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智能控制考试试题.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试题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 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号 1049721303699 姓名 郭心悦 一、 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 1. 智能控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智能控制由六个部分组成:执行器、传感器、感知信息处理、规划与控 制、认知和通信接口。 (1)执行器是系统的输出,对外界对象发生作用。 (2)传感器产生智能系统的输入,传感器用来监测外部环境和系统本身的状 态。传感器向感知信息处理单元提供输入。 (3)感知信息处理,将传感器得到的原始信息加以处理,并与内部环境模型 产生的期望信息进行比较。 (4)规划和控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根据给定的任务要求,反馈的信息, 以及经验知识,进行自动搜索,推理决策,动作规划,最终产生具体的控制 作用。 (5)认知主要用来接收和存储信息、知识、经验和数据,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推理作出行动的决策,送至规划和控制部分。 (6)通信接口除建立人机之间的联系外,还建立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2. 智能控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答:早期的自动控制基本上是解决简单对象的控制问题,人们追求研制完全 自动运行不用人参与的自治系统。随着控制对象的日益复杂,系统所处的环 境因素、控制性能要求都列入了控制系统设计的考虑范围,已有的自动控制 方法与技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尤其在学习控制研究与机器人控制方 面,矛盾日渐突出,迫切需要为自动控制学科注入新的活力,智能控制正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3. 智能控制和传统控制差异是什么? 答: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范围不同:智能控制的范围包括了传统控制的范围。它有微分/差 分方程描述的系统;有混合系统(离散和连续系统混合、符号和数值系统混 合、数字和模拟系统混合); (2)控制的目标不同:智能的目标寻求在巨大的不确定环境中,获得整体的 优化。因此,智能控制要考虑:故障诊断、系统重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 多重目标; (3)系统的结构:控制对象和控制系统的结合。 4. 神经元计算与人工智能传统计算有什么不同? 答:神经元计算不同事传统的计算与人工智能,主要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样本学习:传统专家系统(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 序系统)的知识是用规则的形式给出的。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不同,其规则 是由样本学习形成的。其中学习规则是根据样本输入及期望输出来调整网络 联结权的方法。 (2)分布联想记忆:神经元计算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储存信息的方式。 神经元计算是分布记忆的,联结权为神经网络的记忆单元,权值体现了网络 知识的当前状态。由一对输入—期望输出样本表示的一条知识分布在网络的 多个记忆单元里,与储存在网络内的其他条知识共享这些记忆单元。 (3)容错特性:传统的计算系统只要损坏少量的记忆单元,就不能正常工作。 神经元计算系统则是能容错的。容错是一些神经元破坏损伤后或联结少许再 变差一点。神经元计算系统之所以能够容错,是因为信息不是储存在一个地 方,而是分布在整个系统的联接内。 (4)综合能力:神经元网络能够学习复杂连续的映射。综合复杂连续函数的 能力类似于生理系统学习协调运动的能力,如学习挥动球拍和击球。 5. 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哪几种? 答: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表现为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根据神经元之
间的连接方式,可将神经网络结构分为层次型结构和互连型结构两大类。 (1)层次型网络结构有 3 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单纯层次型网络结构、层内有 互连的层次型网络结构、输出层到输入层有连接的层次型网络结构; (2)互连型结构可分为三类:全互连型网络、局部互连型网络、稀疏连接型 网络。 6. 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设计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 (1)确定求解的问题。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求解的问题和范围,就是说 明确设计目的和要求。 (2)因素分析。对与被描述问题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因素的类型:可 控的、不可控的、质的属性。系统的最优化就是对量的可控因素优化确定的 过程。 (3)模型的建立。建立模型就是用适当的(一般是数学的)方式来描述问题 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时一般应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建立 模型时,应首先明确下面的几个问题: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约束(现在常称 为环境因素)、系统的输入、系统的输出。模型可以是下面方式中的任一种 或它们的组合:物理模型(用来进行模型实验),图解模型(如流程图、工 序图、决策树等),数学模型(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可用来求出最佳解) 和计算机模型(用程序语言表示,可以进行仿真求解)。 (4)决策过程。所谓决策是运用适当的手段求解模型,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 系统结构及其运用方法。当所建的是数学模型时,则可运用筹学中的数学规 划法去求解。在求解数学模型时,恰当地选择优化准则是很重要的,优化准 则不同,则所确定的系统的结构和对外表现大不相同。 (5)运用与管理。运用与管理又包括: ①验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②预测:预测系统各变化时对输出的影响; ③系统运行的评价:主要评价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评价可从下面几个 方面着手,即可靠性、响应性、稳定性、适应性、可维修性、经济性和对环
