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程序简介
1 算法和模型
2 卡片顺序
3 卡片注释
4 稳定文件以及与潮流程序的联接
5 输入格式说明
第二章 控制数据卡说明
1 注释卡(C卡)
2 计算控制卡(CASE卡)
3 计算控制卡(FF卡)
4 计算控制继续卡(F1卡)
5 监视曲线控制卡(F0卡)
第三章 模型说明
1 故障操作模型
1.1 基本故障模型说明(LS)
1.1.1 三相短路及线路开断卡(MDE=1、2、3)
1.1.2 切机、切负荷操作(MDE=4)
1.1.3 两端直流故障操作(MDE=5、适用于7.1节原直流模型)
1.1.4* 两端直流故障操作(MDE=5、适用于7.2节新直流模型)
1.1.5 多端直流线路操作和修改(MDE=6)
1.1.6 发电机直流分量阻尼(故障阻尼)(MDE=7)
1.1.7 快关阀门(MDE=8)
1.1.8* 复故障操作(MDE=9)
1.1.9 暂态稳定器手动跳闸卡(MDE=9)
1.1.10 静补输出冻结卡(MDE=9)
1.1.11 失磁卡(MDE=10)
1.1.12* 两端直流功率修改卡(MDE=5)
1.1.13 励磁参考电压修改卡(MDE=11)
1.1.14* 双回线异名相短路故障(MDE=9)
1.1.15* 修改线路参数(MDE=12)
1.1.16* 投入线路(MDE=13)
1.2* 简化的故障操作模型(FLT)
1.2.1* 三相短路故障(TYP=1)
1.2.2* 单相瞬时性故障(TYP=2)
1.2.3* 单相永久性故障(TYP=3)
1.2.4* 三相短路单相拒动故障(TYP=4)
1.2.5* 母线短路故障跳所有出线(TYP=5)
1.2.6* 发电机快关(TYP=11)
1.2.7* 切负荷故障卡(TYP=21\22\23)
1.2.8* 计算短路电流(TYP=31\32\33)
1.2.9* 计算潜供电流(TYP=35\36\37)
1.2.10* 计算工频过电压(TYP=41\42\43)
1.3* 部分故障的填写方法说明
1.3.1* 三相短路故障
1.3.2* 母线短路跳所有出线
1.3.3* 单相瞬时性短路故障
1.3.4* 单相永久性短路故障
1.3.5* 三相短路单相拒动故障
1.3.6* 双回线异名相相间短路故障
1.3.7* 切机切负荷操作
1.3.8* 发电机快关操作
1.3.9* 投入新线路和修改线路参数
1.3.10* 发电机失磁
1.3.11* 短路电流计算
1.3.12* 计算潜供电流
1.3.13* 计算工频过电压
1.3.14* 线路高抗处理方式对计算的影响
2 发电机模型
2.1 总的说明
2.2 发电机模型(MC、MF)
2.3 发电机模型(MG)
2.4 发电机次暂态参数模型(M)
2.5 通用阻尼绕组模型(CASE)
2.6 LN
2.7* 发电机模型使用说明
3 励磁系统模型
3.1 1968年IEEE励磁系统模型命名法则(E)
3.2 1968年IEEE励磁系统模型(E)
3.2.1 连续、旋转直流励磁系统(EA)
3.2.2 无刷旋转交流式励磁系统(EB)
3.2.3 改进型无刷旋转交流式励磁系统(EC)
3.2.4 复式励磁系统(ED)
3.2.5 不连续调节变阻器式励磁系统(EE)
3.2.6 无刷旋转交流励磁(EF)
3.2.7 可控硅励磁系统(EG)
3.2.8 大古力电站3#机型的励磁系统(EJ)
3.2.9 交流励磁系统(EK)
3.3 1981年IEEE励磁系统模型命名法则(F)
3.4 1981年IEEE励磁系统模型(F)
3.4.1 励磁系统模型(F)
3.4.2 励磁系统模型继续卡(FZ)
3.4.3 直流整流子励磁机励磁系统(FA)
3.4.4 直流整流子励磁机励磁系统(FB)
3.4.5 具有不可控整流器的交流发电机-整流励磁系统(FC)
3.4.6 复合源整流励磁系统(FD)
3.4.7 具有非连续作用调节器的直流整流子励磁机系统(FE)
3.4.8 具有不可控整流器的交流发电机-整流励磁系统(FF)
3.4.9 交流发电机可控整流励磁系统(FG)
3.4.10 交流发电机整流励磁系统(FH)
3.4.11 电势源-可控整流励磁系统(FJ)
3.4.12 电势源-可控整流励磁系统(FK)
3.4.13 复合源可控整流励磁系统(FL)
3.4.14 发电机机端电压变送器和负载补偿器单元
3.4.15 励磁机饱和特性
3.4.16 励磁系统整流器调节特性
