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6G移动通信系统_需求_挑战和关键技术_张小飞.pdf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SSN 1005-9245,CN 65-1039/G4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论文 6G 移动通信系统:需求、挑战和关键技术 题目: 张小飞,徐大专 作者: 10.14100/j.cnki.65-1039/g4.20191119.001 DOI: 收稿日期: 2009-11-06 网络首发日期: 2019-11-19 引用格式: 张小飞,徐大专.6G 移动通信系统:需求、挑战和关键技术[J/OL].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191119.001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191119.001 网络首发时间:2019-11-19 10:15:12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039.G4.20191119.0831.002.html 第四次工业革命·6G 专题研究(三) 6G 移动通信系统:需求、挑战和关键技术 张小飞 1,2,3  徐大专 1,2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通信工程研究所; 3. 电磁频谱空间动态认知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1106) 摘 要 :2019 年为 5G 通信商用元年,随着 5G 系统开启,研究人员开始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研究。 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6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6G),是 5G 下一代系统。文本探讨了 6G 通信系统的需求和场景,用 4 个关键词概括 6G 愿景 :智慧通信、深度认知、全息体验、泛在连接 ;分析了 6G 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 :超高峰值速率、超海量接入、超高能耗、超广泛在通信网络 ;论述了 6G 系统支撑理 论(空间信息论、压缩感知、人工智能)和潜在关键技术(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超 大规模天线技术、频谱认知技术、个性化的极化码技术、新电池与无线能量传输、定位技术)。文本探讨 6G 系 统研究现状、需求分析、应用场景、技术挑战、支撑理论和关键技术,构建 6G 系统的技术框架,为后续开展 6G 系统研究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6G 移动通信系统 ;通信网络 ;人工智能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TN9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45(2020)02-0100-12 一、引 言 现 代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发 展 趋 势 :传 统 模 拟 通 信—数字通信,语音业务—数据业务,低传输速 率—高传输速率,单媒体数据—多媒体数据 [1-2], 从“人与人”通信扩展到“人—网—物”三元互 联 [1-4]。移动改变生活,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 需求是移动通信系统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下一 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努力的方向。第六代移动通 信 系 统(the 6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6G),是 5G 下一代系统。6G 系统的传输 速率比 5G 系统提升 100 倍,通信网延迟也可能从 毫秒降到微秒级 [1-5]。 2018 年 3 月 9 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 已经着手研究 6G。同年芬兰也开始研究 6G 系统 相关技术,并于 2018 年底邀请媒体听取其针对 6G 系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工作进展。 2018 年 7 月 16 -27 日,国际电信联盟第十三 研究组全会召开,决定成立“网络 2030”焦点组, 面向 2030 -2040 年的未来网络架构、需求,保持 后向兼容,支持当前以及未来新应用。 2019 年 3 月 15 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投票 通过开放“太赫兹波”频谱的决定 [2-3],希望用到 6G 系统中以增加传输带宽、提高传输速率。 