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
秋天的怀念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 月 5 日 下午 陕西汉中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秋天的怀念》
2.内容: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
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
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
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
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
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
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
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
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
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
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
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
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母爱;
(3)试讲在 10 分钟以内。
答辩题目 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当中看菊花这件事贯穿整篇课文,你认为它还代表着什
么?
2.请你就《秋天的怀念》这一篇课文谈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面对命运不公时,每个人的回应不一,有一位作家史铁生虽然被病魔缠身,却坚持不懈创
作优秀作品,让人动容,是什么经历使得他如此坚忍不拔?答案就在课文《秋天的怀念》中。
(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受本文主要内容
(《秋天的怀念》是一个宽容的母亲和每当作者摔东西时,母亲了解儿子心中的痛苦,尽量
让儿子发泄心中的痛苦。后来,母亲重病缠身,为了让儿子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想要
推着他去看花,结果花没看,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可是母亲临走前,还记挂着作者。母
爱就是这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2.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随手写下自己
的感受,感知母亲的行为和我的行为。
(母亲一直在劝我去看菊花,在我的暴躁发怒之下也是宽容无私的对待我,而我却一直抗拒
着出门看菊花,不敢面对生活,同时抱怨命运不公,母亲在去世之前也是惦记着我,担心着
我,我和母亲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最后的时候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软弱无能和母亲的
伟大无私,终于振奋起来,勇于面对生活。)
(三)深入研读
1.品词析句,体味“母爱”。
(①母亲的言语“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现了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
的感受,即使儿子身患重病,母亲仍然宽容大量,用尽身上的爱与气度去安慰儿子,去“拯
救”儿子。)
(②母亲的行为“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不仅仅是哭声,也是
这一生的苦难和心酸,为了儿子牺牲自己、忍耐自己,仅仅是为了儿子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2.联系生活实际,评价母亲和儿子的行为?
(试想作为儿子的角色,正当壮年,与病魔纠缠,心理生理都崩溃到了极点,所以儿子的颓
废和痛苦是可以理解的;试想作为母亲的角色,多年照料,多年忍耐,还能保持伟大的爱不
更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3.请评论儿子为什么愿意去看菊花?菊花代表着什么?
(菊花的盛开不仅仅代表着美景的展现,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希冀,对
生活的热情,所以不论在母亲还是在儿子眼中,菊花都是意义非凡的。而儿子愿意主动和妹
妹去看菊花,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母亲用生命守护着的他的生命,他的人生,因而以母亲的去
世作为转折点,他愿意就此振奋。)
(四)巩固提高
1.结合文章理解与生活实际,说出对“好好儿的活”这句话的理解,多次出现在不同的情形
下,是表明了什么?
(“好好儿活”出现在两个情形当中,第一个情形是母亲看到我状态失控,扑了过来忍住眼
泪对我说的一番话,说我们娘俩好好地活来宽慰我;第二个是母亲去世后,我与妹妹一同赏
菊,并开始怀念母亲,想到了母亲曾经的话语,立誓要“好好儿活”。)
2.谈感受,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母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颓废之人获得新生;母爱是一种包容的力量,它让多年忍耐终
于守得云开;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让病重之人有了奇迹。)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感知到的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收集史铁生的其他文章,如《我与地坛》,体会在他病重时期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板书设计】略
列夫.托尔斯泰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 月 5 日 下午 四川宜宾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2.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
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
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不管
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
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
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
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
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
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
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
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
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
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
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
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
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
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
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
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
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
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
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3.基本要求:
(1)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了解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对于本篇课文的理解?
2.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巨作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认识一位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他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
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三)精研课文
学生范读,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
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
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4)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5)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
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惟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
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
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
讨论,总结如下: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4.教师小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
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
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小结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课后找出一些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赏读一下。
【板书设计】略。
孙权劝学
1.题目:孙权劝学
2.内容: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