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北京朝阳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25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1 分
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为 78%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B. 氮气
C. 水蒸气
D. 氧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
体和杂质 0.03%;
故选 B。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B. 氧
C. 铁
D. 铝
A. 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的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考查,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图,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居
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3.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
【答案】B
【解析】
B. 干冰
C. 硬水
D. 食醋
【详解】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 B 符合题意;
C、硬水是由水和含钙、镁离子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 C 不符合题意;
D、食醋是由醋酸和水组成的混合物,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 “高钙牛奶”中的钙应理解为
B. 原子
C. 分子
D. 元素
A. 离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高钙奶粉”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
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D。
5. 下列物质在 O2 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B. 镁条
C. 蜡烛
D. 铁丝
A. 木炭
【答案】D
【解析】
【详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故选:D。
6.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读取液体体积
D. 加热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会引起严重失火,选项操作错误。
B.过滤为了防止液体飞溅,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选项操作正确。
C.读取液体体积,需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选项操作错误。
D.加热液体用酒精灯的外焰,如果接触内焰试管容易受热不均,从而导致试管炸裂,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B
7. 下列物质中,含氧分子的是
B. H2O
C. CO2
D. SO2
A. 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O2 表示 1 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由 2 个 O 原子构成;故 A 符合题意;
B、H2O2 表示 1 个过氧化氢分子,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 2 个 H 原子和 2 个 O 原子构成;故 B 不符合题意;
C、CO2 表示 1 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1 个 C 原子和 2 个 O 原子构成;故 C 不符合题意;
D、SO2 表示 1 个二氧化硫分子,每个二氧化硫分子由 1 个 S 原子和 2 个 O 原子构成;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注意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8. 下列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B. 铜
C. 二氧化碳
D. 氯化钠
A. 氢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是由氢分子直接构成,选项 A 错误;
B.铜是金属单质,由铜原子直接构成,选项 B 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选项 C 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选项 D 错误。
故选:B
9.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是
A. 积极植树造林
C.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
B. 垃圾分类回收
D. 提倡绿色出行
【详解】A、积极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大气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 A 选项叙述正确;
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回收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 B 选项叙述正确;
C、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 C 选项叙述错误;
D、提倡绿色出行,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 D 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环境污染及治理,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
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难度不大。
10.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液氮用于冷冻降温
B. 稀有气体用于制造电光源
C. 氢气用作燃料
D. 金刚石用于裁玻璃
【答案】C
【解析】
【详解】A、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 A 错误;
B、稀有气体做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充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 B 错误;
C、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氢气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 C 正确;
D、金刚石用于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 D 错误。
故选 C。
11.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标为严禁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B、图标为严禁携带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C、图标为禁止燃放鞭炮,故符合题意;
D、图标为禁止吸烟,故不符合题意;
12. 下列微粒中,能表示 2 个氢分子的是
B. 2H+
C. H2O
D. 2H2
A. 2H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则 2 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
书写和理解能力.
13. 在压强为 101kPa 时,将 1L 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
的是
A.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C. 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微粒的性质。
B. 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D. 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详解】A、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 A 不符合题意;
B、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 B 不符合题意;
C、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 C 不符合题意;
D、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温度和压强会影响分子间间隔,温度降低,间隔变小,压强增加,间隔变小。
14.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B. CaO
C. Na2CO3
D. H2SO4
A. NaCl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一是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故选择 B。
15.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 观察气体颜色
C. 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详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无法观察气体颜色区分。
B、插入燃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燃烧的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可以区分。
C、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气体,无法闻气体的气味区分。
D、倒入澄清石灰水,空气中二氧化碳较低无明显现象。氧气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无法区分氧气和空气。
故选:B。
16.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P+O
2
点燃
PO
2
C.
4P+5O =P O
2
2
5
B.
4P+5O
2
点燃
P O
2
5
D.
4P+5O
2
点燃
2P O
2
5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没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生成物化学式不对,故 A 错误;
B、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故 B 错误;
C、没有写出反应条件点燃,故 C 错误;
D、既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又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 D 正确。
故选 D。
17. 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时,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
火目的。其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
B.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 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时,产生的泡沫
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从而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目的。
故选:B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具残片,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有关金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是 79
C. 元素符号是 Au
19. 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0
A. 79
B. l18
C. 197
D. 276
【答案】18. B
19. A
【解析】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
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 g。
【18 题详解】
A.原子序数是 79,选项说法正确。
B. 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所以金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C. 金元素符号是 Au,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0,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9 题详解】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以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79
故选:A
碳的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完成下面小题。
20. 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电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质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1. 下列关于 CO2 和 CO 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组成:CO2、CO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CO 均能溶于水
C. 用途:固态 CO2 用作制冷剂;CO 用作气体肥料 D. 危害:CO2 会导致酸雨;CO 会引起雾霾
【答案】20. C
21. A
【解析】
【20 题详解】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所以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C
【21 题详解】
A.组成:CO2、CO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选项描述正确。
B.性质:CO2 能溶于水,CO 难溶于水,选项描述错误。
C.用途:固态 CO2 用作制冷剂;CO2 用作气体肥料
, CO 用于冶炼金属,选项描述错误。
D.危害:CO2 会导致温室效应;CO 会引起雾霾,选项描述错误。
故选:A
22.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
项
A
B
C
D
实
验
设
计
实
验
目
的
排水法收集氧气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验证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
净化河水得到纯
有关
水
B. B
C. C
D. D
A. A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密度小于水,应短管进气,水从长管排出,故 A 错误;
B、做对比实验,用干燥的石蕊纸花做对比,故 B 错误;
C、热水中试管内的棉花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 C 正确;
D、小卵石、石英砂能除去不溶物,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水中溶解的其它物质,不能得到纯水,
故 D 错误。
故选 C。
23. 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
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凝胶冰”是混合物
B. “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C. “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D. 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气凝胶冰”中只含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B、“气凝胶冰”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