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安徽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
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根据《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
时间,小学生不超过(
)
A.6 小时
B.7 小时
C.8 小时
D.9 小时
【答案】A
【解析】根据《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
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 6 小
时,初中不超过 7 小时,普通高中不超过 8 小时。
2.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
)
A.以体验和辨析为主
B.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C.以游戏和模拟为主
D.以游戏和辨析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
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
3.“关爱小学生”属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容“专业理念和师德”中的(
)
A.职业理解和认识
B.对待小学生的行为态度
C.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D.个人修养与行为
【答案】B
【解析】略。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易
错)
A.国家规定必须进修的课程
B.只在小学阶段开放
C.目标是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D.包括研究性学习
【答案】B
【解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
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
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
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
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所以,B 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5.下列关于师生关系属性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
A.教育关系
B.心理关系
C.伦理关系
D.合作关系
【答案】D
【解析】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
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
6.某老师讲授圆的周长时,也讲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突出贡献,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这
些理论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这位教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答案】B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7.当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常考)
A.分组教学
B.合作教学
C.复式教学
D.班级教学
【答案】D
【解析】现代教学活动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
8.一位新教师把大量时间放在维护自己与同事的关系上,这说明其处在教师成长中的
(
)
A.关注任务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教学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答案】B
【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
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9.舒尔茨提出“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大于物力
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答案】B
【解析】略。
10.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答案】A
【解析】孔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包括:(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行相结
合;(4)温故知新。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D
【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
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
节的能力。题干中强调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学监控能力。
12.加涅将学生学习划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
)
A.不同的学习情境
B.不同的学习层次
C.不同的学习结果
D.不同的学习水平
【答案】C。
【解析】按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
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
13.根据课程管理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B.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B.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答案】A
【解析】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
课程。
14.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常考)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答案】D
【解析】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15.在德育过程中,与德育要求构成基本矛盾的是受教育者已有的(
)
A.能力水平
B.知识水平
C.年龄特征
D.品德水平
【答案】D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
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常考)
A.教学
B.行政
C.安全
D.后勤
【答案】A
【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17.以下课程观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思想的是(
)
A.课程即对话
B.课程即活动
C.课程即知识
D.课程即经验
【答案】C
【解析】课程即知识的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
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
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18.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是持久的知觉
B.观察没有目的
C.观察只限于视觉
D.观察不需要计划
【答案】A
【解析】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是(
)
A.发展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实质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答案】A
【解析】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20.神探狄仁杰在破案中常常能当机立断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凸显了他的思维品质
(
)(易混)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答案】D
【解析】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思维的敏捷性与轻率迥然
不同,它不仅要求思维速度快,而且要求思维的正确性高。神探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突出表
现了自己思维的敏捷性。
21.坐在未开动的火车上,由于旁边火车的开动,会感到自己乘坐的火车正在移动。这
种现象是(
)
A.动景运动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B
【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未开
动的火车是相对静止的,而旁边的火车是运动的,由于旁边火车的运动使得人们感觉自己的
火车也在运动。这属于诱导运动。
22.士兵在战场上穿迷彩服以达到隐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在知觉过程中,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相反,军事上的伪
装、昆虫的保护色,使对象和背景差别变小,则不易被人发现。所以,士兵身穿迷彩服以达
到隐蔽昀效果主要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
23.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性格的(
)
A.理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