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满分为 120 分(含卷面分 4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
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0 分)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
分)
(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1 分)
(3)□□□□□□□,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欧阳修《醉
翁亭记》)(2 分)
(4)李白《行路难》中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两句诗是:□□□□□□□,□□□□□
□□。(2 分)
(5)把王维《使至塞上》默写完整。(4 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2.下列一段话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在原文上改正。(4 分)
旅游卫视 5 月 4 日播出的一期节目遭到众多动物保护者的抗议。在这期节目中,①一
只猫当作实验品从四楼抛下,以证实猫从高处摔下是否仍安然无恙。据相关资料显示,②
即使猫在下坠过程中能迅速调整体位,变为四足向下着地,但这只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③仍不能完全避免不骨折和内脏破裂。动物保护者对这种虐待动物的节目表示愤怒。今天,
旅游卫视节目中心负责人表示,④今后将不再播出动物活体实验的节目,并向观众表示致
歉。
二、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 3 至 6 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 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 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42 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 7 至 20 题。
(一)(12 分)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困而空气的物理属
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
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
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
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
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
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
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
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
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
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
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
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
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
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
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
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
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4 年第 7 期,有删改)
7.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 分)
答:_______________
8.有人对本文提出质疑:如果气温越高,花香越浓,那么为什么早晚气温比中午低,我们
反而觉得花香更浓些呢?请用第③段提供的知识来解释。(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2 分)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1)_______(2)_______
10.根据第④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2
分)
读书的“坎儿”
①有大学生问 2003 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学家:年轻人怎样才能成功?科
学家回答了简单的四个字:请多读书。不只是这位科学家,几乎所有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
的人,都喜欢“号召”别人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对我们认
识世界和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娇艳欲滴的玫瑰,书籍则是
必不可少的氧气和阳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书籍就是坚固的河床。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大学教授可以读,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样可
以读;绿草连天的春日能读,白雪皑皑的冬日也能读;人来人往的图书馆适合读,一人独
居的卧室一样适合读……因为读书没有太多的门槛,它才能作为一种全民的“健心运动”
加以推广。
③不过,读书的无门槛是相对于书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
位的读书人,还真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④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欲望,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
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
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
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
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
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作用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
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⑤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
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
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
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
堪。
⑥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
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
关是没有太多作用的。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
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
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
感,超乎群伦的观人察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5 年 4 月 20 日,有改动)
11.“读书的‘坎儿’”在文中具体指哪些?(3 分)
答:_______________
12.为什么说“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根据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答: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引用乾隆与和尚的对话用意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
1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与第⑤段的哪个句子意思相近?(3 分)
答:_______________
(三)(18 分)
一窠①八哥的谜
牛汉
小时候,我不会养鸟,却有探险和猎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
墙上出现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寻找。果然,听到了一丝儿很_A_(zhì nèn)
而清脆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顺着细微的声音找去,终于望见了在高高城墙
上的一孔洞穴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畔上,好看极了。我
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
梯子够不着,从城墙上用绳子缒下来②一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
起头望着那一窠神秘的八哥。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墙面上已经
有一些砖朽烂成窟窿,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相信自己会手扣着脚登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
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
我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嗖的一
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
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我心里
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反抗。
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够着
八哥了。
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息。前几天,我已
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洪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在歌唱。
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_B_(cū cāo)的吵叫,
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
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我顿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经飞走了,
已经移居到不可知的远方。
叫卖黄酒的小栽根告诉我,天亮前后,他看见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个方向
飞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伤心地扒在城墙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还没长到该
出飞的时候,它们如何在大鸟翅羽的扶托下逃到了远方,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我为它们
担忧。
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见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叫着,扶托着它们不会飞的蜂王,像金黄色
的云朵从天空飞过,后来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树下,父亲用涂了蜜的大笊篱③把抱成团儿的
蜂小心地收了下来,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养在西房的屋顶上。
我想连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托着蜂王飞,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扶托着飞
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们能飞得很远。我在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没有发现八哥的踪影。它
们究竟飞到什么地方?难道真的飞过了滹沱河,飞到了二十里以远的北山上?是的,一定
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候,
如何能神奇地飞到了远方?
