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8 页。共六大题,20 小题。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 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本问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35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晕.车(yùn) 栈.桥(zhàn) 惟妙惟肖.(xiào) 大模.大样(mó) B.炽.热(chì) 刹.那(shà) 锲.而不舍(qiè) 不着.边际(zhuó) C.胆怯.(què) 应.和(yìng) 混.为一谈(hùn) 吹毛求疵.(cī) D.针灸.(jiǔ) 租赁.(lìn) 锐不可当.(dāng) 一气呵.成(hē) 【答案】1. D ) 【解析】A 大模大样 [dà mú dà yàng];B 刹那[chà nà];C 胆怯[dǎn qiè]故选:D 大模大样:[ dà mú dà yàng ]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刹那:[ chà nà ]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 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 216,000 次,或说每次生灭约 4.6 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达的飞秒时间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论上真空涨落的时间尺度相 比,也算是相当大的。一些佛教界人士认为《仁王经》的说法是释迦牟尼的“方便说”,不 是“真实说”。 胆怯:[ dǎn qiè ]胆量小;畏缩;害怕 本题考查对汉字的正确认读。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 其要注意一些常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B.苍桑 C.荒僻 殒落 宽恕 潦草 一返既往 正襟危坐 名门望族 冥思遐想 张皇失措 迫不及待 陷阱 物竟天择 D.要诀 【答案】2.C 【解析】A:一反既往;B:沧桑;D:物竞天择;C 没有错别字;所以选 C. 不容置疑 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 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出自】:清朝末年,甲午海 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 《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 1897 年 12 月在天津出版的《国
闻汇编》刊出 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 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 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大、小绿谷华丽转身,由原本的荒山谷底变为绿意葱茏、水 声潺潺的休闲胜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B.2017 年初,我国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与图书阅读相比,手机阅 读虽然相对便利,但在阅读的深入性、系统性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 C.继北京 APEC 会议、杭州 G20 峰会后,2017 年 5 月 14 日,在古都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中国又一空前绝后....的外交盛会。 D.6 月 11 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来自捷克的奥斯塔彭科虽是“非种子”选手, 却以其盛气凌人....之势一举夺冠,成为此次比赛中的一匹“黑马”。 【答案】A 【解析】B 语义重复:“相形见绌”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不足。意思是和同 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和前面的“与----相比”“显得”语义重复; C 前后矛盾、语义过重:“又一”和前面的“北京 APEC 会议、杭州 G20 峰会”矛盾; D 褒贬不当:“盛气凌人”是贬义词,不合语境。 A 项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如: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 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杨振宁《邓稼先》。使用正确。故答案为 A。 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 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 ; 时而碧空如水,群峰 ;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 ;时而晚霞 似火,雪峰如披红纱, 。 A.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答案】4.B 【解析】此题可秒杀答案,看最后一个词语的选择:“晚霞似火”只能对应“ 娇艳妩媚”, 选 B.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 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 次序语、衔接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乐府诗集》——郭茂倩——宋代 B.《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故乡》——回忆性散文——鲁迅——现代 D.《威尼斯商人》——讽刺性喜剧——莎士比亚——英国 【答案】C 【解析】C 项中“回忆性散文”搭配错误,因为《故乡》是小说。《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 迅于 1921 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 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 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 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 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故选 C。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 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 式;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4.广泛 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 诗文 80 篇(段)。为此在初中阅读中应注重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珍视自 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个性化理解。因此,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知识的考查就成为中考查 的“常客”。 【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 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 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 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 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 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 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 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 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 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
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 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 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 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 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 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 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 “必需”和“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 培根固本。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 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 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 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 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 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 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 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 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 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 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 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 年第 5 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答案】6.D 【解析】试题分析: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表述错误,应是“这 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可以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 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 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和中国气派”等处判断得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 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 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 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 传承与发展。 【答案】7.B 【解析】试题分析:A“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无中生有,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 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C 偷换主语: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不是“作者认为”,而是“有人认为” 。 原文是: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 们而言过于“高深”。D“只要-----在”理解与分析错误,应为“只有----才”。只有…… 才……,是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只能在这个条件下能达到结果,其他的不行。 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只要有此条件就可以,不强调其他的 条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 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 【答案】8.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A.“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 几种具体做法。”表述错误,应是“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态度”。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 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 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仔细分析本文,传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在于不 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第 9、10、12 题各 4 分,第 11 题 6 分)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 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 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 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 着的“愁”练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 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答案】9.D 【解析】D 项中“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理解错误,应为 “下片运用想象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 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 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 里发愁罢了。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 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 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 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10.B ) 【解析】 试题分析:这考查的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在 备考过程中要善于积累总结这些特殊词语的解释和用法。A 经历、经过/检阅;B 都是 表被动,被;C 反问语气,吗/介词,在;D 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他们。答案为 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第Ⅱ卷(共 115 分) (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答案】(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 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 分)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答案】(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 反而逆流而上了。(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 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中“棹”,划着;“曳”,拖 着;(2)句中“啮”,冲刷;“溯”,逆流;“已”:停止。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 分) 答: 【答案】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可以根据文章的结尾议论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得出答案。 本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6 版) 。这篇说理短文出自《阅微草 堂笔记》,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再深的理论, 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 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 这样的原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7 题。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 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 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 男生: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 而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老班指着他介绍了 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 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 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 故了;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 想深度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 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 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 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 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 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挑剔地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 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固定地是一个女生,她的勤奋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 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每晚,在 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 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 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表 扬。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了,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 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 有女孩子能穿。”“他穿啥都好看。”一个接了句。“算题咋能那么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 了,神了!”有人又蹦出了一句。“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个。八个 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地好。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 上的好几个女生,本来都没啥希望的,却幸运地考上了” 。 呵呵,是幸运吗?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铆足了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儿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说那话时,她已经是大律师了。 1998 年,闺密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 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 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大刊的签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