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武清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十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肉腐烂,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和草木生长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C。
2.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
不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闻药品气味
C.
点燃酒精灯
D.
滴加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如图所示操作正确;
B、闻药品气味时用手挥动使少量气体进入人的鼻腔,如图所示操作正确;
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引燃,操作正确;
D、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于试管口正上方,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
触壁,如图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 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避免浪费
C.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D.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要先用水湿润玻璃管口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隔绝
空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防止污染原瓶试剂,符合题意;
C、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不符合题意;
D、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要先用水湿润玻璃管口,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B. 氢原子
C. 氢原子和氧原子
D. 氧原子
A. 水分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
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选:A。
5.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二氧化碳
B. 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D.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二氧化碳是结论不是现象,错误;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故选 D。
6.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好,
可观察到
A.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 广口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 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
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会产生气泡,故符合题意;
B、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因与外界相连,所以广口
瓶中液面变化不明显,故不符合题意;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是由于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
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题干中是缓慢拉活塞,不是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故不符合题意;
D、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因与外界相连,不会有液
体进入注射器内,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 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Ca——钙元素
B. 2N——2 个氮原子
C. 2Cu——2 个铜元素 D.
Mg2+——镁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Ca 是钙元素的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小写,正确;
B、数字在元素符号前表示原子个数,2 个氮原子表示为 2N ,正确;
C、数字在元素符号前表示原子个数,2Cu 表示为两个铜原子,元素不讲个数,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镁离子表示为 2Mg ;
故选:C。
8.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 过氧化氢溶液能分解出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分子
C. 氦、氖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原子最外层都有 8 个电子
D.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你能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50 mL 酒精与 5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 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不符
合题意;
B、过氧化氢溶液能分解出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分子,故不符合题
意;
C、氦、氖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氖原子最外层
有 8 个电子,但是氦原子核外只有 2 个电子,故不符合题意;
D、能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使带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鼻孔被人闻到,故符合题
意。
故选 D。
9.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包含关
系
C.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
D. 缓慢氧化与剧烈氧化属于并列关
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二者属于并列关
系,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经过反应生成一
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氢气在氧
气中燃烧生成水,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但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
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缓慢氧化是进行得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如金属锈蚀,剧烈氧化是剧
烈的氧化反应,如燃烧,缓慢氧化与剧烈氧化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10.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锰是第四周期元素
【答案】B
【解析】
B. 它的化学性质与氮元素的相似
D. 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54.94
【详解】A、由“金”字旁可知,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5,化学性质不相似,符合题意;
C、锰原子核外有 4 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54.94,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
正确给 1 分,一对一错不给分。
11.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选用过量红磷是因为它可以耗尽瓶中的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B. 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木炭
C. 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 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 2N 、 2O 、 2CO 和稀有气体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过量红磷能将氧气耗尽,生成固体的五氧化二磷,形成准
确的压强差,所以选择红磷,正确。
B、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木炭,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形成准确的压强差,
正确。
C、氧气量有限,所以不是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错误。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氧气和其他气体,但不能说明其他气体是一种还是多种,错误。
故选 AB。
12.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 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大多数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
D. 分子、原子之间都有间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错误;
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错误;
D、分子、原子之间都有间隔,正确;
故选 D。
13. 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只生成一种物质,故 A 错误;
B、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特征,属于化合反
应,故 B 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 C 正确;
D、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故 D 错误。
故选 BC。
14.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第一次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30mL,倒
出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11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
A. 等于 19mL
B. 小于 19mL
C. 大于 19mL
D. 无法判
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量筒放平,第一次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30mL,读数偏小,实际液体体积
偏大,大于 30mL,倒出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11mL,读数偏大,实际液体体
积偏小,小于 11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 19mL,故选 C。
15. 某同学误将少量 KMnO4 当成 MnO2 加入 KClO3 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 代表氯化钾
C. t2 时刻,O2 开始产生
不变
【答案】AB
【解析】
B. t1 时刻,KMnO4 开始分解
D. 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
【分析】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
化作用,高锰酸钾先分解,氯酸钾后分解。由图可知:b 的质量比 a 的质量先减少,说明 b
是高锰酸钾,a 是氯酸钾。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有氧气生成,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
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的增加。t2 时刻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
气,氯化钾的质量开始增加,所以 c 是氯化钾。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t2 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的质量逐渐
增加,选项 A 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质量减少,选项 B 正确;
C、t1 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就有氧气产生,t2 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再次产生氧气,选项 C
错误;
D、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在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之前,二氧化
锰的质量在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分解完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选项 D 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分解,要注意它们分解的先后顺序,在分解过程中
物质的质量变化规律。正确的把图像的变化规律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是学生需要掌握一项
技能。
三、填空题(本大题 4 个小题,共 27 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70 分)
16. 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氖气和二氧化硫这六种气体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
(填名称)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
(2)可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的是_______。
(3)可充入电光源中使用的是______。
(4)可用于炼钢、气焊的是______。
(5)能使松脆的饼干变软的是_______。
(6)造成酸雨的是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
(2)氮气
(3)氖气
(4)氧气
(5)水蒸气
(6)二氧化硫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
填:二氧化碳;
【小问 2 详解】
氮气含氮元素,因此可用于制硝酸和氮肥;故填:氮气;
【小问 3 详解】
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因此可充入电光源中使用的是氖
气,故填:氖气;
【小问 4 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用于炼钢、气焊的是氧气,故填:氧气;
【小问 5 详解】
饼干吸水后会变软,因此能使松脆的饼干变软的是水蒸气;
【小问 6 详解】
硫和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故填:二氧化硫。
17. 将下列空格里填上适序号: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