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行路难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行路难
2.内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此诗。
(2)学习本诗以乐写哀情得艺术特点。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
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
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
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
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
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
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
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
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
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
“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
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
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
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
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 7-9 年级的学生要“诵
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
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
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
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
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
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
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
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
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苏州园林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苏州园林
2.内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
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
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
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
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
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
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
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
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
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 4 段。
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
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
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
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三)深入研读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①明确: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②明确:引用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
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
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明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多媒体显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
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
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体
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四)拓展延伸
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探讨:“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
的美景?”自主发言:喜爱之情。)
仿句训练: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下堂课进
行交流。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参考答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
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
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
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
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与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首先我设置了问题:
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考虑的?学生通过认真读阅读课文能找到问题的答
案:假山池沼的配合。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
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整体感知”环节,
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
节,从而更好的探究园林之美。
第二批
二 、 考 题 解 析
【 教 学 过 程 】
(一 )创 设 情 境 , 新 课 导 入
1.欣 赏 《 泰 山 》 相 关 视 频
2.学 生 介 绍 杜 甫 , 教 师 补 充 介 绍 杜 甫 相 关 资 料 。
3.介 绍 文 体 。
(二 )朗 读 指 导 , 新 课 教 学
1.朗 读 课 文 , 感 受 泰 山 磅 礴 的 气 势 。
(1)配 乐 朗 诵 《 望 岳 》 , 学 生 听 读 , 要 求 听 准 字 音 , 把 握 五 言 古 诗 的 诵 读 节
奏 。
(2)全 体 学 生 配 乐 齐 读 , 读 准 字 音 , 读 出 节 奏 。
(3)教 师 范 读 , 指 导 学 生 朗 读 古 诗 歌 的 方 法 。
2.指 导 学 生 参 照 诠 释 , 借 助 工 具 书 , 疏 通 诗 句 , 理 解 诗 意 。
(三 )再 读 课 文 , 理 解 内 容
1.作 者 向 岳 而 望 , 都 看 到 哪 些 景 色 ?试 对 此 作 具 体 分 析 。
明 确 : 首 句 “ 岱 宗 夫 如 何 ?” 写 乍 一 望 见 泰 山 时 , 那 种 欣 喜 惊 叹 仰 慕 的 情 形 ,
非 常 传 神 。“ 齐 鲁 青 未 了 ”语 出 惊 人 ,别 出 心 裁 地 写 出 自 己 的 欣 赏 体 验 — — 在 古
代 齐 鲁 两 大 国 的 国 境 外 还 能 望 见 远 远 横 亘 在 那 里 的 泰 山 ,以 距 离 之 远 烘 托 泰 山 之
高 。 这 两 句 是 远 望 泰 山 的 景 象 。 (板 书 : 远 望 )
“ 造 化 钟 神 秀 ,阴 阳 割 昏 晓 ”写 出 了 泰 山 的 神 奇 秀 丽 和 巍 峨 高 大 的 形 象 。 这
是 近 望 泰 山 所 见 的 景 象 。 (板 书 : 近 望 )
“ 荡 胸 生 层 云 , 决 眦 入 归 鸟 ” 写 泰 山 中 天 门 以 上 时 有 云 团 浮 现 , 或 高 或 低 ;
鸟 亦 时 常 出 没 于 山 谷 间 ,须 睁 大 眼 仔 细 看 才 能 看 见 。这 是 凝 望 泰 山 时 所 见 的 景 象 。
(板 书 : 凝 望 )
“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写 由 望 岳 而 产 生 的 登 岳 的 意 愿 , 诗 人 此 刻 仍 在
山 下 , 但 他 却 能 “ 一 览 ” , 这 显 然 是 诗 人 神 游 玉 皇 顶 之 所 见 。 (板 书 : 愿 望 )
(四 )进 入 研 读 , 探 究 情 感
1.诗 歌 最 后 一 句 表 达 了 作 者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 ?给 了 你 怎 样 的 启 示 ?
