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C-NCAP 管理规则(2021 年版) .pdf

第1页 / 共119页
第2页 / 共119页
第3页 / 共119页
第4页 / 共119页
第5页 / 共119页
第6页 / 共119页
第7页 / 共119页
第8页 / 共119页
资料共1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前 言
第一章 总则
1.宗旨
2.管理机构
3.C-NCAP试验项目
3.1 乘员保护部分
3.2 行人保护部分
3.3 主动安全部分
4.评价结果
5.指定网站和媒体
6.C-NCAP特有标记
7.声明
第二章 运行管理
1.测评车型选取
2.车辆及部件的购买
3.试验
4.评价结果的发布
5.经费
6.试验过程外部人员和相关事务的管理
7.对评价结果的异议的申诉和处理
8.试验后车辆的处理
9.C-NCAP评价结果及相关标志的使用
10.技术交流
11.交流及公共宣传活动
第三章 评价办法
1. 乘员保护部分
1.1试验项目
1.2 性能指标与评分办法
2. 行人保护部分
2.1 试验项目
2.2 性能指标与评分办法
3. 主动安全部分
3.1 项目
3.2 性能指标与评分办法
4. 得分与星级评价
4.1 乘员保护部分得分率计算公式
4.2 行人保护部分得分率计算公式
4.3 主动安全部分得分率计算公式
4.4 综合得分率计算公式
附件1
附件2
附件3-1
附件3-2
附件3-3
附件3-4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C-NCAP 管理规则 (2021 年版)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目 录 言...............................................................................................................................3 前 第一章 总则.......................................................................................................................6 1.宗旨.................................................................................................................................6 2.管理机构.........................................................................................................................6 3.C-NCAP 试验项目......................................................................................................... 7 3.1 乘员保护部分..............................................................................................................7 3.2 行人保护部分..............................................................................................................8 3.3 主动安全部分..............................................................................................................9 4.评价结果.......................................................................................................................10 5.指定网站和媒体...........................................................................................................10 6.C-NCAP 特有标记.......................................................................................................10 7.声明.............................................................................................................................. 11 第二章 运行管理...........................................................................................................12 1.测评车型选取...............................................................................................................12 2.车辆及部件的购买.......................................................................................................12 3.试验...............................................................................................................................12 4.评价结果的发布...........................................................................................................13 5.经费...............................................................................................................................14 6.试验过程外部人员和相关事务的管理.......................................................................14 7.对评价结果的异议的申诉和处理...............................................................................15 8.试验后车辆的处理.......................................................................................................15 9.C-NCAP 评价结果及相关标志的使用.......................................................................15 10.技术交流.....................................................................................................................15 11.交流及公共宣传活动.................................................................................................16 第三章 评价办法.............................................................................................................17 1. 乘员保护部分................................................................................................................17 1.1 试验项目.......................................................................................................................17 1