2019 年 3 月 25 日,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的发起之下,全球首届 6G 无线峰会在芬兰召开, 会议邀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诸多学者,交流了 6G 系统最新成果,探讨了 6G 系统的愿景和对应的理 收稿日期:2009-1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维互质阵列信号处理理论和算法研究”(619712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小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电磁频谱 空间动态认知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大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通信工程研究所所长。 第41卷 第2期 2020年3月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1 No.2 Mar.2020
张小飞等 :6G 移动通信系统 :需求、挑战和关键技术 ·101· 论以及技术挑战。 2019 年 5 月 20 -24 日 , 电 气 电 子 工 程 师 协 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tneers) 2019 年国际通信会议(ICC 2019)召开,本次大 会主题为“Enpowering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 (赋能智能通信),众多与会专家及业内人士对 6G 时代如何实现智能通信的赋能展开了深入探讨。 6G 系统将是一个由地面无线网络、中低轨卫 星、近地空间平台 / 无人机、飞行器等集成的系 统,实现全球无缝覆盖。6G 系统不仅仅是通信, 还包括认知和体验,进而实现智慧通信、深度认 知、全息体验、泛在连接 [1-4]。 本文安排如下 :首先探讨 6G 通信系统的需求 和场景 ;其次概括 6G 愿景,分析 6G 系统面临的 技术挑战 ;最后论述 6G 系统支撑理论和潜在关键 技术。 二、6G 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和场景 盖,应用边际持续扩大,覆盖亟需更深更广 ;全频 谱是指在深耕低频段、超低频段的同时,6G 系统 将向毫米波、太赫兹和可见光等高频发展 ;全应用 是指 6G 将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和全生态实现全应 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交叉融合,颠覆现有 技术途径 [1-4]。 6G 系统将采用毫米波、太赫兹和光波等频谱 资源,具有超高的传输速率、超低的通信时延和 更广的覆盖深度,同时融合地面移动通信、近地 空间平台、无人机平台、中低轨卫星等技术,解 决海陆空天覆盖等地域受限的问题,实现全球的 无缝覆盖 [6-7],图 1 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未来 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典型的应用场景 [1],如下。 (1)全球覆盖通信服务 :提供全球无缝覆盖通 信服务,包括偏远的乡村、沙漠、海洋、湖泊、岛 屿、无人区、山区等传统地面基站无法覆盖到的 区域 ; (2)远程物联网服务 :支撑远程物联网服务 ; (3)飞行平台通信服务 :提供飞行平台通信, 我国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 指出 :6G 系统的特征为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 [5]。全覆盖是指 6G 系统将实现人、机、物协同通 信和超密集连接,并向天地融合发展,以实现全覆 如飞机、无人机、飞艇等平台的通信 ; (4)应急通信和广播服务 :基于地震、台风、 海啸等灾害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以及公共安全和应 急广播服务等。 图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2· 第四次工业革命·6G 专题研究(三) 6G 系统不仅关注信息传输性能(包括速率、时 延等),而且注重于感知、认知、体验等精神层面 的追求。6G 系统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云计算、雾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技术 为基础,实现虚拟现实、虚拟用户、智能网络等 功能 [8-9]。 虚拟现实 VR (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基于 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仿真技术,实现计 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3]。增 强 现 实 AR(Augmented Reality,AR) 技 术 运 用 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以及注册、智能交 互和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 图像、三维模型、音乐及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 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 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3]。 