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7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下午卷.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7 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下午卷 单项选择题 1、某饱和软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cu=70 kPa,如果对同一土样进行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施加围压σ3=150 kPa,试样在发生破坏时的轴向应力σ1 最接近 于( )。 (A) 140 kPa (C) 290 kPa (B) 220 kPa (D) 370 kPa 2、现场取环刀试样测定土的干密度。环刀容积 200 cm3,测得环刀内湿土质量 380 g。从 环刀内取湿土 32 g,烘干后干土质量为 28 g。土的干密度最接近( )。 (A) 1.90 g/cm3 (C) 1.69 g/cm3 (B) 1.85 g/cm3 (D) 1.66 g/cm3 3、对某高层建筑工程进行深层载荷试验,承压板直径 0.79 m,承压板底埋深 15.8 m,持 力层为砾砂层,泊松比 0.3,试验结果见下图。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计算该持力层的变形模量最接近( )。 (A) 58.3 MPa (C) 25.6 MPa (B) 38.5 MPa (D) 18.5 MPa 4、在某水利工程中存在有可能产生流土破坏的地表土层,经取样试验,该层土的物理性质 指标为土粒比重 Gs=2.7,天然含水量 w=22%,天然重度γ=19 kN/m3,该土层发生流土破坏 的临界水力比降最接近( )。 (A) 0.88 (C) 1.08 (B) 0.98 (D) 1.18 5、某条形基础宽度 2.50 m,埋深 2.00 m。场区地面以下为厚度 1.50 m 的填土,γ=17 kN/m3;填土层以下为厚度 6.00 m 的细砂层,γ=19 kN/m3,ck=0、ψk=30°。地下水位埋深 1.0 m。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于( )。 (A) 160 kPa (C) 180 kPa (B) 170 kPa (D) 190 kPa 6、某天然稳定土坡,坡角 35°,坡高 5 m,坡体土质均匀,无地下水,土层的孔隙比 e 和 液性指数 IL,均小于 0.85,γ=20 kN/m3、fak=160 kPa,坡顶部位拟建工业厂房,采用条 形基础,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Fk 为 350 kN/m,基础宽度 2 m。按照厂区整体规 划,基础底面边缘距离坡顶为 4 m。条形基础的埋深至少应达到( )的埋深值才能满 足要求。(基础结构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按 20 kN/m3 考虑) (A) 0.80 m (C) 2.10 m (B) 1.40 m (D) 2.60 m 7、在 100 kPa 大面积荷载的作用下,3 m 厚的饱和软土层排水固结,排水条件如图所示, 从此土层中取样进行常规固结试验,测读试样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已知在 100 kPa 试验压 力下,达到固结度为 90%的时间为 0.5 h,预估 3 m 厚的土层达到 90%固结度的时间最接近 于( )。 (A) 1.3 年 (B) 2.6 年 1
(C) 5.2 年 (D) 6.5 年 8、某高低层一体的办公楼,采用整体筏形基础,基础埋深 7.00 m,高层部分的基础尺寸 为 40 m×40 m,基底总压力 p=430 kPa,多层部分的基础尺寸为 40 m×16 m,场区土层的 重度为 20 kN/m3,地下水位埋深 3 m。高层部分的荷载在多层建筑基底中心点以下深度 12 m 处所引起的附加应力最接近( )。(水的重度按 10 kN/m3 考虑) (A) 48 kPa (C) 80 kPa (B) 65 kPa (D) 95 kPa 9、位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某城市市区内建设住宅楼。地基土为黏性土,标准冻深为 1.60 m。冻前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 w=21%,塑限含水率为叫 wp=17%,冻结期间地下水位埋深 hw=3 m,该场区的设计冻深应取( )。 (A) 1.22 m (C) 1.40 m (B) 1.30 m (D) 1.80 m 10、某条形基础的原设计基础宽度为 2 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Fk 为 320 kN/m。