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2 年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 (1)管理信息系统 答:管理信息系统是向组织内各级主管、其他相关人员,以及组织外的有关部门提供 信息的系统。信息系统通常由对象的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和系统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三 部分构成。对象的处理模型主要是指对象问题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模型 等。信息处理模型是指系统对信息进行操作和处理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基础数据的统计和 采集模式、数据的管理和操作模型、程序的处理和模型的实现等。系统实现的物质基础主 要是指从事对象领域信息系统工作的人(管理人员、分析人员、统计人员、数据录入人员、 操作人员、软硬件技术人员)和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 (2)生命周期法 答:生命周期法又称瀑布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在 90 年代以前,系统 开发主要是使用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的主要思想是将开发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也 就是几个相互连接的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明确的任务,要产生相应的文档。上一个 阶段的文档就是下一个阶段工作的依据。当系统开发出来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整个系统生 命周期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根据组织的需要对系统的修改和重建的开始。一般认为:一个 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可分为 5 到 7 个阶段,例如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开 发、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 生命周期法的特点是强调结构化、规范化、文档化;强调在不同的开发阶段中由不同 的人员从事专门的工作,产生各阶段的文档。这样,一旦在某阶段发现了问题,就转到其 上一阶段进行修正,避免较大的损失。另外,从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上来看,也是以功能 模块为中心来进行设计的。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它采用“自顶向下”的原 则分析和设计系统,首先解决全局问题,强调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解 决方案。(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 的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这样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避免了开发过程的 混乱状态。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种方法的一些缺陷:(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2)开 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指运用系统工程整体优化的观点,以信息技术、管理技术、 生产技术为基础,通过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对生产制造企业从接受订货到设计、生 产、销售、服务用户的全过程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
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方法或生产模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制造思想和技术 形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过程相结合的自动化技术和科学。它的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从 产品的研制到售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将每个组成部分联系 起来加以综合考虑;二是整个企业生产制造是一个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过程。 (4)基础数据文件 (5)数据流图 答:数据图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也称为逻辑数据流图,一般简称 为 DFD。数据流图用高四个基本符号,即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过程。 (1)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又与系统由联系的人或事物,例如顾客、职工、 供货单位等。它表达该系统数据的外部来源或去处。外部实体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信息系统。 在数据流图中用一个正方形,并在其左上角外边另加一个直角来表示外部实体,在正方形 内写上这个外部实体的名称。 (2)处理。处理指对数据的逻辑处理功能,也就是对数据的变换功能。在数据流图中 用带圆角的长方形表示处理,长方形分为三个部分。 (3)数据流。数据流是指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用一个水平箭头或垂直箭头表示。 (4)数据存储。数据存储表示数据保存的地方,这里的地方指数据存储的逻辑描述。 在数据流图中,数据存储用右边开口的长方条表示。 (5)模块 (6)数据库 答:数据库,是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 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如:人事档案数 据库、图书资料数据库、学生成绩数据库等。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成三级:内部级、概念级、外部级。 (7)面向对象的设计 答:面向对象设计是对面向对象分析产生的逻辑结果,从面向对象的分析转到面向对 象的设计是一个累进的模型扩充过程。面向对象分析的各个层次(如对象、结构、主题、属 性和服务)是对“问题空间”进行了模型化,而面向对象的设计则需要对一个特定的“实现 空间”进行模型化。 把 OO 方法运用到系统设计的根本目标是改进设计、增进软件生产效率、提高软件质 量以及加强可维护性。面向对象设计可以从一个项目向另一个项目提供一些重用类的实际
机制而提高生产率。通常这是由包含类和子类层次结构的类库实现的。经过几年时间建立 和改善的类库可使后续项目的生产率得到惊人的改善。 面向对象设计可分为四个部分:问题空间部分的设计(PDC)、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HIC)、 任务管理部分的设计(TMC)、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DMC)。 面向对象的语言(OOPL)是支持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优秀语言,它能捕捉更多的问题 空间语义,提供了与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一致的基本表示,提高了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OOPI 目前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有 C++、ObjectPascal、Snlalltalk、Eiffel 等。OOPL 支持类及对 象、一般/特殊、整体/部分、属性和服务等概念。由于面向对象编程牵涉到具体的语言, 本书中不作详细展开。 (8)模块的数据耦合 答: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耦合有三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其中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的方式,相当于高级语言 的值传递。模块间数据耦合是模块耦合最正常的方式,为保持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互 相传递的数据要尽量少。 二、简述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 (1)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和传统的系统开发技术相比有何不同? 