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心鼓游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玩好同心鼓
需要团队默契及必要的技巧,这种技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研究了人们拉
鼓击打排球的力度、方向及发力时机。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受力分析物体,并研
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预测下一次的位置,本文综合考虑了有关牛顿第二定律和相
互作用力物理性质,探究如何在团队胜利的同时,打出小球的次数更多,建立了
排球自由落体后被同心鼓击出的多个模型,并用已知的数据进行模型的求解并改
进模型。
项目的名称叫同心鼓,这是个团队配合的的项目,增强了团队之间的配合及
默契,游戏规则必须所有的绳子都有学员牵拉,防止绊倒学员,需要足够大的场
地,地面上不要有石头等硬物,学员需穿运动鞋参加颠球活动,通过团队协作及
预料结果不同时,调整与应对是重要的,要求我们在安全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颠
球记录,同心鼓的绳长相同,每人拉住每根绳子末端,同时发力,使鼓面上升撞
击自由落体的小球,使小球升高,如果低于 40cm,则比赛失败。
但在实际问题中,因为考虑的因素过多,因此本文忽略弹性形变和空气阻力
对本模型的影响,加强模型的简易性,使人们对本模型的研究更加清晰,更容易
理解。
综合来看,在理想状态下,建立物理模型,考虑力矩、转动惯量等物理知识
来判断理想物理模型的正确性,使模型更加科学。进而本文考虑了模型在实际问
题中必然会产生误差,这是我们在实际问题中不可避免的,并加以改进模型。
关键词:牛顿第二定律;预测;相互作用力;误差
1
问题重述
问题一:在理想状态下,每个人都能够精确控制用力方向、时机和力度,在
这种理想状态下,找出一个团队最佳协作策略,这种最佳协作策略即能够使项目
时间长,并且在长的时间内,连续颠球的次数尽可能多。当然,团队协作赢得胜
利,必然是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胜率越大。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我们回归现实,队员发力时机和力度不可能做
到精确控制,存在一定误差,于是鼓面可能出现倾斜。我们需要建立模型并描述
队员的发力时机和力度与某一特定时刻的鼓面倾斜角度的关系。同时,题目中给
出了一系列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发力时机以及发力大小,从而求出鼓面的倾
斜角度。
问题三:从问题二的模型回到问题一探讨的最佳团队协作策略,当然,我们
知道,问题二中对发力大小以及发力时机都做了各种假设,而用于寻找团队最佳
策略的,在保证颠球时尽可能不让球被抛出鼓面,即发力大小各队员必须尽可能
相同,进而应从发力时机层面探讨现实中的最佳策略问题。
分析与假设
分析:在理想条件下,人们拉鼓击打排球的力度、方向及发力时机能够精确
掌控,团队将同心鼓向上拉起的力恒为 F 且与水平面形成角度为角 a ,绳长l 完
全相同,每个人持绳位置与鼓面的垂直高度均为 0.15 米,每个人都在小球落到
鼓面瞬间开始发力,小球从空中自由落体落在鼓面上的瞬间被弹起到最大高度
后,且每相邻两人等间距分布在同心鼓周围。由于现实生活中,在同心鼓游戏中,
随着人的数量增加,绳子或长或短,每个人需要发力的力量范围缩小,使得队员
难以精确掌控力度范围。在人数相同情况下,随着人间距的增大(绳子长度更长),
每个人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完成项目,因此人间距越小才更大可能赢得胜利。
假设:人数相对越少,间距相对越近,比赛胜利几率越大作为假设条件。
符号说明
m 排球质量
M 鼓的质量
r 鼓的半径
x 队员人数
y 队员之间的距离
h 球弹得高度
0v 小球自由落体到鼓面的速度 v 小球撞鼓后,小球第一次反弹的速度
a 水平面上的角度
1h 持手点距鼓面的垂直距离
l 绳长
1F 所有人的合力
2F 每个人击球的力
d 绳子与鼓的接触点投影到地面到人脚的距离
1a 小球撞鼓后,小球第一次反弹的加速度
2a 小球撞鼓后,鼓第一次的加速度
b 垂直方向的角度
W 人对鼓所做的功
2
题目一:
模型的建立
图 1 小球自由落体到鼓面的正视图
3
图 2 小球自由落体到鼓面的俯视图
h
40 cm
的高度下自由落体 (
g
理想状态下,小球在鼓心高度为 0
,
规定正方向为竖直向下。且每个人的拉力 2F 大小相同,每个人均匀分布在鼓的
周围形成一个正多边形,本题用 8 个人举例(正八边形),相邻两人之间距离为
y ,且人到鼓心的距离(垂直投影)为
r
可知故俯视图中的角度 a 产生关系式 (
x
,由内角和公式 (
n
(弧度制),
N kg
9.8
2)
0.2 (m)
l
2)
2
x
a
l
/
)
再由正视图可知绳子的投影
d
(
x
cos
y
2
2
2)
x
r
,所以水平线与力的夹角b 得到
关系式
tan b
F
,再根据对整体模型的受力分析 1
0.5
d
x F
2
sin
b m m
2
(
1
)
g
,
下一步将碰撞鼓面后的小球、同心鼓分别进行整体受力分析法,可知小球的加速
度为
a
1
a
2
t
即
v
2
a
F
1
,鼓的加速度为
,进而算出小球与鼓共速的情况,即
F
1
m
1
a t
,又因为小球自由落体,可得出自由落体到接触鼓面的瞬间速度,
1
2*h
0
g
,结合共速公式,可将t 解出,并求出小球弹起后的高度
2
2
v
v
末
初 ,
2
g
m m
1
2
h
v
又因为小球弹到最高点的速度为 0,即 v 末为 0 (m / )s ,计算出 h 。结合题意 h 小