对 学 生 适 时 进 行 德 育 渗 透 , 培 养 学 生 树 立 远 大 的 目 标 。
(五 )研 读 赏 析 , 品 味 语 言
“ 造 化 钟 神 秀 , 阴 阳 割 昏 晓 ” 中 的 “ 钟 ” 和 “ 割 ” 两 字 用 得 好 , 历 来 被 人 称
道 , 试 分 析 其 妙 处 ?教 师 指 导 学 生 鉴 赏 古 代 诗 歌 的 方 法 。 学 生 思 考 讨 论 。
(六 )作 业 小 结
1.小 结 : 学 了 这 首 诗 歌 最 大 的 收 获 是 什 么 ?
2.作 业 :背 诵 并 默 写《 望 岳 》并 将《 望 岳 》改 写 成 一 篇 写 景 的 散 文 (100-200)
字 。
【 板 书 设 计 】
【 答 辩 题 目 解 析 】
1.请 说 一 说 你 的 教 学 重 点 是 什 么 ?
【 参 考 答 案 】
本 文 的 教 学 重 点 是 理 解 诗 歌 内 容 ,在 领 略 诗 人 豪 情 的 基 础 上 ,提 高 诗 歌 朗 读
和 鉴 赏 能 力 。这 首 诗 是 杜 甫 青 年 时 代 的 作 品 ,充 满 了 诗 人 青 年 时 代 的 浪 漫 与 激 情 。
全 诗 没 有 一 个“ 望 ”字 ,却 紧 紧 围 绕 诗 题“ 望 岳 ”的 “ 望 ”字 着 笔 , 由 远 望 到 近
望 ,再 到 凝 望 ,最 后 是 俯 望 ,描 写 了 泰 山 雄 伟 磅 礴 的 气 象 同 时 抒 发 了 自 己 勇 于 攀
登 ,傲 视 一 切 的 雄 心 壮 志 ,洋 溢 着 蓬 勃 向 上 的 朝 气 。因 此 ,在 教 学 中 要 重 点 引 导
学 生 体 会 诗 歌 中 作 者 的 这 种 豪 情 。通 过 朗 读 和 语 言 的 分 析 深 入 地 走 进 诗 歌 ,在 体
悟 诗 歌 情 感 的 过 程 中 提 升 学 生 的 朗 读 能 力 和 诗 歌 鉴 赏 能 力 。
2.试 着 赏 析 评 价 这 首 诗 。
【 参 考 答 案 】
这 首 诗 的 题 目 是 “ 望 岳 ” , 全 篇 紧 紧 抓 住 “ 望 ” 字 写 景 , 写 景 中 又 处 处 烘 托
着 一 个“ 高 ”字 。诗 中 以 饱 满 的 热 情 形 象 地 描 绘 了 这 座 名 山 雄 伟 壮 观 的 气 势 ,抒
发 了 作 者 青 年 时 期 的 豪 情 和 远 大 抱 负 。 我 将 重 点 分 析 赏 析 三 四 两 句 。
三 、 四 句 是 近 望 之 势 。“ 造 化 钟 神 秀 ” 是 说 泰 山 秀 美 无 比 , 仿 佛 大 自 然 将 一
切 神 奇 秀 丽 都 聚 集 在 这 里 了 ,一 个“ 钟 ”字 生 动 有 力 。“ 阴 阳 割 昏 晓 ”,突 出 泰
山 的 高 耸 挺 拔 ,高 得 把 山 南 山 北 分 成 光 明 与 昏 暗 的 两 个 天 地 。“ 割 ”字 形 象 贴 切 ,
给 参 天 矗 立 的 山 姿 赋 予 了 生 命 力 。
初 中 语 文 《 陋 室 铭 》
一 、 考 题 回 顾
二 、 考 题 解 析
【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 入 新 课
