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非课改区).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4 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非课改区)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 20 分) 1.做客语文考场:今年语文试卷,仍设三大板块,放松心情作答,注意书写规范;认真推敲揣摩., 还要深思明辩,充分施.展才能,试后不留遗撼。 (4 分) ①请为上面“友情关怀”中的加点字注音。 摩_______ 施_______ ②文中有两个字书写有误,找出来,改正它。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2.仿照下面两句话,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1 分) 让我们来做花的事业吧,把花香传给别人; 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把花顶过自己的身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对下图画面的理解。(限 50 字内)(2 分) 4.古代诗文默写。(9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②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③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 想,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也体 现了这种追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龚 自 珍 在 《 己 亥 杂 诗 》 中 代 落 花 立 言 , 倾 吐 心 曲 , 表 现 崇 高 的 献 身 精 神 的 诗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 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4 年 6 月 8 日,我国观测到了“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请根据下面示意 图,运用你所学习的说明方法简要说明这一现象。(2 分)
6.华威先生、蔡芸芝先生、藤野先生、韩麦尔先生参加名人聚会,大会接待处的接待员给他们登记 入册,有几处空白,请你帮助填写。(2 分) 人物 出处(篇名) 作者 人物肖像 人物性格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张天翼 永远挟着他的公文 包永远带着他那根 老粗老粗的黑油油 的手杖 蔡芸芝先生 《我的老师》 右嘴角边有榆锁大 小的一块黑痣 温柔 公正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鲁迅 韩麦尔先生 都德 穿件绿色礼服 打着 领结 戴着顶绣边的 小黑丝帽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共 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第 7~10 题。 (共 8 分) 正直 俭朴 治 学严谨 没有民 族偏见 有强烈的爱国 主义情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解释加点的词。(2 分) 驰:________ 靡:________ 8.翻译句子。(2 分) 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找出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议论文语段,回答第 11—14 题。 (共 8 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斯发明的基本条 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 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冢—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的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 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 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
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 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 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1 . 本 段 的 中 心 论 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 别 运 用 了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3 分) 12.文中为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用了______________的例 子,试从课外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发问的精神》,谈谈发问和怀疑的关系。 (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清你说说怀疑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 15—19 题。 (共 11 分) 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 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 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 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 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 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 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 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
的情感?(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⑥段为什么独句成段?(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 20-25 题。 (共 13 分) 何不去登山 ①许多平铺直叙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 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 ②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度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 了险峻处的美丽。这一哲理也结晶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深;还 可以大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名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 堪持赠君。”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一辈 子都矮在平原。 ④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在一座千万年山龄、千百仞 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便缩成了蚂蚁,仿佛动与不动都失去了大的意义;倘若以蚂蚁 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域,视域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 层精神的仁山智水。 ⑤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前人书里发现。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极,你能看到大 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群如花 似玉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尽历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⑥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世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 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 秋的境界。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的沉郁。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⑦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许多先天低矮、 其貌不扬的人,因这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群,举手投足间荟萃了海拔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度。 ⑧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人在山中,才知道,高度永 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 处才能指点江山。 ⑨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20.谈谈你对文中“登山”的理解。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蕴含了登高望远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俯视一切的气概,请找出来写在下 面。(2 分) 登高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视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以“登山”为话题,为何在第⑤段中举了瓦特的例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选文第⑧段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在学习上也需要翻越很多山峰,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 分) 26.(1)理想篇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是指路明灯。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怎 样去实现? (2)美德篇 美是体魄之德,德是灵魂之美。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地位和名利,但是绝不可以没有 品德、修养和情操,美德是永不凋谢的花朵。 (3)自信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才失 去自信,而是因为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自信的价值将无法、计算。 文题一:初中毕业是人生的新起点,联系上述材料,请以“如何做人”为话题,写篇作文。 文题二:可选用上述一篇为材料,也可用上述几篇为材料,写篇作文。 从以上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有真 实校名、姓名,字数 600 字以上。 快拿起笔来吧,只要把真情实感流露,那将是一篇优秀宣言。
参考答案: 一、1.①mó;shī ②辩改为辨;撼改为憾。 2. 例①:让我们来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 和花。 例②:让我们来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得根深叶茂。 3.例①:升学如同一场竞 赛,每个学生都需要努力跨越,升学难,升重点更难。 例②:重点学校是一座更高的栏杆,家长都 想让孩子升入重点学校,学生望而却步。但翻越谈何容易。 4.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②温故而知新 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 ⑥长烟落日孤城闭 5.例:“金星凌日”是指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 就和月亮处在太阳和地球间所形成的日食相似。 6.华威先生——虚伪、庸俗;不做实事,只尚空 谈;媚上欺下,投机钻营蔡芸芝先生——魏巍 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服模糊 韩 麦尔先生——《最后一课》 二、(一)7.驱车(追赶);倒下 8.①下车去察看敌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敌军。②敌方的勇气(士气)已经枯竭,我方的勇 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例①有关,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 利。 例②无关,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 争的胜利。 (二)11.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 证(答出两个即可)。 12.戴震 例:爱因斯坦从怀疑经典力学开始探究从而创建相对论。 13.怀疑是发问的前提。 14.“怀疑”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不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三)15.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16.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发生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的误解之深。第 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17.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18.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19.例: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 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 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20.文中的“登山”既指登临自然界的高峰,也指翻越人生的高峰(或翻越内心屏障,超 自我)。 21.生活中有许多山峰等待你去攀登,如果你不去努力,就可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意思对即可) 22.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俯视一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瓦特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是登山的开始,生活中的山峰就在你的身边 (或答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 24.排比句式,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淋漓尽致地写出“登山”过程的美好感受。 25.例:学习中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战胜它,每克服一个困难就是翻过一座山,就是一次心灵的陶冶、 自我的超越。 三、略 比论 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