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3 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布洛卡区:指大脑皮层的一个语言功能区。布洛卡从失语症病人的尸体解剖中发现, 病人左额叶部位的组织有严重病变。据此他推测语言运动应该定位在第三额回后部、靠近 外侧处的一个小区。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动作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患有这种语症的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近年来 研究还发现,布洛卡区损伤的病人不仅发生语言运动障碍,而且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 度的伤害。 2.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 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 受性越小。用公式表示为:E=1/R 其中,E 为绝对感受性,R 为绝对感觉阈限。不同感觉的 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可以用 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 受性越小。 3.开放式静坐与专注式静坐:开放式静坐是指静坐时心中不预作任何期待,完全以一种 纯然空无的心态,去迎接任何进入心灵的新经验。因此,静坐时绝不将生活中任何烦心的 现实问题带入其中,而是先决定不作任何事,不想任何问题,不寻求任何答案,不企求任 何目的;只需完全放松自己的肉体和心灵,不加任何控制,让它自由运作,自由流变;使 自己的意识像飞鸟掠过天空,像波浪涌起海面一样的自然;随遇而安,只需保持感受,不 加任何控制。如此,身心方面即可获得静息。专注式静坐是指静坐实心勿旁顾,将意识活 动专注于眼前一个目的物,从而排除环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扰,藉以达到暂时忘却自我, 忘却一切烦恼,忘却外在世界的超脱境界。用来做为专注的目的物,可以用一花瓶,可以 用一炷香,也可以用墙上的挂钟。静坐时对目的物专注,并非专心注意去仔细观察分析目 的物的特征,而只是以专注目的物为手段,使自己的意识不致受到周围环境中其它刺激的 干扰,从而达到静坐的目的,因此,用做专注的目的物,在性质上不宜太复杂,也不能太 新奇。专注目的物的功用,只是因其存在而不致使人分心而已。 4.自我强化:指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强化是指社会向个体传递 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 奖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就是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 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行为受自我生成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的调节。自我强化常常有自我评价标准,伴随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5.元认知: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 知,它是以认知活动本身为认识对象,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 元认知包括三个基本成分:①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包括
关于主体的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②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 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它可以被主体清晰地意识到,也可以是处于下意 识的状态;③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不断进 行监视、控制和调整的过程。研究者发现,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三种成分的水平上明显 不如年长儿童,并发现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思维任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认为,培养儿童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其认知能力的关键。 6.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实践上的连贯性、不变性、独立性、稳定性,也表现在社会与 个人的统一、个人的主体方面与被动方面的统一,自己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 统一等方面。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 的核心,反应了青春期人格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埃里克森对同一性危机 就持积极看法,他强调同一性危机是个体从儿童到成人人格成熟不可或缺的心理历程。 7.成就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是指一个人在接受教育或职业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 成就测验为测量个体在各方面学习成就上所达到的结果和程度。广义而言,它包括学校内 的学科测验、训练场所评量训练结果的测验、大学联考、高普考等。性向是一个人在某些 活动或领域中(如学科、职业等)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而且此能力本质上含有认知性。性 向测验为测量特殊能力或能力群而专门设计的工具,它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些学科或 职业上成功的可能性。成就测验与性向测验的异同:两者皆测量认知性特质,内容上有重 叠之处。但性向测验测量的是一般性、广泛的潜力,它可以产生在未受教育或训练之前; 成就测验所测量的多为特殊性或局限性的能力和学识,是受教育或训练之后的学习成果。 就测验功能而言,成就测验测量教育或训练的成果,着重于评量;性向测验主要目的为预 测个人在未来教育训练上可能有的表现。 8.A 型性格与 B 型性格:A 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 上进心强,又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 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 格。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人易患冠心病。B 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 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 型人往往比 A 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这两种人格都无好坏之分。 9.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 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责任扩散。我们说, 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 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 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 诿的情况。第二个解释是对让会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 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 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 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10.神经症与精神病:即神经症与精神症。神经症是指非器质性的、轻度大脑功能失调 的心理疾病,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疑病症等不同类型。精神症介于较轻 微的情绪失调和精神病之间,其主要特征是焦虑。当焦虑行为具有持续性,而且阻碍患者
正常生活时,才称为神经症。心理症与精神症的共同点是由于它们都是大脑的功能发生了 异常,所不同的是它们异常的质与量有所区别;心理症的大脑异常仅仅是功能上的,而精 神症除功能外还可以有器质性的损害,因此后者又可分出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两 大类。心理症的大脑功能异常的程度较精神症轻,多见的是功能紊乱或有某些障碍;精神 症的异常较重或重度的异常,是一种心理精神错乱。心理症的功能紊乱是部分紊乱,或只 是功能降低和减退,而大部分的功能是完整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心理学中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 答:遗传的相似性主要反映在基因的相似性上,通过基因相似或相近的个体与基因相 差较大的个体之间的对比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分析出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 其中,同卵双生子在理论上被认为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而异卵双生子在发展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差异变应归因于环境因素。高特斯曼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 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 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也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 基因的表现。后来的研究也证明,环境在人格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遗传也显示了较 大作用。 2.运动晕眩的矛盾假说。 答:运动晕眩矛盾假说:由于个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所得到的两种讯息彼此矛盾使然。 (1)一项有关天生的低水平过程典型的发现:研究者在婴儿面前把一个阴影或者盒子 样的图象打在屏幕上,然后让阴影或者图象快速地扩张。当图象扩大时,婴儿朝后靠一靠, 就好像要避免被撞上一样。这个反应不是经验的作用,一个从没有被快速接近的物体撞上 过的新生儿会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就跟许多没有经验和新生的动物一样。这种对“快速 放大”的物体作出的避开姿势,很明显就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它是通过进化传达给我们 的;一个快速接近我们的物体的视觉图象会触发回避的行为,它不涉及到任何更高的精神 过程。 (2)1974 年,心理学家戴维·李和埃里克·阿伦森做了一个没有地板的小房间,它可 以通过一块不能移动的地板从这里或者那边溜过去。当他们把一位 13~16 个月大的、刚刚 学会走路的婴儿放在里面,然后偷偷把这个房间朝着婴儿面对的方向溜过去时,也就是说, 从孩子面前溜走——这个孩子会向前扑过去,或者跌倒;如果他们把房间朝另外一个方向 溜过去,孩子会朝后跌倒。这个解释是,当墙壁移走时,孩子感觉到,好象他或者她在朝 后倒,因此自动地通过向前倾倒而加以补偿,反过来亦是一样。这好像是一种获取的行为。 孩子在开始走路时,会学会使用“光学流动”信息。(光学流动是我们移动时反映在我们视 野范围内的任何东西的移动。比如,当我们走向某个点时,其周围的任何东西会向外扩大, 直到视野的尽头。)