曾 经 有 一 个 文 人 因 政 治 革 新 , 得 罪 了 当 朝 权 贵 宠 臣 , 被 贬 为 安 徽 和 州 通 判 。
当 地 的 知 县 是 个 趋 炎 附 势 的 小 人 ,他 得 知 文 人 被 贬 而 来 ,便 多 方 刁 难 强 迫 他 在 半
年 内 搬 了 三 次 家 ,最 后 住 进 了 仅 能 容 纳 一 桌 一 椅 一 床 的 陋 室 。如 果 是 你 们 ,你 们
会 怎 么 办 呢 ?这 位 文 人 他 写 了 篇 文 章 刻 在 自 己 门 前 的 石 碑 上 。 今 天 我 们 一 起 来 学
习 这 篇 立 于 房 门 之 前 的 文 章 《 陋 室 铭 》 。
(二 )整 体 感 知
1.反 复 吟 诵 全 文 , 划 出 读 不 准 的 字 音 , 读 出 节 奏 , 教 师 指 导 。
2.自 由 读 课 文 , 疏 通 文 意 , 提 出 疑 问 , 集 体 交 流 。
(三 )研 读 赏 析
1.细 读 课 文 , 理 清 内 容 。
学 生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前 三 句 ,思 考 讨 论 :作 者 的 目 的 是 写 陋 室 , 为 何 要 在 开 头
引 用 有 仙 之 山 、 有 龙 之 水 呢 ?(学 生 讨 论 并 积 极 发 言 。 )
明 确 : 作 者 的 目 的 是 写 陋 室 , 却 用 山 水 作 比 喻 , 这 种 方 法 叫 比 兴 。 开 头 以 比
喻 起 兴 ,以 虚 (山 水 )衬 实 (陋 室 主 人 ),引 出“ 斯 是 陋 室 ”,而 立 意 于“ 惟 吾 德 馨 ”。
这 几 句 既 是 形 象 的 比 喻 , 又 是 事 物 的 类 比 , 表 明 “ 陋 室 ” 也 具 有 “ 名 ” 和 “ 灵 ”
的 性 质 , 即 “ 陋 室 ” 不 “ 陋 ” 。 “ 陋 室 ” 二 字 扣 题 , “ 德 馨 ” 一 词 统 领 全 篇 。
朗 读 后 六 句 进 一 步 探 究 作 者 写 作 的 文 章 内 容 :课 文 哪 里 能 够 说 明 陋 室 不 陋 呢 ?
表 达 了 作 者 什 么 样 的 品 格 ?
明 确 : ① “ 苔 痕 上 阶 绿 , 草 色 入 帘 青 ” , 写 环 境 的 清 幽 、 雅 致 。 — — 景 。 反
映 出 室 主 人 淡 泊 名 利 的 志 趣 。这 是 写 陋 室 的 环 境 ,用 的 是 对 偶 、拟 人 的 修 辞 方 法 。
②“ 谈 笑 有 鸿 儒 ,往 来 无 白 丁 ”,写 朋 友 的 贤 良 儒 雅 ,反 映 出 主 人 高 洁 傲 岸 的 情
怀 。除 了 对 偶 ,还 有 衬 托 。③“ 可 以 调 素 琴 ,阅 金 经 ,无 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写 生 活 的 高 雅 脱 俗 (陋 室 主 人 的 情 趣 ),反 映 出 室 主 人 不 为 琐 事 萦 怀 的 心
态 。
作 者 通 过 描 写 陋 室 不 陋 , 表 达 了 自 己 高 洁 傲 岸 的 情 操 和 安 贫 乐 道 的 情 趣 。
2.品 读 课 文 , 掌 握 写 法
学 生 思 考 : 作 者 在 表 达 感 情 的 时 候 用 了 什 么 写 作 手 法 ?