AR 和 VR 被 认为是 5G 最重要的需求之一,6G 系统运营后, 媒体交互形式从当前的平面多媒体发展为高保真 AR/VR 交互,甚至全息信息交互,进而无线全息 通信将成为现实 [1]。高保真 AR/VR 将普遍存在, 全息通信和显示也可随时随地进行,届时人们可 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享受完全沉浸式全息交互体 验 [10]。未来 6G 系统连接的将是普遍具备智能的对 象,其连接通信关系不仅是感知,还包括实时的 控制与响应,即所谓“触觉互联网”[11]。“触觉互 联网”一词由德国 Gerhard Fettweis 提出,其可以 被定义为一种低延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互 联基础设施,借助于触觉互联网可提供远程触觉 感受,能对物体或对象进行远程控制、诊断和服 务,并实现毫秒级响应。触觉互联网融合了虚拟 现实 / 混合现实 / 增强现实、通信、触觉感知等新 技术。同时,触觉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机交 互方式,在视觉和听觉以外叠加了实时触觉体验, 使用户能以更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 作。此外,触觉互联网定义了一个低延迟、高可 靠性、高连接密度、高安全性的基础通信网络, 是 6G 移动通信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可以被广泛 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智能电网、游戏、 健康和教育等需要毫秒级响应的行业应用,并实 现网络功能由环境信息监控到环境控制的拓展 [12]。 全球首届 6G 峰会在芬兰举办,推出《6G 无 线智能无处不在的关键驱动与研究挑战》白皮书, 给出 6G 系统的需求 [4]。 网速实现超高的分辨率、帧速率,并能提供虚拟现 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服务,与我们感官和运动 实现无缝连接 [4] ; (2)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可穿戴显示设备、 超高速的无线网络将使实时捕捉、传输和渲染 3D 图像的远程全息成为现实。这将会在远程办公、远 程教育、协作设计、远程医疗、高级三维模拟和训 练中广泛应用 [4] ; (3)2030 年以后,全球将有百万级以上自动 驾驶车辆、无人船和无人机将接入通信网络,这些 自动驾驶车辆、无人船和无人机装备大量传感器, 包括激光、红外、雷达、摄像机、GPS 等,感知 环境参数,选择最优路径,完成指定任务 [4]。 2018 年 10 月 2 日,国际电信联盟在美国纽约 召开“网络 2030”研讨会,会议针对 6G 三大场景 达成了共识 [13] : (1)甚大容量与极小距离通信。包括超越 AR/ VR、 全 息 通 信、 高 吞 吐 量(>Tbps)、 全 息 传 送 (<5ms)、数字感官、定性沟通协调流等 ; (2)超越“尽力而为”与高精度通信。包括无 损网路、吞吐量保证、时延保证(及时保证 / 准时 保证 / 协调保证)、用户—网络接口 ; (3)融合多类网络。包括卫星网络、因特网规 模的专用网络、移动边缘计算、专用网络 / 特殊用 途网络、密集网络、网络—网络接口、运营商—运 营商。 三、6G 移动通信系统的愿景 6G 系 统 目 标 是 满 足 10 年 后 的 信 息 社 会 需 求,6G 系统愿景可表征为 :“智慧通信”“深度认 知”“全息体验”和“泛在连接”(见图 2),实现 无缝融合的人与万物智慧互联 [1]。 智慧通信。未来 6G 系统将会面临诸多挑战 : 更复杂、更庞大的网络,更多类型的终端和设备, 更加复杂多样的业务类型。移动通信系统与 AI 结 合,让 AI 更好地赋能网络成为必然趋势 [14-16],充 分利用 AI 先进理论和技术来解决这种复杂需求几 乎是必然的选择。智慧通信就是利用 AI 先进理论 和技术来解决通信系统中一系列问题,实现赋能智 能通信,包括网元与网络架构的智能化、连接对象 的智能化、承载的信息支撑智能化等业务 [1]。 (1)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 频处理技术、显示和成像技术的发展,通过超高的 深度认知。6G 系统接入需求将从深度覆盖演 变为“深度认知”,其特征可以概括为——深度感
