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 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无边, 春从熟睡的大海登上山巅, 它无形的躯体 shuÒ 在数不清的黄色桉树上面 翻卷和歌唱,优 yǎ 飘然。 春从山顶重返大海, 树叶的沙沙声响是它的嘴唇, 亲吻昏睡的赤裸身体, 亲吻着清 chè 透明的静寂。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春日在望》 【答案】硕、雅、澈 【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的字形。读“shuò”音的有“朔” “铄” “槊 ”“烁 ”等,此处应为“硕”,与“大”同义。“雅”字结构比较复杂,书写时要 注意。读“chè”音的有“撤”“瞮”澈”徹”等,此处应为“澈”。“澈”字容易少一点, 书写时要慎重。 2、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中国经典诗文,因为情怀,自带光芒。触摸经典,既为遇见,也为远方。 青山绿水,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 ”,时序交替,匆匆 不待。乡书归雁,轻染惆怅。北固山下,王湾把故乡放得那么好:我有亲人,我就有故乡。 锦官城外,映阶草碧,黄鹂鹤鸣。“ ”,出自南阳,忠贞 不渝。念及一样的壮志未酬,杜甫不禁泪流满面:蜀相,一个摸得到的名词,理应保持不 熄的庄严。 , 驿外断桥,雨骤风狂,暮色太浓。无人眷顾,陆游却压上了自己的一生,给梅花一个 流芳百世的灵魂。“ , ”。 我爱惜自己,我亭亭净植;我身处俗世,我不蔓不枝。“ , ”, 周敦颐借莲明志:我要我的心,和莲一样干净。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三顾频频三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本题都是理解性默写,注意阅读题干抓住与原 诗(文)的契合点,首先判断出所应填写的诗句,然后再注意“频频”“碾”“濯清涟” 等字的书写。通读内容会发现每句内含一著名诗人,暗指所填写的诗句是其诗人的诗句; 再 结合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从而确定需要填写的诗句,第一空格是唐代诗人王湾《次 北固山下》的诗句,翻译全诗后,发现缺少两句诗的内容,进而确定填写诗句。第二空格 是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中的诗句,结合“南阳”“蜀相”,进而确定填写诗句,注意“济” 不能写成“齐”。第三空格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诗句,结合“流芳百世”, 可以确定填写诗句,注意“碾”不能写成“展”。第四空格是唐代诗人周敦颐《爱莲说》
的诗句,结合“干净”,确定填写诗句,注意“濯”不能写成“翟”,“涟”不能写成“莲”。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②在宋城上面待楚寇.矣(《公输》) (2)“安”“寇”都是“ 宀 ”部首,表明这两个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事物有关? 【答案】(1)①安,有“养”的意思,②寇,入侵。(2)房子(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 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①安:安,会意。字从宀(mián),从女。“宀”本指房屋, 引申指后院、后方。“女”指妇孺、家眷。“宀”与“女”联合起来表示“家属有住所”。 本义:家属有稳定住处。引申义:后院平静。后方稳定。会意。从“宀”,和从“女”合 起来的意思是有了房子里有家眷,妇孺,妇孺泛指老少。本义:安稳,安定。这里是引申 义,与“所”构成名词性固定结构,单独解释为“养生”;②寇,会意字。从宀( mián),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 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2)通过“安”“寇”这两个会意字本义的理解,可知, 两字从宀( mián),与室家房屋有关。 4、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为下面三位同学的读后感标题选择合适的书名(填写字母)。 标题 ①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读《 B 》有感 ②我也可以旧事重提——读《 A 》有感 ③见字如面 墨短情长——读《 D 》有感 书名 A.《朝花夕拾》 B.《简.爱》 C.《培根随笔》 D.《傅雷家书》 【答案】B、A、D。 【解析】此题是对名著内容的考查。要对四本名著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再结合标题的提 示,确定书名。第 1 小题从“平等“想到《简爱》的主人公追求平自由,第 2 小题从旧事 重提,可联想到《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朝花,早晨盛开的鲜花;夕拾,傍晚的时候摘 掉或捡起。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比喻重拾往事, 旧事重提。第 3 小题” 见字如面 墨短情长“明显指的是书信,而《培根随笔》不是书信, 只有《傅雷家书》了。 (2)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 类驱逐到野兽中去”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怎么看?请结合 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甲: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乙:你怎么这么说呢?是祥子自己把自己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答案】示例①我认同甲的看法,大兵抢走了祥子的车,刘四爷害怕祥子会继承自己的财 产而赶走祥子,虎妞骗婚和小福子的死等,都加速了祥子的沉沦和堕落。祥子正是被他周 围的人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示例②我认同乙的看法。祥子其实也很狭隘,有着小市民的封闭思想,例如从军营逃出来 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几匹骆驼,反映出祥子的自私。小福子死后,祥子逐渐走向堕落,甚 至不惜出卖他人,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示例③我认为把祥子变成“野兽”的,是“不让好人有出路”的旧社会。大兵横行霸道, 刘四爷肆意盘剥,孙侦探敲诈,虎妞骗婚,正是这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了祥子的沉沦。 示例④我认为,当时的社会与祥子的自身因素,共同把祥子驱赶到“野兽”中去。祥子经