4
于 40cm 时比赛结束,利用 matlab 画出 h 的相关函数,并去掉 h 小于 40cm 的数
值,即可知最佳策略,并求得最佳策略下的颠球高度。
图 3 程序流程图
题目二:
问题分析: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队员的发力时机、力度不可能做到精确控制,必然会产
l 米 ,鼓面初始
8x 人 ,绳长
生误差,使鼓面可能出现倾斜。假设人数
时刻是水平静止且初始位置较绳子水平时下降 11cm。
)
1.7
(
(
)
人手持绳点与绳与鼓的接触点垂直高度: 1
发力时机为 0 时,即排球恰好落到鼓面上队员才开始发力;发力时机为 0.1
h
0.1 (
1
)
米
秒时,即排球恰好落到鼓面前 0.1 秒,队员开始发力。
问题二模型建立:
由图可知,8 名队员对鼓的水平方向拉力在水平面上两两对称,将 8 名队员
的拉力沿竖直方向分解为 1F 至 8F ,当所有队员发力时机为 0 时,且在 8 名队员
的用力大小不同的情况下致使鼓面倾斜,而倾斜的方向倾向于用力最大的成员。
由受力分析知,当鼓面受到 8 个方向同等大小的力的时候(沿鼓面垂直向上
方向),鼓面的姿态不会被改变。且因每位队员的用力大小不一的情况,改变鼓
的倾斜姿态。将不影响姿态的力等价分解,进而我们可以将鼓所受到的绳的拉力
5
分解为最大的力与其他的力多出的一部分,用于鼓倾斜的转动惯量。
运用物理力学转动惯量分析,0.1s 时鼓面的倾斜角度,同时找出队员的发力
时机和力度与在特定时刻鼓面的倾斜角度的关系。
角动量=转动惯量×角速度;
转动角动量=角动量×角加速度。
模型求解
题目一:
使用软件 matlab 运行附录中第一题(8 人策略图)
图 4 人数、人间距、高度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数越少排球所能到达的高度越高,每个人的力度控制范围
相对较大并且更能精确控制。所以在人间距的一定范围内(大于等于 60cm),
人数越少 (
x 作为最佳策略模型的条件之一。
8)
图 5 最佳策略图
6
由最佳策略模型条件之一可知,当人数 8
x 时,人间距在 0.6(m)至 0.73(m)
范围内,排球上升高度均为完成项目的高度(完成项目时排球距离鼓的垂直高度
为 0.4m)。现实生活中,排球距离鼓的垂直高度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在同一时间
内击球次数更多,结合题目中所述,队员能精确控制用力方向、时机和力度。所
以,在人数最少且
8x 人 ,人间距为 0.7 (
3
y
(
)
)
米 时,此时不但能完成比赛,
同时同一时段不同人间距击球频率最高,且在所有策略中作为最佳策略脱颖而
出,最终胜利比赛。因此,此模型作为最佳策略之一的另一条件。
由上述模型分析可知:在理想状态下,当每个人都可以精确控制用力方向、
时机和力度,团队的最佳协作策略分别为:
(
人数:
8x 人
)
)
人间距为: 0.7 (
3
y
米
)
0.4
(
h 米
颠球高度:
因此,当人数最少,且人间距越小(完成项目)时,颠球次数越多,完成项
目并且胜利几率越大,所以,模型假设成立。
题目二: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队员的发力时机、力度不可能做到精确控制,所以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必然会产生误差,由于人们的发力大小和时机不同,造成鼓面倾
(
)
8x 人 ,绳长 1.7(
斜,由题目可知队员人数
初始位置较绳子水平时下降 11cm,所以持手点距鼓面的垂直距离 1
h
,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表一“发力时机(单位:s)和用力大小(单位:N)取值”关
系进行建模并利用 matlab 解出不同种情况下 0.1s 时鼓面的倾斜角度。
,初始鼓面水平静止,因为
0.11(
m
m
l
)
)
由表 1 可知的发力时机和用力大小所组成的 9 种情况,下面将一一列出,这
9 种情况下,0.1s 时鼓面的倾斜角度,同时找出队员的发力时机和力度与在特定
时刻鼓面的倾斜角度的关系。
情况(1):
用力参数
发力时机
用力大小
F1
0
90
F2
0
80
F3
0
80
F4
0
80
F5
0
80
F6
0
80
F7
0
80
F8
0
80
在所有队员发力时机均为 0 时,即排球从 0.4 米的高度下自由落体至鼓面时,
队员开始发力。此时,队员 2F 至 8F 的作用力均为 80N,而 1F 的大小为 90N;
7
m 作为排球和鼓的质量,在发力时机为 0 时,对排球和鼓整体分析。
情况(2):
用力参数 F1
发力时机
0
用力大小 90
F2
0
90
F3
0
80
F4
0
80
F5
0
80
F6
0
80
F7
0
80
F8
0
80
在所有队员发力时机均为 0 时,即排球从 0.4 米的高度下自由落体至鼓面时,
队员开始发力。此时,队员 1F 、 2F 的用力大小为 90N,其余队员用力大小均为
80N;
情况(3):
用力参数 F1
发力时机 0
用力大小 90
F2
0
80
F3
0
80
F4
0
90
F5
0
80
F6
0
80
F7
0
80
F8
0
80
在所有队员发力时机均为 0 时,即排球从 0.4 米的高度下自由落体至鼓面时,
队员开始发力。此时 1F 、 4F 的大小为 90N,其余队员用力大小均为 80N;
情况(4):
用力参数 F1
发力时机 -0.1
用力大小 80
F2
0
80
F3
0
80
F4
0
80
F5
0
80
F6
0
80
F7
0
80
F8
0
80
在排球击鼓前 0.1s, 1F 开始发力,而其余队员均在 0 时刻开始发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