张小飞等 :6G 移动通信系统 :需求、挑战和关键技术 ·103· 深度认知 ● 深度学习 ● 深度感知 ● 深度思维 智慧通信 全息体验 ● 全息通信 ● 高保真AR/VR ● 无缝覆盖的AR/VR 图2 6G 愿景 泛在连接 ● 随时连接 ● 随地连接 知 :触觉网络 ;深度学习 :深度数据挖掘 ;深度思 维 :心灵感应等 [1]。 全息体验。6G 系统提供高保真 AR/VR、全息 通信等需求,保证人们享受完全沉浸式的全息交 互体验,此即 6G 系统一个愿景 :“全息体验”[1]。 “全息体验”特征可以概括为 :全息通信、高保真 AR/VR、随时随地无缝覆盖的 AR/VR[1]。 泛在连接。“泛在连接”即广泛存在的通信, 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 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泛在连接”就是实现全地 形、全空间立体覆盖连接,即“空—天—地—海” 随时随地连接。对比“深度认知”,“泛在连接”强 调地理区域的广度 [1]。 四、6G 移动通信系统的挑战 5G 移动网络面临的挑战 :大流量、大连接和 多场景。国际电信联盟定义了未来 5G 的 3 大类应 用场景 :增强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海量连接的物联 网业务和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应对移动通信 场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2]。6G 系统技术指标,以 及 5G 和 6G 指标对比见图 3。为实现 6G 系统的愿 景,满足未来通信需求,需要考虑如下几项技术 挑战。 超高峰值速率。6G 系统将采用新频谱,进一 步提升峰值速率,峰值速率将高达到 Tb/s 级别。面 向未来,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大流量应用(AR、VR、 触觉互联网、全息体验等)的需求及万物互联的速 率需求将十分巨大 [1-5]。因此,6G 系统要求能够随 时随地享受高速率、低时延的连接需求,这些将是 6G 系统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超海量接入。6G 移动网络面临的挑战 :超海 量连接的物联网业务。万物互联的场景下,机器类 通信、大规模通信大量存在。到 2030 年,将有上 千亿部移动设备实现互联 ;物联网应用领域将扩 展至各行各业, M2M 终端数量将大幅激增,应用 也将无所不在 [2-3]。故而,超海量连接需求,是 6G 系统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超高能耗。目前 5G 系统推广面临一个问题 : 能耗问题。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基站端 5G 能耗是 4G 系统的十几倍。基站端能耗高的问题同样存在 于手机端,而目前锂电池的电量容量无法维持较高 续航。未来 6G 系统拥有超海量、无处不在的无线 节点和传感器,将带来超高能耗问题,这也是未来 6G 系统需要面临的技术挑战。 超广泛在通信网络,即空天地海泛在通信网 络。6G 系统将向空天地海空间不断延伸,为人们 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1],真 正实现随时随地的连接及通信需求。未来 6G 通 信网络的通信目标应为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 点可与任何人进行任何业务通信 [1]。由此可知, 超广泛在通信网络,是 6G 系统需要面对的巨大 挑战。
·104· 第四次工业革命·6G 专题研究(三) IMT-2020(“5G”) Network 2030 5G便能“改变生活” 低时延(1ms) 网络速率(10Gbps) 关键技术:网络切片、 SDN/NFV、SON 万物互联 增强隐私和安全性 试听双感的3D媒体 便能“新互联网” 超低时延(<1ms) 高保障时延(及时) 高精度时延(准时) 网络速率(1TGbps) 新IP,铁路轨道式交换 CPS和数学/物理孪生 地面/卫星网络融合 全感3D全息 图3 5G 和6G 指标对比 五、6G 移动通信系统支撑理论和关键技术 本节介绍 6G 系统支撑理论和关键技术(见图 4),并对相应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图4 6G系统支撑理论和关键技术 (一)基础理论 支撑 6G 系统的理论较多,本节将对其中最具 可能性的基础理论展开讨论,包括空间信息论、压 缩感知理论和人工智能理论等。 1. 空间信息论 空间信息论是由香农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的 基本理论,它主要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现代 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提取、传输和处理的一般规 律,以提高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者将 所能获取到的距离、方向和幅度信息统称为空间信 息,从而开展研究空间信息论。现将联合互信息统 一描述如下 :采样信号含有目标的距离、方向和幅 度信息,因此目标获取的空间信息可以定义为接收 信号与距离、方向和幅度矢量的联合互信息。 文献 [17] 给出空间信息论的基本框架和基础 理论。首先介绍了空间信息论中目标探测系统的基 本功能、基本组成以及主要性能指标。在此基础 上,对空间信息进行了定义,讨论并分析了目标探 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发射信号的模型、目标的散射 模型等。最后,给出了熵误差性能指标的定义,并