答:结构化生命期法,简称结构化方法,是信息系统开发中最成熟的方法,也是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和传统的系统开发技术相比,结构化方法强调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面向用户的观点;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到的成果; (3)按照系统的观点,自顶向下地完成系统的研制工作; (4)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 (5)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 结构化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许多弊端,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程化方法。 不过也有不足和局限性: (1)开发周期长。一方面使用户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到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物理系统; 另一方面,难于适应环境变化,一个规模较大的系统,在 3~5 年的开发过程中,其生存环 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2)早期的结构化方法注重系统功能,但兼顾数据结构方面不够。系统分析与系统设 计两个阶段之间有“间隙”; (3)结构化程序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于锁定功能要求。 (2)简述原型法的工作过程。 答:原型法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其基本思想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 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构造一个系统原型,使用户尽早看到未来系统的概 貌,在系统原型的实际运行中与用户一起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原型,使它 逐步满足用户的要求。原型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用户基本的信息需求。这一阶段不像结构化方法那样要详细定义用户需求, 而是要在几天或几个星期内分析用户的主要功能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数据规范、报告格 式、屏幕要求。这个阶段不产生对外的正式文件。但对规模较大的系统,应准备一个初步 的需求文件。 (2)建立初始原型。借助软件开发工具.在两星期内制作一个初始原型。只要求这个 原型满足第一阶段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 构成初始原型时要注意两个原则: ①集成原则:尽可能用现成软件和模弛来构成,这需要相应的工具; ②最小系统原则:耗资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 10%,但能反映系统的基本特性,并能扩 充和完善。
(3)评价原型。用户在开发人员的协助下.运行原型系统.评价系统的优点和不足, 进一步明确用户要求,提出修改原型系统的具体意见。 (4)修改和完善原型。根据用户的意见,尽快修改原型系统并交给用户运行。 工作流程如上图所示,后面两步是反复进行的直到用户和开发人员满意为止。 (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过程。 (4)什么是系统动态测试,有哪些方法? (5)系统维护包含哪些内容? 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因系统错误出现的问题,因需求变更 出现的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系统能正常运行,需要对系统进行相应的维护。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的维护、应用软件的维护和数据的维护。 (1)硬件维护。硬件的维护应有专职的硬件维护人员来负责,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维护 活动,一种是定期的设备保养性维护,保养周期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不等,维护的主要内 容是进行例行的设备检查与保养、易耗品的更换与安装等;另一种是突发性的故障维修, 即当设备出现突发性故障时,由专职的维修人员或请厂方的技术人员来排除故障,这种维 修活动所花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2)软件维护。软件维护主要是指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应用程序进行部 分或全部的修改。修改时应充分利用原程序,修改后耍填写程序修改登记表,并在程序变 更通知书上写明新老程序的不同之处。 软件维护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确性维护,是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据 统计这方面的维护工作量要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 17%~21%。 ②适应性维护,是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这 方面的维护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 18%~25%。 ③完善性维护。这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软件系 统增加一些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这些功能对完善系统功 能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包括对处理效率和编写程序的改进。这方面的维护占整个维护工 作的 50%~66%,比重较大,也是关系到系统开发质量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维护除了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外,还要注意将相关的文档资料加入到前面相应的文档中去。 ④预防性维护。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 的变化,主动增加预防性的新的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这方面的
维护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 4%左右。 (3)数据维护。数据维护工作主要是由数据库管理员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安全 性和完整性以及进行并发性控制。数据库管理员还要负责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当数据库 中的数据类型、长度等发生变化时、或者需要添加某个数据项、数据库时,要负责修改相 关的数据库、数据字典,并通知有关人员。另外数据库管理员还要负责定期出版数据字典 文件及一些其他的数据管理文件,以保留系统运行和修改的轨迹。当系统出现硬件故障并 得到排除后要负责数据库的恢复工作。 数据维护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代码维护。不过代码维护发生的频率相对 较小。代码的维护(如订正、添加、删除甚至重新设计)应由代码管理小组(由业务人员和计 算机技术人员组成)进行。变更代码应经过详细讨论,确定之后要用书面形式写清贯彻。 (6)什么是功能凝聚模块,功能凝聚有何优缺点? 答: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 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模块按凝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以下五级:偶然凝聚、逻辑凝 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其中功能凝聚是指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即上级模块调用它时,它只完成 一项确定的任务。这种模块独立性强、便于修改。凝聚程度高,是结构化设计模块的理想 目标。一个模块的内部凝聚程度 三、设计题(共 46 分,各小题上的分值分别标注) (1)在飞机票预定系统中,在旅游旺季 5,7~10 月份,如果订票不少于 20 张,优惠票 价的 15%:20 张以下,优惠票价的 5%,在旅游淡季 1~4 月,6 月,11~12 月,如果订 票不少于 20 张,优惠票价的 30%;20 张以下,优惠票价的 20%。请构造计算折扣量的判 定树或判定表。(10 分) (2)某企业需要管理的实体类型有零件、商店、项目、职员、部门和仓库,在这个系 统中,下列联系(关系)是同管理有关的: 部门与职员之间有联系“从属”,是一对多的关系; 项目与职员之间有联系“负责”,是一对多的关系; 项目与职员之间有联系“参与”,是多对多的关系: 项目、商店和零件之间有三元联系“供应”,是多对多的关系: 零件与商店之间有联系“将供应”,是多对多的关系; 零件与仓库之间有联系“存储”,是多对多的关系:
零件这个实体上有联系“装配”,是多对多的关系。 请完成:画出 E―R 模型。(10 分) 从 E—R 模型导出 DBTC 数据结构图。(8 分) (3)设计一个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主控程序,要求: ①该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至少要包含人事信息的录入与修改,人事信息查询与打印,人 事信息统计与分析和人事代码管理与维护功能。 ②要设置用户合法性和功能有效性检验。 ③给出该主控程序处理流程图。 ④给出程序清单,注明程序语言。(18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