1.2 性能指标与评分办法..................................................................................................20 2. 行人保护部分................................................................................................................63 2.1 试验项目....................................................................................................................63 2.2 性能指标与评分办法..................................................................................................64 3. 主动安全部分................................................................................................................67 3.1 项目..............................................................................................................................67 3.2 性能指标与评分办法..................................................................................................77 4. 得分与星级评价........................................................................................................... 93 4.1 乘员保护部分得分率计算公式..................................................................................94 4.2 行人保护部分得分率计算公式..................................................................................94 4.3 主动安全部分得分率计算公式..................................................................................94 4.4 综合得分率计算公式..................................................................................................94 附件 1..................................................................................................................................96 附件 2..................................................................................................................................98 附件 3-1..............................................................................................................................99 附件 3-2........................................................................................................................... 102 附件 3-3........................................................................................................................... 106 附件 3-4........................................................................................................................... 113 附件 4............................................................................................................................... 114 附件 5............................................................................................................................... 115 附件 6............................................................................................................................... 116 附件 7............................................................................................................................... 117 2
前 言 自美国 1979 年最早采用 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 即新车评价规程)体系以 来,汽车安全性能逐渐被广大的汽车消费者所了解。四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家/地区都相继开展 了 NCAP 评价。2006 年,为了促进中国汽车产品安全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降低道路交通安全 事故中的伤亡率,实现构建和谐汽车社会的目的,在充分考虑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实际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汽车标准、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建立了 C-NCAP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在 NCAP 体系中,试验方法与法规认证试验基本相同,但测试项目更加全面,要求更加严 格。例如,NCAP 的量化测试项不仅包括了头部伤害、胸部压缩变形量和大腿压缩力,还增加了 颈部、腹部、骨盆、膝部、小腿、脚及脚踝等部位伤害指标的测定。同时,为了弥补生物力学指 标的不足,NCAP 试验还要对车身,特别是乘员舱和转向系统的变形进行测量,以此来判断造成 人员伤害的潜在可能。更重要的是,NCAP 体系还有一套成熟的安全评价方法,把一般性试验简 单的“合格”和“不合格”判定变成更加直观并量化的星级评价。由于它影响广泛,标准严格, 试验规范,权威公正,直接面向消费者公布试验结果,因而能够反映汽车的实际安全水平,因此 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重视 NCAP,把它作为汽车开发的重要评估依据,在 NCAP 试验取得良好 成绩的企业,也将试验结果作为产品推广的宣传内容。 经验表明,实施 NCAP 对于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都有明显的效果。 C-NCAP 实施十多年来,国内车型整体安全技术水平及评价成绩大幅提高,车辆安全装置的配置 率也显著增加,中国的广大消费者使用到了更加安全的汽车产品,获得了更为安全的驾乘体验, 对于改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着明显的效果。随着 C-NCAP 的顺利实施及研究的深入,中 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也对《C-NCAP 管理规则》进行了多次完善和提升,经历了 2006 年版、2009 年版、2012 年版、2015 年版和 2018 年版的变更。如今,车辆被动安全技术日益精 细化,主动安全技术也进入了飞跃式发展阶段,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构成全方 位的车辆乘员和弱势道路使用者安全防护体系;同时,随着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研究、中国汽车市 场车型基础数据研究、国际前沿汽车试验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的不断深入,C-NCAP 在原有的 碰撞试验基础上增加了正面 50%重叠车-车对撞测试,通过碰撞兼容性考核推动大车小车和谐一 体的交通环境;导入侧面柱碰撞试验,加强对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碰撞安全性考核;座椅鞭打试验 延伸到第二排的乘员保护;增加了儿童保护考核项;安全带提醒装置由加分项修改为罚分项,进 一步提升了安全带的佩戴率要求;针对中国道路交通中弱势群体事故高发的特点,不仅行人保护 试验增加了对二轮车骑行者保护性能的考核,而且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试验也增加了对二 轮车骑行者保护性能的考核;增加了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的汽车前照灯性能考核;此外,更多的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成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 3