张小飞等 :6G 移动通信系统 :需求、挑战和关键技术 ·105· 讨论了熵误差与均方误差之间的关系。 6G 系统中采用空天地海泛在通信网络,使用 新频谱、超大规模天线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定 位技术等,包含大量理论基础问题,其中最核心的 基础问题就是空间信息论。 2. 压缩感知 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理论是 近年来诞生的一种新的信号处理理论,该理论是由 Candes、Romberg、Tao 和 Donoho 等人在 2006 年提 出,主要包括了稀疏信号的采集与恢复技术 [18-21]。 和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理论相比,压缩感知理论通 过分析信息在信号中的结构,充分利用压缩感知的 稀疏性或可压缩性,对信号进行采集的同时进行适 当压缩,以达到降低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以及数据 传输成本的目的。该理论由于其先天的优势,诞生 之初就迅速成为信息论、信道估计、无线通信、图 像处理、信号检测、参数估计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热 点 [22-31]。 信号的稀疏性是压缩感知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 础,信号的稀疏性定义为 : 定义 1 :信号的稀疏性为信号中非零元素数目 较少。 定义 2 :理论上讲任何信号都可以找到相应的 稀疏表示空间,即具有可压缩性,可以对信号进行 有效压缩。 定义 3 :矩阵奇异值的稀疏性,指矩阵奇异值 中非零元素的个数(即矩阵的秩)相对较少 ;也称 为矩阵的低秩性,即矩阵的秩相对于矩阵的行数或 列数而言很小。 压缩感知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 稀疏信号的表示 ;其次是测量矩阵的设计 ;最后是 恢复信号的重构算法设计。在未来 6G 移动通信系 统中,压缩感知理论可广泛应用于超大规模天线设 计、无线触觉网络、超宽带频谱感知等。 3. 人工智能 移动系统的复杂性、连接设备的数量“剧增”, 将导致系统从经验中自我学习、自我优化、自我进 化并灵活地提供各类新服务。 未来 6G 移动通信系统将与人工智能结合,移 动通信与人工智能将以相互交叉、相互协同、相互 赋能的关系共同发展、共同研究,并非是完全独立 的技术领域,其将分别从网络业务运营智能化、客 户管理智能化、业务提供智能化来逐步实现移动通 信网络智能化。这将使得移动通信网络进入一个新 阶段。但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人工智 能的不断发展,需要硬件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需要神经形态计算和跨媒体智能计算等强大的信息 处理能力来为用户数量大、业务范围广、全新业务 不断涌现的 6G 移动通信网络提供超级智能大脑。 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移动通信网络为人工智能提供业务 支撑 [15] ;第二阶段,人工智能为移动通信网络提 供优化服务 [16] ;第三阶段,将上升到移动通信网 络与人工智能相互协调、相互服务、相互提升的智 能移动通信阶段。在智能移动通信阶段,智能体互 联通信、智能体互联数据传输、智能体互联自助服 务将诞生,这将推动人类社会从“万物互联”时代 迈向“万智互联”时代,将实现全自动驾驶、无人 快递、精准医疗和自动欺诈检测等新业务 [1-2, 32-33]。 6G 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面向“万智互联”,将 形成具备智慧的移动网络。面对高速率、低时延的 6G 移动通信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通信中存在大数 据传输、大数据处理以及大数据存储等,将大量使 用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以智能高 效的方式处理大数据和管理无线移动通信资源 [34-35]。 (二)关键技术 1. 太赫兹通信 太赫兹频谱是随着当前频谱资源枯竭而发展起 来的全新频谱资源,指频率在 0.1-10 THz 范围内 的电磁波 [1-4]。太赫兹频谱通信具有频谱资源带宽 宽、传输时延低、传输速率高等优势,是未来 6G 移动通信系统极具吸引力的宽带通信技术 [2-3]。太 赫兹频谱既有微波的特性,又有光波的特性,主要 表现为穿透性强、带宽宽、低量子能量等,对于未 来 6G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大数据实时传输是一种不 可多得的有效技术手段。 与微波通信相比,太赫兹通信具有载波频率更 高,穿透能力更强 ;传输带宽更宽,能获得更大的 信息传输容量 ;波长更短,更容易将设备小型化、 便携化。与激光通信相比,太赫兹通信具有大气吸 收能力强的特点,对于短距离空间保密通信更有 效 ;波束宽度适中,太赫兹通信对于平台的稳定性 要求更低。 太赫兹频谱通信技术在未来大数据实时传输的 6G 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 (1)宽频谱资源 :太赫兹由于频率高,具有丰 富的可利用频率资源 ; (2)高传输速率 :太赫兹频谱的数据传输能力