(3)移动知觉研究把长期以来认为眼睛是照相机的这个观点里更多的缺陷暴露了出来。 其中一种缺陷是,尽管眼睛没有快门,可是,移动的物体并不会引起模糊,如我们在照相 时,照相机在曝光时的移动并不会使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东西。相应地,很多对移动感觉 的研究已经在寻找发现为什么没有模糊的原因。一种不断得到同意的假设是以乌尔里克·赖 塞尔和其它一些人的研究为基础的,即,当我们看到一个图象通过速转实体镜在屏幕上闪 动哪怕多少分之一秒时,我们事后可以在思想里面粗略地看到它。1967 年,赖塞使用“图 标”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非常短暂的视觉记忆,他测量它的持续约为半秒钟(后来的研究报 告说只有四分之一秒)到 2 秒,并发现,如果新的模式在它完全消失以前出现的话,它就 会被擦掉。其它一些视觉研究者们因此而认为,由于眼睛扫过视野或者以一系列叫做“飞 速扫视”的跳跃方式跟踪物体,它在物体移动时什么也看不到,可是,在每一次短暂停留 时,它会发出一个图标式的快照给大脑。这些快照都汇集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运动知觉, 有点像看电影。 3.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知觉恒常性现象,并试图由这些现象谈谈你从理论上得到的启 示。 答: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 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举例:阳光照射下的白色墙壁与阴影中的角落,其反射出来的亮度差别很大,但人们 却把它们感知成亮度相等的白色,这是亮度恒常性。学生坐在第一排座位上看老师与坐在 最后一排座位上看老师,老师在他们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一,但学生总是把老师看成具有 特定大小的形象,这就是大小恒常性。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方看教室的门,也无论教室 的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你总把教室的门看成是矩形的,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启示: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 精确性。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个体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其他联系,才能保证对客观世界较稳 定的知觉。比如,在知觉物体大小时,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给你提供了物体距离的线索,当 一个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变小时,如果你从视觉线索中知道物体的距离变大了,那么视像 大小的变化就从距离远近的变化中得到补偿。 4.负强化与惩罚的关系。 答:(1)负强化与惩罚是条件反射理论中的两个概念。二者都是塑造行为的方法。强 化是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强化一般是在强化物的刺激下,遵循一定的强化程序和原则。 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 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 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还可以分为一级强 化和二级强化,前者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后者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 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2)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其实,负强 化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逃避惩罚的反应。使用负强化注意,必须与惩罚配合起来使用。没
有相应的简单明确的惩罚措施,逃避惩罚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可能形成负强化;负 强化同时要求具有及时性,不能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才给予相应的惩罚。 (3)比如: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 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 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 也是一种负强化。 5.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两种学习之间发生了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答:(1)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前摄抑 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 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 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 (2)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 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例如,识记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 章,一般总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 这是由于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识记终末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 在识记 中间部分时则同时受这两种抑制的作用。 (3)通过检验被试对一段材料的再认或两个材料的回忆可以测查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 制的存在。 6.用心理学的研究说明问题解决通常会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过程的影响,有些因素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 有些则起阻碍作用。 (1)问题情境 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 标或目的即解决问题。问题的最初情景称为初始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叫 中间状态,目标就是目的状态。所谓问题空间,就包括上述三种状态以及有关三种状态的 知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循环子目标的策略。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地说,刺激模 式与个人认知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2)定势
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候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候会妨 碍问题的解决。积极影响表现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倾向采取习惯的方式解决,可以提高解 题效率;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它限制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3)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称为功能固着,如盒子是装东西的,毛笔是写 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 要,即灵活运用功能变通,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4)背景知识 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 选择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解决问题越容易,但知识经验并不是解决问 题的充分条件。 (5)个性特征 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富有理想、意志坚强、情绪稳定、 刻苦勤奋等优良品质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保持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也有利于问题解 决。 此外,智慧水平、动机强度、认知策略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7.列举人格测验中常用的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并比较这两类测验各有什么优点和局限 性。 答:(1)自陈量表式测验 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 表通常也称为人格量表。由于自陈量表所测量的是人格特质,因此在人格理论上,是遵从 特质论的。自陈量表通常都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要求被试按照自 己的真实情形来回答。著名的自陈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l)和爱德华个人兴 趣量表(EPPS)等。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的优点是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 便。但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效标,效度不易建立;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 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会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另外,使用这种方法时, 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因此,其信度和效度都不如智力测验。 (2)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 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
