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一、积累运用(28 分)
案
秋日,蓝天白云,微风吹拂,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班级开展“寻找身边的小美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
动。
【寻古巷芳踪】(8 分)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扬州小巷,有的深如蚁穴,有的
窄如羊肠。我喜欢在巷子里 A.踽踽独行,沉思默想。巷道中,总会和石鼓、老树、墙界、寺庙 B.不期而遇,
这些古文物在这儿悄.然隐居着呢。老人们在自家天井里 C.正襟危坐,一只棋盘一壶茶,悠闲地漫说世道,
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岁月静好。巷中的人家很会过日子,大盆小坛里,种上了名目繁多的花花草草,让
人 D.眼花缭乱。从墙头上挂下的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wăn()如古屏风中的一幅插图。行于巷中,到处
可见时间留下的印痕。曾经精工细作的木门,在这把岁数已筋疲力竭;而细雕的图案,却无半点含糊。如
果是雨日,我一定要撑着把伞,zhù(
)立于小巷深处,将整个身心沉潜于悠长的静谧.之中,心情就这样
经过洗礼而变得轻快。
(1)给加点字注音(2 分)
悄.然( )
静谧.(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wăn( )如
zhù ( )立
(3)文中画线处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踽踽独行
B.不期而遇
C.正襟危坐
D.眼花缭乱
(4) 下面对这段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曾经精工细作的木门..,在.这把岁数已筋疲力竭;而细雕的图案,却无半点含糊..。
解说: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分别是名词、介词和动词。
B. 深如蚁穴 沉思默想 名目繁多 岁月静好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C.扬州小巷,有的深如蚁穴,有的窄如羊肠。
解说:这个句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
D.从墙头上挂下的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似古屏风中的一幅插图。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感景美人丰】(3 分)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消息的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一着惊海天》中的导语都提示了消息的要旨。
B.《三峡》一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其所撰的《水
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C.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以反映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展示托尔斯泰“天才灵
魂”的深邃、伟大,《美丽的颜色》突出居里夫妇坚韧、乐观、淡泊的人格。
D.《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在学业上给了鲁迅无私的帮助。回国后,鲁迅一直保存
着他的照片,表示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
【忆经典美文】(9 分)
3.诗文默写
(1)
,猛浪若奔。
(郦道元《三峡》)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崔颢《黄鹤楼》)
(3)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路远莫致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5)月下飞天镜,
。
(李白《渡荆门送别》)
(6)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7)柴门何萧条,
。
(曹植《梁甫行》)
(8)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
是:
,
。
【探诚信美德】(8 分)
4 综合实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与”走进传统文化,
传承‘信’之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由此推测。“信”字的本义是:(2 分)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解释漫画的含义。(2 分)
(3)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4 分)
诚信模范:陈淑梅、李其云夫妇 2013 年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 67 万元的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
打短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2017 年,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
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采访问题:①
②
二、阅读理解( 59 分)
(一)名著阅读(10 分)
5.(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作者是美国的记者
(人名),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便,此书曾
易名为
。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3 分)
(2)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下。木板做的桥面,
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敌人们的机关枪巢正对着他们。……
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
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这些人”指的是谁?“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是指什么事?通过阅读全书,你觉得“这些人”是靠什
么战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的?
(3 分)
这些人:
事:
靠什么战胜面临的各种困难:
(3)书中刻画了很多形象鲜明的红军领导人的形象,请从下列人物中选取一人,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
说此人物的性格特点。 (至少说两点)
(4 分)
人物:毛泽东
彭德怀
贺龙
(二)诗歌阅读(6 分)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 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6.(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 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4 分)
(三)文言文阅读(14 分)
冰雪文序
张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
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
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 取受用之不尽
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
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
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藉:借助。②特:只不过。③恣:任凭 ④挹(yì):舀。 ⑨奚(xī):什么。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遂.现空灵(
(3)冰雪则异.是(
)
)
(2)冰雪之能生.物(
(4)遇旦.昼则风日(
)
)
8.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 2 处)(2 分)
诗 文 一 道 作 之 者 固 难 识 之 者 尤 不 易 也。
9.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译文:
10.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分)
(四)实用文本阅读(14 分)
【材料一】为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广州教育系统努力引领节约健康的“新食尚”,
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各中小学各出奇招,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和载体,引导师生树立勤俭节约的
意识,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
“今天,你家剩饭剩菜了吗?如果有剩饭剩菜是怎么处理的?”晚餐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学生扫描冰箱贴上的二维码,通过填写问卷来记录家庭用餐情况。
新学期伊始,东风东路小学为 3000 多名师生准备了印有“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冰箱贴,师生们
可以通过上面的二维码记录每天的用餐情况。“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校长彭娅说。
东风东路小学的教师还会对在校用午餐的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为餐盘光盘的学生进行奖励性加分。每
个班级获得积分最高的学生,学校还会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对其进行表彰,并授予“光盘小标兵”的称号。
此外东风东路小学还提升食堂管理水平,优化供餐服务。德育处与学校厨房携手,开展“红领巾”与
大厨面对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近距离了解学生餐的特点和健康饮食知识。厨师们每周三公布下周菜谱,
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适当调整,按照学生年级高低来调整饭食总量。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批示,要大
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努力使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另据统计部门调查
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达 800 万吨和 300 万吨,至少倒掉了约 2 亿
人一年的口粮。而我国目前仍有一亿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材料三】如今,常有孩子闹出“藤上摘土豆”“树上挂西瓜”的笑话。每逢假期,很多家长都带着
孩子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和学习农耕文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3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2.1%的受访
者认为进行农耕教育能让孩子领悟粮食得来不易,更懂得珍惜粮食。受访者普遍认为青少年中常有铺张浪
费现象,对青少年进行农耕教育,会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农耕,会更
明白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没有农民就不会有身边的大米、肉类、水果这些食材。农耕教育能让青少年懂
得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会更加明白,社会是需要协作的,每个人的付出都应该被尊重。
受访者希望学校能将农耕文化教育纳入重要的教学项目,组织家庭或学生小组的形式,每学期定期去
实地体验,辨别作物、学习播种、了解农作规律。(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1. 请为【材料一】的新闻拟标题(不超过 20 字)(3 分)
12.根据【材料二】,补全对话。(4 分)
蒋华在生日那天请来几个同学小聚,其中一位嘀咕道:“就这么几个菜!”