·106· 第四次工业革命·6G 专题研究(三) 能达到 100Gbit/s 以上 ; (3)强捕获能力 :太赫兹频谱具有灵活可控的 多波束,在空间组网中,能够获得提供很强的通信 跟踪捕获能力 ; (4)强抗干扰 / 截获能力 :太赫兹具有波束 窄、方向性好等特点,使得太赫兹通信信号难以被 侦查和接收,即太赫兹通信具有更好的保密性和抗 干扰能力 ; (5)强穿透性 :太赫兹穿透物质时,其衰减较 小,能满足某些特殊场景的应用需求。 太赫兹频谱用于未来 6G 移动通信系统除拥有 显著优点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 点与挑战 :大尺度衰落特性、太赫兹直接调制技 术、太赫兹混频调制技术以及低功耗、低复杂度的 高速基带信号处理技术等 [1-4]。 2. 可见光通信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将高速互联网架设在照明设 备上,利用肉眼无法区分的光照闪烁来传递信号信 息,这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能够覆盖室内灯光达 到的范围,对于任意家用的物联网设备,不再需要 进行有线连接。可见光通信技术能有效解决当前射 频通信频带紧张的问题,因此可见光通信技术具有 广阔的实际应用需求和研究价值。 可见光通信技术和当前的无线局域网相比,具 有很多优势 [2] : (1)可见光通信设备简单 :可以利用家用照明 设备替代无线局域网基站来收发信号 ; (2)传输速率高 :可见光通信技术能够获得几 十兆甚至上百兆的传输速率,随着对可见光技术的 研究和发展,未来传输速率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光纤 传输速率 ; (3)保密性更好 :对于可见光通信而言,仅仅 需要一块帘布将可见光挡住,信息就不会泄露,因 此具有很强的保密性 ; (4)便携式的终端设备 :对于移动终端,只要 在室内可见光范围内,就可以实现数据通信传输 ; (5)满足特殊应用场景 :如医院等特殊部门, 对电磁信号比较敏感,可见光通信系统能够被自由 的使用。 可见光通信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室内无线 局域网、水下可见光通信以及卫星之间的可见光通信 等,可见光通信在未来移动通信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 用,值得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给予特殊的优化处理,为未来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43-48]。 3. 非正交多址接入 预计在 6G 时代,每平方米范围内平均会有 10 个以上无线终端设备,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 术的多址技术(主要有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 多址以及空分多址技术)将无法满足快速增多的用 户需求,因此需要新的接入机制来以高效及可扩展 的方式处理大量非正交用户数据,非正交多址接入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技术将 在 6G 时代蓬勃发展。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发射端为 每一个用户分配非正交的通信资源。其发射端变 现为不同的用户在时域、频域或者码域上叠加传 输,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核心在于为接收端提供 先进的接收算法以分离用户信息。该技术能够满足 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更高频谱效率、更大容量、更高速率 ; (2)实现简单、易于多输入多输出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技术结合、可有效提升 系统容量 ;(3)在减低功耗、延迟、实现复杂度等 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现有的 NOMA 技术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即功率域 NOMA 和码域 NOMA[50-55]。现今功率域 NOMA 研究较少,日本 DoCoMo 公司在这方面取 得了较大进展,技术也相对成熟。码域 NOMA 与 传统正交多址有相似之处,在发送端将各用户的 信息调制到不同的扩频序列上,然后进行叠加传 输,复用的传输层或用户数可以大于可用的正交资 源数,即可以实现过载,满足未来 6G 海量连接的 需求。 当前的非正交多址技术还存在接收机复杂度过 高、接收端处理难度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快速增 长、多用户检测的特征图样较难、多用户检测消息 传递算法计算复杂度较高等问题,但是非正交多址 接入具有的高频谱效率、高连接密度和大系统容量 等优点,使学术界和工业界都认为其将是未来 6G 移动通信系统中解决多用户问题不可或缺的关键技 术之一。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主要的吸引力在于解 决了传统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中效率低的问题,同时 还能进一步提升通信系统容量 [56],它必将会在未 来移动通信中得到更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4. 超大规模天线技术 当把 THz、Sub-THz、可见光的新增频谱用于 6G 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之后,将需要运营商们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