC 三项,永久作用是指设计使用期内,其作用位置、 大小、方向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荷载作用,包括结构物自重、 预加力(预应力钢筋),土重、土侧压力、混凝土收缩及徐变作用、水浮力、基础变位作用 等。 D 项,可变作用又分为普通可变作用和特殊可变作用(又称偶然作用),普通可变作用是指 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荷载作用,比如车辆荷载,人群荷载,风荷载;偶然作用是指可 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荷载,比如地震。 17. 采用搅拌桩加固软土形成复合地基时,搅拌桩单桩承载力与以下哪个选项无关?( ) A. 被加固土体的强度 B. 桩端土的承载力 C. 搅拌桩的置换率 D. 掺入的水泥量 【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 7.1.5 条第 3 款规定,增强体单桩竖向 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up 为桩的周长,m;qsi 为桩周第 i 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lpi 为桩长范围内第 i 层土的厚度,m;ap 为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应按地区经验确定;qp 为桩端端阻力特征值, kPa,可按地区经验确定;对于水泥搅拌桩、旋喷桩应取未经修正的桩端地基土承载力特征 值。 由上式可知,被加固土体的强度和桩端土的承载力都与搅拌桩单桩承载力有关;D 项掺入的 水泥量增加,能够增加桩体强度,单桩承载力也增加;C 项公式中没有涉及。 18. 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时,以下哪个选项的做法最合理?( ) A. 先进行真空预压,再进行堆载预压 B. 先进行堆载预压,再进行真空预压 C. 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同时进行 D. 先进行真空预压一段时间后,再同时进行真空和堆载预压 【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 5.3.14 条规定,采用真空和堆载联合预 压时,应先抽真空,当真空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后,再进行堆载,并继续抽真空。 19. 在深厚均质软黏土地基上建一油罐,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原设计工后沉降控制值为 15.0cm。现要求提高设计标准,工后沉降要求小于 8.0cm,问下述思路哪一条比较合理?( ) A. 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B. 增加搅拌桩的长度 C. 提高搅拌桩的强度 D. 增大搅拌桩的截面 【答案】 B 【解析】 桩基础的作用是利用本身远大于土的刚度(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或钢构件)将上部结构的荷载 传递到桩周及桩端较坚硬、压缩性小的土或岩石中,达到减小沉降,使建(构)筑物满足正 常的使用功能及抗震等要求。减少基桩的下刺入,即减小建筑物的沉降,软土中的桩基宜选 择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故相比较其他三项,增加桩的长度是减少建筑物沉降 的最有效的措施。 20. 关于强夯法地基处理,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为减小强夯施工对邻近房屋结构的有害影响,强夯施工场地与邻近房屋之间可设置隔振 沟 B. 强夯的夯点布置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C. 强夯法处理砂土地基时,两遍点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 7d D.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加固范围内地基土的性质有关 【答案】 C 【解析】 A 项,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条文说明第 6.3.10 条规定,当强夯 施工所引起的振动和侧向挤压对临近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 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B 项,根据第 6.3.3 条第 6 款规定,强夯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 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深度的 1/2~2/3,且不应小于 3m。 C 项,根据第 6.3.3 条第 4 款规定,强夯法地基处理时,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 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 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3)周;对于渗透性好