前几天,有个诗人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是小鸟自己飞的。在
灾难面前,翅膀一下子就会长大长硬。”
我有点相信这个解释了。
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
(选自《向着太阳歌唱》,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4 月版,有删改)
[注]①窠(kē):鸟兽昆虫的窝。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往下送。③笊篱
(zhào lí):一种工具。
15.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2 分)
)
A.zhì nèn(
)
B.cū cāo(
16.“一窠八哥的谜”主要指什么?对此可能的谜底有哪两个?(4 分)
答:_______________
17.在本文中作者对八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8.第一段对小八哥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2 分)
答: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全文,谈谈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 分)
(1)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
(2)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
20.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题目和要求作文。
四、作文(50 分)
题目:又一次_______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 5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
真实姓名和学校名,否则扣分。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至(3)题。(6 分)
董行成
附加题(10 分)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
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
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
如其言。
(1)根据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_______。(1 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 分)
捉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选自《太平广记》)
2.品诗写诗。(4 分)
品读下面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 惊雷 浪花 落英
细雨
朱自清
题目_______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说明: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下面参考答案
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包括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每 3 个扣 1 分(重复不
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4、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卷面分 4 分
分值
评分
标准
4 分
字体端正
卷面整洁
3-2 分
字体清楚
卷面干净
1 分
字体潦草
卷面杂乱
0 分
字体难认
卷面脏乱
一、积累与运用(14 分)
1、10 分
①、(1 分)
②、(1 分)
③、(2 分)
④、(2 分)
⑤、(4 分)
古道西风瘦马
道阻且长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以上每小题,错、漏、多 1 字均扣 0。5 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2、4 分
(1)在“当作”前面加上“被”(或“被人”)
(2)把“即使”改为“虽然”
(3)删去“避免”后的“不”
(4)删去“表示”;或把“至歉”改为“道歉”(或“”歉意)
二、文言文阅读(10 分)
3、2 分
4、4 分
C
(1)2 分
(2)2 分
5、2 分
6、2 分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惧有伏焉
(1)1 分
(1)1 分
三、现代文阅读(32 分)
7、3 分
8、3 分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空气的温度对花香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花香的浓淡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会受其它环境因数(如风力、湿度)
的影响。
9、2 分
10、4 分
11、3 分
12、3 分
13、3 分
14、3 分
15、2 分
16、4 分
17、3 分
18、2 分
19、4 分
20、3 分
(2)不断
(1)大多数
一方面气温升高,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后所形成
循环气流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
太多的欲望;没有恒心;不能分辨是非
人人可以读;时时可以读;处处可以读。(每个要点 1 分)
意在论证人们的欲望太多,因此读书人必须澄静。
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
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
A 稚嫩 B 粗糙
“谜”主要指小八哥是如何飞走的。(2 分,多答“究竟飞到哪里去了”不
扣分) 可能的迹底:一是大八哥用翅羽扶托着小八哥走的,二是小八哥
自己飞走的。(2 分,)
开始是好奇喜欢,后来是担忧,最后是对八哥怀着敬意和歉疚。
(每个要点 1 分)
声音、外貌(1 分)
生动描绘了八哥的形象,流露出“我”对八哥的喜爱。(1 分)
(1)作者在知道八哥一家飞后的失望、伤心。(2 分)
(2)寄托了“我”对小八哥的祝愿,也暗含了我对八哥一家的歉疚。(2 分)
参考示例:①、突然的灾难往往使人更早直面人生,炼就坚强的意志。比如
说文学家胡适,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在贫寒中苦读,终有所成。
参考示例:②、自然界中,动物们有极强的生存和应变的能力,如提早离
窝的小鸟也能搏击风雨,壁虎断了尾巴又会再生。。。。。。面对这些动物朋友,
我们应该充满敬意并与他们和谐相处。
(可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答题,言之成理即可。谈出启示,1 分;结合成长
经验或阅读积累谈,2 分。)
四、作文(50 分)
21、
作文等级
一类卷
(50—45 分)
评分标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 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 分)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 分)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0 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 1---5 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4、有个性。
附加题(10 分)
(一)、共 6 分
①、1 分
②、3 分
神探(或:破案高手)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
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说出两点依据大意给 2 分,说得清楚给 3 分)
捉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每错一处扣 1 分,扣完 2 分为止。)
③、2 分
(二)、4 分
评分要点:(1)能抓住事物特征;(2)有合理的联想或想像;(3)表达某种
情感;(4)语言形象精练。(每点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