后发现在持力层以下有厚度 2 m 的淤泥质土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在室外地面以下 2 m,淤泥质土层顶面处的地基压力扩散角为 23°,基础结构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按 20 kN/m3 计算,根据软弱下卧层验算结果重新调整后的基础宽度最接近( 求。(基础结构及土的重度都按 19 kN/m3 考虑) )才能满足要 (A) 2.0 m (C) 3.5 m (B) 2.5 m (D) 4.0 m 11、某构筑物桩基安全等级为二级,柱下桩基础采用 16 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径 d= 0.5 m,桩长 15 m,其承台平面布置、剖面、地层以及桩端下的有效附加应力(假定按直线 分布)如图所示,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估算桩基沉降量最接近 ( )。(沉降经验系数取 1.0) (A) 7.3 cm (C) 11.8 cm (B) 9.5 cm (D) 13.2 cm 12、如图所示四桩承台,采用截面 0.4 m×0.4 m 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承台混凝土强度等 级为 C35(ft=1.57 MPa)、,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验算承台受角桩冲切 的承载力最接近( )。 (A) 780 kN (C) 1100 kN (B) 900 kN (D) 1270 kN 13、一处于悬浮状态的浮式沉井(落入河床前),其所受外力矩 M=48 kN·m,排水体积 V= 40 m3,浮体排水截面的惯性矩 I=50 m4,重心至浮心的距离α=0.4 m(重心在浮心之 上),按《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02.5—2005)或《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 计规范》(JTJ 024—1985)计算,沉井浮体稳定的倾斜角最接近( kN/m3) )。(水重度γm=10 (A) 5° (C) 7° (B) 6° (D) 8° 14、某砂土地基,土体天然孔隙比 e0=0.902,最大孔隙比 emax=0.978,最小孔隙比 emin=0.742,该地基拟采用挤密碎石桩加固,按等边三角形布桩,挤密后要求砂土相对密实 度 Dr1=0.886,为满足此要求,碎石桩距离应接近( )。(修正系数ξ取 1.0,碎石桩直 2
径取 0.40 m) (A) 1.2 m (B) 1.4 m (C) 1.6 m (D) 1.8 m 15、某软黏土地基采用预压排水固结法处理,根据设计,瞬时加载条件下不同时间的平均 固结度见下表。加载计划如下:第一次加载量为 30 kPa,预压 30 d 后第二次再加载 30 kPa,再预压 30 d 后第三次再加载 60 kPa,如图所示,自第一次加载后到 120 d 时的平均 固结度最接近( 10 120 t/d U(%) 37.7 51.5 62.2 70.6 77.1 82.1 86.1 89.2 91.6 93.4 94.9 96.0 )。 50 90 100 110 70 80 60 20 30 40 (A) 0.800 (B) 0.840 (C) 0.880 (D) 0.920 16、某厂房地基为淤泥土,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桩长 15.0 m、穿越该淤泥土,搅拌 桩复合土层顶面和底面附加压力分别为 80 kPa 和 15 kPa,桩间土压缩模量为 2.5 MPa,搅 拌桩桩体压缩模量为 90 MPa,搅拌桩直径为 500 mm,桩间距为 1.2 m,等边三角形布置,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计算,该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 s1 最接 近( )。 (A) 25 mm (B) 45 mm (C) 65 mm (D) 85 mm 17、某土坝坝基有两层土组成,上层土为粉土,孔隙比 0.667,比重 2.67,层厚 3.0 m, 第二层土为中砂,土石坝上下游水头差为 3.0 m,为保证坝基的渗透稳定,下游拟采用排 水盖重层措施,如安全系数取 2.0,根据《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2001),排水 盖重层(其重度 18.5 kN/m3)的厚度最接近( )。 (A) 1.62 m (B) 2.30 m (C) 3.50 m (D) 3.80 m 18、重力式梯形挡土墙,墙高 4.0 m,顶宽 1.0 m,底宽 2.0 m,墙背垂直光滑,墙底水 平,基底与岩层间摩擦系数 f 取为 0.6,抗滑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开挖后发现岩层风化 较严重,将 f 值降低为 0.5 进行变更设计,拟采用墙体墙厚的变更原则,若要达到原设计 的抗滑稳定性,墙厚需增加( )。 (A) 0.2 m (B) 0.3 m (C) 0.4 m (D) 0.5 m 19、在图示的铁路工程岩石边坡中,上部岩体沿着滑动面下滑,剩余下滑力为 F=1220 kN,为了加固此岩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滑动面倾角及锚索的方向如图所示。滑动面处的 摩擦角为 18°,则此锚索的最小锚固力最接近于( )。 (A) 1200 kN (B) 1400 kN (C) 1600 kN (D) 1700 kN 20、重力式挡土墙墙高 8 m,墙背垂直、光滑,填土与墙顶平,填土为砂土,γ=20 kN/m3,内摩擦角ψ=36°,该挡土墙建在岩石边坡前,岩石边坡坡脚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70°,岩石与砂填土间摩擦角为 18°,计算作用于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最接近于 ( )。 (A) 166 kN/m (C) 157 kN/m (B) 298 kN/m (D) 213 kN/m 21、一个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基坑的土层分布情况如图所示:砂土与黏土的天然重度都 是 20 kN/m3。砂层厚 10 m,黏土隔水层厚 1 m,在黏土隔水层以下砾石层中有承压水,承 压水头 8 m。没有采用降水措施,为了保证抗突涌的渗透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 1.1,该基坑 的最大开挖深度 H 不能超过( )。 3
(A) 2.2 m (C) 6.6 m (B) 5.6 m (D) 7.0 m 22、10 m 厚的黏土层下为含承压水的砂土层,承压水头高 4 m,拟开挖 5 m 深的基坑,重 要性系数γ0=1.0。使用水泥土墙支护,水泥土重度为 20 kN/m3,墙总高 10 m。已知每延米 墙后的总主动土压力为 800 kN/m,作用点距墙底 4 m;墙前总被动土压力为 1200 kN/m, 作用点距墙底 2 m。如果将水泥土墙受到的扬压力从自重中扣除,满足抗倾覆安全系数为 1.2 条件下的水泥土墙最小墙厚最接近( )。 (A) 3.5 m (C) 4.0 m (B) 3.8 m (D) 4.2 m 23、某电站引水隧洞,围岩为流纹斑岩,其各项评分见下表,实测岩体纵波波速平均值为 3320 m/s,岩块的波速为 4176 m/s。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Rb=55.8 MPa,围岩最大主 应力σm=11.5 MPa,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1999)的要求进行的围 岩分类是( )。 项目 岩石强度 岩体完整程度 结构面状态 地下水状态 主要结构面产状 评分 20 分 -2 分 28 分 24 分 -3 分 (A) Ⅳ类 (C) Ⅱ类 (B) Ⅲ类 (D) Ⅰ类 24、某场地同一层软黏土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出的抗剪强度,按其大小排序列出 4 个选 项,则( )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简要说明理由。 设:①原位十字板试验得出的抗剪强度;②薄壁取土器取样做三轴不排水剪试验得出 的抗剪强度;③厚壁取土器取样做三轴不排水剪试验得出的抗剪强度。 (A) ①>②>③ (C) ③>②>① (B) ②>①>③ (D) ②>③>① 25、某拟建砖混结构房屋,位于平坦场地上,为膨胀土地基,根据该地区气象观测资料算 得:当地膨胀土湿度系数ψw=0.9。当以基础埋深为主要防治措施时,一般基础埋深至少应 达到( )。 (A) 0.50 m (C) 1.35 m (B) 1.15 m (D) 3.00 m 26、某场地属煤矿采空区范围,煤层倾角为 15。,开采深度 H=110 m,移动角(主要影响 角)β=60°,地面最大下沉值ηmax=1250 mm,如拟作为一级建筑物建筑场地,问按《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01—2001)判定该场地的适宜性属于( 由。 )。通过计算说明理 (A) 不宜作为建筑场地 (C) 对建筑物采取专门保护措施后兴建 (B) 可作为建筑场地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7、陡坡上岩体被一组平行坡面、垂直层面的张裂缝切割长方形岩块(见示意图)。岩块的 重度γ=25 kN/m3。问在暴雨水充满裂缝时,靠近坡面的岩块最小稳定系数(包括抗滑动和 抗倾覆两种情况的稳定系数取其小值)最接近( )。(不考虑岩块两侧阻力和层面水压 力) (A) 0.75 (C) 0.95 (B) 0.85 (D) 1.05 28、土层分布及实测剪切波速如表所示,问该场地覆盖层厚度及等效剪切波速符合 ( )。 4