历了孙侦探骗钱、虎妞骗婚、小福子的死等变故,再加上他自私利己、懦弱妥协等性格缺 陷,决定了祥子的悲惨命运。 【解析】这是一首思辨题,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认同其中的一个观点,说明理由,也可以 提出不同的观点,加以说明。小说中祥子是一个有朴素思想的奋斗者,但是社会现实一次 又一次让他的理想和愿望破灭。因此让人最终沉沦,有自身的不足,也有周围人以及当时 黑暗的社会的戕害。解答时任选一个角度,提出观点,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小说,完成 5-8 题。 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袁省梅 ①小迪从妈妈手里挣脱时,是到了妈妈公司的楼里。 ②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 闷、滞重。机器前的人都低着头,手上扯一只蓝色的衣袖,或者是,一片宽 大的衣襟。右边是布料,红红蓝蓝的堆了很多,面料边是缝好的衣服,胡乱 地堆在地上。小迪妈妈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裁剪师,工作台就在面料和衣服 中间。妈妈把小迪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让他在这里玩,直到她下班回出租屋。 ③小迪三岁时,妈妈把小迪从老家接到小城,让小迪上城里幼儿园。妈 妈说:“咋说城里幼儿园也要比农村的强。”小迪却不乐意。妈妈不知道,从 幼儿园到这里,从这里再到出租屋,对小迪来说,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 个房间,小迪能高兴吗? ④没人理会小迪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很忙。 ⑤小迪就自己玩。小迪真是聪明呢,能找到好多好玩的。 ⑥小迪爬到面料的最上面,把面料当滑滑梯从上面蹦跳着往下滑。滑累了,他 就坐在一大堆的碎布里,把碎布头当树叶当彩纸抛撒在自己头上;或者在碎布头里 挖个坑,把自己藏在里面喊妈妈找。妈妈顾不上,听他叫得烦了,就抬眼看他一下。 有时,妈妈手头的活儿刚好能放一下,就过来陪他玩一会儿。这时,小迪最开心。 他扑在妈妈的怀里,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 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松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 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 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前几天,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 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 “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即说厂子的活儿催 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棂六,把他抱 下来,他就蹲在地上不起来,眼泪一颗一颗砸在地上。妈妈扯着他的手,叫 他快上楼。小迪拧着身子,被妈妈硬是拖着上来了。一上来,妈妈手里就抓 了电剪刀,嗖嗖地裁剪,不理小迪了。 ⑨小迪看妈妈不理他,悻悻地丢下枪,嘟着嘴,踢一脚气球,踢一脚皮 球。看着气球皮球被他踢得嘣嘣乱跳乱滚,他又开心了,咯咯咯咯地笑。玩 了一会儿,他跑到妈妈身边,向妈妈要饼干吃。妈妈手上抓着电剪刀,盯着 台子上的布,叫他自己去包里拿。妈妈提醒他洗手。小迪看着妈妈,他想妈 妈要是看他一下,他就会去洗手,可妈妈一下也没看他。小迪就没有去洗手。 他从包里摸出一把饼干,随地躺在一堆衣服上,掰着饼干往嘴里扔。
⑩“咦,小迪放学了?” ○11 是老板。小迪倏地站了起来,抓着饼干的手藏到了身后,叫了声“叔 叔”。 ○12 老板在小迪头上摸了摸,说:“可不能淘气,这么多机器。” ○13 小迪点点头,悄悄把饼干塞到衣兜里,从妈妈工作台上抓起小剪刀, 对老板说:“叔叔我不淘气,我帮妈妈剪线头。”说着,就蹲在衣服边,拎 起一件衣服,找寻线头,找到了,就噌地剪掉,是又小心又认真的样子。老 板笑笑,走了。 ○14 小迪剪头线头,听见楼上小孩子玩游戏的声音。小迪说:“他们在玩 捉迷藏。”小迪说:“我也玩过捉迷藏。”小迪说:“我们老师带我们玩的 呢。”小迪说着,这点小事扔下剪刀,跑到阳台上,趴在窗户上看。楼下的 草地里,果然有几个小孩在玩耍。楼房太高了,小迪看不清楚。窗户前的桐 树上飞来的喜鹊,小迪倒看得分明。小迪看着喜鹊,伸出出手“一、二、三” 地数。还没等他数完,树上的所有的喜鹊就呼啦啦全飞走了。小迪看着越飞 越远的喜鹊,看着自己的胳膊,说:“我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15 、小迪哇地哭了起来。 ○16 、小迪的哭声响亮。 ○17 、小迪响亮的哭声在工作间里一点也听不到。或许也能听见,可谁有 时间听一个孩子在哭还是笑呢? ○18 、突然,小迪伸开双臂,咯咯笑着喊:“妈妈,你看我长翅膀了……” (选自《2016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5 请分析第②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答案】(1)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2)反映人物的生活状态;(3)为情节发展和矛盾 冲突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明确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环境描写在文中常常 起到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烘托人物的形象④交代背景、时间、地点⑤为下文作铺 垫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暗示文章中心等作用。