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性。著名的投射测验有罗夏 克墨渍测验和莫瑞(Murray)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TAT)等。 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被试可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随意做出反应。由于投射测 验使用墨渍图或其他图片,因而便于对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进行测验。但这种测验的评分缺 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而且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 最后,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一点不如自陈式测验 优越。 8.有关成功恐惧的心理学研究。 答:在研究成就动机的同时,成功恐惧的研究也在开展。1968 年,Horner 首先提出“成 功恐惧”的概念。她认为成功恐惧是指个人对其行为获得成功结果的恐惧。由于预见到成 功会产生使人恐惧的结果,所以以后在从事类似活动时,个体有可能放弃积极行动,改以 消极应付行为。Horner 以主题统觉测验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女性的成就动机异于男性, 男性多希望成功,而女性则恐惧成功。这一结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曾引起很大争议。 根据华南师大的一项研究表明,理科学生成就动机强于文科学生。这可能与文、理科 的学科性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关。理科学习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文科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机械记忆、形象思维, 对学生能力的挑战较理科为弱,对成就动机的激发作用也较弱。男生的成就动机强于女生, 男生追求成功动机比女生强,避免失败动机比女生弱。在被试的成功恐惧中,家庭和学业 恐惧占很大比重。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家庭、学业、事业恐惧负相关显著,避免 失败的动机与人际、学业、事业恐惧正相关显著。 9.维纳归因理论要义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归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归因 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 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 根据归因理论,人们的归因可以分为四种情况:①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 高低。②内部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程度。③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任务难 易。④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好坏。 归因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认知过程,因此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10.厌恶疗法的心理学原理。 答:(1)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 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 短,效果较好。厌恶疗法的使用,从资料看,确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妇女为了避孕,故 意延长哺乳时间,以致小孩到了6~7岁仍未断奶。而此时,要使孩子断奶,成人往往只 能采用在乳头涂黄连或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产生厌恶感,以达到断奶的目的。
(2)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 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 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3)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第一种是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求治者习惯性的不 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第二种是药物 厌恶疗法。即在求治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 为反应逐渐消失。第三种是想象厌恶疗法。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治者 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 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通过刺激确能使求治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 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 三、论述题(15 分) 1.请至少列举三位与心理学关系密切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其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答:(1)近 40 年来,斯佩里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对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方面的了 解取得了重大突破,修改了 100 多年来人脑左半球占优势的传统概念。斯佩里的研究发现 了两个半球功能上的差别。斯佩里的研究工作使人们能够更深人地了解大脑的内部世界, 他作出的关于大脑两半球机能专门化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大脑的机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 念。正因为如此,他荣获了 1981 年诺贝尔奖。 (2)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对人的决策和判断的探索给经济学研 究带来深远的影响。获得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色列心理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做了“研究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 策”的研究。他运用感知心理学分析法研究人类的分析决策行为得出:人的心理其实非常 复杂,当所得的比预期的多时,人们会非常高兴,而当失去的比预期的多时就会非常愤怒 痛苦,关键在于这两种情绪是不对称的,人们在失去某物时愤怒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得到 某物时高兴的程度。 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工作主要是与已于 1996 年去世的心理学家 AmosTversky 一起完 成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探讨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决策行为。他们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人并 不依据概率规则,而是利用一些其它的捷径来作出决策。他们的理论严重挑战了传统经济 学家坚持的“人是利益驱动的,且理性地作出决策”这一观点,动摇了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虽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和 Tversky 教授的工作却直接导致了行为经 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并且把实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众多经济学家用实验的方法 重新审视那些传统的基于现实观察的经济学理论。 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它是受人的性格、知识、文化背景、所处环境与情境等状况影 响的,而人的认知水平又会影响到人的决策。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 化和连续的过程。每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情景与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 行处理,因此,人们的决策出现非理性、偏好逆转等情况也就十分正常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