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D 项,根据条文说明第 6.3.3 条规定,实际上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夯锤重 和落距以外,夯击次数、锤底单位压力、地基土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以及地下 水位等都与加固深度有着密切关系。 21. 地质条件相同,复合地基的增强体分别采用①CFG 桩、②水泥土搅拌桩、③碎石桩, 当增强体的承载力正常发挥时,三种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之间为哪种关系?(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② 【答案】 B 【解析】 桩土应力比是指对一复合土体单元,在荷载作用下,桩顶应力和桩间土表面应力之比为桩土 应力比。砂石类桩、半刚性桩(如水泥土桩)、刚性桩(如钢筋混凝土桩、CFG 桩)的荷载 传递机理是不同的。其桩土应力比:刚性桩>柔性桩>散体材料桩,此题中 CFG 桩>水泥土 搅拌桩>碎石桩,即①>②>③。 22.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下列哪种地基处理方法不适用于处 理可液化地基?( ) A. 强夯法 B. 柱锤冲扩桩法 C. 水泥土搅拌桩法 D. 振冲法 【答案】 C 【解析】 在强大的振动作用下,有的地基土成为流动状态在地层中流动或喷出地面的现象称为地基的 液化。处理可液化地基,其出发点是改变它的内在条件,增加土体密度和改善排水条件,常 用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砂桩法、柱锤冲扩桩法、振冲法、碎石桩法等。而水泥土搅拌桩 是用于加固饱和软黏土地基的一种方法起不到振密挤密的效果,其用来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效 果不好。 23. 某软土地基上建设 2~3 层别墅(筏板基础、天然地基),结构封顶时变形观测结果显 示沉降较大且差异沉降发展较快,需对房屋进行地基基础加固以控制沉降,下列哪种加固方 法最合适?( ) A. 树根桩法 B. 加深基础法 C. 换填垫层法 D. 增加筏板厚度 【答案】 A 【解析】 A 项,树根桩法是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的一种方法,可在结构封顶后进行,而 BCD 三项都 无法在结构封顶后进行。 24. 下列关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作用机理的论述中,哪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 A. 增大压力扩散角 B. 调整不均匀沉降 C. 提高地基稳定性
D. 提高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 【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 4.2.1 条第 7 款规定,土工合成材料加 筋垫层所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及填料,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基土质条件,按照现 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 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并进行现场试 验后确定。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垫层有效地改变了天然地基的性状,增大了压力扩散角, 降低了下卧土层的压力,约束了地基侧向变形,调整了地基不均匀变形,增大地基的稳定性 并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但并没有提高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 25. [已过时]对于铁路隧道洞门结构形式,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不符合《铁路隧道设计规 范》(TB 10003—2016)要求?( ) A. 在采用斜交洞门时,其端墙与线路中线的交角不应大于 45° B. 设有运营通风的隧道,洞门结构形式应结合通风设施一并考虑 C. 位于城镇、风景区、车站附近的洞门,宜考虑建筑景观及环境协调要求 D. 有条件时,可采用斜切式洞门结构 【答案】 A 【解析】 AB 两项,为 2005 版规范第 6.0.2 条第 1、2 款规定,端墙与线路中线的交角应大于 45°。 C 项,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第 7.1.3 条规定,洞门设计应与自然 环境相协调,位于城镇、风景区、车站附近的洞门,宜进行景观设计。 D 项,第 7.2.1 条规定,洞门的结构形式要适应洞口地形、地质要求。当地形等高线与线路 中线正交、围岩较差时,一般采用翼墙式隧道门;岩层较好时一般采用端墙式、柱式隧道门 及斜切式洞门。 【说明】新规范《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已无旧规范第 6.0.2 条第 1、2 款的内容。 26. 拟修建Ⅳ级软质围岩中的两车道公路隧道,埋深 70m,采用复合式衬砌。对于初期支 护,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规定的?( ) A. 确定开挖断面时,在满足隧道净空和结构尺寸的条件下,还应考虑初期支护并预留变形 量 80mm B. 拱部和边墙喷射混凝土厚度为 150mm C. 按承载能力设计时,初期支护的允许洞周水平相对收敛值可选用 1.2% D. 初期支护应按荷载结构法进行设计 【答案】 D 【解析】 A 项,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第 8.4.1 条第 3 款规定,在确定开挖断面时,除应满足隧道净空和结构尺寸的条件外,尚应考虑围岩及初期 支护的变形。预留适当的变形了。预留变形量的大小可根据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埋置深度、 施工方法和支护情况等,通过计算分析确定或采用工程类比法预测,预测值可参照表 8.4.1 的规定选用。预留变形量还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进行调整。根据规范中表 8.4.1,Ⅳ级 预留变形量为 50~80。 B 项,根据第 8.4.2 条规定,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必要时,可通过理 论分析进行验算。两车道隧道、三车道隧道支护参数可按附录 P 中表 P.0.1、表 P.0.2 选用。 由表可知,Ⅳ级软质围岩中的两车道公路隧道,初期支护的拱部及边墙喷射混凝土厚度为 12~15cm。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