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资料共3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语文《劝学》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列举已知的劝学格言、好的学习方法及态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 (三)深入研读 1.明确文本的论点 (1)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 (1)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
比喻句。 (2)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3)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 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4)用同样的方法,4 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 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四)拓展延伸 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说说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 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 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 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 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 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 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 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 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2.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设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 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 个文言常用虚词; 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自主 思考探讨交流,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品析课文的写作特 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懂得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 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重点为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品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为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懂得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 的道理。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由学生对昭君的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 故事等)引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顺势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划分节奏,全班齐读。 2.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 1.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2.王昭君为什么“怨恨”?作者自身在这首诗里又寄托了什么?再读课文,并结合全诗,鉴赏 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小组探究) 3.全诗围绕诗眼“怨恨”来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 4.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四)拓展延伸 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 “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作业: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参考答案】 这句诗是紧接着前两句的,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 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 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 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 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 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明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实则是寄托了杜甫的身世家国之情。 2.怎样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参考答案】 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沉 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 想”。“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 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 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 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高中语文《走近文学大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实践探究 1.何为“文学大师”? (学生分组讨论,从文学功能、大师素养、社会效应和民族心理等方面,谈谈“文学大师” 所应具备的素质和特点。) 2.“文学大师”猜猜看(出示 PPT 图片) 明确:屈原、曹雪芹、莎士比亚、李白、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3.读课本内容,结合小组活动的过程归纳“走近文学大师”的方法 明确:消除经典的隔膜;吸取思想的力量;感受风格的魅力。 (三)展示交流 1.上节课布置同学以小组的形式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著进行合作学习,现在请各学习小组展 示阅读成果: (1)《家》阅读小组 (2)《巴黎圣母院》阅读小组 2.探究思考:“对于文学经典,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 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 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同学们已掀起文学大师的一角头盖,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阅 读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同学们能上下求索。 作业:以“我心中的_______”(巴金、钱钟书或雨果)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现在的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好处是什么?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阅读 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视野,有助于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从古至今,可以阅读的书籍很多,但是书籍中能够被称为名著经典的却是少部分,这些名著 经典历经岁月考验,承载着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传递着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名著中的各 种人生态度,可以使学生们既不陷于美好梦想的夸夸其谈中,又给他们浇灌坚贞不渝的思想 使他们不至于太过失望;可以让他们从悲剧中看到现实,从喜剧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讽刺 小说中体味正义的凛然,从人物传记中了解人生的追求与生活的磨砺。 总而言之,学生阅读名著对自身的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好处的。 2.你比较喜欢的一位文学大师是谁? 我个人比较喜欢英国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她的长篇小说《简·爱》中通过讲述简.爱的 故事,给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 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这一艺术形象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成长的道理中也朝着这样的优秀的人格儿努力。 高中语文《雨巷》 一、考题回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