然后锁定②段中场景描写的句子,结合 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闷、滞重”,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了小迪妈妈工作的忙碌;下文写小迪希望有人陪但小迪妈妈 没空答理形成的矛盾冲突。因此此段环境描写为下文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6、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答案】小迪渴望妈妈能多陪陪他和小迪妈妈因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他之间的矛盾。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看似平静地描述母子俩的生活状况,实质提示了 孩子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由于工作原因,孩子成长中无人陪伴,造成的心理孤独 与渴望。能够概括出渴望与没时间陪的矛盾,说明读者掌握文章的主旨。解答时我们可以 通过“有母亲陪,小迪高兴,没空去公园则不乐意以及渴望长翅膀”中感悟出来。 7、请给第⑨、○14 段中的画线句做批注。 【答案】第⑨段示例①:很有意思的心理描写,小小的心愿,大大的失落!②:小迪洗手 或不洗手的理由竟如此简单!孩子的赌气、率真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清晰可见。 第○14 段示例①:近乎重复的三句话,似是自言自语;三句的内容,从说“他们”到说 “我”再到“我们老师带我们玩过”,似乎勾起回忆。看惟平淡无奇,却微妙地传达出小 迪的孤单、羡慕和渴望。童心稚嫩,让人心疼。示例②:一个人的独语,值得玩味的“对 话”形式,小迪妈妈的缺席,小迪的孤单、渴望尽在其中。 【解析】给句子做批注,就是对句子进行鉴赏,可以从写作方法、修辞效果等角度进行曲。 第⑨段是内心的独白,可以从孩子的性格角度加以评析,也可以分析孩子的心理活动,以 及这一心理产生的根源。第○14 段三句话,近似重复自言自语,从说“他们”到说“我”再 到“我们老师带我们玩过”,折射了孩子内心的变化和复杂的情感,既有羡慕与渴望,又 有无可奈何。 8、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以“我为什么没有翅膀”为题的用意。 【答案】示例:小迪需要妈妈的陪伴交流,但妈妈繁忙不能陪她,童心需要呵护,但是在 老板面前,小迪却会把“玩”说成“剪线头”;妈妈也疼爱小迪,但家庭生活的压力只能 让她埋头工作,而以玩具来弥补。小说把多处矛盾冲突归结到末尾在对翅膀的想象和呼唤 中,并浓缩在标题中。小说以此为题,旨在提示童心的可贵和亲子陪伴、亲子教育的缺失, 呼唤全社会关心儿童成长,以“我为什么没有”这种发问的形式出现,以期引人深思。 【解析】此题是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 写作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章主旨与“翅膀”的关系,以及标题的形式有什么特殊意 义。“我为什么没有翅膀”是小迪在观看鸟儿自由飞翔时发出的呼喊,之所以发出呼喊, 是因为他感到孤独、不自由,希望有双翅膀自由向在飞翔,自由自在在生活,这呼喊是对 社会的呼唤,希望社会关注孩子成长,关注亲子教育的缺失。 (二)阅读图表,完成 9-12 题。
9、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 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 2016 年多于 2015 年。 【答案】A 【解析】这是图文转换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理解能力。听书方式图表(表 3)反映微 信有声推送只占总数 3.6%,显然不是听书的主要方式。 10、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 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示例:(1)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大体呈小幅小升趋势;(2)国民手机阅读率快 速增长;(3)国民的阅读形式很丰富;(4)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具有生命力;(5)手机 阅读成为除纸质图书阅读之外的主要阅读形式。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分析数据,总结结论,首先要认 真比较相关数据,找出趋势性、总结性结论。从《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可 以看出随着年度的变化,手机阅读增长率变化明显,国民综合阅读率不大;从《国民倾向 的阅读形式》可以看出传统的纸质阅读占一半,其他形式依然存在,手机阅读占比较大。 11、《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从图表信息 看“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