3.5 新励磁系统模型(F型、子型M—V)
3.5.1 新励磁系统模型(F)
3.5.2 新励磁系统模型继续卡(F+)
3.5.3 新励磁系统模型框图(FM~V)
3.5.4 过励限制和低励限制卡(EL)
3.5.5 发电机过励限制和保护说明
3.5.6 发电机低励限制和保护说明
3.6 励磁系统模型(FX)
3.7 励磁参考信号周期波动(FEX)
3.8 励磁模型内部变量输出(OEX)
4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模型
4.1 PSS模型( SF、SP、SS、SG)
4.2* PSS模型(SH\SH+、模型1)
4.3* PSS模型(SH/SH+、模型2)
4.4 PSS模型(SI/SI+)
4.5* PSS模型(SA)
4.6 暂态稳定器(ST)
5 调速器和原动机模型
5.1 调速器和原动机组合在一起的模型(GG、GH、GC)
5.1.1 水轮机和汽轮机通用模型(GG)
5.1.2 水轮机调速器和原动机模型(GH)
5.1.3 双轴汽轮机调速器和原动机模型(GC)
5.2 液压调速器模型(GS、GL、GW)
5.2.1* 汽轮机调速器模型1(GS)
5.2.2 汽轮机调速器模型2(GL)
5.2.2 水轮机调速器模型(GW)
5.3 电调型调速器模型(GA、GI\GI+、GJ、GK、GZ\GD)
5.3.1 电液伺服系统模型(GA)
5.3.2 调节系统模型1(GI\GI+)
5.3.3 调节系统模型2(GJ)
5.3.4 调节系统模型3(GK)
5.3.5 电调型(功率反馈)调速器模型(GD\GZ)
5.4 原动机模型(TA、TB、TC、TD、TE、TF、TW)
5.4.1 无再热器汽轮机模型(TA)
5.4.2 串联组合、单再热器汽轮机模型(TB)
5.4.3 串联组合、双再热器汽轮机模型(TC)
5.4.4 交叉组合、单再热器汽轮机模型(TD)
5.4.5 交叉组合、单再热器汽轮机模型(TE)
5.4.6 交叉组合、双再热器汽轮机模型(TF)
5.4.7 水轮机模型(TW)
5.5 锅炉的主汽压力变化模型(GX)
5.6 修改调速器频率参考信号 (IGV/IGV+)
5.7 发电机机械功率周期波动(FGV)
5.8 输出部分调速器原动机模型内部变量(OGV)
6* 风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6.1* 固定转速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6.1.1* 风电机组模型(MW)
6.1.2* 风功率模型(TG)
6.1.3* 风速模型(GV)
6.1.4* 浆矩角控制系统模型(GB)
6.2* 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模型
6.2.1* 风电机组模型(MX)
6.2.2* 转子双质量块模型(MX+)
6.2.3* 励磁模型(电气控制部分、EW\EZ)
6.2.4* 风功率模型(TG)
6.2.5* 桨矩角控制模型(GE\GE+)
6.3* 风电机组模型的填写说明
7 直流控制系统模型
7.1 原有的两端直流系统模型(D、DT、DF、DS)
7.1.1 直流控制系统模型(D)
7.1.2 两端直流系统简化模型(DT)
7.1.3 两端直流换相失败模型(DF)
7.1.4 小方式调制(适用于整流侧、DS-1\2)
7.1.5 大方式调制(适用于整流侧、DS-3\4)
7.1.6 双侧频率调制(DS)
7.1.7 逆变侧熄弧角调制(γ调制、DS-5)
7.2* 新的两端直流系统模型(DM\DZ、DN\DZ、DS\D+)
7.2.1* 直流控制系统模型(DM)
7.2.2* 直流控制系统模型(DN)
7.2.3* 频率限制模型(DS-7)
7.2.4* 双侧频率调制模型(DS-8、D+)
7.2.5* 双侧频率调制模型(DS-81、D+)
7.2.6* 有功功率调制模型(DS-9、D+)
7.2.7* 新两端直流模型输出相关的修改说明
7.3 多端直流系统模型(D、DC、DV)
7.3.1 多端直流控制系统模型(D)
7.3.2 多端直流详细的VDCL和方式改变模型(DC)
7.3.3 多端直流电压控制模型(DV)
8 静止无功补偿模型(V、VG\VG+、W)
8.1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模型(V)