《C-NCAP 管理规则(2021 年版)》与《C-NCAP 管理规则(2018 年版)》相比,主要变化 如下: 乘员保护部分:  使用正面 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替代了正面 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 验及评价方法;  针对新能源汽车,使用侧面柱碰撞试验替代了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及评价方 法;  增加了车身和零部件碰撞安全性能风险评价要求,以罚分项形式体现;  增加了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中搭载假人的数量;  增加了第二排两侧座椅鞭打试验及评价方法;  增加了第二排儿童乘员保护评价方法和儿童乘员保护静态评价方法;  修改了对于侧气帘加分的技术要求;  增加了关于事故紧急呼叫系统加分的技术要求;  安全带提醒装置由加分项修改为罚分项;  修改了乘员保护试验中的电安全评价方法。 行人保护部分:  修改了行人保护试验及评价方法,采用先进行人腿型(Advanced Pedestrian Legform Impactor, aPLI)替代传统 FLEX-PLI 和 TRL 上腿型进行行人腿部碰撞保护试验评价;  扩大了行人保护头型试验区域。 主动安全部分:  增加了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的试验场景;  增加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试验及评价方法;  增加了对于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DW)、盲区监测系统(BSD)、速度辅助系统(SAS) 的审核项目及技术要求;  增加了整车灯光性能试验及评价方法。  修改了评分体系,主动安全权重由 15%增加到 25%。 《C-NCAP 管理规则(2021 年版)》于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规则第三章 2.2.2 条款关于腿型试验的评分中,aPLI 腿型技术指标高 低性能限值针对 aPLI 腿型的 SBL-B 版本设定。本规则附录 B 关于行人保护试验方法中 aPLI 腿 型的技术规格、标定技术要求、试验技术要求等内容应跟踪 aPLI 腿型更新进行修订。 4
因管理规则版本不同,评价试验方法和项目有所差异,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是没有直接可比 性的。因此,使用 C-NCAP 评价结果的各方应明确该结果是按照哪个版本、什么时间进行的评 价试验和结果发布,以避免错误使用 C-NCAP 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将保留对 C-NCAP 的全部权利。 未来,汽车将从“零死亡”向“零伤亡”再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进,随着车辆安全技术 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终将会进入崭新的境界。C-NCAP 将一如既往引领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实现 新的目标。在此,感谢关心和支持 C-NCAP 健康成长的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国内外企业 及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对 C-NCAP 研究给予的帮助及合作,并希望今后继续得到各方面的长期 支持和帮助。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二○二○年八月 5
第一章 总则 1.宗旨 1.1 目的 1.1.1 C-NCAP 旨在建立高标准、公平和客观的车辆安全性能评价方法,以促进车辆安全技术的 发展,追求更高的安全理念。该项目的意义在于给消费者提供新上市车辆的安全信息,并推动生 产企业增强对安全标准的重视,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同时使具有优异的安全性能的车 辆在评价中予以体现。 1.1.2 本评价方法将根据我国车辆技术的发展及对道路交通状况的深入研究逐步进行完善。 1.2 说明 (1) 对于道路上各种不同的事故形态,没有一个特定的试验方法可以全面反映车辆的保护 性能。C-NCAP 提供了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评价分级的办法,旨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车辆安全性能的高低。 (2)没有任何一个符合人体测量学的假人可以测量所有对人体的潜在伤害或对坐在不同位 置的不同身材的不同坐姿的乘员的保护进行评估。 (3) 由于条件所限,试验不能重复。所以,考虑到车辆和试验的偏差,将采取下列措施: a) 要求车辆制造商将 C-NCAP 的试验结果与企业自己可能已经进行的试验结果进 行比较,并告知任何他们发现的异常,同时提供企业的试验结果以做比较。在评分时不应将这些 数据作为参考,同时应对这些数据保密。 b) 最终评分结果是以各项试验结果的组合为基础的,这些结果中的偏差只对最终结 果产生有限影响。 (4)随着 C-NCAP 的推行和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的深入,我们保留对试验项目、试验方法以 及评分方法、评价条款更改的权利,使 C-NCAP 的评价尽量充分体现我国交通事故形态、尽可 能多的为消费者提供车辆安全信息,并为降低人员伤害、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做出贡献。 2.管理机构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汽车测评管理中心是 C-NCAP 的管理机构(下称“管理中 心”),负责组织实施 C-NCAP 相关事宜,包括确定年度计划,选定测评车型,审定评价结果, 处理争议和疑难问题,商定临时事项等。管理中心下设综合管理部、试验管理部、技术管理部, 各部门职能如下: 综合管理部:拟定年度实施计划;分析拟定车型;组织结果发布;组织各类活动;进行公众 科普推广;负责品牌管理、官方宣传平台运行、与媒体和消费者沟通;负责企业日常联络与行业 6
合作交流等。 试验管理部:负责测评车辆采购、管理与处置;负责测评车辆公告管理、计划下达、过程监 管、保障与特情处理;根据测评数据计算测评结果;协调试验资源与进度等。 技术管理部:组织测评规程、测评技术路线研究;组织各技术领域的测评对标研究、技术验 证、测评规程制修订;负责国内外技术交流等。 此外,设立咨询委员会,对 C-NCAP 的技术要求和运行提出意见和建议。咨询委员包括汽 车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及所属机构、消费者组织及媒体代表等。 3.C-NCAP 试验项目 本版本的 C-NCAP 正式评价试验分为三个部分: (1)乘员保护部分包含碰撞试验、儿童保护静态评价和低速后碰撞颈部保护试验。其 中传统汽车进行正面 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正面 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和可变 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三项试验;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行正 面 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正面 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和侧面柱碰撞三项试验。 (2)行人保护部分包含头型试验和腿型试验。 (3)主动安全部分包含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 和整车灯光系统的性能试验,以及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LDW)、车辆盲区监测系统(BSD)和速度辅助系统(SAS)的性能测试报告审核。 3.1 乘员保护部分 3.1.1 碰撞试验 3.1.1.1 正面 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 试验车辆 10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刚性壁障。碰撞速度为 1 050  km/h(试验速度不得低于 50km/h)。试验车辆到达壁障的路线在横向任一方向偏离理论轨迹均不得超过 150mm。在前排 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 Hybrid III 型 50 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 况。在第二排座椅一侧座位上放置一个 Hybrid III 型 5 百分位女性假人、另一侧座位上放置一个 儿童约束系统和一个 Q 系列 3 岁儿童假人,用以测量第二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安装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后排 Hybrid III 型 5 百分位女性假人与 Q 系列 3 岁儿童假人左右随机放置。详见附录 A.1 规定的试验方法。 3.1.1.2 正面 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 试验车辆与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简称“MPDB”)台车分别以50−1+1km/h 的碰撞速度进行正 面 50%重叠偏置对撞。碰撞车辆与渐进变形壁障碰撞重叠宽度应在 50%车宽±25mm 的范围内。 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 THOR 50th 男性假人和一个 Hybrid III 5th 女性假人,用以 7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