明 确 : 运 用 托 物 言 志 的 手 法 , 是 指 通 过 描 写 客 观 事 物 , 寄 托 、 传 达 作 者 的 某
种 感 情 、抱 负 和 志 趣 。即 将 个 人 之“ 志 ”依 托 在 某 个 具 体 之 “ 物 ”上 。于 是 , 这
个 “ 物 ” 便 具 有 了 某 种 象 征 意 义 , 成 为 作 者 的 志 趣 、 意 愿 或 理 想 的 寄 托 者 。
3.朗 读 文 本 , 体 会 情 感
集 体 朗 读 课 文 , 体 会 升 华 情 感 。
(四 )课 堂 小 结
结 束 语 : 全 文 寥 寥 81 字 , 共 九 句 , 前 四 句 设 喻 引 题 , 颂 扬 陋 室 。 中 间 四 句
通 过 描 写 陋 室 清 幽 环 境 及 其 人 物 交 往 、生 活 状 况 ,极 力 表 现“ 陋 室 不 陋 ”。最 后
三 句 以 古 贤 居 室 自 比 ,引 孔 子 话 语 结 束 全 文 ,再 次 含 蓄 表 达 高 洁 傲 岸 的 节 操 和 安
贫 乐 道 的 志 趣 。
(五 )布 置 作 业
以 “ 刘 公 , 我 想 对 你 说 … … ” 为 开 头 写 一 段 心 里 话 , 畅 谈 感 受 。
【 板 书 设 计 】
【 答 辩 题 目 解 析 】
1.如 何 理 解 《 陋 室 铭 》 结 尾 引 用 孔 子 的 话 “ 何 陋 之 有 ” , 有 什 么 深 意 ?
【 参 考 答 案 】
何 陋 之 有 : 有 什 么 简 陋 呢 ?之 , 助 词 , 无 实 意 , 是 宾 语 前 置 的 标 志 。 全 句 意
为 “ 有 何 陋 ” 。 语 见 《 论 语 • 子 罕 》 : “ 子 欲 居 九 夷 , 或 曰 ;‘ 陋 , 如 之 何 ?’ 子
曰 : ‘ 君 子 居 之 , 何 陋 之 有 ?’ ” 孔 子 认 为 , 九 夷 虽 然 简 陋 , 但 是 有 君 子 住 在 那
里 ,就 不 简 陋 了 。本 文 只 用“ 何 陋 之 有 ”,兼 含 着 “ 君 子 之 居 ”的 意 思 。 此 处 引
用 孔 子 的 话 证 “ 陋 室 ” 说 明 “ 有 德 者 居 之 , 则 陋 室 不 陋 。 ” 与 前 文 “ 斯 是 陋 室 ,
惟 吾 德 馨 ”遥 相 呼 应 。把 个“ 陋 ”字 彻 底 翻 了 过 来 ,达 到“ 不 陋 ”的 最 完 美 的 境
界 , 这 是 全 文 的 点 睛 之 笔 。 突 出 表 明 了 作 者 高 洁 傲 岸 的 情 操 和 安 贫 乐 道 的 情 趣 。
2.请 你 简 单 说 说 “ 托 物 言 志 ” 手 法 。
【 参 考 答 案 】
运 用 托 物 言 志 的 手 法 ,是 指 通 过 描 写 客 观 事 物 ,寄 托 、传 达 作 者 的 某 种 感 情 、
抱 负 和 志 趣 。 即 将 个 人 之 “ 志 ” 依 托 在 某 个 具 体 之 “ 物 ” 上 。 于 是 , 这 个 “ 物 ”
便 具 有 了 某 种 象 征 意 义 , 成 为 作 者 的 志 趣 、 意 愿 或 理 想 的 寄 托 者 。 如 “ 松 、 竹 、
梅 ”岁 寒 三 友 ,常 用 于 表 示 高 洁 的 志 向 ;“ 泥 土 ”常 用 于 抒 发 谦 逊 的 情 怀 ;“ 蜡 烛 ”
常 用 于 颂 扬 无 私 奉 献 的 精 神 。我 们 曾 学 过 运 用“ 托 物 言 志 ”手 法 的 古 诗 文 有 周 敦
颐 的 《 爱 莲 说 》 , 于 谦 的 《 石 灰 吟 》 等 。