张文说:“这样才能‘光盘’,杜绝浪费啊。”
李明接着说:“
。”
这时郑全说:“李明说得多好,引经据典....,说出了‘光盘’对节俭的积极意义。”
13.根据【材料三】,请你说说农耕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养成有哪些影响?(3 分)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请你为学校开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活动提两点建议。(4 分)
(五)文学文本阅读(15 分)
离太阳最近的时光
葛亚夫
1 翻过很多字典,对芒种的理解,仍不及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
②对节气,父亲嗅觉灵敏,尤其是芒种。麦芒日益坚硬,他整天在地里转悠,回来时,一双手能洗黑
一盆水。当他嚼着麦粒、用麦芒般的胡子扎我时,我就知道芒种了,要收麦了。
③在我最初的印象里,芒种有些痛。阳光和麦芒,如箭矢,刺在身上,疼痛汗流如注。父亲却不在乎,
光着膀子,挥着镰刀,任它们上下夹击。“气吞万里如虎”。那黄铜般的身体,就是铜墙铁壁,阳光和麦芒
纷纷折落,洒落在滚滚的汗水中。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
下阵来:腿上挂彩,掌心磨出水泡。父亲说我不是干活的料,打发我回家读书。
④以后,每年麦收时节,我都是父亲的观众、芒种的旁观者。
⑤那时,机械少,农活都靠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忙得热火朝天。我看不下书,就去送茶水。更
多时,我坐在地头的树阴下,看父亲坦克般碾过麦田。麦芒如刺,麦粒滚圆;太阳刺眼,光芒万道。我惭愧
地垂下头,我成不了父亲那样的人!
⑥我决心读好书。“种不好地,就把书读好。”父亲的话,我记得。他没机会把书读好,我有。我没
有辜负他,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和他的麦子一样“出类拔萃”,一说起我,他的眼就眯成一条缝,就像
乐呵呵地看他的麦子。
⑦高考前放假,正赶上芒种。“芒种忙种,忙着收忙着种。”我却是闲人,虽然个头已超过父亲,却
仍干些送茶递水的活。天太热,我恨不得找片云彩躲进去。太阳像穗麦,阳光是麦芒吧!刺到身上,如芒刺
背。父亲喝口水,抹把脸,汗珠饱满,像麦粒滚滚落下。我有些恍惚,感觉父亲也是一株麦子,皱纹的麦
芒,已刺入骨肉。
⑧父亲让我回家看书,地里的芒种属于他,我的芒种是高考。书上说,芒种“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我想,“芒”不仅指“芒之谷”,还指“芒之光”,光芒、时光;而“种”则包括收获和播种。所以,“芒
种”其实说的是生生不息的传递,就像父与子。父亲收割麦子,就像我做考题;他盘点收成,就像我估分;
而播种,则像我填报志愿。父亲说的对,我的芒种是高考,他的高考是芒种。我们一直都做着同样的事,
只是他在乡间,我在城里。
⑨如今,我生活在城里,除了单位,就是家,我很少出门,住 21 楼,但并没离太阳近些。雾霾遮住天
空,空调混淆四季,那如芒刺背的时光,已遥不可及。
⑩又到芒种,想起那年,时光明亮,我和父亲席地而坐,他盘算收成、播种,我思量高考、大学。现
在,父亲还做着同样的事,只是我们已天各一方。我开始懂得,那离太阳最近的时光,也是离父亲最近的
时光。
(选文有删改)
15.赏析语言。 (4 分)
(1)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下阵来。(结合语境,品析加
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更多时,我坐在地头的树阴下,看父亲坦克般碾过麦田。(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6 联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⑧第小节中“我们一直都做着同样的事,只是他在乡间,我在城里”? (3 分)
17. 文章第⑨小节能否删掉?试简述理由。(2 分)
18.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2 分)
19.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4 分)
材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
忆的。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请说说,朱德和文章中的“我”分别从各自
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哪些教益?(每人至少两点)
他从母亲处:
“我”从父亲处:
三、写作(60 +3 分)
20. 请以“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
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