【答案】阅读的对象扩展为书报和有声读物,甚至图表也可以阅读;阅读的方式,除了看, 还可以听。或:看(书报等)、听(有声读物)并领会其内容。 【解析】此题是对图表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仔细阅读图表会发现,阅读的形式变了,阅 读的范围广了。因此“阅读”这个词的词义较前有扩展。 12、有人说:“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你 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图表中显示,手 机阅读等阅读形式的比例已逼近纸质图书阅读;近四五年手机阅读率又快速增长,手机阅 读等已成普遍现象。从调查分析与日常所见看,纸质媒体的没落似乎不可避免。 示例(2):这种说法不成立。从“国民货币的阅读形式”调查分析,传统的纸质阅读 比例仍然超过一半,说明纸质阅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 很重视纸质阅读。纸媒怎么可以没落,更谈何“已成定局”? 示范(3):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说纸质媒体没落“已成定局”未免绝对。手机 阅读率是在快速增长,多种电子阅读形式所占的比例也将逼近纸质阅读,但是纸质阅读依 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所以说,非纸质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同存在,才是科学的说法。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联系实际阐述观点与理由,解答 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还是不赞同,其次要从图表和生活实际出发,阐述理由。 赞同这种说法,就要可以从图表 2 中指出,手机阅读比例占 33.8%,说明纸媒没落.不赞同这 一说法,就是从纸质图书新闻记者占一半。也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和 不合理之处。重新得出新的观点,如:一定时间内,非纸质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存。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古诗,完成第 13 题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湖泊。 13、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 的理由。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答案】C。理由:(1)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2)两首诗都写出
了环境的恶劣;(3)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4)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 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5)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概。 【解析】此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要选择相近的诗,就必须掌握《从军行》描写 的内容,从题目可知,这是写的战争题材,“冻泥裂”说明天气异常寒冷,环境恶劣,红 旗直上雪山,一个直字写出豪情壮志。因此纵观三首诗,前两首山间、家园安静美好的生 活。只有《塞下曲》写的是战争体裁。解答时要围绕内容、情感这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第 14-17 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①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予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 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 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⑥ 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 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 一。④香炉:庐山香炉峰。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 坐骑。⑥孤负:辜负。 及.鲁肃过寻阳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方.七百里,高万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长,南游云梦 B.破涕.为笑 C.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D.恨丹液未就.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实词的翻译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 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 项,句意:长大后,游览了 南方的云梦泽。及:等到;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等到。 B 项,句意:一下子停 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涕:眼泪.面对这样的奏章,我流下了眼泪,不知 道说了些什么。涕:眼泪。C 项,句意: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方:正; 方圆七百里的大小,高万丈。方:方圆。D 项,句意: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就: 完成;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完成。故选:C。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毛病。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 了。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 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D 项翻译有误,正确的翻译是:“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故选:D。 16、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