8.2 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COM)模型(VG\VG+)
8.3 静止无功补偿辅助信号输入数据(W)
9 固定串补和可控串补模型
9.1 固定串补模型(RZ-A)
9.2 可控串补(TCSC)模型(RZ)
9.2.1 电压控制部分模型(RZ-V)
9.2.2 功率控制部分模型(RZ-P)
9.2.3 限幅环节和一阶惯性环节模型(RZ-C)
9.2.4 氧化锌避雷器(MOV)模型(RZ-M)
9.2.5 电压控制部分参考节点数据卡(RZ-B)
9.2.6 功率控制部分参考线路数据卡(RZ-L)
9.2.7 开环控制环节模型(RZ-F)
9.3* 串补的填写方法说明
10 零序网络模型
10.1 变压器零序模型(XO)
10.2 线路零序参数模型(LO)
10.3* 线路高抗零序参数模型(LO+)
10.4 线路零序互感参数模型(LM)
10.5 线路缺省零序参数模型(LO-Z)
10.6 对地支路零序模型(XR)
10.7* 变压器和电抗器零序参数填法方法的说明
11 负荷模型
11.1 静态负荷模型(LA、LB)
11.2 新静态负荷模型(LA、LB、L+)
11.3 感应马达模型(MI卡)
11.4 新的感应马达模型(ML、MJ、MK)
11.5 考虑配电网支路的综合负荷模型(LE)
12 控制保护模型
12.1 自动减负荷模型(UV、UF、U+、UT)
12.1.1 自动减负荷输入数据(按比例计)
12.1.2 自动减负荷继续卡(U+、按比例计)
12.1.3 自动减负荷输入数据(按MW计)
12.1.4 自动减负荷继续卡(U+、按MW计)
12.1.5 新自动减负荷卡
12.1.6 新自动减负荷继续卡(U+)
12.1.7 自动减负荷辅助控制数据卡(UT)
12.2 快速解列装置(ALAM)模型
12.3 电气制动
12.3.1 电气制动控制卡(RB)
12.3.2 电气制动提早切除(RC)
12.3.3 关于电气制动的说明
12.4 低压自动切除线路(RA)
12.5 低压自动切除电抗器(UL)
12.6 电容器、电抗器自动投切控制(VC)
12.7 带负荷调压变压器控制(LT)
12.8 低频负荷继电器CF-1(RS)
12.9* 发电机低频/高频保护(RM)
12.10 低频线路断开保护(RU)
12.11 串联电容间隙保护(RG)
12.12 阻抗继电器(失步闭锁继电器、RD)
12.13 省缺的距离继电器
12.13.1 继电器数据(RL)
12.13.2 线路近似电阻电抗比数据(RL-V)
12.13.2 绕过省缺距离继电器数据(RLD)
12.13.4 关于省缺距离继电器的说明
12.14 功率摇摆继电器
12.14.1 功率摇摆继电器(类型1、R1)
12.14.2 功率摇摆继电器模型(类型2、R2)
12.14.3 功率摇摆继电器模型(类型3、R3)
12.15 远方继电器操作数据(RR)
12.16* 发电机低电压过电压保护(RE)
12.17* 发电机转速保护(RW)
12.18* 椭圆失步保护(RX)
13 其它模型
13.1 负荷持续增长(LI)
13.2 负荷持续周期波动(LF/LFT)
第四章 输出部分说明
1 概述
2 输出开始卡(90)
3 输出主控制卡(MH)
4 母线输出
4.1 母线输出控制卡(BH)
4.2 母线输出卡(B)
5 发电机输出
5.1 发电机输出控制卡(GH)
5.2 发电机输出控制继续卡(GHC)
5.3 发电机输出卡(G)
6 线路输出
6.1 线路输出控制卡(LH)
6.2 线路输出卡(L)
6.3 线路输出继续卡(LC)
7 直流输出
7.1 直流输出控制卡(DH)
7.2 直流输出卡(D)
8 串补输出
8.1 串补输出控制卡(RH)
8.2 串补输出卡(R)
9 附加作图卡(MV)
10 曲线振荡频率和阻尼比的输出功能(PY)
11 最低暂态电压输出功能(BV)
12 寻找机组最大功角差的功能(OGM)
13 输出结束卡(99)
14 输出结果总结卡(SUBEGIN-SUEND系列卡)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A DEBUG卡
附录B* 4.0版本主要修改说明
附录C* 常见问题及部分修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