境的影响; ④修正: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修正,一般情况下,系统经过数次 修正后,系统的特性总能得到逐步改善。对于无法改善的系统,则应考虑重 新进行系统设计。 二、 计算题(10 分) 1. 设论域 U  { , , } u u u u u 1 5 , , 4 2 3 ,且 A  0.2 u 1  0.4 u 2  0.9 u 3  1 u 4  0.5 u 5 B  0.1 0.7 u u 3 1   1 u 4  0.3 u 5 试求 A B  , C A B A  , (补集), CB (补集) 答:  BA 2.0 u 1  4.0 u 2  9.0 u 3  1 u 4  5.0 u 5  BA 1.0 u 1  7.0 u 3  1 u 4  3.0 u 5 c A  c B  8.0 u 1 9.0 u 1   6.0 u 2  5.01.0 u u  5 3 1 u 2  3.0 u 3  7.0 u 5 三、设计题(30 分)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设被控制对象 P 的传递函数为: ( ) G s  s 16.5(0.5 (1.5 s  1)(4 s  s 1)  1) N1 为神经网络 ,请在 BP 网络和 RBF 网络中选一种,研究并仿真验 证系统的性能。(提交研究分析报告)
答:题中的神经网络控制是一种神经网络自校正的控制方式,该图可作 如下简化: 对于一个单输入单输出反馈线性化系统,有: y k 1   ( , f y y 1 k k 1  ,..., u k 1  ,...)  ( , g y y k k 1  ,..., u k 1  ,...) u k 若 1f 和 g 已知,所以对于上式有如下控制律: u k   ( ) f  1 ( ) g   d g 1 k  ( )  如图使用 1N 和 g 两个 RBF 或者 BP 网络来进行在线辨识,就得到 1f 和 g 的拟合值 1Nf 和 Ng ,就可以实现如下的自校正控制传递函数: u k   Nf 1 Ng ( )  ( )   d 1 k  ( ) Ng  该题被控制对象 P 的传递函数为: ( ) G s  s 16.5(0.5 (1.5 s  1)(4 s s  1)  1) 在matlab中,输入命令,将连续系统转化为离散控制系统。计算得到z变换后的离散对象 为:
( ) y k  3.0084 ( y k 1) 3.0168 ( y k    可得: 1( ) 3.0084 ( f y k   1) 3.0168 ( y k    g ( )   0.2828 10   3 2) 0.2828 10   2) 0.0155 10    3 ( u k 1) 0.0155 10     3 ( u k  2) 3  ( u k  2) 取对象输出为网络的输入,设高斯基函数 jh ,网络的径向基向量为 [ , h h 1 2 ,..., h 我们这里取神经元的个数为 7,则 7m  ,神经网络的结构 ]T m 为 1-7-1,设 jb 为基宽参数, jc 为中心矢量,则: h j  exp(  2 c ) ( ) y k  2 2 b j 网络权向量为: w w w w 7 ...  [ , 1 2 ]T v  [ , v v 1 2 ... v 7 ]T 两个 RBF 网络辨识的结果为: ( ) Nf k  h w h w 1  1 2   ... h w 7 7 2 ( ) Ng k  h v 1 1  h v 2 2   ... h v 7 7 辨识后,对象的输出为: my ( ) k  [ ( Nf y k  1); w k ( )]  [ ( Ng y k  1); ( )] ( v k u k  1) 神经网络调整的性能指标即均方误差为: ( ) E k  1 2 ( ( ) y k  y k m ( )) 2 然后采用梯度下降法进行权值调整:  ( ) w k j   ( ) E k   ( ) w k  j   ( ( ) y k  y m ( )) ( ) k h k j  ( ) v k j   ( ) E k   ( ) v k  j   ( ( ) y k  y m ( )) ( ) k h k j
最后我们用系统的输出来跟踪系统的输入来看该线性系统的性能,我 们给该系统的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r(k)=1.0*sin(2*pi*k*ts); 部分M文件参考程序如下: %Self-Correct control based RBF Identification clear all; close all; xite1=0.15; xite2=0.50; alfa=0.05; w=0.5*ones(6,1); v=0.5*ones(6,1); cij=0.50*ones(1,6); bj=5*ones(6,1); h=zeros(6,1); w_1=w;w_2=w_1; v_1=v;v_2=v_1; u_1=0;y_1=0; ts=0.001; for k=1:1:5000 time(k)=k*ts; r(k)=1.0*sin(2*pi*k*ts); %Practical Plant; g(k)=0.8*sin(y_1); f(k)=15; y(k)=g(k)+f(k)*u_1; for j=1:1:6 end h(j)=exp(-norm(y(k)-cij(:,j))^2/(2*bj(j)*bj(j))); Ng(k)=w'*h; Nf(k)=v'*h; ym(k)=Ng(k)+Nf(k)*u_1; e(k)=y(k)-ym(k);
d_w=0*w; for j=1:1:6 d_w(j)=xite1*e(k)*h(j); end w=w_1+d_w+alfa*(w_1-w_2); d_v=0*v; for j=1:1:6 d_v(j)=xite2*e(k)*h(j)*u_1; end v=v_1+d_v+alfa*(v_1-v_2); u(k)=-Ng(k)/Nf(k)+r(k)/Nf(k); u_1=u(k); y_1=y(k); w_2=w_1; w_1=w; v_2=v_1; v_1=v; end figure(1); plot(time,r,'r',time,y,'b'); xlabel('Time(second)');ylabel('Position tracking'); figure(2); plot(time,g,'r',time,Ng,'b'); xlabel('Time(second)');ylabel('g and Ng'); figure(3); plot(time,f,'r',time,Nf,'b'); xlabel('Time(second)');ylabel('f and Nf'); 在matlab中运行仿真,可得到对正弦信号的跟踪结果如图2所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