层序 岩土名称 层厚 di/m 层底深度/m 实测剪切波速 Vsi/(m/s) 填土 粉质黏土 1 2 3 淤泥质粉质黏土 4 残积粉质黏土 5 花岗岩孤石 6 残积粉质黏土 7 风化花岗石 2.0 3.0 5.0 5.0 2.0 8.0 — 2.0 5.0 10.0 15.0 17.0 25.0 — 150 200 100 300 600 300 >500 (A) 10 m,128 m/S (C) 20 m,185 m/S (B) 15 m,158 m/s (D) 25 m,179 m/s 29、采用拟静力法进行坝高 38 m 土石坝的抗震稳定性验算。在滑动条分法的计算过程中, 某滑动体条块的重力标准值为 4000 kN/m。场区为地震烈度 8 度区。作用在该土条重心处 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代表值 Fh 最接近( )。 (A) 300 kN/m (C) 400 kN/m (B) 350 kN/m (D) 450 kN/m 30、采用声波法对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进行检测,桩直径 1.2 m,桩长 35 m,声波反射明 显。测头从发射到接受到第一次反射波的相隔时间为 8.7 ms,从发射到接受到第二次反射 波的相隔时间为 9.3 ms,若孔低沉渣声波波速按 1000 m/s 考虑,孔底沉渣的厚度最接近 ( )。 (A) 0.3 m (C) 0.70 m (B) 0.50 m (D) 0.90 m 参考答案: 1、C [解析] σ3=150 kPa 时,σ1 应为σ3+2cu=150+2×70=290(kPa) 2、D 3、A 4、B 5、D [解析] 查承载力系数表:ψk=30°,Mb=1.90,Md=5.59,Mc=7.95 γ=(19-10)=9(kN/m3) γm=[1.0×17+0.5×(17-10)+0.5(19-10)]/2=12.5(kN/m3) fa=1.90×9×3+5.59×12.5×2+7.95×0=51.3+139.75=191.05(kPa) 6、D [解析] d≥(3.5b-a)tanβ=(3.5×2-4)tan35°=2.10(m) 对于条形基础[160+1.6×20×(d-0.5)]×2≥350+2×20×d 因此,d≥2.58 m≈2.6 m 7、C 8、A [解析] 高层部位 P0 高=430-(3×20+4×10)=330(kPa) 如图根据应力叠加原理,得 L/B=(40+8)/20=2.4,z/B=12/20=0.6 查表,α1(2.4,0.60)=0.2334 5
L/B=20/8=2.5,z/B=12/8=1.5, 查表,α2=(0.164+0.171+0.148+0.157)/4=0.1600 α高层引起=(0.2334-0.1600)×2=0.1468 高层产生的附加应力=330×0.146 8=48.4 kPa 9、B [解析] 黏性土的ψzs=1.0 Wp+2=19<w<=17+5=22 水位埋深 3 m,标准冻深 1.60 m, mv=3-1.6=1.4(m) 查表 G.0.1,得冻胀性类别为冻胀,所以ψzw=0.90 环境系数为ψze=0.90 所以,zd=1.6×1.0×0.90×0.90=1.3(m) 10、C [解析] Pcz=2×19+2.5×9=60.5(kPa) 根据已知压力扩散角 23°,按原设计基础宽度 2 m 验算下卧层为 计算 b=3.46 m 11、A [解析] Lc/Bc=1,Sa/d=2/0.5=4,L/d=15/0.5=30 查附表:C0=0.055,C1=1.477,C2=6.843 12、C [解析] h0=0.75 m,c1=0.60 m,c2=0.60 m a1x=a1y=(2.8-0.6)/2-0.6=0.50(m) 13、D 14、B 15、C 16、B 17、C 18、B 19、D [解析] pt=F/[-sin(α+β)tanψ+cos(α+β)]=1220/(sin65°tan18°+cos65°)=1701(kN) 20、B [解析] 自重 W=20×8×8/2tan70°=233(kN) Ea=Wtan52°=298(kN) 21、C 22、D [解析] 墙重(扣除承压水扬压力)(20-4)×10×b2/2=80b2 墙前被动土压力的力矩为 1200×2=2400(kN-m/m) 墙后主动土压力的力矩为 800×4=3200(kN·m/m) 23、B [解析] T=20+28+24-3-2=67<85 按表 P.0.1 判断为Ⅲ类围岩,选(B)。 24、A 6
[解析] 原位十字板试验具有不改变土的应力状态和对土的扰动较小的优势,故试验结果最 接近软土的真实情况;薄壁取土器取样质量较好,而厚壁取土器取样已明显扰动,故试验 结果最差。 25、C [解析] 大气影响深度为 3.0 m 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 3.0×0.45=1.35(m) 因此,取 1.35 m。 26、A [解析] 已知ηmax=1250 mm,tanβ=tan60°-1.73,H=110 m 27、B [解析] 岩块重量 W=2.6×4.6×25=299(kN/m) 由于 k2<k1,选其小者 k2=0.86。 28、D [解析] 覆盖层厚度应取 25 mm。 29、B [解析] Fh=条块重力×ahξαi/g=350(kN/m) 因此,得 Fh=4000×0.20 g×0.25×1.75/g=350(kN/m) 30、A [解析] 7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